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迅雷創始人、松禾遠望創始合夥人程浩:傳統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

口述|程浩

整理|於紹洋

2018年1月18日-19日, 由投資家網主辦、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風險投資專業委員會、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聯合主辦的“投資家網·2017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峰會”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隆重舉行, 本次峰會以“百舸爭流”為主題, 深度剖析股權投資全新業態, 並廣邀各地政府領導、500+投資同行, 100+FOFS、財富管理機構、上市公司、創業企業以及1000余位商界精英齊聚一堂, 共同探討股權投資行業的2017與2018、中國式母基金發展之路、人工智慧、先進製造、消費升級、TMT行業下半場等熱點話題。

在下午分會場三TMT專場中, 松禾遠望基金創始合夥人程浩以“互聯網下半場的賽道選擇”為主題展開了精彩的演講,

他認為傳統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 如果今天再創業, 還選擇傳統互聯網領域一定是不明智的。 互聯網下半場有三大關鍵字即:AI、ES(企業服務)、OMO(線上線下融合)。 同時他還預測小程式會帶來互聯網的下一社交紅利, 建議針對2C端的創業者, 一定要好好研究小程式。

以下為程浩在“投資家網·2017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峰會”上的演講實錄:

從時代角度, 過去20年屬於互聯網快馬奔騰的年代。

我們如果回首看200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前10大公司, 互聯網相關的企業只有微軟入榜, 算半個互聯網企業吧。 其他霸主都是埃克森美孚、中國石油、通用電氣、中國工商銀行、俄羅斯天然氣、AT&T等能源、銀行、通訊領域的實業巨頭。

10年後,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 再看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前10名, 已變為了蘋果、穀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等高達7家互聯網企業上榜, 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阿裡巴巴和騰訊, 市值都超過了4000億美元。 傳統領域的巨頭只剩下了美孚和強生,

另一家上榜的公司是做保險和投資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所以不論從世界還是中國來看, 過去20年, 互聯網從量級上都取得了遷躍式發展。 這時有人在2017年, 提出了中國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的概念, 我非常認同。 那麼怎麼來區分互聯網上半場和下半場?

01、互聯網上半場結束的標誌:流量紅利消失

如果今天創業, 你還選擇傳統的互聯網業務肯定是不明智的。 因為互聯網上半場已結束, 核心標誌是什麼?就是人口和流量紅利消失。 我們是從PC互聯網時代過來的。 大家知道PC互聯網時代最後一個獨角獸是誰嗎?是知乎。

知乎大概是在2011年初推出, 這麼多年過去, 再也沒有PC互聯網的獨角獸出現。 以此類推, 2015年時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人群和競爭程度已經達到2011年PC互聯網的水準,

做個簡單的類比, 2015之後再做純的移動APP, 也很難出獨角獸了。 即使出獨角獸也不是初創公司的產品。

正如2017年最火的創業產品是抖音, 一個傳統移動App。 短短一年多時間DAU(日活用戶)就達到了幾千萬。 如果這是一個獨立公司, 肯定就是獨角獸了, 但抖音其實是今日頭條出品的產品。 所以現在如果創業公司還想做純PC互聯網或者純移動APP, 能成功機率已經非常小了。 有人說不是還有互聯網+麼?互聯網+都已經好幾年了, 衣、食、住、行早就被覆蓋的差不多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中國手機銷量基本走平, 而且現有移動流量已被大公司瓜分完了。 大家常用的手機APP就那麼10-20個。 這時再做一個移動APP,

如何獲客, 幾乎是所有做2C創業者都面臨的挑戰。

這是第一點, 我認為人口和流量紅利消失, 是中國互聯網上半場跟下半場的分水嶺。

02、在很多行業, 傳統互聯網的價值有限

傳統互聯網最大的價值, 是解決資訊不對稱, 並提供連接。 這兩大價值特別適用于電商。 所以淘寶用皇冠、鑽石等信用體系解決了資訊不對稱,同時又把全國這麼多買家和賣家連接在一起,催生了中國整個電商行業的大爆發。

但國內很多行業,資訊不對稱和連接並不是痛點。拿醫療舉例,誰得了什麼病,哪個醫院在這個領域最權威?大家打聽打聽都知道,所以資訊不對稱並不嚴重。連接就更沒價值了,中國三甲醫院的大夫就那麼多,你把全國13億人民都和這些大夫連接上了也沒用,因為一個醫生一天還是只能看那麼多病人。

所以過去O2O那一波雖然有很多醫療相關的項目,但這些項目很少有成為獨角獸的,因為醫療本質上並不是連接的問題,而是效率問題,而互聯網並未真正提高醫生的看診效率。其實不光是醫療,很多傳統領域,例如教育,都存在著嚴重的供需關係不平衡的問題!互聯網提升了一部分效率,但沒有根本的解決問題。這亟需互聯網下半場的到來。、

03、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關鍵字

如何解決供需關係不平衡?核心只有提高生產效率。由此,我提出互聯網下半場三個重要關鍵字:人工智慧、企業服務和線上線下融合。特別在互聯網下半場,線上流量枯竭會催生這三大領域高速發展。

人工智慧

首先來看人工智慧。我們拿滴滴打車舉例,通過互聯網的連接,解決了打車難的問題。但為什麼打車價格降不下來?最根本的原因,一輛車還需要一位元司機來開。現在中國勞動力成本呈上升趨勢,那打車價格就不可能降下來。

人工智慧的價值是什麼?就是深入結合產業,去替代簡單重複的工作。比如有一天L4級自動駕駛實現了,就不需要司機了。所以滴滴在2017年拿了兩輪近100億美元的融資,重中之重應該把重要資源投入到自動駕駛相關的佈局中。

雖然滴滴已經幾乎一統江湖,但這個領域很明顯的彎道超車的機會是自動駕駛,這誰都看得清楚。我們舉例來看,目前百度在做自動駕駛,騰訊和阿裡都在做,所有的車廠都在做。誰做好了都可以做滴滴打車的事:以BAT的財力,屆時直接買車,或者從整車廠去租車,通過加裝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出行服務。因為沒有了司機成本,車輛又是在精密的調度下全天候運行,打車價格可能只有滴滴的1/3。一下就能顛覆傳統的出行模式。

包括剛才談到的醫療,有了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可以輔助醫生看醫療影像,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提高診斷準確率。還有全世界最著名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降低了醫生做手術的難度和強度,他們只要在操作臺上指揮機器臂動手就可以了,手術精度和手術品質都有了質的提升。

總結來說,人工智慧真正能夠大幅提高生產力,解決供需不平衡等關鍵問題,所以人工智慧在互聯網下半場非常重要。長期來講,我認為人工智慧對各行各業的滲透和改造將遠遠超過互聯網,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企業服務

第二個關鍵字就是企業服務。很多人會疑問,互聯網下半場與企業服務間能有什麼關聯?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過去為什麼2B業務一直落後於2C業務?

拿美國市場來看,做2B業務的公司與做2C業務的公司,即使談不上各占半壁江山,但至少也有四六開。企業服務領域有很多像Oracle、SAP這樣市值千億美元的公司。而國內,從市值角度來講,做2B業務的公司甚至連2C公司的十分之一都沒有。這是為什麼?

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國過去二十年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帶來的2C市場的巨大的人口和流量紅利,無論是是在互聯網、房地產還是金融,這應該是過去20年中國發展最快的三個行業了。在這種時代大機遇下,“野蠻成長”是最好的選擇。企業沒有時間,也沒動力去做內功,“一快遮百醜”,“快”比什麼都重要。 但是今天人口和流量紅利消失了,獲客也好、留存也好等各方面成本都上來了。同時過去很多企業一直在蒙眼狂奔,發展節奏一放緩,內部管理問題也開始湧現。

這時怎麼辦?這就需要企業去做好管理,做好精細化運營,也就是開始比拼內功了。這些正是企業服務的價值。我們反觀美國市場,經濟一直很平穩,也沒有那麼大的人口紅利,所以美國比中國更早的進入了比拼效率的時代,所以就更早的催生了企業服務市場。

中國進入企業服務時代,除了因為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之外,還包括其他幾個原因:

現在企業的管理者們,越來越重視降低管理成本。大家都明白人多不是好事,直接拉高了管理成本。迅雷創業的前兩年,我特怕老百度的同事問我你們公司多少人了,因為我說只有20我覺得挺不好意思的。現在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公司2年就招了200人,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你們公司是幹嘛的需要那麼多人麼?有經驗的管理者們希望借助企業服務,將一些非核心又比較標準化的業務儘量外包出去。這其實比較符合現代企業精神。大家都以WhatsApp為榜樣 — 50人做出190億美金的公司。

企業資訊化程度在逐漸完善。說白了,以前資訊化程度很低的時候,什麼資料都沒有,我想借用外部服務來做精細化運營也做不了什麼。現在隨著IT技術的發展,企業各方面的資料越來越全,所以很多外在的工具都能派得上用場。資料的豐富,為企業服務提供了土壤。

企業服務呈現移動互聯網化趨勢。以前很多傳統企業的老闆,都不會操作PC電腦,你讓他去買單一個企業服務,他完全弄不懂也就不會買。現在即使再傳統的企業老闆也會用手機。他們用手機APP查看企業的經營情況,非常直觀方便。這個是移動互聯網為企業服務帶來的另一個發展契機。

所以綜合以上多方面原因,國內企業服務時代已經到來。

線上線下融合

互聯網下半場另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線上線下融合。我們拿滴滴打車和摩拜單車來舉例,一個是共用汽車,一個是共用自行車,兩個都是O2O,但實際在業務模式上卻有很大的區別。

因為滴滴打車是Online To Offline。大家要先下載APP,然後再體驗叫車出行服務。摩拜單車卻是反過來,大部分人先在街上看到了自行車,然後再掃碼下載註冊APP。所以摩拜單車其實是Offline To Online。

滴滴誕生於移動互聯網紅利最大的2012年,那時流量一定是從線上往線下引。到了摩拜出現的2016年,無線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已近尾聲,或者說線上獲客成本太高了,所以才出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反流。

線上線下流量反流,可以看作是互聯網下半場開啟的一個標誌。包括新零售,也是典型的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讓線下流量反哺線上。

拿亞馬遜來舉例,為什麼要花137億美金收購Whole Foods(全食超市)?因為以前在亞馬遜網站上沒法兒賣生鮮。有了Whole Foods幾千家線下門店的支援,現在客戶在亞馬遜上下單後,基本上3個小時就能送到家。這為亞馬遜拓展了廣闊的線下客群。

同時亞馬遜現在還開有實體書店,我去年在矽谷時去轉了轉,這實體書店挺有意思,有幾個特點:

1. 首先書店擺放什麼書,都是經過大資料研究過的。亞馬遜會認真研究這個居住區域的人,過去都線上上買了什麼書,開實體店時也會放類似的書籍。舉個例子,在矽谷多賣一些科技創新的書,而紐約多賣一些金融相關的。

2. 在實體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每本書都會打出在亞馬遜網站上的評分。下面還有兩行字,就是在亞馬遜上這本書最火的一條評價。我發現這點對於讀者來講價值極大。

大家過去總覺得亞馬遜一定是電商,其實他們早已將觸角深入到了線下。包括亞馬遜去年推出了Amazon Go無人便利店,都是在嘗試線上線下融合。

類似的,國內有阿裡的盒馬鮮生、京東的7Fresh、永輝的超級物種,我都有實地去考察體驗,這些都是線上線下互相倒流 — 線下購物推薦你使用APP結算,同時住在3公里以內的用戶可以通過APP直接下單送上門。整體來講,因為涉及到線下,這個模式還是挺重的。首先店面租金就不便宜,還要雇傭很多服務員,還得囤貨,賣生鮮還要有複雜的供應鏈等等。

但即使線下這麼重的生意,為什麼阿裡、騰訊、京東還要進?事實上,阿裡不僅推出了盒馬鮮生,他們還聯手了百聯,又入股高鑫零售,成了大潤發及歐尚的幕後老闆;而騰訊京東則入股永輝。

核心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線上的流量已經不足以支持他們這麼龐大體量的增長了(騰訊阿裡雖然從財報上看每年的收入還有50-60%的增長,但那更多是因為商業化程度的提高,而非用戶群和流量的增長)。如果線上的流量還是以每年30%或者更多的成長,阿裡、京東這些電商巨頭才不會碰線下呢 — 線上賺錢多容易,線下太苦了!

One More Thing…

最後,我想跟大家聊一個2017年特別火的話題。當然我一說這話,大家肯定覺得我要聊區塊鏈,其實不是。今天想聊的都是跟互聯網下半場相關的事情。這個話題是什麼?微信小程式。

以前2C端的獲客基本通過兩種途徑——APP和微信服務號。前者太重,用戶還得下載,後者基於H5開發,體驗不好。小程式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微信掃一下就能用,體驗接近原生,而且一套代碼通吃安卓和iOS兩端。

但以上這些優點還不是小程式最核心的。更重要的是微信帶給小程式的入口支援。騰訊對小程式的定位我認為在過去發生了變化,小程式剛出來的時候針對的都是線下場景,比如到餐廳點個餐什麼的,但現在定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微信群裡面,你可以把小程式的連結丟進去,在公眾號中也可以拉起小程式。而且微信的最新版本,往下一拉介面,上面直接有四個最近使用過的小程式入口。而且現在小程式也能彈Push了(通過“服務通知”)。這些都是巨大的入口支持。未來也許有一天朋友圈也支援小程式了,甚至微信哪天給小程式一個一級功能表也說不好。

但是,這些入口方面的支持仍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社交關係的支持!大家有沒有關注一個特別火的小程式叫頭腦王者,其實就是一個很小的智力型遊戲,能夠跟其他人相互比拼答題。因為能夠一鍵丟到群裡分享,所以有很強的社交傳播力,而且遊戲裡面你還能看到你這個群的其他朋友的排名。當然,目前的這個社交關係的開放還比較初級,如果好友列表能夠像Facebook一樣開放,那價值就更大了,我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騰訊畢竟越來越開放了。

微信已經是超級入口了,小程式的生態一旦起來,這就是作業系統了。所以雖然現在騰訊的股票已經很貴了,但我認為仍然有上漲空間。當然,這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投資建議...。

所以淘寶用皇冠、鑽石等信用體系解決了資訊不對稱,同時又把全國這麼多買家和賣家連接在一起,催生了中國整個電商行業的大爆發。

但國內很多行業,資訊不對稱和連接並不是痛點。拿醫療舉例,誰得了什麼病,哪個醫院在這個領域最權威?大家打聽打聽都知道,所以資訊不對稱並不嚴重。連接就更沒價值了,中國三甲醫院的大夫就那麼多,你把全國13億人民都和這些大夫連接上了也沒用,因為一個醫生一天還是只能看那麼多病人。

所以過去O2O那一波雖然有很多醫療相關的項目,但這些項目很少有成為獨角獸的,因為醫療本質上並不是連接的問題,而是效率問題,而互聯網並未真正提高醫生的看診效率。其實不光是醫療,很多傳統領域,例如教育,都存在著嚴重的供需關係不平衡的問題!互聯網提升了一部分效率,但沒有根本的解決問題。這亟需互聯網下半場的到來。、

03、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關鍵字

如何解決供需關係不平衡?核心只有提高生產效率。由此,我提出互聯網下半場三個重要關鍵字:人工智慧、企業服務和線上線下融合。特別在互聯網下半場,線上流量枯竭會催生這三大領域高速發展。

人工智慧

首先來看人工智慧。我們拿滴滴打車舉例,通過互聯網的連接,解決了打車難的問題。但為什麼打車價格降不下來?最根本的原因,一輛車還需要一位元司機來開。現在中國勞動力成本呈上升趨勢,那打車價格就不可能降下來。

人工智慧的價值是什麼?就是深入結合產業,去替代簡單重複的工作。比如有一天L4級自動駕駛實現了,就不需要司機了。所以滴滴在2017年拿了兩輪近100億美元的融資,重中之重應該把重要資源投入到自動駕駛相關的佈局中。

雖然滴滴已經幾乎一統江湖,但這個領域很明顯的彎道超車的機會是自動駕駛,這誰都看得清楚。我們舉例來看,目前百度在做自動駕駛,騰訊和阿裡都在做,所有的車廠都在做。誰做好了都可以做滴滴打車的事:以BAT的財力,屆時直接買車,或者從整車廠去租車,通過加裝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出行服務。因為沒有了司機成本,車輛又是在精密的調度下全天候運行,打車價格可能只有滴滴的1/3。一下就能顛覆傳統的出行模式。

包括剛才談到的醫療,有了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可以輔助醫生看醫療影像,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提高診斷準確率。還有全世界最著名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降低了醫生做手術的難度和強度,他們只要在操作臺上指揮機器臂動手就可以了,手術精度和手術品質都有了質的提升。

總結來說,人工智慧真正能夠大幅提高生產力,解決供需不平衡等關鍵問題,所以人工智慧在互聯網下半場非常重要。長期來講,我認為人工智慧對各行各業的滲透和改造將遠遠超過互聯網,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企業服務

第二個關鍵字就是企業服務。很多人會疑問,互聯網下半場與企業服務間能有什麼關聯?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過去為什麼2B業務一直落後於2C業務?

拿美國市場來看,做2B業務的公司與做2C業務的公司,即使談不上各占半壁江山,但至少也有四六開。企業服務領域有很多像Oracle、SAP這樣市值千億美元的公司。而國內,從市值角度來講,做2B業務的公司甚至連2C公司的十分之一都沒有。這是為什麼?

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國過去二十年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帶來的2C市場的巨大的人口和流量紅利,無論是是在互聯網、房地產還是金融,這應該是過去20年中國發展最快的三個行業了。在這種時代大機遇下,“野蠻成長”是最好的選擇。企業沒有時間,也沒動力去做內功,“一快遮百醜”,“快”比什麼都重要。 但是今天人口和流量紅利消失了,獲客也好、留存也好等各方面成本都上來了。同時過去很多企業一直在蒙眼狂奔,發展節奏一放緩,內部管理問題也開始湧現。

這時怎麼辦?這就需要企業去做好管理,做好精細化運營,也就是開始比拼內功了。這些正是企業服務的價值。我們反觀美國市場,經濟一直很平穩,也沒有那麼大的人口紅利,所以美國比中國更早的進入了比拼效率的時代,所以就更早的催生了企業服務市場。

中國進入企業服務時代,除了因為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之外,還包括其他幾個原因:

現在企業的管理者們,越來越重視降低管理成本。大家都明白人多不是好事,直接拉高了管理成本。迅雷創業的前兩年,我特怕老百度的同事問我你們公司多少人了,因為我說只有20我覺得挺不好意思的。現在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公司2年就招了200人,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你們公司是幹嘛的需要那麼多人麼?有經驗的管理者們希望借助企業服務,將一些非核心又比較標準化的業務儘量外包出去。這其實比較符合現代企業精神。大家都以WhatsApp為榜樣 — 50人做出190億美金的公司。

企業資訊化程度在逐漸完善。說白了,以前資訊化程度很低的時候,什麼資料都沒有,我想借用外部服務來做精細化運營也做不了什麼。現在隨著IT技術的發展,企業各方面的資料越來越全,所以很多外在的工具都能派得上用場。資料的豐富,為企業服務提供了土壤。

企業服務呈現移動互聯網化趨勢。以前很多傳統企業的老闆,都不會操作PC電腦,你讓他去買單一個企業服務,他完全弄不懂也就不會買。現在即使再傳統的企業老闆也會用手機。他們用手機APP查看企業的經營情況,非常直觀方便。這個是移動互聯網為企業服務帶來的另一個發展契機。

所以綜合以上多方面原因,國內企業服務時代已經到來。

線上線下融合

互聯網下半場另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線上線下融合。我們拿滴滴打車和摩拜單車來舉例,一個是共用汽車,一個是共用自行車,兩個都是O2O,但實際在業務模式上卻有很大的區別。

因為滴滴打車是Online To Offline。大家要先下載APP,然後再體驗叫車出行服務。摩拜單車卻是反過來,大部分人先在街上看到了自行車,然後再掃碼下載註冊APP。所以摩拜單車其實是Offline To Online。

滴滴誕生於移動互聯網紅利最大的2012年,那時流量一定是從線上往線下引。到了摩拜出現的2016年,無線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已近尾聲,或者說線上獲客成本太高了,所以才出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反流。

線上線下流量反流,可以看作是互聯網下半場開啟的一個標誌。包括新零售,也是典型的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讓線下流量反哺線上。

拿亞馬遜來舉例,為什麼要花137億美金收購Whole Foods(全食超市)?因為以前在亞馬遜網站上沒法兒賣生鮮。有了Whole Foods幾千家線下門店的支援,現在客戶在亞馬遜上下單後,基本上3個小時就能送到家。這為亞馬遜拓展了廣闊的線下客群。

同時亞馬遜現在還開有實體書店,我去年在矽谷時去轉了轉,這實體書店挺有意思,有幾個特點:

1. 首先書店擺放什麼書,都是經過大資料研究過的。亞馬遜會認真研究這個居住區域的人,過去都線上上買了什麼書,開實體店時也會放類似的書籍。舉個例子,在矽谷多賣一些科技創新的書,而紐約多賣一些金融相關的。

2. 在實體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每本書都會打出在亞馬遜網站上的評分。下面還有兩行字,就是在亞馬遜上這本書最火的一條評價。我發現這點對於讀者來講價值極大。

大家過去總覺得亞馬遜一定是電商,其實他們早已將觸角深入到了線下。包括亞馬遜去年推出了Amazon Go無人便利店,都是在嘗試線上線下融合。

類似的,國內有阿裡的盒馬鮮生、京東的7Fresh、永輝的超級物種,我都有實地去考察體驗,這些都是線上線下互相倒流 — 線下購物推薦你使用APP結算,同時住在3公里以內的用戶可以通過APP直接下單送上門。整體來講,因為涉及到線下,這個模式還是挺重的。首先店面租金就不便宜,還要雇傭很多服務員,還得囤貨,賣生鮮還要有複雜的供應鏈等等。

但即使線下這麼重的生意,為什麼阿裡、騰訊、京東還要進?事實上,阿裡不僅推出了盒馬鮮生,他們還聯手了百聯,又入股高鑫零售,成了大潤發及歐尚的幕後老闆;而騰訊京東則入股永輝。

核心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線上的流量已經不足以支持他們這麼龐大體量的增長了(騰訊阿裡雖然從財報上看每年的收入還有50-60%的增長,但那更多是因為商業化程度的提高,而非用戶群和流量的增長)。如果線上的流量還是以每年30%或者更多的成長,阿裡、京東這些電商巨頭才不會碰線下呢 — 線上賺錢多容易,線下太苦了!

One More Thing…

最後,我想跟大家聊一個2017年特別火的話題。當然我一說這話,大家肯定覺得我要聊區塊鏈,其實不是。今天想聊的都是跟互聯網下半場相關的事情。這個話題是什麼?微信小程式。

以前2C端的獲客基本通過兩種途徑——APP和微信服務號。前者太重,用戶還得下載,後者基於H5開發,體驗不好。小程式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微信掃一下就能用,體驗接近原生,而且一套代碼通吃安卓和iOS兩端。

但以上這些優點還不是小程式最核心的。更重要的是微信帶給小程式的入口支援。騰訊對小程式的定位我認為在過去發生了變化,小程式剛出來的時候針對的都是線下場景,比如到餐廳點個餐什麼的,但現在定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微信群裡面,你可以把小程式的連結丟進去,在公眾號中也可以拉起小程式。而且微信的最新版本,往下一拉介面,上面直接有四個最近使用過的小程式入口。而且現在小程式也能彈Push了(通過“服務通知”)。這些都是巨大的入口支持。未來也許有一天朋友圈也支援小程式了,甚至微信哪天給小程式一個一級功能表也說不好。

但是,這些入口方面的支持仍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社交關係的支持!大家有沒有關注一個特別火的小程式叫頭腦王者,其實就是一個很小的智力型遊戲,能夠跟其他人相互比拼答題。因為能夠一鍵丟到群裡分享,所以有很強的社交傳播力,而且遊戲裡面你還能看到你這個群的其他朋友的排名。當然,目前的這個社交關係的開放還比較初級,如果好友列表能夠像Facebook一樣開放,那價值就更大了,我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騰訊畢竟越來越開放了。

微信已經是超級入口了,小程式的生態一旦起來,這就是作業系統了。所以雖然現在騰訊的股票已經很貴了,但我認為仍然有上漲空間。當然,這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投資建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