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香不過“槽頭肉”

廚房裡的“槽頭肉”炒到半生不熟的時候, 肉香就已飄散了出來, 我們幾個孩子都饞得圍著媽媽直嚷嚷著要先嘗為快……

兒時, 在我家鄉靖遠的農村,

平常人家一年到頭是很難吃到肉的。 但逢過年則很例外, 臘八節過後, 村子裡的人家就陸陸續續開始殺豬宰羊了。 每逢哪家殺豬, 豬的嚎叫聲幾乎可以響徹著整個村子, 村裡的人們從豬嚎叫的方位能很輕易判斷出誰家已經殺豬了。 現在聽到殺豬時豬的嚎叫聲很是刺耳, 但那時卻感覺村子裡那此起彼伏的豬嚎聲卻很是悅耳, 因為這種聲音的出現意味著距離過年已越來越近了, 並且也很快就能吃到豬肉了。

那時, 村裡的殺豬匠都是業餘的, 也不會收費的, 但約定成俗讓殺豬匠把豬頸項上的殺命骨及豬大腸和豬尾巴帶回家作為對其殺豬的酬謝。 所以, 我兒時從未嘗過這三個部位的豬肉為何滋味,

只聽大人們說過, 它們是整個豬身上最為美味的部分, 既有最肥美的, 又有最精廋的, 還有最脆香的。 除此而外, 豬身上大概要算豬頸項上的肉最為上乘了, 肥瘦比較適宜, 既不太膩, 又很解饞。 “槽頭肉”其實就是用豬頸項肉製作成的。 平時為了節省油, 農村炒菜都用煮熟了的豬肉, 但唯獨殺豬這天招待客人的“槽頭肉”主人家都很大方, 直接將生肉片用油來爆炒, 這一來可能是爆炒的味道更香一些, 二來也可能與時間比較緊來不及煮肉有關。

殺豬是個體力活, 一般至少需要2至3個壯勞力幫忙。 一些男主人外出的人家, 大約要趕到年前男主人回家才張羅著殺豬。 因此, 在我們這個小村子裡殺豬的場景一直要持續到大年二十九前後。 幾乎整個臘月村子裡都散發著煮肉的飄香, 村子裡的那些“頭面人物”在臘月裡基本每天都能吃到“槽頭肉”, 嘴上總是掛著令孩子們羡慕的油嘴圈, 並帶著幾分炫耀似的腆著肚子向身邊的行人打著招呼。

不過, 對我們這些小孩子而言,

自家殺豬時的“槽頭肉”大概是自上次過年後的一年以來第一次吃豬肉了, 長期充斥著清湯寡水的胃早已熬不住肉香的誘惑。 等到了家裡殺豬這天, 一大早, 媽媽開始用大鐵鍋燒著燙豬用的開水, 爸爸在準備著捆豬用的繩子, 爺爺則在磨著刮豬毛用的刀子, 我們兄弟幾個也都起得比平時早了許多, 並格外殷勤地幫著大人們幹這幹那。 當殺豬匠到家時, 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了。 聽到豬被殺時絕望的嚎叫聲, 我們卻興奮得蹦蹦跳跳, 唯獨媽媽背過臉傷心地摸著眼淚, 對這天的“槽頭肉”媽媽也從不會去動筷子的。

廚房裡的“槽頭肉”炒到半生不熟的時候, 肉香就已飄散了出來, 我們幾個孩子都饞得圍著媽媽直嚷嚷著要先嘗為快, 媽媽禁不住我們的糾纏, 就用筷子夾上一小薄片相對比較熟一些的肉片丟進我們嘴裡, 頓時感到滿口生香, 並且香味順著味覺神經直通全身。 我們捨不得將肉片用力咀嚼或馬上咽下肚去, 總要在嘴裡輕輕地銜上一陣子, 讓香味多在嘴裡停留一會。 對這頓“槽頭肉”,我們很多時候由於禁不住肉香的誘惑而吃得忘了飽,往往直到肚子實在撐不下了為止。長期不見肉的腸胃很難適應這種高規格“待遇”,所以第二天我們必會上吐下瀉。

如今,每年春節回鄉都快到大年三十了,不知道臘月裡的村子裡是否還會有此起彼伏的殺豬聲了,也從未再有機會吃媽媽炒的“槽頭肉”了,但槽頭肉留下的記憶依然是那樣深刻,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會滿口彌香。

張強,1965年9月生,靖遠三灘人,中共黨員和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畢業于南京大學,現任甘肅省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研究員,兼任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後合作導師、中國氣象局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甘肅省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主任及蘭州國際環境蠕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第十屆甘肅省政協委員。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和2016年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甘肅省第一層次領軍人才、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甘肅省第五批優秀專家、甘肅省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和2006年全國氣象科技先進工作者,獲首屆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和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工作獎等榮譽。從事乾旱氣象和陸面過程研究,在乾旱防災減災技術和陸-氣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已先後主持完成包括國家“97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科技攻關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11余項國家級課題或專案;出版專著12部,發表論文453篇多,其中被SCI收錄81篇;發表的論著被引用3700多次,被SCI收錄刊物引用587次,被引頻次近年在我國氣象領域連續名列前茅,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力;科技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共16項,促進了氣象技術發展,為政府決策發揮了顯著作用。在媒體發表科普文章27篇,促進了氣象知識傳播。還在國內多個學術團體任副理事長、主任、副主任、理事或委員,在一些重點實驗室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或委員,及任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智庫理事會副理事長及氣候變化諮詢專家委員會主任,還是多家學術期刊的副主編、常務編委或編委。

對這頓“槽頭肉”,我們很多時候由於禁不住肉香的誘惑而吃得忘了飽,往往直到肚子實在撐不下了為止。長期不見肉的腸胃很難適應這種高規格“待遇”,所以第二天我們必會上吐下瀉。

如今,每年春節回鄉都快到大年三十了,不知道臘月裡的村子裡是否還會有此起彼伏的殺豬聲了,也從未再有機會吃媽媽炒的“槽頭肉”了,但槽頭肉留下的記憶依然是那樣深刻,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會滿口彌香。

張強,1965年9月生,靖遠三灘人,中共黨員和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畢業于南京大學,現任甘肅省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研究員,兼任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後合作導師、中國氣象局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甘肅省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主任及蘭州國際環境蠕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第十屆甘肅省政協委員。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和2016年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甘肅省第一層次領軍人才、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甘肅省第五批優秀專家、甘肅省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和2006年全國氣象科技先進工作者,獲首屆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和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工作獎等榮譽。從事乾旱氣象和陸面過程研究,在乾旱防災減災技術和陸-氣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已先後主持完成包括國家“97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科技攻關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11余項國家級課題或專案;出版專著12部,發表論文453篇多,其中被SCI收錄81篇;發表的論著被引用3700多次,被SCI收錄刊物引用587次,被引頻次近年在我國氣象領域連續名列前茅,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力;科技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共16項,促進了氣象技術發展,為政府決策發揮了顯著作用。在媒體發表科普文章27篇,促進了氣象知識傳播。還在國內多個學術團體任副理事長、主任、副主任、理事或委員,在一些重點實驗室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或委員,及任西部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智庫理事會副理事長及氣候變化諮詢專家委員會主任,還是多家學術期刊的副主編、常務編委或編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