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書寫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

寧德網消息(茹捷 張穎珍)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午睡中, 蘇羆的妻子迷迷糊糊聽到丈夫接了個電話說, “好的, 我下午就會到代溪。 ”

15點56分, 屏南縣代溪鎮黨委書記蘇羆駕駛自家車經過甘棠鄉梨坪灣, 一輛輕型自卸貨車下坡時突然失控, 車尾甩到了蘇羆座駕……

丈夫走了, 妻兒再也聽不到貼心的話語;書記走了, 百姓連感恩的話也來不及說;“班長”走了, 同事們再也看不到“拼命三郎”的身影……

蘇羆因公殉職已兩個多月, 但鎮裡的幹部群眾對他的離去仍難以接受。 “我們想像著, 有一天書記像往常一樣從辦公室走出來,

微笑著和大家打招呼。 ”

但大家深愛的蘇書記確實走了, 停下了他每天忙不完的工作, 告別了他牽腸掛肚的群眾, 離開了與他一同奮鬥的同事。 “蘇書記終於能放下擔子, 好好休息了。 ”副鎮長包豔清哽咽地說。

“一起奮鬥幾年, 一定讓代溪有大變化。 ”

在代溪鎮北墘村口有一塊特殊的石碑, 上面寫著:“黛溪北墘黃酒, 有你有我有他, 有孝心知感恩, 就能擁抱未來。 ——蘇羆”

這句話來自去年11月11日11時14分蘇羆發佈的微信朋友圈。 這條為代溪黃酒的“吆喝”成了他留下的最後文字記錄。 蘇羆離世後不久, 陽光學院的師生們和當地村民立起了石碑。

“按照約定, 那天下午, 蘇書記會到北墘村和我們一起商討第二屆屏南代溪(北墘)黃酒文化節籌備事宜。

沒想到, 等來的卻是噩耗。 ”陽光學院人文傳播學院文化傳播系主任江月英很是傷感。

一個多月後, 第二屆屏南代溪(北墘)黃酒文化節順利舉辦。 近萬群眾參加了盛會, 為文化節付出最多心血的蘇羆卻“缺席”了。

曾是交通樞紐地的代溪, 隨著甯屏路的開通, 區位逐漸邊緣化, 經濟排位也在縣裡一路往後走。

“一起奮鬥幾年, 一定讓代溪有大變化。 ”初到代溪, 蘇羆就立下了軍令狀。 從此, 代溪多了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拼命三郎”。

白天連軸轉, 晚上不是看材料就是拉上班子成員“集思廣益”。 每天, 他辦公室的燈光總是最後熄滅。

窮家難當。 為了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 每一個項目他都親自把關, 精打細算。

當電力、竹木、石材等產業遭遇發展瓶頸時,

他又另闢蹊徑, 結合當地數百年的釀酒傳統, 提出了打造黃酒特色小鎮的理念。

此後, 他一頭紮進黃酒產業發展和文化的研究中。 滴酒不沾的蘇羆當起了酒專家, 這一度成為鎮裡的趣談。

“這兩年書記在品牌打造、經營管理方面為我出了不少點子。 他告訴我, 釀酒不能將目光只局限在生產上, 還要做深做透酒文化。 ”談起蘇羆, 屏南“一口香”生態農業產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善果話語中充滿了敬重。

2016年, 在蘇羆的鼓勵和支持下, 吳善果在北墘村開辦了黃酒文化博物館。 如今, 該博物館已成為遊客到北墘村必去的景點。

走農戶、進企業、查資料、訪專家, 在他的努力下, “黛水酤鎮”品牌打響了, 代溪逐漸成為曲香酒醇的“醉美”之鎮。

據統計, 在蘇羆任職期間, 代溪鎮工農業產值快速增長, GDP翻了1.5倍,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倍, 全鎮共脫貧302戶1116人, 脫貧率98.5%。

與單調的數字相比, 群眾的話語更為具體:“村莊變美了, 鎮區更乾淨了, 也有了漂亮的公園。 ”“這幾年, 村裡的黃酒很暢銷, 家裡今年準備蓋新房了。 ”……

“父親常對我說, 人這一輩子, 總要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作品。 代溪就是他的作品。 ”蘇羆兒子蘇淩堃說。

“我沒走, 我已經是代溪人了!”

代溪鎮鎮長陳章銓至今記得, 2016年, 他剛就任的第三天晚上, 蘇羆和他正在鎮區街頭散步, 一位70余歲的老人迎面蹣跚跑來, 一把抓住蘇羆的衣袖。

本以為是群眾上訪, 但老人一開口, 陳章銓愣住了。 “蘇鎮長, 聽說你要走了, 你不能走。

代溪離不開你。 ”原來老人聽說蘇羆不再擔任鎮長, 以為是要離職, 便著急衝衝地趕來挽留。

蘇羆笑著回應:“我沒走, 我已經是代溪人了!”

“事後, 我感歎, ‘不知道我在代溪幹五年, 會不會有人拉著我的手挽留我。 ’蘇羆同志告訴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只要你持之以恆辦實事、辦好事, 大家一定會記得你的好’。 ”陳章銓回憶。

在蘇羆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2017年10月28日的《人民日報》, 這是十九大召開後, 他特地找來學習大會精神的, 報紙上還留著他標注的重點——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代溪的六年多, 蘇羆始終把服務人民作為最溫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最堅定的力量。

2016年4月29日, 代溪鎮代溪村貧困戶52歲的陳蘭彬在幫人裝修房屋時意外摔傷, 全身13處骨折,僅手術費用就需要22萬元。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蘇羆率先捐款,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幹部群眾發起了愛心義捐。同時,他還第一時間與保險公司、醫保中心進行溝通對接。終於,陳蘭彬的治療費有了著落。

但禍不單行,在“鯰魚”颱風中,陳蘭彬的老屋倒了。蘇羆又為陳蘭彬一家爭取了危房補助專案款2.8萬元。2017年7月,陳蘭彬一家搬入新居。

此後,只要有空,蘇羆總會隔三差五往陳蘭彬家跑,瞭解他健康情況,説明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書記是個好人啊。出事前兩天,他來到家裡,幫助我的家人解決了就業問題。”陳蘭彬忍不住抹眼淚。

在代溪鎮受過蘇羆幫助的遠不止陳蘭彬一家。

由於歷史原因,宦嶺村貧困戶孫立邦兩個孩子無法上戶口,他便聯繫縣公安局,免費進行親子鑒定。孩子們終於告別了“黑戶”。

得知玉洋村78歲貧困戶鄭呈簪的媳婦和孫女在辦理低保時遇到困難,他連夜趕到老人家中,與老人促膝長談,並承諾:“這事我一定幫您解決”。

泮地村鄭得新等三戶貧困戶發展生產有困難,他帶著鎮幹部給每戶送去五隻“脫貧羊”。

在他的扶貧工作筆記上,詳細記載了走訪居民的情況:扶貧戶彭嫩花家的山地準備開墾種植血橙,無力支付樹苗費用,需要儘快跟進解決;已經脫貧的兩戶精准扶貧戶需要回訪……

“好書記,我們想您!”

“至今還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在採訪中,這是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蘇羆的人生時鐘只走了51年,但他卻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公僕本色。

“這些年,蘇書記實實在在為代溪做了好多事。他就這樣走了,天妒英才啊。”代溪百姓說。

“工作中蘇書記是一位好‘班長’,生活中是一位好大哥。我們一定會加倍努力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鎮幹部說。

“蘇羆同志是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好模範,是用生命踐行‘忠誠、乾淨、擔當’要求的好幹部,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湧現出的好榜樣。”縣領導說。

去年11月14日,是蘇羆追悼會的日子。上千人出席了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很多在外鄉親也乘飛機、火車、汽車第一時間趕回屏南,只為能看上他最後一眼,送他最後一程。

在蘇羆去世後,屏南當地群眾還自發來到城區街心廣場,表達對蘇羆的哀思。

廣場中央拉上“沉痛祭奠人民公僕蘇羆書記”的挽帳,地上點起了寄託哀思的蠟燭。現場不斷有群眾前來悼念,既有蘇羆同志的生前同事、好友,也有素不相識的路人。

在廣場的留言板上,人們寫下了對他的哀思。“兄弟一路走好,親人們永遠懷念你”“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好書記,我們想您”……留言板上話語,字字深情。

蘇羆走了,但在群眾的回憶裡,我們觸摸到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心為民、對党忠誠的崇高精神;在他留下的“痕跡”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不負時代的人生厚度。

全身13處骨折,僅手術費用就需要22萬元。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蘇羆率先捐款,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幹部群眾發起了愛心義捐。同時,他還第一時間與保險公司、醫保中心進行溝通對接。終於,陳蘭彬的治療費有了著落。

但禍不單行,在“鯰魚”颱風中,陳蘭彬的老屋倒了。蘇羆又為陳蘭彬一家爭取了危房補助專案款2.8萬元。2017年7月,陳蘭彬一家搬入新居。

此後,只要有空,蘇羆總會隔三差五往陳蘭彬家跑,瞭解他健康情況,説明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書記是個好人啊。出事前兩天,他來到家裡,幫助我的家人解決了就業問題。”陳蘭彬忍不住抹眼淚。

在代溪鎮受過蘇羆幫助的遠不止陳蘭彬一家。

由於歷史原因,宦嶺村貧困戶孫立邦兩個孩子無法上戶口,他便聯繫縣公安局,免費進行親子鑒定。孩子們終於告別了“黑戶”。

得知玉洋村78歲貧困戶鄭呈簪的媳婦和孫女在辦理低保時遇到困難,他連夜趕到老人家中,與老人促膝長談,並承諾:“這事我一定幫您解決”。

泮地村鄭得新等三戶貧困戶發展生產有困難,他帶著鎮幹部給每戶送去五隻“脫貧羊”。

在他的扶貧工作筆記上,詳細記載了走訪居民的情況:扶貧戶彭嫩花家的山地準備開墾種植血橙,無力支付樹苗費用,需要儘快跟進解決;已經脫貧的兩戶精准扶貧戶需要回訪……

“好書記,我們想您!”

“至今還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在採訪中,這是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蘇羆的人生時鐘只走了51年,但他卻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公僕本色。

“這些年,蘇書記實實在在為代溪做了好多事。他就這樣走了,天妒英才啊。”代溪百姓說。

“工作中蘇書記是一位好‘班長’,生活中是一位好大哥。我們一定會加倍努力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鎮幹部說。

“蘇羆同志是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好模範,是用生命踐行‘忠誠、乾淨、擔當’要求的好幹部,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湧現出的好榜樣。”縣領導說。

去年11月14日,是蘇羆追悼會的日子。上千人出席了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很多在外鄉親也乘飛機、火車、汽車第一時間趕回屏南,只為能看上他最後一眼,送他最後一程。

在蘇羆去世後,屏南當地群眾還自發來到城區街心廣場,表達對蘇羆的哀思。

廣場中央拉上“沉痛祭奠人民公僕蘇羆書記”的挽帳,地上點起了寄託哀思的蠟燭。現場不斷有群眾前來悼念,既有蘇羆同志的生前同事、好友,也有素不相識的路人。

在廣場的留言板上,人們寫下了對他的哀思。“兄弟一路走好,親人們永遠懷念你”“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好書記,我們想您”……留言板上話語,字字深情。

蘇羆走了,但在群眾的回憶裡,我們觸摸到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心為民、對党忠誠的崇高精神;在他留下的“痕跡”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不負時代的人生厚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