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秋冬季節鵝的科學管理

鵝在秋冬季節活動量少、增重快, 特別是塑膠大棚養殖, 更為該季節養鵝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一般經70天~80天的飼養即可出欄上市, 每只鵝體重可達3公斤~4公斤, 此時正趕上春節前肉食品銷售旺季, 市場需求旺盛, 價格高, 養殖戶能有較高收益。 應選擇體型大、生長快、耐粗飼的品種, 如揚州鵝、四川白鵝、三元雜交肉食鵝等。 要求雛鵝健壯活潑, 反應靈敏, 卵黃收縮良好、無臍帶炎, 毛幹後能站穩。 叫聲響亮, 用手握住頸部提起來時雙腳迅速收縮。 對腹大、歪頭的弱殘雛鵝要淘汰。

育雛前準備。 飼養雛鵝半個月前,

育雛室要徹底清潔。 用福馬林溶液和高錳酸鉀薰蒸消毒, 關閉門窗消毒20分鐘~30分鐘, 然後打開通風換氣。 對育雛用具可用0.2%高錳酸鉀水浸泡清洗消毒後, 再用自來水清洗一次, 之後將雛鵝接入育雛室。 雛鵝放養場地用20%石灰乳或3%燒鹼水噴灑消毒, 每半月消毒一次。 飼養用具(料槽、飲水器具等)按消毒液規定的配比進行浸泡, 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墊草、棉絮等使用前放在陽光下曬1小時~2小時。 苗鵝進育雛室前要先加溫, 室溫保持在30℃左右。

溫濕度控制。 大群育雛應在育雛舍保溫育雛, 鋪好墊料。 不要讓雛鵝直接接觸地面。 適宜溫度:第一周28℃~30℃, 第二周26℃~28℃, 第三周24℃~26℃, 溫度適宜, 雛鵝分佈均勻, 安靜無聲, 羽毛平整光亮, 食欲旺盛;溫度過低, 雛鵝靠近熱源, 打堆擁擠, 閉目無神, 身體發抖, 縮成一團;溫度過高, 雛鵝遠離熱源, 張口喘氣, 行動不便, 飲水頻繁, 採食量減少。

欄舍適宜的濕度為60%~70%, 欄舍潮濕易使鵝患感冒、下痢等疾病。 調節濕度的有效方法是要勤換墊料, 常清掃糞便, 保持地面和欄舍乾燥。 鵝舍要保持乾爽清潔,

空氣流通, 室內要有光線, 晴暖天將鵝放出室外活動2次~3次, 打開鵝舍門窗排除氨氣, 使室內空氣清新, 有利於促進鵝健康成長。 鵝舍四面牆壁縫隙、孔洞要堵好, 後窗用塑膠薄膜封閉。 門口處要掛防寒簾, 光線要昏暗, 保持環境安靜。

雛鵝的飲水和開食。 雛鵝出殼後第一次飲水稱為“潮口”, 潮口的時間應在雛鵝出殼後24小時內。 秋冬季節天氣寒冷, 要飲30℃左右的溫水, 可加入0.05%的高錳酸鉀防止消化道疾病, 若經過長途運輸, 可喂給5%~10%的葡萄糖水, 幫助卵黃吸收, 促進胎糞排出, 有利於提高成活率。 第一次餵料叫開食, 一般應在出殼後36小時以後進行, 開食過早易引起消化不良。 適時開食有利於促進胎糞排出, 刺激食欲, 有助於消化功能的逐步完善。

開食飼料應選擇乾淨新鮮的米飯、碎米、青菜等, 小米和碎米要經過1小時~2小時浸泡蒸煮, 青菜、嫩草要切碎切短, 切忌開食時喂得太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