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斯坦福教授最新發現:這種思維才是拉開普通孩子與學霸差距的元兇

有些孩子成績好, 有些孩子成績差;有些孩子進入社會之後“事事順利”, 有些則一文不名。 也許你會說是智力、耐力等“硬體”造成的, 但這只是表面的。 那麼, 從深層次去看, 拉開普通孩子與學霸之間真正差距的是什麼?

全球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項“一丹獎”首屆獲獎者、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Carol Dweck教授用40年的研究證明:那些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 不僅成績更高, 還總能出色地應對挑戰。

01成長性思維與固定性思維

德韋克提出: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1978年, Dweck和同事一起做了一項研究。 她給小朋友出了不同難度的智力拼圖, 並記錄了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的話語。 很快地, 那些無助的小朋友便開始責備自己, 其中一個說道:“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迷惑了。 ”另外一個孩子則為自己辯解道:“我的記性一直不好。 ”

但是, 智力拼圖還是被源源不斷地拋給了這些小朋友,

而且越變越難。 “現在一點也不好玩了。 ”有些孩子叫嚷道。 但是他們的抗議沒用, Dweck還是不斷地向他們拋出難題。 最後, 這些孩子終於受不了了, 他們堅持說:“我放棄了”, 有的沮喪到甚至直接將拼圖扔到地上。

但是, 真正讓Dweck震驚的——並由此改變了她的整個職業生涯的, 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 那些成功的孩子不僅僅能夠接受失敗, 而且他們還非常喜歡失敗。

當智力拼圖變得越來越困難的時候, 他們並沒有開始責難自己;他們會舔舔自己的嘴唇, 然後說道:“我喜歡接受挑戰。 ”“題目變得越難, 我就應該越努力地嘗試。 ” 當題目變得越來越難的時候, 這些孩子們並沒有抱怨遊戲變得不好玩, 相反地,

他們還會給自己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 說:“差一點點我就能做出來了。 ”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來了, 我還可以再成功一次。 ”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Dweck發現, 這些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在於思維模式。

Dweck先前一直以為:“一個人的素質是一成不變的。 你要麼聰明, 要麼就不聰明。 假如你失敗了, 那就說明你不聰明。 ”這也是為什麼, 當那些無助的孩子開始失敗的時候, 他們就無法接受現實了——因為失敗剛好提醒了他們, 他們弱爆了(自己是那麼容易就困惑, 自己的記性是如此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 遊戲當然也就變得不好玩了——誰會願意被時時提醒自己是一個loser呢?也難怪他們會開始轉移話題。 Dweck將這種想法, 即認為你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

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你能力所在的測試組成的想法, 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

而那些成功孩子的觀念恰恰相反, 他們會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 而這個世界上也充滿了那些幫助你去學習、去成長的有趣的挑戰。 Dweck將其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在碰到更難的智力拼圖時會那麼興奮——因為那些簡單的題目不具有挑戰性, 他們從中也學不到任何東西。 但是那些難題就不一樣了。 這些題簡直太棒了——可以讓他們發展一個新的技能, 或者征服一個新的問題。

隨著Dweck對研究的持續展開, 她還在各個領域發現了上面的這種差異。 在人際關係中, 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尋找那些讓他們變得更好的伴侶,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只願意找那些允許自己停滯不前的人。 即便是在運動領域, 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運動員都會通過不斷地訓練讓自己越變越好, 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運動員則會將自己不斷萎縮的技能歸罪於周圍所有的人…

那麼, 你的孩子屬於什麼思維?下面八張圖可以測試下。

02測試:你的孩子屬於哪種思維?

▲NO.1

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

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

▲NO.2

固定思維的人:痛恨變化。

成長思維的人:擁抱變化。

▲NO.3

固定思維的人:老是關注限制。

成長思維的人:總是尋找機會。

▲NO.4

固定思維的人: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

成長思維的人:凡事皆有可能。

▲NO.5

固定思維的人:不接受批評。

成長思維的人:珍視回饋、主動學習。

▲NO.6

固定思維的人:喜歡呆在舒適區中。

成長思維的人:喜歡探索新事物。

▲NO.7

固定思維的人:有時覺得努力無用。

成長思維的人: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

▲NO.8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

成長思維的人: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03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

你的孩子屬於哪種思維模式?

擁有固定性思維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我們的智商和能力的測試組成的。他們往往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比較笨,而拒絕接受挑戰、面對困難,由此他們的發展潛力會受到限制。

而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那些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

且當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模式不但決定了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還將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Dweck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的行為去改變,潛移默化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

◆ 有技巧地去鼓勵

父母們要有技巧地去鼓勵: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要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鼓勵—— 他們的努力與策略,他們的專注、堅持與進步。對過程的鼓勵會塑造孩子的韌性。

Dweck和她的團隊對鼓勵的影響做了試驗。她發現,得到關於智商的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的孩子,更傾向於選擇更簡單的測試來保持聰明,遇到更難的測試失敗時,會非常沮喪,在之後的測試裡成績退步20%左右。

而另外一組得到關於努力的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的孩子,則會選擇更難的挑戰,失敗時會覺得是自己努力還不夠,再次測試時成績會提高30%左右。

Dweck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會害了他們。

表揚會讓孩子養成固定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被重視、被表揚僅僅是因為智商,會拒絕接受挑戰和承擔風險,擔心搞砸了,自己看起來“不聰明”、“很蠢”。長此以往,也就不願意學習了。

而鼓勵,即認可孩子做事過程中的努力用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以及內在的力量和自信。

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舉幾個例子:

◆ 期末成績出來了,可不要被喜悅衝昏頭腦,要記得肯定孩子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鼓勵式:"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

表揚式:"你這次成績真不錯,為你高興!"

◆ 當孩子完成一件對他來說很有挑戰的事情時,比如經過一次次失敗和堅持後畫出一幅令人滿意的畫,要記得肯定他的堅毅:

鼓勵式:"儘管畫出這麼棒的畫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

表揚式:"這幅畫太棒了,你就是我們的畢卡索!"

◆ 當孩子在做作業碰到難題,依然很樂觀,並想方設法去解答的時候,可不要忘了抓住機會誇獎他的態度:

鼓勵式:"你做作業的態度很棒!媽媽該向你學習,現在媽媽也去攻克工作難題了!"

表揚式:"你在數學上很有天賦,真聰明!"

◆ 當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時,誇獎細節,越具體越好,比如學樂器笛子:

鼓勵式:"你現在吹笛子的指法更熟練了,而且氣息也更加穩定了,比之前進步了很多,真棒!"

表揚式:"你看,你在吹笛子上確實很有天賦,一學就會!"

總之,就是要多對過程進行鼓勵,少對結果進行表揚。如果父母有意識地將鼓勵融入日常生活中,相信孩子會有一個正向的變化!

◆ 教會孩子用“not yet”

Dweck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這兩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評定,即意味著你被判斷為失敗者,你已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學習成長的大門被關上了;而“not yet”則意味著你已經行進在學習的軌道上,只是還沒有到達終點而已。

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英語”,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尚未學好英語而已;

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開始在學著如何做了······

運用yet這個詞,我們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思維模式,即: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我們要讓孩子們知道,要評估自己是否從一件事中真正學到了東西,而不僅僅是能夠通過考試,或者拿到100分的好成績。

最後用Dweck教授說一句話結尾:教育的關鍵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是一件很重要、很漫長的事。親愛的爸媽們,看完本期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歡迎在留言區分享給我們~

點瞭解更多瞭解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秘密!

▲NO.1

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

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

▲NO.2

固定思維的人:痛恨變化。

成長思維的人:擁抱變化。

▲NO.3

固定思維的人:老是關注限制。

成長思維的人:總是尋找機會。

▲NO.4

固定思維的人: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

成長思維的人:凡事皆有可能。

▲NO.5

固定思維的人:不接受批評。

成長思維的人:珍視回饋、主動學習。

▲NO.6

固定思維的人:喜歡呆在舒適區中。

成長思維的人:喜歡探索新事物。

▲NO.7

固定思維的人:有時覺得努力無用。

成長思維的人: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

▲NO.8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

成長思維的人: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03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

你的孩子屬於哪種思維模式?

擁有固定性思維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我們的智商和能力的測試組成的。他們往往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比較笨,而拒絕接受挑戰、面對困難,由此他們的發展潛力會受到限制。

而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那些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

且當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模式不但決定了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還將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Dweck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的行為去改變,潛移默化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

◆ 有技巧地去鼓勵

父母們要有技巧地去鼓勵: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要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鼓勵—— 他們的努力與策略,他們的專注、堅持與進步。對過程的鼓勵會塑造孩子的韌性。

Dweck和她的團隊對鼓勵的影響做了試驗。她發現,得到關於智商的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的孩子,更傾向於選擇更簡單的測試來保持聰明,遇到更難的測試失敗時,會非常沮喪,在之後的測試裡成績退步20%左右。

而另外一組得到關於努力的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的孩子,則會選擇更難的挑戰,失敗時會覺得是自己努力還不夠,再次測試時成績會提高30%左右。

Dweck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會害了他們。

表揚會讓孩子養成固定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被重視、被表揚僅僅是因為智商,會拒絕接受挑戰和承擔風險,擔心搞砸了,自己看起來“不聰明”、“很蠢”。長此以往,也就不願意學習了。

而鼓勵,即認可孩子做事過程中的努力用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以及內在的力量和自信。

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舉幾個例子:

◆ 期末成績出來了,可不要被喜悅衝昏頭腦,要記得肯定孩子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鼓勵式:"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

表揚式:"你這次成績真不錯,為你高興!"

◆ 當孩子完成一件對他來說很有挑戰的事情時,比如經過一次次失敗和堅持後畫出一幅令人滿意的畫,要記得肯定他的堅毅:

鼓勵式:"儘管畫出這麼棒的畫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

表揚式:"這幅畫太棒了,你就是我們的畢卡索!"

◆ 當孩子在做作業碰到難題,依然很樂觀,並想方設法去解答的時候,可不要忘了抓住機會誇獎他的態度:

鼓勵式:"你做作業的態度很棒!媽媽該向你學習,現在媽媽也去攻克工作難題了!"

表揚式:"你在數學上很有天賦,真聰明!"

◆ 當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時,誇獎細節,越具體越好,比如學樂器笛子:

鼓勵式:"你現在吹笛子的指法更熟練了,而且氣息也更加穩定了,比之前進步了很多,真棒!"

表揚式:"你看,你在吹笛子上確實很有天賦,一學就會!"

總之,就是要多對過程進行鼓勵,少對結果進行表揚。如果父母有意識地將鼓勵融入日常生活中,相信孩子會有一個正向的變化!

◆ 教會孩子用“not yet”

Dweck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這兩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評定,即意味著你被判斷為失敗者,你已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學習成長的大門被關上了;而“not yet”則意味著你已經行進在學習的軌道上,只是還沒有到達終點而已。

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英語”,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尚未學好英語而已;

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讓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著: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開始在學著如何做了······

運用yet這個詞,我們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思維模式,即: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我們要讓孩子們知道,要評估自己是否從一件事中真正學到了東西,而不僅僅是能夠通過考試,或者拿到100分的好成績。

最後用Dweck教授說一句話結尾:教育的關鍵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是一件很重要、很漫長的事。親愛的爸媽們,看完本期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歡迎在留言區分享給我們~

點瞭解更多瞭解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秘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