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時評丨人人都是治霾生力軍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科學地看待、理解大氣污染

防治的長期性、複雜性,

為每一點進步鼓掌,

同時也要認識到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空氣品質改善的過程依舊漫長

出門第一件事,抬頭望望天空,看看空氣品質怎麼樣,是不少人的習慣。 如今,藍天保衛戰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6.5%,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9.9%,北京PM2.5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均完成“大氣十條”目標。 人們看到的藍天白雲越來越多,心情也越來越舒暢。 其實不看這些資料,很多人也能由衷地體會到不斷增加的藍天幸福感。

這背後固然有“天幫忙”的因素,但更多是“人努力”的結果。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斬汙除霾,從淘汰落後產能到散煤替代;從工業污染源達標計畫到“散亂汙”集中整治;從機動車污染防治到抑制揚塵;遇到重污染天氣,還進一步實施企業停限產、機動車限行等。

這些措施有效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對改善空氣品質、保障百姓健康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2017年的藍天讓人們擊掌相慶,但是今年伊始依舊有重度污染襲擾了不少地區。 這也給我們敲了一記警鐘,霾還沒有遠離,治汙依舊在路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期形成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格局,讓污染物排放遠超過環境容量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空氣品質改善的過程依舊漫長。

“大氣十條”實施4年多來成效顯著。 污染治理的進程從易到難,未來霧霾防治仍需攻城拔寨,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減排要付出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專家有言,以歐洲目前的治理水準,遭遇不利天氣,仍有空氣污染的情況發生,以我們現有的治理速度,要達到在不利天氣情況下依舊有藍天的“理想境界”,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 我們應該科學地看待、理解這個過程,為每一點進步鼓掌,同時也要做好霧霾治理有所反復的心理準備,給予治理最大的支援。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 同在一片天空下,霧霾來時人人受害,藍天在時人人暢快;每個人在生產生活中都不同程度排放污染,也就有責任減少排放。

治理霧霾、打贏藍天保衛戰,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形成合力,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好付出的準備。

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履職盡責,不斷完善措施機制,將治理做精做細。 科研機構當盡心盡力,查清霧霾根源,研發綠色技術,促進清潔生產。 對企業來說,須履行治汙的主體責任,該限產的限產,該整治的整治,確保全面減排和穩定達標。 公眾可以消費綠色環保產品,節電節水節糧,少開車,污染物排放能減少一點是一點;監督政府環保工作、企業環境行為,舉報污染,提出建議,公眾的參與也不可或缺。

頭頂的藍天

要靠你我共同呵護

治霾,人人都是生力軍。

為了藍天越來越多

大家一起努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