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更多病患者在家門口就醫

□ 本報記者 韋 佐 實習生 林智唯

1月30日上午, 金海灣社區, 寒風陣陣, 當日氣溫已降至七八攝氏度。 記者沿著一塊標有“金海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14項工作。

上醫院二樓, 記者遠遠地就聞到一股嫋嫋的中藥氣息。 走近“中醫全科門診”, 看到一名年輕的醫生正在工作。

這名醫生叫趙國仲。 趙國仲說, 服務中心對中醫綜合服務區進行重點建設, 設有中醫全科門診、中醫治療室、煎藥室、中醫理療康復室等。 目前, 已建成一個具有中醫藥傳統文化、中醫藥服務特色的中醫館。 開展三伏貼、針灸、小兒推拿、艾灸、拔罐、刮痧等服務專案。

現在, 上班族一天到晚面對電腦, 而低頭族越來越多, 患頸椎、腰痛的病人比較多, 目前來中醫館的大部分是這類病人。 之後, 還會有熱敷這一項目, 現在還是泡藥的階段。 如果患者增加, 那麼中醫館也會增加醫生來為大家服務。

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陳燕鳳說, 服務中心剛成立時, 日診量不到10人, 現在日診量在30人左右。

到訪服務中心前, 記者先走訪了位於金海灣社區內、相距約300米遠的一家私人診所。 近日患感冒、咳嗽的病人居多, 這家診所日診量最多時約接待30個病人。

就是說, 目前服務中心日診量還達不到飽和程度。 對於金海灣社區住戶而言, 位於社區內的服務中心或許稍顯偏僻, 更不用說金海灣以外的其他社區。

當然, 位置稍偏只是一個原因, 但醫院也不必開在繁華地段。 任何一家新開的醫院, 要被熟悉、被認可, 得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服務中心醫護人員的工作可不少。 比如, 2017年5月份開始, 他們開始對附近社區居民進行建檔立案工作, 進行家庭健康管理。 在社區內開展義診的同時, 還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一天也有幾十人。 至今, 已給3個社區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 凡是年滿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35歲及以上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參加服務中心提供一年一次的免費體檢。 建立了一部分居民檔案後, 服務中心把符合條件的居民約到中心來, 為他們免費體檢。

不僅如此, 服務中心還可為居民簽約家庭醫生, 但不提供上門服務。

彭莉說, 家庭醫生不是私人醫生, 他們要為社區好幾千人服務, 不可能專為某一個人服務。 為居民提供主動、連續、綜合的健康責任制管理, 居民可隨時致電簽約醫生諮詢。 家庭醫生團隊為重點人群提供隨訪檢查、康復指導、醫療保健和醫養結合等健康醫療服務, 必要時為行動不便的個別居民提供上門服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