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夜半媽媽吼的背後,是焦慮焦灼的親子關係

願我們在陪伴孩子學習的路上, hold得住, 走得順, 更自信。

前不久, 在朋友圈看到了一條新聞, 乍一看有些搞笑, 但仔細一想又有些心酸。

內容大致如下:

一個爸爸發了條朋友圈:

陪娃寫作業到五年級, 然後心梗住院做了倆支架, 想來想去還是命重要, 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 隨他去吧。

很快, 就有了一大堆回復。

其中有個這樣說:

我已經把我家大寶送去輔導老師那兒寫作了, 起碼要確保一家人都能活得好好的。

還有一個這樣說:

我準備把孩子送到輔導老師那裡, 寫完作業再回來, 花點錢沒有關係, 我怕我再陪下去, 會忍不住想掐死她。

總結一下, 陪孩子寫作業, 後果很可怕。

要麼想殺人, 要麼會自殘。

這還真是刷新了我的認知。

總覺得寫作業這事兒, 就算不是小菜一碟, 也完全不至於上升到保命還是保分的高度上去, 更不至於要引發刑事案件吧。

但跟同事聊起來, 他們說, 這是因為我沒有這方面的困境, 無法感同身受。

簡單說, 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針沒紮到自己身上, 所以覺不著疼。

然後我又跑到這個熱點文章的留言區看了看。 哇塞, 真是不看不知道, 一看嚇一跳。

這引發的共鳴可真是轟隆轟隆的, 震耳欲聾啊!

然後就發現, 這還真不是個例, 而是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焦點話題, 並且對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成為很多家庭的痛點。

不可否認的是, 透過這個熱點, 折射出當前的教育制度問題, 但更不可否認的是, 對此我們並無力改變, 或者說在短時期內無力改變。

所以, 我們還是來聊聊, 跟這個熱點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點:

親子關係。

下面將要談到的, 是我在長期陪伴孩子成長和漫長的教學過程中, 不斷思考後沉澱下來的一點個人的想法。

可能不太成熟, 也不夠完善。

但沒關係, 就當做是抛磚引玉吧,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積極留言, 談談自己的看法。

父母與孩子的匹配度

通常來說, 父母與孩子都是相匹配的。

正所謂龍生龍, 鳳生鳳, 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精英父母生出精英孩子, 普通父母遇上普通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 親子關係就會相對穩定, 也比較和諧, 正所謂求仁得仁, 各得其所。

但凡事都有例外。

例外大致分兩種:

組合一. 高level父母遇到低level孩子。

組合二. 低level父母遇到高level孩子。

先來看組合一,雙商均高的精英級父母遭遇天賦一般的普通孩子。

之所以說是“遭遇”,是因為這類組合比較悲催。

他們的煩惱在於,接受不了孩子不如自己的事實。

學霸型或是事業有成型父母,在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環境資源和自身優質的基因之後,是很難接受孩子“不如自己”這個事實的。

這類父母,通常從最初的滿懷希望,到後來的慢慢失望,從不服命到認命,從不斷抗爭到無奈接受,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普通孩子”這一無法面對的現實。

這類組合,有解嗎?

有的。

就是早早接受這一現實,給予足夠的陪伴和耐心,然後靜待花開。

但是,道理都明白,要做到卻很難。

學霸或是事業有成型父母,大多是強勢的黃色性格,他們天生好勝,不服輸,是很難早早地接受現實,轉變觀念的。

天生使然的性格必然鞭策著他們不斷地做出一些努力,哪怕是無用功,哪怕是南轅北轍,也要勇往直前,絕不認輸。

針對這類親子關係,曾寫過一篇文章《虎爸狼媽們,需要的是與之相匹配的孩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再來看組合二。

低level父母遇上高level孩子。

跟那個悲催的組合相比,這個組合則令人驚喜的多。

畢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而能大大地勝於藍,則像是買彩票中了頭獎一樣地令人欣喜若狂,被下一代狠狠地拍在沙灘上的感覺,真是要多爽有多爽。

但是,這類父母,也有煩惱。

他們的煩惱在於,hold不住自己的孩子。

因為不在一個層級,伴隨著成長,這些又聰明又有主見的孩子漸漸有了獨立的思想和判斷能力,這時候相對較low的父母就無法充當他們的意見領袖了。

因為他們的眼界、認知、思維已經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父母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也不願跟父母傾訴和溝通,而是試圖去尋找他們的同類。

畢竟處在同一頻道,同一層級的小夥伴,才懂得彼此,有的聊嘛。

這種組合,有解嗎?

有的。

既然不是如來佛,也沒有緊箍咒,那就別再妄想著去降服你們家的孫悟空了。

只要孩子在原則性問題上別跑偏,在大是大非上拎得清,倒不如勇敢地放放手,讓他大膽地去闖一闖。

這樣的孩子,註定是要超越父母的,能給這樣的孩子當爹當媽,真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焦慮糾結個啥,還是偷著樂吧!

父母與孩子的相容度

所謂相容度,通俗點說,就是放在一起,是相親相愛,歲月靜好,還是電光火石,刀光劍影。

有的父母跟孩子,相容度高,那相處起來就會比較和諧。

這樣的父母我接觸過幾個,看他們跟孩子之間的互動,真是潤物細無聲,默契溫馨又張弛有度。他們彼此相處地舒服,我們外人看著也舒服。

相容度這東西可以提升嗎?

這個貌似恐怕比較困難,主要還是源於性格。據我的觀察和自身體驗,性格互補的親子,關係會相對融洽。

這有點像跳舞,你進一步,我退一步,才能配合協調,合作默契。

而性格太相似的親子,則容易關係緊張,遇到問題,總是針尖對麥芒的狀態,誰也不肯讓步,最後爭執不下,鬧個不歡而散。

大棕跟棕爸,曾經就是這樣。我跟我爸,曾經也是這樣。

但我跟桑老師,就很默契。

我們之間的矛盾,從來都是不等激化就偃旗息鼓了,而且很快就會翻篇,該幹啥幹啥,啥都不影響。

大棕跟我,也很默契。

具體表現在他特別喜歡跟我聊天,開心的事兒,總是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遇到麻煩或是有困惑,也願意找我幫忙解決。

我們之間什麼都可以聊,可以給彼此起外號,可以沒事兒就相互懟一下,誰也不會生氣,就算是鬧個小彆扭,也是一會兒就好。

你看,關係就是這麼神奇的存在。

有的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愉快地在一起玩耍。

有的人,卻可能是一言不合,就會劍拔弩張硝煙四起。

但親子關係也是動態的。

兒時針尖對麥芒般的劣質親子關係,在成年後也可能會出現逆轉,轉化為較為優質的親子關係。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歷,我也是。

現在我跟我爸,關係就是好的不得了。

其實關係是個互動。

只要有一方發生了變化,另一方就會相應的做出回應。

兒時的我們,都不肯做出讓步和改變。不是不想改變,而是無力改變。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們的自身的認知的局限,都無法實現關係的自洽和融合。

而現在和諧融洽的關係,是源於我們都有了一些變化。

年齡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記憶的衰退和臉上的皺紋,還有對自我和他人的寬恕的悲憫,這些都會讓我們擁有越來越好的各種關係,並不僅僅限於親子關係。

孩子的基因密碼和生長規律

有人說: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

但其實不然,

其實每個孩子一出生,生命這張紙就自帶底色。

有人是活潑的紅色,有人是低調的藍色,有人是溫和的綠色, 有人是大膽的黃色。

每個孩子一出生,就自帶一套基因密碼。

有的口齒伶俐,有的處事沉穩,有的喜歡運動,有的愛好藝術,有的好動,有的喜靜。

他們所擅長的領域和所感興趣的事情,不會整齊劃一完全一致。

因此,也就無法用一套統一的標準來培養,更不能照葫蘆畫瓢,將他人育子的成功經驗簡單地照搬效仿。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這句話用在教育上,同樣適用。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孩子,父母用同樣的教育方法,一個能成為天之驕子,而另一個卻成為心頭之殤。

成功的經驗可以效仿,但要看這個孩子的生命底色和基因密碼是否與之相匹配。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這句話用在教育上,同樣適用。

再來看孩子的生長規律。

如果說孩子的基因密碼是五花八門,那麼他們的生長規律就是參差不齊。

有的孩子兩三歲就伶牙俐齒,表達能力極強,我妹家的孩子就是這樣,而且小嘴還特別甜。

有的孩子五六歲還口齒不清,表達能力堪憂,我們家的孩子就是這樣,而且脾氣還特別倔。

語言表達能力如此,邏輯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都是如此。

這就會出現一個令老師、家長和孩子頭疼的問題。

一些知識點,有的孩子可以輕輕鬆松掌握,而有的孩子,就要不厭其煩地重複重複再重複,就這樣還不一定能聽得懂,學得會。

老師、家長和孩子,這三方都很崩潰。

其實,孩子學不會,有可能是欠缺這方面的能力,也可能是這方面的能力發育遲緩。

就像是身高,看看一個班的孩子,雖說年齡都基本一般大,但個子最高的跟個子最矮的,就像是差了好幾歲一樣。

智力的發育,也是如此。

這種困境,是否可破?

可以的。

比如說,可以適當地延遲學校教育的開始時間,比如說,可以晚一年上小學。

看似晚了一年,但這一年心智和腦力都在發育地更加完善,能夠更加輕鬆地適應課堂的節奏和繁重的學業。

沒錯,現在的小學,學業並不輕鬆。

而孩子因為心智發育的差異性,完成的速度會相差極大。

有的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搞定,有的三個小時也搞不定。

一個不到八點就可以輕鬆完成作業的孩子,比十點多才勉強搞定作業的孩子,勝出可不僅僅是學習成績,還有充足的睡眠、適當的娛樂和興趣的發展。

別太執著於晚上一年會落後之類的想法。

畢竟地球上沒人會在乎你家孩子是早一年還是晚一年畢業,但他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卻是你們所在乎的,也是他所需要的,不是嗎?

需要明確一點,對於教育的態度:

戰略比戰術重要,理念比方法重要,認知比知識重要。

再正確的方法,也得要有靠譜的人去執行。再靠譜的理念,也得要有穩定的情緒去處理。

好理念+好方法+穩定情緒+良好互動=優質的親子關係。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有經驗,也有教訓;有成功的快感,也有遇到挫折時的懊惱和焦慮。

其實無論成功與否,經歷過便是財富,只要願意隨時停下腳步,反思自我並調整心態;只要願意靜下心來,不斷學習與完善自我,相信我們都可以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這條路上,

越走越順,越來越自信,越來越hold得住。

直到某一天,驀然回首,我們發現,居然已經陪伴了孩子這麼久,跌跌撞撞地走過了這麼長的路,通過了這麼多重關卡;

而望向前方,我們發現,孩子已悄然長大,他正在撒開我們的手,然後朝我們會心一笑,昂首闊步地,躊躇滿志地,堅定地,自信地向遠方奔去。

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願我們有朝一日都可實現。

先來看組合一,雙商均高的精英級父母遭遇天賦一般的普通孩子。

之所以說是“遭遇”,是因為這類組合比較悲催。

他們的煩惱在於,接受不了孩子不如自己的事實。

學霸型或是事業有成型父母,在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環境資源和自身優質的基因之後,是很難接受孩子“不如自己”這個事實的。

這類父母,通常從最初的滿懷希望,到後來的慢慢失望,從不服命到認命,從不斷抗爭到無奈接受,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普通孩子”這一無法面對的現實。

這類組合,有解嗎?

有的。

就是早早接受這一現實,給予足夠的陪伴和耐心,然後靜待花開。

但是,道理都明白,要做到卻很難。

學霸或是事業有成型父母,大多是強勢的黃色性格,他們天生好勝,不服輸,是很難早早地接受現實,轉變觀念的。

天生使然的性格必然鞭策著他們不斷地做出一些努力,哪怕是無用功,哪怕是南轅北轍,也要勇往直前,絕不認輸。

針對這類親子關係,曾寫過一篇文章《虎爸狼媽們,需要的是與之相匹配的孩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再來看組合二。

低level父母遇上高level孩子。

跟那個悲催的組合相比,這個組合則令人驚喜的多。

畢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而能大大地勝於藍,則像是買彩票中了頭獎一樣地令人欣喜若狂,被下一代狠狠地拍在沙灘上的感覺,真是要多爽有多爽。

但是,這類父母,也有煩惱。

他們的煩惱在於,hold不住自己的孩子。

因為不在一個層級,伴隨著成長,這些又聰明又有主見的孩子漸漸有了獨立的思想和判斷能力,這時候相對較low的父母就無法充當他們的意見領袖了。

因為他們的眼界、認知、思維已經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父母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也不願跟父母傾訴和溝通,而是試圖去尋找他們的同類。

畢竟處在同一頻道,同一層級的小夥伴,才懂得彼此,有的聊嘛。

這種組合,有解嗎?

有的。

既然不是如來佛,也沒有緊箍咒,那就別再妄想著去降服你們家的孫悟空了。

只要孩子在原則性問題上別跑偏,在大是大非上拎得清,倒不如勇敢地放放手,讓他大膽地去闖一闖。

這樣的孩子,註定是要超越父母的,能給這樣的孩子當爹當媽,真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焦慮糾結個啥,還是偷著樂吧!

父母與孩子的相容度

所謂相容度,通俗點說,就是放在一起,是相親相愛,歲月靜好,還是電光火石,刀光劍影。

有的父母跟孩子,相容度高,那相處起來就會比較和諧。

這樣的父母我接觸過幾個,看他們跟孩子之間的互動,真是潤物細無聲,默契溫馨又張弛有度。他們彼此相處地舒服,我們外人看著也舒服。

相容度這東西可以提升嗎?

這個貌似恐怕比較困難,主要還是源於性格。據我的觀察和自身體驗,性格互補的親子,關係會相對融洽。

這有點像跳舞,你進一步,我退一步,才能配合協調,合作默契。

而性格太相似的親子,則容易關係緊張,遇到問題,總是針尖對麥芒的狀態,誰也不肯讓步,最後爭執不下,鬧個不歡而散。

大棕跟棕爸,曾經就是這樣。我跟我爸,曾經也是這樣。

但我跟桑老師,就很默契。

我們之間的矛盾,從來都是不等激化就偃旗息鼓了,而且很快就會翻篇,該幹啥幹啥,啥都不影響。

大棕跟我,也很默契。

具體表現在他特別喜歡跟我聊天,開心的事兒,總是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遇到麻煩或是有困惑,也願意找我幫忙解決。

我們之間什麼都可以聊,可以給彼此起外號,可以沒事兒就相互懟一下,誰也不會生氣,就算是鬧個小彆扭,也是一會兒就好。

你看,關係就是這麼神奇的存在。

有的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愉快地在一起玩耍。

有的人,卻可能是一言不合,就會劍拔弩張硝煙四起。

但親子關係也是動態的。

兒時針尖對麥芒般的劣質親子關係,在成年後也可能會出現逆轉,轉化為較為優質的親子關係。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歷,我也是。

現在我跟我爸,關係就是好的不得了。

其實關係是個互動。

只要有一方發生了變化,另一方就會相應的做出回應。

兒時的我們,都不肯做出讓步和改變。不是不想改變,而是無力改變。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們的自身的認知的局限,都無法實現關係的自洽和融合。

而現在和諧融洽的關係,是源於我們都有了一些變化。

年齡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記憶的衰退和臉上的皺紋,還有對自我和他人的寬恕的悲憫,這些都會讓我們擁有越來越好的各種關係,並不僅僅限於親子關係。

孩子的基因密碼和生長規律

有人說: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

但其實不然,

其實每個孩子一出生,生命這張紙就自帶底色。

有人是活潑的紅色,有人是低調的藍色,有人是溫和的綠色, 有人是大膽的黃色。

每個孩子一出生,就自帶一套基因密碼。

有的口齒伶俐,有的處事沉穩,有的喜歡運動,有的愛好藝術,有的好動,有的喜靜。

他們所擅長的領域和所感興趣的事情,不會整齊劃一完全一致。

因此,也就無法用一套統一的標準來培養,更不能照葫蘆畫瓢,將他人育子的成功經驗簡單地照搬效仿。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這句話用在教育上,同樣適用。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孩子,父母用同樣的教育方法,一個能成為天之驕子,而另一個卻成為心頭之殤。

成功的經驗可以效仿,但要看這個孩子的生命底色和基因密碼是否與之相匹配。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這句話用在教育上,同樣適用。

再來看孩子的生長規律。

如果說孩子的基因密碼是五花八門,那麼他們的生長規律就是參差不齊。

有的孩子兩三歲就伶牙俐齒,表達能力極強,我妹家的孩子就是這樣,而且小嘴還特別甜。

有的孩子五六歲還口齒不清,表達能力堪憂,我們家的孩子就是這樣,而且脾氣還特別倔。

語言表達能力如此,邏輯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都是如此。

這就會出現一個令老師、家長和孩子頭疼的問題。

一些知識點,有的孩子可以輕輕鬆松掌握,而有的孩子,就要不厭其煩地重複重複再重複,就這樣還不一定能聽得懂,學得會。

老師、家長和孩子,這三方都很崩潰。

其實,孩子學不會,有可能是欠缺這方面的能力,也可能是這方面的能力發育遲緩。

就像是身高,看看一個班的孩子,雖說年齡都基本一般大,但個子最高的跟個子最矮的,就像是差了好幾歲一樣。

智力的發育,也是如此。

這種困境,是否可破?

可以的。

比如說,可以適當地延遲學校教育的開始時間,比如說,可以晚一年上小學。

看似晚了一年,但這一年心智和腦力都在發育地更加完善,能夠更加輕鬆地適應課堂的節奏和繁重的學業。

沒錯,現在的小學,學業並不輕鬆。

而孩子因為心智發育的差異性,完成的速度會相差極大。

有的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搞定,有的三個小時也搞不定。

一個不到八點就可以輕鬆完成作業的孩子,比十點多才勉強搞定作業的孩子,勝出可不僅僅是學習成績,還有充足的睡眠、適當的娛樂和興趣的發展。

別太執著於晚上一年會落後之類的想法。

畢竟地球上沒人會在乎你家孩子是早一年還是晚一年畢業,但他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卻是你們所在乎的,也是他所需要的,不是嗎?

需要明確一點,對於教育的態度:

戰略比戰術重要,理念比方法重要,認知比知識重要。

再正確的方法,也得要有靠譜的人去執行。再靠譜的理念,也得要有穩定的情緒去處理。

好理念+好方法+穩定情緒+良好互動=優質的親子關係。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有經驗,也有教訓;有成功的快感,也有遇到挫折時的懊惱和焦慮。

其實無論成功與否,經歷過便是財富,只要願意隨時停下腳步,反思自我並調整心態;只要願意靜下心來,不斷學習與完善自我,相信我們都可以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這條路上,

越走越順,越來越自信,越來越hold得住。

直到某一天,驀然回首,我們發現,居然已經陪伴了孩子這麼久,跌跌撞撞地走過了這麼長的路,通過了這麼多重關卡;

而望向前方,我們發現,孩子已悄然長大,他正在撒開我們的手,然後朝我們會心一笑,昂首闊步地,躊躇滿志地,堅定地,自信地向遠方奔去。

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願我們有朝一日都可實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