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這些感悟勝過九年股齡,不可錯過!(二)

第2章 認知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思想底層結構+知識 

這一章我們開始談認知吧, 如果要詳細的論述想來還是比較困難的。 可能要談談整個人類發展史, 哲學史, 物理學史之類的東西了。

我們當代人絕大多數都活在牛頓機械論的世界觀裡面, 從小到大我們的認知已經被賦予了太多的束縛。

比如現在幾乎所有上過物理的人都知道萬有引力的理論, 認為地球會繞著太陽轉是因為有品質的物體有某種被稱為萬有引力的東西。 然後事實上, 這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理論。 在牛頓機械論的時代, 物理學家豪邁說如果我能夠知道世界上所有原子的的狀態, 我就能夠推算出世界的前世今生, 過去未來。 因此引入了一個概念“拉普拉斯妖”, 拉普拉斯妖是由法國數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於1814年提出的一種科學假設。 此“惡魔”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

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 過去以及未來。

拉普拉斯堅信決定論, 他在他的概述論導論部分寫道:“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 如果一個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自然構成的物件的位置, 假如他也能夠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 那宇宙裡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的運動都會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中。 對於這智者來說沒有事物會是含糊的, 而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 ”——拉普拉斯(拉普拉斯這裡所說的“智者”即後人所謂的拉普拉斯妖。 )

然而在物理界, 當牛頓一手搭建起來的宏偉的物理大廈, 尚未來得及有過多的慶祝之時已經就轟然倒塌了。

沒多久量子力學證明了, 我們根本測不准一個電子, 世界根本不是建立在什麼確切的基礎之上, 我們唯一能夠瞭解到的只是概率而已, 上帝創造世界只是在擲骰子。

如果不懂的朋友我建議你至少完整閱讀下量子力學的發展史,

當然如果能夠多讀一些哲學的內容, 在做一些哲學思考就更好了。

那麼現在我來問一個問題, 股市是所有投資者參與的遊戲, 如果我能知道投資者準備明天是要買入或者賣出多少股票, 我是否可以推斷出明天股市的漲跌呢?這樣的推斷一個有一個前提, 投資者作為遊戲參與者是穩定的, 今天做出來的決定, 明天也一樣, 上一秒這樣想, 下一秒也會這樣想。 然而幾乎沒有人是穩定的參與交易, 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另一個每時每刻, 人的想法也不斷的從不知何處的地方飄出, 所以即使有一台電腦可以知道今天晚上所有投資者的想法, 依然也無法預測明天的市場。 因為市場是一種創造, 一種不間斷的創造,

而不是機械的決定論。

因此任何用機械論的方式在教導學生的所謂的老師, 都只是在加深投資者的幻覺, 將其更加引入歧途僅此而已。 比如我曾聽說某些人稱自己對成交量K線形態之類的進行研究可以讀出所謂莊家的行動預測出未來的漲跌之類的玩意。 根據母公式可知, 的確在某些外部條件下, 這種所謂的交易方法的確有效, 然後其中被神化的預測的部分, 本質是也只是個概率而已。 任何外部條件下都會有部分人剛好符合了此階段的外部條件而宣稱自己的某些選股方法, 或者交易方法有多牛, 然後進行招搖撞騙。 而普通投資者往往不知其真面目, 付著各種高昂的學費, 學習各種垃圾玩意。

任何一個所謂的老師在介紹任何一種方法時, 若未將其局限性或方法成本講清楚,都不過是一些江湖術士,裝神弄鬼僅此而已。可惜的是這個市場中真正知曉其中道理的人本就寥寥無幾,許多裝神弄鬼之事其本人往往也深陷其中不得自拔,倒不都是昧著良心說假話,而是假話已經先把自己說服了,畢竟誰也不喜歡天天說假話帶著負罪感生活。這些內容,未來我們在講交易系統的時候將會有更加科學的論述。

那麼我繼續講認知其中的底層思想結構,為什麼花了這麼大的篇幅來講量子力學之類的東西,因為這個跟我們的底層思想結構有密切的關係。底層思想結構可以分為兩類。

1 符號化認知底層。 2 親證式認知底層。 

為了更好的解釋這兩者的差別,我必須進一步探討我們認知形成的過程。當然如果要從本質上講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回到哲學的老問題比如“我是誰”之類的東西,這些倒不是說沒有意義,只是這是更深奧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我想暫且不要切入根本,畢竟那是多數人無法瞭解的,我若敘述難免陷入俗套,將大家引入一場概念迷局。因此我將只嘗試說明思想底層結構的差異,結合我們的實際來講,也就是股票交易來講,而不上升到整個生命的高度。

第一種(符號化認知底層)受到自身思維底層的影響,在獲取知識之後將會完全認可自己所認定的信念。比如太陽一直都是從東方升起的,明天一定也會從東方升起,價值投資才是最好的投資理念等等。

當然如果我不加解釋,可能多數人會覺得太陽明天繼續從東方升起有什麼問題呢?從我出生到現在為止一直都是這樣的。事實上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世界的本質,也就是康得所說的物自體不可知,我們無數次的經驗到太陽從東方升起,於是在我們的認知層面就完全認定這件事的真實性。然而我們沒有任何一種手段可以保證這個規則在下一秒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是那麼的少,或者說那麼的局限。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我們腦中的世界,而不是世界本身,我們掌握的任何自然科學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人的認知。而人的認知卻無法被科學證明,科學沒有辦法科學自己的前提條件。所以如果認為科學就是真正的真理,那顯然是另外一個幻覺。整個科學的發展在近幾千年是變動最大的,比任何一個我們現在看來虛假的信仰被推翻的次數都要多。

這種認知底層就會導致人被自己的信念所佔據,而難以看到其局限性。在文章開頭我就已經強調了,至少保持懷疑與批判吧。而一個人真正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現實怎樣,而是自己堅信了某種脫離現實的信念僅此而已。這個並不是只有股票交易如此,創業、工作、家庭凡所種種都一樣。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我舉幾個實際的例子,比如投資者往往以自己的某些交易經驗來總結事物。以短期的交易結果來評判交易的對錯。為什麼呢?正是因為完全相信自己的信念,而自己的信念又與事實相差甚遠。 事實上短期交易結果如何並不能判斷交易的好壞與對錯。

當然這裡還要涉及到日常生活內影響我們的兩種思維方式,

1 演繹法 2 歸納法

比如現在市場上多數培訓老師教給別人多時歸納法的產物,比如某些K線形態,成交量等來解讀股票內部正在發生什麼事情。這就是使用歸納法的出來的結果,而歸納法的本質是不可靠的,歸納法通過事物總結而得出來一些結果。然後在認知層面將其視為正確的事物,比如我們通過歸納法得出來世界上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然後並不能說明白色的烏鴉是不存在的。可是人們卻會將歸納的結果作為一個真命題,而忽略其本質的荒謬。

而演繹法則是通過假設某些初始條件然後推理出結果,比如我假設成交量放大就是有莊家吸籌,進而去推導出股票要上漲之類的玩意,很明顯我的假設條件是不可靠的。

當然這裡就涉及到要找到絕對可靠的初始條件是不容易的,如果錯把自己的某些脫離現實的信念當成了初始條件然後去推導出結果。那當然有很大的概率也只是一個錯誤的命題而已。 第二種(親證式認知底層)受底層結構的影響,那麼就能夠抱著批判精神去對待所獲取的知識,不至於太過於與自己的信念認同,對於自己尚不確定的資訊也能夠坦然的承認自己的無知。

事實上由於受到牛頓世界觀以及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99%的人都只有第一種思想底層結構。但倒不是說第一種底層結構就一定會無法獲得正獲利回饋,大家在回想下我的母公式。

獲利回饋 <--> 認知+實踐技能+交易系統+外部條件 互相影響

事實上短期獲利甚至於根本不需要什麼認知,實戰技能,交易系統等元素有多大的勝率。而只要短期的外部條件剛好滿足就可以獲得短期獲利了。還有從公式中也可以看到勤能補拙,長期的合理的實踐技能也可以補其他元素的不足,或者一個合理的交易系統也可以補其他方面的不足。

但是不管怎樣錯誤的認知將會讓投資者走上更久的彎路,更彎的彎路,而我在此做的事就是儘量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當然有些需要走的彎路依然還是要走的,誰也逃不過。如果是必經之路,那麼其實我們就不能稱之為彎路了,那已經是最直的路。

我所描述的第二種情況是將我們的認知所覆蓋的能力範圍做了限定,以便於對知識的接收與處理能夠更加符合現實。我意在將大家再次拉回到無知的狀態,拉回到一種空杯的狀態。如果你不能意識到自己有太多的東西都是虛假的信念而已,別人將很難給你灌入新的東西,除非先把他們倒出來一些,或者全部倒出來了。

也就是說真正的學習不並不是積累知識,而不是不斷的否定去掉一些知識的過程,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過剩的時代,每個人都掌握了很多的知識,而難以分辨其真偽,卻仍然在不斷的找尋更過的知識,像是一個餓死鬼一般似乎永遠都吃不飽。除非你在真正的學習,否則再多的知識也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瞭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在認知層面才能夠更好的去吸收知識,將知識分類,辨別真偽。

目前市場中各種各樣的交易理論,方法等基本上都只是屬於知識的範疇。學會這些東西與能夠穩定獲得正的獲利回饋還有很遠的距離。只不過是整個系統的分支中的一個分支而已。

就股票交易而言,知識最主要指的就是各種交易方法,比如價值投資法,技術分析法等等。 知識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正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且事實上真正穩定的獲利並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因為知識本身就有一個問題。當我們掌握的資訊越多,也就意味著相對應的相反的資訊也越多。

當我們再找出一百個看漲的理由的同時,意味著也有一百個相對應的看跌的理由。任何一個資訊比必然有正反兩面的解讀方式,如何解讀是人們賦予他們的。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以後我可能會不斷的重複一句話“任何選擇都有其收益與成本,關鍵在於更看清楚他們是什麼”。因為當我們在追求某種快速獲利的方式的時候,往往未曾意識到快速獲利與快速虧損其實是同一回事,快速獲利的根本原因與快速虧損是一樣的,正所謂的盈虧同源。

目前就知識這塊內容,我就不展開討論了,因為要探討這些內容,先要明白其位置與重要性,並且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再來探討那些知識是相對有效與有用的。

因此本章的重點其實就是對於認知的範圍做一些規定,讓大家能夠先懷疑自己的所有信念,不破不立,先破除以往所有錯誤的信念才能更好的去接受資訊。

至於知識之類的東西,先掌握如何對待知識在去談學習更重要。

想必不少人都有聽過類似這樣的話,讀了各種交易理論,分析理論最後終於在不斷的努力下虧光了所有的財產。很多新手學習了各種理論之後,覺得自己有了知識了,就躍躍欲試,結果可想而知,這當然也包括曾經的我。

所以如果我說我的這本讀物才是入門必讀的話,倒也不是自吹自擂。至少如果真正讀懂了,能夠更加謹慎的去對待這件事,以免讀了一些垃圾知識就開始驕傲自滿。

真正的學習是一個不斷接收知識,否定知識,去偽存真的過程。如果尚未掌握辨別真偽的能力,知識是有害的,是毒藥。

期贏家

晶晶

若未將其局限性或方法成本講清楚,都不過是一些江湖術士,裝神弄鬼僅此而已。可惜的是這個市場中真正知曉其中道理的人本就寥寥無幾,許多裝神弄鬼之事其本人往往也深陷其中不得自拔,倒不都是昧著良心說假話,而是假話已經先把自己說服了,畢竟誰也不喜歡天天說假話帶著負罪感生活。這些內容,未來我們在講交易系統的時候將會有更加科學的論述。

那麼我繼續講認知其中的底層思想結構,為什麼花了這麼大的篇幅來講量子力學之類的東西,因為這個跟我們的底層思想結構有密切的關係。底層思想結構可以分為兩類。

1 符號化認知底層。 2 親證式認知底層。 

為了更好的解釋這兩者的差別,我必須進一步探討我們認知形成的過程。當然如果要從本質上講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回到哲學的老問題比如“我是誰”之類的東西,這些倒不是說沒有意義,只是這是更深奧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我想暫且不要切入根本,畢竟那是多數人無法瞭解的,我若敘述難免陷入俗套,將大家引入一場概念迷局。因此我將只嘗試說明思想底層結構的差異,結合我們的實際來講,也就是股票交易來講,而不上升到整個生命的高度。

第一種(符號化認知底層)受到自身思維底層的影響,在獲取知識之後將會完全認可自己所認定的信念。比如太陽一直都是從東方升起的,明天一定也會從東方升起,價值投資才是最好的投資理念等等。

當然如果我不加解釋,可能多數人會覺得太陽明天繼續從東方升起有什麼問題呢?從我出生到現在為止一直都是這樣的。事實上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世界的本質,也就是康得所說的物自體不可知,我們無數次的經驗到太陽從東方升起,於是在我們的認知層面就完全認定這件事的真實性。然而我們沒有任何一種手段可以保證這個規則在下一秒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是那麼的少,或者說那麼的局限。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我們腦中的世界,而不是世界本身,我們掌握的任何自然科學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人的認知。而人的認知卻無法被科學證明,科學沒有辦法科學自己的前提條件。所以如果認為科學就是真正的真理,那顯然是另外一個幻覺。整個科學的發展在近幾千年是變動最大的,比任何一個我們現在看來虛假的信仰被推翻的次數都要多。

這種認知底層就會導致人被自己的信念所佔據,而難以看到其局限性。在文章開頭我就已經強調了,至少保持懷疑與批判吧。而一個人真正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現實怎樣,而是自己堅信了某種脫離現實的信念僅此而已。這個並不是只有股票交易如此,創業、工作、家庭凡所種種都一樣。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問題我舉幾個實際的例子,比如投資者往往以自己的某些交易經驗來總結事物。以短期的交易結果來評判交易的對錯。為什麼呢?正是因為完全相信自己的信念,而自己的信念又與事實相差甚遠。 事實上短期交易結果如何並不能判斷交易的好壞與對錯。

當然這裡還要涉及到日常生活內影響我們的兩種思維方式,

1 演繹法 2 歸納法

比如現在市場上多數培訓老師教給別人多時歸納法的產物,比如某些K線形態,成交量等來解讀股票內部正在發生什麼事情。這就是使用歸納法的出來的結果,而歸納法的本質是不可靠的,歸納法通過事物總結而得出來一些結果。然後在認知層面將其視為正確的事物,比如我們通過歸納法得出來世界上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然後並不能說明白色的烏鴉是不存在的。可是人們卻會將歸納的結果作為一個真命題,而忽略其本質的荒謬。

而演繹法則是通過假設某些初始條件然後推理出結果,比如我假設成交量放大就是有莊家吸籌,進而去推導出股票要上漲之類的玩意,很明顯我的假設條件是不可靠的。

當然這裡就涉及到要找到絕對可靠的初始條件是不容易的,如果錯把自己的某些脫離現實的信念當成了初始條件然後去推導出結果。那當然有很大的概率也只是一個錯誤的命題而已。 第二種(親證式認知底層)受底層結構的影響,那麼就能夠抱著批判精神去對待所獲取的知識,不至於太過於與自己的信念認同,對於自己尚不確定的資訊也能夠坦然的承認自己的無知。

事實上由於受到牛頓世界觀以及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99%的人都只有第一種思想底層結構。但倒不是說第一種底層結構就一定會無法獲得正獲利回饋,大家在回想下我的母公式。

獲利回饋 <--> 認知+實踐技能+交易系統+外部條件 互相影響

事實上短期獲利甚至於根本不需要什麼認知,實戰技能,交易系統等元素有多大的勝率。而只要短期的外部條件剛好滿足就可以獲得短期獲利了。還有從公式中也可以看到勤能補拙,長期的合理的實踐技能也可以補其他元素的不足,或者一個合理的交易系統也可以補其他方面的不足。

但是不管怎樣錯誤的認知將會讓投資者走上更久的彎路,更彎的彎路,而我在此做的事就是儘量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當然有些需要走的彎路依然還是要走的,誰也逃不過。如果是必經之路,那麼其實我們就不能稱之為彎路了,那已經是最直的路。

我所描述的第二種情況是將我們的認知所覆蓋的能力範圍做了限定,以便於對知識的接收與處理能夠更加符合現實。我意在將大家再次拉回到無知的狀態,拉回到一種空杯的狀態。如果你不能意識到自己有太多的東西都是虛假的信念而已,別人將很難給你灌入新的東西,除非先把他們倒出來一些,或者全部倒出來了。

也就是說真正的學習不並不是積累知識,而不是不斷的否定去掉一些知識的過程,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過剩的時代,每個人都掌握了很多的知識,而難以分辨其真偽,卻仍然在不斷的找尋更過的知識,像是一個餓死鬼一般似乎永遠都吃不飽。除非你在真正的學習,否則再多的知識也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瞭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在認知層面才能夠更好的去吸收知識,將知識分類,辨別真偽。

目前市場中各種各樣的交易理論,方法等基本上都只是屬於知識的範疇。學會這些東西與能夠穩定獲得正的獲利回饋還有很遠的距離。只不過是整個系統的分支中的一個分支而已。

就股票交易而言,知識最主要指的就是各種交易方法,比如價值投資法,技術分析法等等。 知識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正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且事實上真正穩定的獲利並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因為知識本身就有一個問題。當我們掌握的資訊越多,也就意味著相對應的相反的資訊也越多。

當我們再找出一百個看漲的理由的同時,意味著也有一百個相對應的看跌的理由。任何一個資訊比必然有正反兩面的解讀方式,如何解讀是人們賦予他們的。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以後我可能會不斷的重複一句話“任何選擇都有其收益與成本,關鍵在於更看清楚他們是什麼”。因為當我們在追求某種快速獲利的方式的時候,往往未曾意識到快速獲利與快速虧損其實是同一回事,快速獲利的根本原因與快速虧損是一樣的,正所謂的盈虧同源。

目前就知識這塊內容,我就不展開討論了,因為要探討這些內容,先要明白其位置與重要性,並且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再來探討那些知識是相對有效與有用的。

因此本章的重點其實就是對於認知的範圍做一些規定,讓大家能夠先懷疑自己的所有信念,不破不立,先破除以往所有錯誤的信念才能更好的去接受資訊。

至於知識之類的東西,先掌握如何對待知識在去談學習更重要。

想必不少人都有聽過類似這樣的話,讀了各種交易理論,分析理論最後終於在不斷的努力下虧光了所有的財產。很多新手學習了各種理論之後,覺得自己有了知識了,就躍躍欲試,結果可想而知,這當然也包括曾經的我。

所以如果我說我的這本讀物才是入門必讀的話,倒也不是自吹自擂。至少如果真正讀懂了,能夠更加謹慎的去對待這件事,以免讀了一些垃圾知識就開始驕傲自滿。

真正的學習是一個不斷接收知識,否定知識,去偽存真的過程。如果尚未掌握辨別真偽的能力,知識是有害的,是毒藥。

期贏家

晶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