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狗年外國人做了一堆賀歲款,中國卻沒有一個奢侈品牌

狗年春節近在眼前, 外國人又來湊熱鬧了。

之前, Dior出的猴和雞慘遭嘲笑, 今年的狗主題有了進步。 阿瑪尼每年出生肖粉餅, 今年至少外殼的“福”字不醜了。

然而老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春節檔的熱門是Dolce&Gabbana。 即使你已經習慣了他們家大紅大綠的傳統色調, 恐怕也沒想到會遇到一隻穿軍閥制服的狗。

闖進這個圈子的還有潮牌VANS, 這幾年他們出了繡花鞋, 起名為“Qipao旗袍”, 粉色款基本及格, 黑色和大紅款, 中國人就背後發涼了。

三個月前在上海舉辦的維多利亞秘密大秀也是勇氣可嘉。 超模身披薄紗, 腳踩長靴, 繪滿藍白青花圖案。 熱情火辣的大長腿超模, 與清秀溫婉的青花瓷, 只能各說各話。

比起去年, 維密已經是下過苦功了。 巴黎那次, 超模Elsa Hosk腰間纏著一條“中國龍”昂然開場, 像是走來了唐人街舞龍舞獅隊。

居住在美國洛杉磯的自由撰稿人Helin Jung曾針對維密撰寫文章, 她覺得這是一種“文化挪用”。 在對中國文化缺乏瞭解的情況下, 將一些符號性的元素進行表面上的“挪用”, 製造一種“異域風情”, 脫離了中國文化本身。

///

不管過了多少年, 不論東西方人都不可能真正懂得異域文化。 將近一千年前, 歐洲人聽馬可·波羅講中國,

口口相傳疊加記憶的失真, 還拌上了個人想像。

20世紀初, 梅蘭芳訪美轟動, 黃柳霜成為第一個華裔好萊塢明星, 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來自唐人街、華裔移民, 他們以為改變口味的中餐、廣東話, 就是中國。

即使是在富有、便捷、資訊發達的今天, 西方人嘗試的東方風情仍然是臉譜化的。

中國人對西方的理解同樣困難, 比如中國人往往認為奢侈品意味著價格昂貴, 不容易感受到他們對手工藝的虔誠。

2017年, 國內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獲得了高達8.9的豆瓣評分。 主創們前往國內的許多個“窮鄉僻壤”, 拍攝那些瀕臨失傳的手工藝。

新疆的婦女們一針一線繡出色彩豔麗的氈毯, 西藏一位名叫土旦的工匠, 用一整張銅片敲打出生動的佛像, 不用焊接;貴州白興村的一位老大娘, 用楓蠟染出令人震撼的華美畫面;在雲南西雙版納, 村裡還有最後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爺爺會做油紙傘……

西方人對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 造就了今天聞名於世的很多品牌。 專欄作家王邇淞在《奢侈態度》一書中講了一段傳奇故事。 Chanel多年來用到一種特別的織帶, 與時裝的質地渾然一體, 又有自己獨特的美感和韻律, 如同衣服的親生女兒。

原來, Chanel多年來一直定期把時裝面料送到巴黎郊外, 請一位老奶奶專門手工編織。 老人將面料經緯線拆開, 用一種自製的織布機,將其紡織成生機勃勃的美麗織帶。幾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

高級鐘錶和珠寶更是一個依賴手工技藝的世界。很多大師的工作室保持著小作坊的狀態,他們雙手粗糙,日復一日將體溫傳遞給那些鑽石、寶石和金屬,他們的工具被磨出了光亮,退休時把那張陪伴自己幾十年的木質工作臺帶回家。

蜻蜓纖細的身體鑲滿紅寶石,沒有縫隙、看不到金屬支架,這種只能通過手工操作的隱密式鑲嵌技術是梵克雅寶獨家專利,經歷將近一個世紀,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

掐絲琺瑯在高級製錶領域是一個非常挑戰的技術。工藝大師們要用髮絲般纖細的金絲,在錶盤上勾勒出複雜生動的圖案,再將不同顏色的琺瑯粉填充進小格子裡,高溫燒制多次,方能呈現出鮮豔、生動、溫潤的表面。

這些身懷絕技的大師,平時的生活狀態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他們按時上下班,熱愛音樂和美食,住在山谷裡的小鎮上,親戚朋友世世代代都做相關的行業。

對工藝的虔誠是這一切流傳到今天的原因。歐洲也曾經歷戰火、分裂,很多城市曾經被夷為平地,令人感佩的是,他們仍然堅持從廢墟裡找到祖先傳承下來的無價之寶。

///

當愛馬仕為與中國設計師蔣瓊耳合作推出品牌——“上下”的時候,有人驚訝於“上下”的簡潔素雅,似與“奢侈”無關。“上下”的作品中,有牧民手工製作的羊氈毯,手工藝人用竹絲編制的茶具。

上下和愛馬仕,多年來一直在做尋訪民間手工藝、手工藝人的工作,很多作品看上去是樸實無華的,這與大眾對“奢侈”的理解有多麼不同。

今天我們不斷被問,中國為什麼沒有奢侈品,中國最有可能成為奢侈品的是什麼?

中國人有鐵杵磨成針的耐心,自古不缺精湛的手工技藝,從宮廷到民間。在今天,與其關心什麼“中國奢侈品”這種無聊的概念,不如關注那些快要失傳的民間手工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錄就是一幅地圖,手藝世代相傳,而今天的手藝人很多仍然生活在貧困地區和多民族聚居區,閉塞、清苦。

雲南大理是白族聚居區,一千多年歷史的紮染在這裡也被稱為白族紮染,古書裡還有“紮纈”或“絞纈”之稱。手工藝人用紗、線、繩對織物進行紮、縫、縛、綴、夾等多種操作,再浸入板藍根製成的藍色染料。染料不能浸透被紮緊的部分,於是留下白色的紋路,展開是美麗的圖案。

千變萬化,有韻律又不失浪漫自由,手工紮染的美是機械無法實現的。這是耐心、經驗的藝術,需要熟練的手工藝和想像力。一位優秀的手工藝人,往往能掌握幾種乃至十幾種獨家的圖案花紋,既有祖傳的技法,又融入手藝人的個性和靈感。2006年,紮染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三十出頭的楊春燕是雲南大理周城人,紮染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也目睹了很多長輩阿媽做紮染累到眼花背駝,也沒能改變生活的困窘。

然而在外出打工十年之後,楊春燕仍然回到家鄉做起了紮染。一開始是捨不得兩個兒子成為留守兒童,後來,她接觸到一個叫作“媽媽製造”的公益專案。

多年來,紮染只是一種廉價的土布,沒有人懂得講故事,背後的文化歷史意義無人問津。國內第三大電商唯品會發起了一項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紮染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唯品會邀請設計師,對紮染土布展開設計,展現其自然美感,同時又有實用性,成為更多人接受的商品。如此呈現出來的是鳳求凰、蝴蝶泉,以及星盤圖案的紮染圍巾。

整個公益專案包括很多環節,第一步是攜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各個地區建設“唯愛•媽媽製造合作社”,對那些掌握非遺技藝的貧困媽媽們提供知識和技能培訓。第二步,聯合張肇達、蔣熙、Petros、JEVO大君等知名設計師,對紮染、盤繡、蠟染等多種非遺手工藝完成重新設計構建。最後,唯品會免費為產品提供包裝設計製作、商品質檢、線上行銷運營、物流配送等支援。

新疆和田的波斯圖案圓絲毯、湖南湘西的苗繡項鍊,來自貴州織金縣的蠟染巴拿馬禮帽……這些產品在唯品會電商扶貧頻道“唯愛工坊”上進行零利潤售賣,銷售所得用於説明貧困地區的非遺手藝人們改善生活、培訓技能。

貧瘠山村裡的媽媽們可以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祖傳的技術贏得收入和尊嚴,另一方面,唯品會3億用戶中有80%是女性,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她們,都能接觸到這些美麗的作品,它們如此特別,不會撞衫。

很多人面對這些作品唏噓不已,作為文明古國,中國擁有豐厚的傳統手工藝寶藏。古代帝王下葬時會穿上極盡精美的金縷玉衣;幾個世紀前,中國民間用來防水的漆器工藝傳到日本,被日本人做成藝術品,進入各大博物館。

曾有中國設計師感歎,中國人每天使用的筷子印證了極簡的哲學,勝過許多今天的大師作品。比起奢靡浪費,真正寶貴的東西我們也有,只是藏在深山。是時候找找我們壓箱底的寶貝了。

用一種自製的織布機,將其紡織成生機勃勃的美麗織帶。幾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

高級鐘錶和珠寶更是一個依賴手工技藝的世界。很多大師的工作室保持著小作坊的狀態,他們雙手粗糙,日復一日將體溫傳遞給那些鑽石、寶石和金屬,他們的工具被磨出了光亮,退休時把那張陪伴自己幾十年的木質工作臺帶回家。

蜻蜓纖細的身體鑲滿紅寶石,沒有縫隙、看不到金屬支架,這種只能通過手工操作的隱密式鑲嵌技術是梵克雅寶獨家專利,經歷將近一個世紀,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

掐絲琺瑯在高級製錶領域是一個非常挑戰的技術。工藝大師們要用髮絲般纖細的金絲,在錶盤上勾勒出複雜生動的圖案,再將不同顏色的琺瑯粉填充進小格子裡,高溫燒制多次,方能呈現出鮮豔、生動、溫潤的表面。

這些身懷絕技的大師,平時的生活狀態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他們按時上下班,熱愛音樂和美食,住在山谷裡的小鎮上,親戚朋友世世代代都做相關的行業。

對工藝的虔誠是這一切流傳到今天的原因。歐洲也曾經歷戰火、分裂,很多城市曾經被夷為平地,令人感佩的是,他們仍然堅持從廢墟裡找到祖先傳承下來的無價之寶。

///

當愛馬仕為與中國設計師蔣瓊耳合作推出品牌——“上下”的時候,有人驚訝於“上下”的簡潔素雅,似與“奢侈”無關。“上下”的作品中,有牧民手工製作的羊氈毯,手工藝人用竹絲編制的茶具。

上下和愛馬仕,多年來一直在做尋訪民間手工藝、手工藝人的工作,很多作品看上去是樸實無華的,這與大眾對“奢侈”的理解有多麼不同。

今天我們不斷被問,中國為什麼沒有奢侈品,中國最有可能成為奢侈品的是什麼?

中國人有鐵杵磨成針的耐心,自古不缺精湛的手工技藝,從宮廷到民間。在今天,與其關心什麼“中國奢侈品”這種無聊的概念,不如關注那些快要失傳的民間手工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錄就是一幅地圖,手藝世代相傳,而今天的手藝人很多仍然生活在貧困地區和多民族聚居區,閉塞、清苦。

雲南大理是白族聚居區,一千多年歷史的紮染在這裡也被稱為白族紮染,古書裡還有“紮纈”或“絞纈”之稱。手工藝人用紗、線、繩對織物進行紮、縫、縛、綴、夾等多種操作,再浸入板藍根製成的藍色染料。染料不能浸透被紮緊的部分,於是留下白色的紋路,展開是美麗的圖案。

千變萬化,有韻律又不失浪漫自由,手工紮染的美是機械無法實現的。這是耐心、經驗的藝術,需要熟練的手工藝和想像力。一位優秀的手工藝人,往往能掌握幾種乃至十幾種獨家的圖案花紋,既有祖傳的技法,又融入手藝人的個性和靈感。2006年,紮染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三十出頭的楊春燕是雲南大理周城人,紮染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也目睹了很多長輩阿媽做紮染累到眼花背駝,也沒能改變生活的困窘。

然而在外出打工十年之後,楊春燕仍然回到家鄉做起了紮染。一開始是捨不得兩個兒子成為留守兒童,後來,她接觸到一個叫作“媽媽製造”的公益專案。

多年來,紮染只是一種廉價的土布,沒有人懂得講故事,背後的文化歷史意義無人問津。國內第三大電商唯品會發起了一項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紮染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唯品會邀請設計師,對紮染土布展開設計,展現其自然美感,同時又有實用性,成為更多人接受的商品。如此呈現出來的是鳳求凰、蝴蝶泉,以及星盤圖案的紮染圍巾。

整個公益專案包括很多環節,第一步是攜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各個地區建設“唯愛•媽媽製造合作社”,對那些掌握非遺技藝的貧困媽媽們提供知識和技能培訓。第二步,聯合張肇達、蔣熙、Petros、JEVO大君等知名設計師,對紮染、盤繡、蠟染等多種非遺手工藝完成重新設計構建。最後,唯品會免費為產品提供包裝設計製作、商品質檢、線上行銷運營、物流配送等支援。

新疆和田的波斯圖案圓絲毯、湖南湘西的苗繡項鍊,來自貴州織金縣的蠟染巴拿馬禮帽……這些產品在唯品會電商扶貧頻道“唯愛工坊”上進行零利潤售賣,銷售所得用於説明貧困地區的非遺手藝人們改善生活、培訓技能。

貧瘠山村裡的媽媽們可以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祖傳的技術贏得收入和尊嚴,另一方面,唯品會3億用戶中有80%是女性,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她們,都能接觸到這些美麗的作品,它們如此特別,不會撞衫。

很多人面對這些作品唏噓不已,作為文明古國,中國擁有豐厚的傳統手工藝寶藏。古代帝王下葬時會穿上極盡精美的金縷玉衣;幾個世紀前,中國民間用來防水的漆器工藝傳到日本,被日本人做成藝術品,進入各大博物館。

曾有中國設計師感歎,中國人每天使用的筷子印證了極簡的哲學,勝過許多今天的大師作品。比起奢靡浪費,真正寶貴的東西我們也有,只是藏在深山。是時候找找我們壓箱底的寶貝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