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明有位“全球十佳攝影師”,他一直堅持拍這兩個題材

百萬大獎尋找全球十佳攝影師——2017全球攝影網“森特•安圖杯”國際攝影大賽頒獎典禮於1月26日在吉林省安圖縣圓滿結束。 我市攝影家梁藝櫳因作品《猴殤》在這次大賽中榮獲 “全球十佳攝影師”稱號, 並獲得十萬元大獎。

2017全球攝影網“森特•安圖杯”國際攝影大賽歷時8個月, 參賽者涉及43個國家和地區, 評委們是國內外攝影界經驗豐富、享有聲譽的攝影名家, 著名攝影家解海龍對梁藝櫳的獲獎作品《猴殤》評價是“拍出了人類的情感,

讓人感動。 ”

梁藝櫳就職於市郊國有林場, 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市新聞攝影學會副秘書長。 他從2009年開始學習攝影, “獼猴”和“春運”是他一直堅守拍攝的題材。

近年來, 梁藝櫳的攝影作品《悲傷》、《無處可逃》等頻頻獲獎, 獲獎的秘訣是什麼呢?梁藝櫳說:“攝影不走尋常路, 尋找與眾不同的視角”。 正是他堅守一個好題材, 用獨到的眼光和視角, 才能抓住每一個真情瞬間。

生死本無常, “悲喜”成《猴殤》

幸福的一家擁抱一起其樂融融;頑皮的小猴在父母間打鬧嬉戲;突然從“喜”到“悲”,

幼猴死去, 猴媽媽懷抱著它不舍離去……這組獲得十萬元大獎的攝影作品《猴殤》, 是梁藝櫳多年在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桐木關跟蹤拍攝的。

參賽組照共30張,其中14張記錄了獼猴父母與幼猴之間充滿愛意的日常生活,另16張照片則記錄了一場“猴子的葬禮”,一隻母猴抱著死去的幼猴,嘴巴大張,好像在呼喚自己的孩子醒來,眼中流露出悲傷的目光。兩種悲喜強烈對比的畫面,視覺衝擊力強。梁藝櫳說,母猴就這樣抱著幼猴的遺體長達半月,直到遺體腐爛才下葬,這被當地人稱為“猴子的葬禮”。

武夷山獼猴富有靈性的特質,吸引著梁藝櫳,他從2010年開始,8年間一年都不拉下,2017年就去了五、六次,慢慢的摸熟了獼猴的生活習性。每次去武夷山他都要住上幾天,耐心等待獼猴的出現,如今,梁藝櫳與獼猴們好像朋友似的,獼猴們見到他就特別興奮。

最初選擇拍攝獼猴時,周圍的好友都勸梁藝櫳“猴子”這個題材不用拍了,已經有不少影友拿過大獎,把獼猴的靈動、神態拍的極致,無法再推陳出新了,但梁藝櫳不這麼認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堅信能創新突破。一次,他聽當地人說十多年前見過一場難得一見的“猴子的葬禮”十分感人,梁藝櫳迫切想記錄下這令人動容的一幕。

2010年梁藝櫳去了兩次武夷山,連猴影都沒看到。2014年5月,梁藝櫳接到了當地人打來的電話,告訴他有一隻母猴抱著死去幼猴的遺體已經一周時間了,他激動不已,掛了電話約上20多個影友立刻前往桐木關。

到了現場,影友們對這對母子獼猴並不感興趣,看到死去的小猴肚子都破開了,血淋淋的場面看了確實嚇人,有的影友打賭說:“這死猴子有什麼好拍的,如果會獲獎我請客吃飯。”他們匆匆拍了幾張就離開去拍別的題材了。梁藝櫳卻堅信這裡一定能出戲,他獨自留下住了兩天,母猴抱著孩子走到哪,他就拍到哪,即使聽到其他影友說別處有什麼精彩的景色,他也毫不動搖,因為在他眼裡沒有什麼比這難得的真情更值得記錄了。如今,梁藝櫳的電腦裡,猴子的照片有幾萬張,喜怒哀樂,姿態萬千,他還會拍下去,把這個鍾愛的題材進一步深挖。

市藝術館原館長、我市著名攝影家林平說:“梁藝櫳獲獎的作品構思非常好,從人文的角度,拍出以情感人的作品,這是不可複製的。他用猴子比喻人間真情非常感染人心,我們和諧社會需要宣揚、提倡這種精神。”

春運,記錄此刻人間溫情》

除夕夜,室內家家團聚、溫馨熱鬧,室外卻寒風嗖嗖、冰冷刺骨。梁藝櫳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用相機記錄團圓夜的春運回家人,拍春運,他從2010年至今一直堅持著。

春運是中國人特有的充滿溫情的節日符號。隨著交通的快速發展,高鐵給旅客帶來了快捷舒適的乘車體驗,也快速分流著春運旅客的運輸壓力;而記憶中擁擠的綠皮火車正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梁藝櫳要用相機留下這正在消失的記憶和歷史,他的“春運”,就選擇綠皮火車的回家人。

淩晨一、兩點鐘人們都進入夢鄉,這正是梁藝櫳擠上綠皮車拍攝的時間,他專挑連站票都難買的到貴州、四川比較窮困山區的綠皮車,去那兒的旅客大多是常年在外打工的務工人員,春節回家為家人準備了滿滿的禮物,大包小包地拎著。不大的硬座車廂,旅客、行李填滿了每一處空隙,汗味、臊味、空氣不流通造成的異味使人感到不適。

深夜了,疲憊的旅客們橫七豎八的躺著進入夢鄉,這是人最放鬆、最疲勞的時候,梁藝櫳拍出這最能反映旅客真實狀態的攝影作品。

梁藝櫳常常從三明上車,跟車到永安下車;有時從三明上車,跟車到漳浦,或上饒下車,再連夜坐綠皮車回來。春運中跟著父母遷徙的孩子們,也是梁藝櫳拍攝的重點,父母背著行李還要照顧孩子,孩子們豐富的表情,父母疲憊的眼神,回家路的艱辛和堅定,一個個精彩的瞬間,梁藝櫳都記錄下來。

“硬座車廂環境差,人群擁擠,天氣冷,人犯困,這些困難都可以克服,更大的難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讓拍。”梁藝櫳說。

梁藝櫳為拍攝感人的瞬間,在擁擠的車廂中穿梭,眼睛像鷹一般尋找的“獵物”,他這個“怪異”的形象,常被人誤以為是“小偷”,大家提防著他,乘務員也不允許他在車上到處拍攝。為拍到生動的畫面,梁藝櫳坐車到福州火車站這樣務工人員多的火車站,有時遇到很好的拍攝對象,也會先過去和對方聊上幾句,拉近感情距離徵求對方的意見再拍攝。

梁藝櫳的獲獎作品《風雨回家路》福州火車站抓拍的,春運的廣場上,下著雨,他遠遠看到一個父親背著巨大的行李,懷抱著孩子,嘴叼著車票,露出金牙,迎面向他走來了,看到這一刻,梁藝櫳快門聲噠噠作響,不放過每個精彩瞬間。梁藝櫳的春運作品獲獎發佈後,不少三明攝影人也被春運吸引,跟著梁藝櫳拍春運,很多影友想再去擺拍、模仿一張,都模仿不了,因為找不到那個真實的眼神和感覺。最後還是因拍攝春運太苦,而紛紛放棄。

8年來,梁藝櫳的春運見證著時代的巨變,動車、高鐵舒適快捷,綠皮車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梁藝櫳的春運路從南到北,從南到西也越跟越遠,他說:“現在交通便捷,春運的回家路也不再困難。這幾年福州、廈門火車站站前廣場擁擠的人流快速消失,春運進入常態平穩。我要抓緊時間記錄即將消失的擁擠春運,早期綠皮車上那般擁擠的環境,現在在西部、北部邊遠的西藏拉薩、四川成都一帶還有,他們那裡的春運,雞、豬、牛、羊都可以帶上綠皮車裡,非常有特色。”

梁藝櫳今年的春運計畫乘上成都到拉薩的綠皮火車,尋找即將消失的春運記憶,讓“春運”這個題材被更多人關注。

相較於風光攝影,梁藝櫳更傾向于人文紀實攝影,他說:“風光容易複製,人文紀實是沒辦法複製的,我關注的就是即將要消失的瞬間,留下值得記憶的歷史。”

(周志鴻 林子慧)

參賽組照共30張,其中14張記錄了獼猴父母與幼猴之間充滿愛意的日常生活,另16張照片則記錄了一場“猴子的葬禮”,一隻母猴抱著死去的幼猴,嘴巴大張,好像在呼喚自己的孩子醒來,眼中流露出悲傷的目光。兩種悲喜強烈對比的畫面,視覺衝擊力強。梁藝櫳說,母猴就這樣抱著幼猴的遺體長達半月,直到遺體腐爛才下葬,這被當地人稱為“猴子的葬禮”。

武夷山獼猴富有靈性的特質,吸引著梁藝櫳,他從2010年開始,8年間一年都不拉下,2017年就去了五、六次,慢慢的摸熟了獼猴的生活習性。每次去武夷山他都要住上幾天,耐心等待獼猴的出現,如今,梁藝櫳與獼猴們好像朋友似的,獼猴們見到他就特別興奮。

最初選擇拍攝獼猴時,周圍的好友都勸梁藝櫳“猴子”這個題材不用拍了,已經有不少影友拿過大獎,把獼猴的靈動、神態拍的極致,無法再推陳出新了,但梁藝櫳不這麼認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堅信能創新突破。一次,他聽當地人說十多年前見過一場難得一見的“猴子的葬禮”十分感人,梁藝櫳迫切想記錄下這令人動容的一幕。

2010年梁藝櫳去了兩次武夷山,連猴影都沒看到。2014年5月,梁藝櫳接到了當地人打來的電話,告訴他有一隻母猴抱著死去幼猴的遺體已經一周時間了,他激動不已,掛了電話約上20多個影友立刻前往桐木關。

到了現場,影友們對這對母子獼猴並不感興趣,看到死去的小猴肚子都破開了,血淋淋的場面看了確實嚇人,有的影友打賭說:“這死猴子有什麼好拍的,如果會獲獎我請客吃飯。”他們匆匆拍了幾張就離開去拍別的題材了。梁藝櫳卻堅信這裡一定能出戲,他獨自留下住了兩天,母猴抱著孩子走到哪,他就拍到哪,即使聽到其他影友說別處有什麼精彩的景色,他也毫不動搖,因為在他眼裡沒有什麼比這難得的真情更值得記錄了。如今,梁藝櫳的電腦裡,猴子的照片有幾萬張,喜怒哀樂,姿態萬千,他還會拍下去,把這個鍾愛的題材進一步深挖。

市藝術館原館長、我市著名攝影家林平說:“梁藝櫳獲獎的作品構思非常好,從人文的角度,拍出以情感人的作品,這是不可複製的。他用猴子比喻人間真情非常感染人心,我們和諧社會需要宣揚、提倡這種精神。”

春運,記錄此刻人間溫情》

除夕夜,室內家家團聚、溫馨熱鬧,室外卻寒風嗖嗖、冰冷刺骨。梁藝櫳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用相機記錄團圓夜的春運回家人,拍春運,他從2010年至今一直堅持著。

春運是中國人特有的充滿溫情的節日符號。隨著交通的快速發展,高鐵給旅客帶來了快捷舒適的乘車體驗,也快速分流著春運旅客的運輸壓力;而記憶中擁擠的綠皮火車正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梁藝櫳要用相機留下這正在消失的記憶和歷史,他的“春運”,就選擇綠皮火車的回家人。

淩晨一、兩點鐘人們都進入夢鄉,這正是梁藝櫳擠上綠皮車拍攝的時間,他專挑連站票都難買的到貴州、四川比較窮困山區的綠皮車,去那兒的旅客大多是常年在外打工的務工人員,春節回家為家人準備了滿滿的禮物,大包小包地拎著。不大的硬座車廂,旅客、行李填滿了每一處空隙,汗味、臊味、空氣不流通造成的異味使人感到不適。

深夜了,疲憊的旅客們橫七豎八的躺著進入夢鄉,這是人最放鬆、最疲勞的時候,梁藝櫳拍出這最能反映旅客真實狀態的攝影作品。

梁藝櫳常常從三明上車,跟車到永安下車;有時從三明上車,跟車到漳浦,或上饒下車,再連夜坐綠皮車回來。春運中跟著父母遷徙的孩子們,也是梁藝櫳拍攝的重點,父母背著行李還要照顧孩子,孩子們豐富的表情,父母疲憊的眼神,回家路的艱辛和堅定,一個個精彩的瞬間,梁藝櫳都記錄下來。

“硬座車廂環境差,人群擁擠,天氣冷,人犯困,這些困難都可以克服,更大的難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讓拍。”梁藝櫳說。

梁藝櫳為拍攝感人的瞬間,在擁擠的車廂中穿梭,眼睛像鷹一般尋找的“獵物”,他這個“怪異”的形象,常被人誤以為是“小偷”,大家提防著他,乘務員也不允許他在車上到處拍攝。為拍到生動的畫面,梁藝櫳坐車到福州火車站這樣務工人員多的火車站,有時遇到很好的拍攝對象,也會先過去和對方聊上幾句,拉近感情距離徵求對方的意見再拍攝。

梁藝櫳的獲獎作品《風雨回家路》福州火車站抓拍的,春運的廣場上,下著雨,他遠遠看到一個父親背著巨大的行李,懷抱著孩子,嘴叼著車票,露出金牙,迎面向他走來了,看到這一刻,梁藝櫳快門聲噠噠作響,不放過每個精彩瞬間。梁藝櫳的春運作品獲獎發佈後,不少三明攝影人也被春運吸引,跟著梁藝櫳拍春運,很多影友想再去擺拍、模仿一張,都模仿不了,因為找不到那個真實的眼神和感覺。最後還是因拍攝春運太苦,而紛紛放棄。

8年來,梁藝櫳的春運見證著時代的巨變,動車、高鐵舒適快捷,綠皮車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梁藝櫳的春運路從南到北,從南到西也越跟越遠,他說:“現在交通便捷,春運的回家路也不再困難。這幾年福州、廈門火車站站前廣場擁擠的人流快速消失,春運進入常態平穩。我要抓緊時間記錄即將消失的擁擠春運,早期綠皮車上那般擁擠的環境,現在在西部、北部邊遠的西藏拉薩、四川成都一帶還有,他們那裡的春運,雞、豬、牛、羊都可以帶上綠皮車裡,非常有特色。”

梁藝櫳今年的春運計畫乘上成都到拉薩的綠皮火車,尋找即將消失的春運記憶,讓“春運”這個題材被更多人關注。

相較於風光攝影,梁藝櫳更傾向于人文紀實攝影,他說:“風光容易複製,人文紀實是沒辦法複製的,我關注的就是即將要消失的瞬間,留下值得記憶的歷史。”

(周志鴻 林子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