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多少父母活在孩子的黑名單上?

有多少父母活在孩子的黑名單上?:

王開東

寫下這個標題, 心裡不由得一陣抽搐。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父母, 有中國父母盡心盡力, 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孩子, 有中國孩子這般忤逆。

9月份大學開學, 挈婦將雛鬢有絲, 大人將孩子送到理想的大學。

好容易挨到國慶日, 南方某高校兩個老教授喜滋滋地到南京探望大一女兒。 他們一點沒透露風聲, 想要給女兒一個驚喜, 結果卻受到了一場驚嚇。

小姑娘聲色俱厲, 責問:“沒有得到我的許可, 誰讓你們來的?我約好同學去蘇州玩, 你們自己看著辦!” 說完, 小姑娘一扭頭走了。

老兩口在南京呆了半天, 一把鼻涕, 一把眼淚, 夾著尾巴灰溜溜地回去了。

我曾為此寫過一篇文章《你那麼愛孩子, 你孩子知道嗎?》

其實知道不知道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 孩子根本不會在乎。

從小到大, 中國孩子一直都活在鎖鏈之中, 家長的、老師的、社會的、生活的, 把孩子勒得透不過氣來。

一旦考入大學, 能不能創造一個新世界, 孩子們不敢說。 但首要的就是, 一定要砸碎這些舊鎖鏈。

從高中突圍之後, 幾乎所有的孩子, 都不希望父母再約束自己。 一旦父母還要自以為是、自命不凡, 基本上就是自作自受。

王猛父母就是典型的案例。 據成都商報報導《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

王猛作為考入北大的學生, 地級市的理科狀元, 然後留學美國名校, 前程似錦, 不可謂不成功。

但就是這樣的學生, 卻因為父母從小到大不肯放手, 盯關跟, 進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等到孩子把自己心理診斷報告從美國寄回來, 父母還是不以為然。 終於觸怒了王猛, 寫信提出“三不政策”:不回家、不見面、不交往。 然後就是拉黑父母6年, 連郵件也不回。

過年過節, 父母都對朋友們撒謊, 孩子在美國太忙了, 沒有時間回國。 但這一次, 紙裡包不住火了, 兒子發表了萬字長文聲討父母。

究竟是什麼一種仇恨, 在孩子拉黑父母6年之後, 還忍不住萬字長文懟父母?

但這還不是最怪異的, 最怪異的是, 在王猛萬字長文懟父母之後, 竟然有無數學子默默為他打氣、點贊、喝彩。

其潛臺詞就是, 王猛幫普天之下的孩子們表達出了心聲、出了一口惡氣、提供了一種示範。

我大膽猜想, 其實很多父母都活在孩子的黑名單上, 之所以沒有絕交, 不是關係沒走到那個地步, 而是孩子暫時還沒有能力, 換句話說, 就是父母暫時還有一點利用價值。

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懂得了這一點, 我們父母們或許會清醒一點, 明白一點, 放開一點。

其實我早就明白了。 從龍應台寫《目送》開始, 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縱然你才華絕世, 縱然你錦衣玉食, 縱然你體貼入微、深情款款、包羅萬象, 縱然你是龍應台那又能怎麼樣?孩子不還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當龍應台癡情地目送著孩子, 但她的孩子卻一次沒有回頭,

走得異常決絕。 作為母親, 龍應台明白, 只能目送, 不必追。 作為孩子, 安德列也知道, 只有離開父母才能真正長大。

這就是最好的父母和孩子, 既知道彼此的鎧甲, 也知道彼此的軟肋。

更重要的是, 他們知道彼此的界限在哪裡, 從來不會越界。 把鎧甲交給鎧甲, 把軟肋交給軟肋。 凱撒的歸凱撒, 上帝的歸上帝。

但我們很多父母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甚至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

有人問大仲馬, 您這一生最好的作品是什麼?

大仲馬說, 我最好的作品是小仲馬, 寫《茶花女》的那一個。

孩子雖然是我們的作品, 但一旦作品發表了, 我們也不能改寫或者從頭再來。

西方有一種理論是:作者死了。 意思就是, 一旦作品創作出來,

作者對作品就失去了發言權, 作者就相當於死了。

每一部偉大作品都是自足的, 遵循作品的內在邏輯, 按照人物的本來性格自由發展。

這一點, 甚至作家在寫作的過程中, 都控制不了。

托爾斯泰創作卡列尼娜, 原本是要批判女人出軌, 但寫著寫著, 卡列尼娜的性格一步步豐滿, 她如此淫蕩, 但又如此純潔。 以至於影響了托爾斯泰的判斷力, 他無能為力, 只能不停地為這個女人辯護。

福樓拜也是如此。 他悉心五年, 創作《包法利夫人》, 每日寫作長達12小時。 最後寫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 福樓拜頓覺天旋地轉, 自己滿嘴都是砒霜, 他伏在地上嚎啕大哭:“包法利夫人死了!包法利夫人死了!”

朋友說:“反正是你寫的人, 不讓她死不就是了。 ”

福樓拜回答,“可她必須死。她必須死啊。無論如何,現實沒有留下一點機會讓她活下來。”

作品是小說家的孩子,但小說家卻遠遠比我們聰明。小說家知道自己創作人物的性格邏輯,知道要遵循他們的性格發展,否則出來的就是次品、廢品。

但我們的家長卻總是不明白,大包大攬,把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實現家長未完成的夢想,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但現在孩子不一樣了。他們的自我意識特別強。什麼宗、什麼祖、什麼門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我當下”的感受。

割斷了臍帶之後,孩子就脫離母體了,但我們卻還以為孩子是我們的。很多“我為你好”,本質上都是自私的,是為我們自己好,是我們捨不得,放不下。

但也有家長告訴我。自己之所以代替孩子做決定,理由很簡單:孩子還小,不會做決定;孩子太幼稚,不能做決定;讓孩子做決定太浪費時間,多此一舉,我們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多……

但,究竟是誰讓孩子幼稚的?是誰讓孩子不會做決定的?是誰讓孩子不能做決定的?

還有一句話是,誰讓我生了TA啊,我當然要為TA負責任。其實,家長這樣做,恰恰是不負責任。

最慘痛的一個案例是,蘇南某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生,這孩子成績極為優秀,年級能進前10名,考取名校會毫不費力。

孩子家長都是知識份子,對孩子關愛無微不至,早早為孩子規劃好了一切。但,萬萬沒想到,孩子卻毫無徵兆地跳樓自殺了。

跳樓的時候,孩子留下一份遺書,這是一封血淚遺書,讓我感受到了父母沉重的愛對孩子的傷害。

我想死是有一段歷史的了

只不過之前受到諸多事的牽制一直未實施

臨死前是什麼感覺呢?

終於要解脫了!我會這麼說

人怕死是與生俱來的

但我覺得活到現在只感覺眼前一片黑

以前一直為老師,家長,虛榮等等而活

本以為到某某中學能有另一片世界

不過好像我還是過於幼稚

不說這個了

我的夢想嘛,是開個不為賺錢的咖啡店啊啥的

不出風頭,生活儉樸

但是許多聲音說:不!你要好好讀書!讀大學!讀研!讀博!最後出國!

這樣念下去完全沒有意義

離我的夢越來越遠

可能這樣死了很不負責任

死前的話不僅有邏輯的錯誤也很幼稚

我也想讓你們看看你們傾注的心血造就了怎樣的一個人

明天的化學考試不想考了

作業也許會做但也不想做了

累了

唯一的羈絆就是爺爺和奶奶

我先走一步了

生命是我的

沒有人能為我決定

當我讀到“生命是我的,沒有人能為我決定”這句話,禁不住放聲大哭。

想想看,一旦孩子失去了選擇權,無止境地代替別人而活,越努力離自己夢想越遠,這是一種什麼生活?這是暗無天日的非洲黑奴生活,孩子當然會失去奮鬥動力,當然感到生命沒有意義。

那麼家長和老師我們應該做什麼?

在我看來,家長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然後做一個發現者、讚美者和服務者,目送孩子就好了。

香港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

這封信看似無情,但把父子關係界定得非常清楚,感人至深。

他說:“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的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今後無論你坐巴士還是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老師呢?在我看來,老師應該給孩子一樣的陽光和雨水,但絕不要求他們長一樣高,結一樣的果。

最理想的意象是,老師要做麥田裡的守望者。給孩子提供廣闊的天地,讓孩子自由的創造,合作分享……

我們就在麥田邊的懸崖旁守望,哪個孩子朝懸崖奔過來,我們就捉住他。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就像放開一隻蜻蜓一樣,放開他們,讓他們自由地飛。

當年正是亞當不聽話,才有了我們人類今天的文明。這就是不聽話的意義。設想一下, 如果我們的孩子事事都聽我們的,早請示晚彙報,是不是會更加危險?

福樓拜回答,“可她必須死。她必須死啊。無論如何,現實沒有留下一點機會讓她活下來。”

作品是小說家的孩子,但小說家卻遠遠比我們聰明。小說家知道自己創作人物的性格邏輯,知道要遵循他們的性格發展,否則出來的就是次品、廢品。

但我們的家長卻總是不明白,大包大攬,把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實現家長未完成的夢想,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但現在孩子不一樣了。他們的自我意識特別強。什麼宗、什麼祖、什麼門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我當下”的感受。

割斷了臍帶之後,孩子就脫離母體了,但我們卻還以為孩子是我們的。很多“我為你好”,本質上都是自私的,是為我們自己好,是我們捨不得,放不下。

但也有家長告訴我。自己之所以代替孩子做決定,理由很簡單:孩子還小,不會做決定;孩子太幼稚,不能做決定;讓孩子做決定太浪費時間,多此一舉,我們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多……

但,究竟是誰讓孩子幼稚的?是誰讓孩子不會做決定的?是誰讓孩子不能做決定的?

還有一句話是,誰讓我生了TA啊,我當然要為TA負責任。其實,家長這樣做,恰恰是不負責任。

最慘痛的一個案例是,蘇南某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生,這孩子成績極為優秀,年級能進前10名,考取名校會毫不費力。

孩子家長都是知識份子,對孩子關愛無微不至,早早為孩子規劃好了一切。但,萬萬沒想到,孩子卻毫無徵兆地跳樓自殺了。

跳樓的時候,孩子留下一份遺書,這是一封血淚遺書,讓我感受到了父母沉重的愛對孩子的傷害。

我想死是有一段歷史的了

只不過之前受到諸多事的牽制一直未實施

臨死前是什麼感覺呢?

終於要解脫了!我會這麼說

人怕死是與生俱來的

但我覺得活到現在只感覺眼前一片黑

以前一直為老師,家長,虛榮等等而活

本以為到某某中學能有另一片世界

不過好像我還是過於幼稚

不說這個了

我的夢想嘛,是開個不為賺錢的咖啡店啊啥的

不出風頭,生活儉樸

但是許多聲音說:不!你要好好讀書!讀大學!讀研!讀博!最後出國!

這樣念下去完全沒有意義

離我的夢越來越遠

可能這樣死了很不負責任

死前的話不僅有邏輯的錯誤也很幼稚

我也想讓你們看看你們傾注的心血造就了怎樣的一個人

明天的化學考試不想考了

作業也許會做但也不想做了

累了

唯一的羈絆就是爺爺和奶奶

我先走一步了

生命是我的

沒有人能為我決定

當我讀到“生命是我的,沒有人能為我決定”這句話,禁不住放聲大哭。

想想看,一旦孩子失去了選擇權,無止境地代替別人而活,越努力離自己夢想越遠,這是一種什麼生活?這是暗無天日的非洲黑奴生活,孩子當然會失去奮鬥動力,當然感到生命沒有意義。

那麼家長和老師我們應該做什麼?

在我看來,家長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然後做一個發現者、讚美者和服務者,目送孩子就好了。

香港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

這封信看似無情,但把父子關係界定得非常清楚,感人至深。

他說:“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的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今後無論你坐巴士還是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老師呢?在我看來,老師應該給孩子一樣的陽光和雨水,但絕不要求他們長一樣高,結一樣的果。

最理想的意象是,老師要做麥田裡的守望者。給孩子提供廣闊的天地,讓孩子自由的創造,合作分享……

我們就在麥田邊的懸崖旁守望,哪個孩子朝懸崖奔過來,我們就捉住他。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就像放開一隻蜻蜓一樣,放開他們,讓他們自由地飛。

當年正是亞當不聽話,才有了我們人類今天的文明。這就是不聽話的意義。設想一下, 如果我們的孩子事事都聽我們的,早請示晚彙報,是不是會更加危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