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閒話中醫與名中醫

——孟長海/文

相傳, 名醫華佗得罪曹操下了大牢。 眼看不久就要被處決, 他就將自己醫書送于獄吏, 但很遺憾, 獄吏膽怯不敢要, 華佗拿火把醫書燒了。

這個情節, 每每讀來總是令無數人感慨, 要是華佗不死?要是這本書不被燒, 那麼中醫該發展的多好啊!

這樣的情況下, 人們往往把醫術高低寄託於一個人, 把醫術傳承寄託在幾本書上, 這似乎是中醫的特點, 時至今日, 在中醫藥事業大繁榮的環境下, 靠名醫撐局依舊是中醫發展的核心, 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了名醫, 中醫還能存在嗎?

名醫是中醫發展過程中獨特的現象, 而且名醫又往往與老結合起來而成為中醫特色, 所以中西醫都有名醫, 但西醫比較起來少了一個老字。

很多人把名老中醫看做行業的頂峰, 民間也常有迷信名老中醫的傳統。 就如剛學醫那會, 就有人講這個行業不錯, 越老越值錢。 但是,

話是人說的, 老了才能值錢, 年輕中醫就難免要耐住寂寞, 坐冷板凳了。 這也是中醫特點, 中醫年輕人有了病人, 很多時候大家會覺得這後生厲害, 而沒有病人一般會認為是正常現象。 反過來, 名老中醫有病人是正常的, 而且越來越多, 沒有病人的老中醫是不正常的。

判斷中醫醫生水準最直接的方法, 莫過於有沒有病人。 沒有病人, 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病人對醫術不認可, 對名醫沒感覺, 沒有良好的口碑。 而有病人, 特別是一直就有病人而且越來越多的, 必然是醫術好, 能夠得到病人認可, 口碑好。 沒有病人的醫生, 靠宣傳和造作是不可能實現的, 縱使有但不會長久。 只有療效好的, 病人傳名多遲早都是名醫。

所以, 名醫必須與病人多掛鉤,

不看病成不了名醫, 病人少成不了名醫, 名醫必須長久的從事臨床工作而又能夠得到百姓認可。

但目前名醫到處都有。 這一點兒, 不僅僅是網路, 現實中也多的是, 有水準的是名醫, 沒水準的可以包裝成名醫。 有些所謂名醫口若懸河到處講課理論一套套的, 但日久發現他們並沒有扎實的臨床底子, 在非專業群眾面前可以迷惑不少人贏得喝彩, 但是見不得行業專家, 這幾年出的許多網路名醫, 很多都逐漸的顯出了原型來。 而那些有水準的名醫, 總能夠保持病人信服的狀態, 這裡邊有老中醫, 也有不少年輕人。

年輕人成為名醫不是不可能的, 也應該是常見的現象, 緣何現在青年中醫出名的少, 原因有幾方面:一是學藝不精, 對中醫理論沒有學好, 認證不准, 用藥不准效果差。 二是缺乏臨證。 這個是主要因素, 近幾年我觀察了不少年輕中醫, 也區別了一些民間中醫水準, 我感覺儘管在中醫教育上存在一些問題, 但中醫大學生畢業了只要給予臨證的機會,

他們可以很快的得到病人信任, 取得很好的療效, 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這裡的核心就是機會。

很顯然, 在國家中醫醫療體制內, 年輕中醫少了這樣的機會。 大中各級醫院中醫資源基本掌握在名老中醫手裡, 即使研究生畢業也少有真正臨證的機會, 所以在這樣名老中醫雲集的環境下, 青年中醫少有出路, 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西醫轉化求生存的理由。 而另一方面, 許多年輕中醫在名老中醫圈外找尋到了發展空間, 這裡一個是農村, 一個是社區。 這裡中醫的特點就是名老中醫少, 但人群多, 常見病多, 這樣許多青年中醫有了實戰機會, 能夠積累經驗, 逐漸的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如果我們來關注名醫的成長, 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有些是家傳的,有些是正規教育的,有些是學徒出身的,但總體上有知識背景是成為名醫的重要前提條件。如今高等教育迅猛發展,青年大學生具有良好的醫學知識,也有系統規範的中醫培訓,他們比較過去學徒家傳出生的條件是優越的,在資訊化社會化方面他們有更多的靈感和接受能力,對科學技術有良好的運用能力,這些都可為學好中醫的條件。他們缺的只是機會。

要成為名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對中醫來講,並不意味著四大經典背的滾瓜爛熟就一定成為名醫,古人講悟性,實際上這包含了綜合能力。古代中醫地位低,優秀的文化人不學中醫,落第秀才學醫基本上學一個成一個。而學徒要成為名醫顯然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很多這樣的人成名基本上都是靠傳承和經驗積累的。

傳承和經驗積累很容易培養一招鮮的名中醫,但對於普遍的教育作用是有限的。但是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培養中醫的手段,這個模式一是需要成熟的經驗和技術,現成的套用即可。二是靠不斷重複利用。目前,放在中醫人面前的技術手段知識很多,有經典書籍,有改造解釋的成果,也有現代高校教育套路,那麼這些知識學好了,同樣可以成為名醫。比如認真的研讀傷寒溫病,或者研究透方劑,即使辨證不准但按圖索驥,也會解決很多的臨床病案。有些學者提出了方證對應學說,實際上傷寒可以,溫病可以,方劑也可以,這樣的學習學的多了用的多了,只要有足夠多的病人也可以成為名醫。這是一種看似機械的方法,但也是一種學習的有效方式。

我們現在開展的中醫教育和臨床是脫節的。一方面大量的學習理論,這些理論遠比過去的學徒和家傳學的多,時間要長,但是不結合實際,不去臨床體驗,學的理論都又遺忘了,學了等於白學是普遍存在。二是名醫群集環境導致中醫年輕人失卻了臨證機會,學富五車不用等於白學,而這現在是中醫學子的常態,五年本科學習不做臨床,三年碩士研究生三年博士沒有用中醫獨立看過一個病人,何談中醫能力?三是有效的理論不學。比如傷寒溫病,學過了起碼知道外感與溫病怎麼區分,對於發生的疾病能夠摸清脈絡,採取針對性措施,但是很遺憾,這些有效的理論被局限于中醫基礎範疇。國家推行中醫規範化培訓,學傷寒的可能會看病但不可能有行醫資格,這就是管理的矛盾。一本傷寒,不去學,他只能是一本書而已,不會轉化為能力。

所以,我個人認為不要一味的推崇年輕中醫學習多少的理論,而應該學習管用的理論,這些理論可以由淺到深,可以循序漸進,而不是一個勁猛灌,當前大學學習內容絕對是足夠的。二是必須創造機會臨證。不臨證怎麼言醫?這個必須從老師臨證開始培養,要讓中醫大學每一位老師都去接觸中醫藥,都去臨證,才能出現大家都會中醫的氛圍。有會中醫的老師,必然會有會中醫的學生。而這個必須確定為中醫教育的根本方向不可,不然說多少培養名醫都是大白話。

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有些是家傳的,有些是正規教育的,有些是學徒出身的,但總體上有知識背景是成為名醫的重要前提條件。如今高等教育迅猛發展,青年大學生具有良好的醫學知識,也有系統規範的中醫培訓,他們比較過去學徒家傳出生的條件是優越的,在資訊化社會化方面他們有更多的靈感和接受能力,對科學技術有良好的運用能力,這些都可為學好中醫的條件。他們缺的只是機會。

要成為名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對中醫來講,並不意味著四大經典背的滾瓜爛熟就一定成為名醫,古人講悟性,實際上這包含了綜合能力。古代中醫地位低,優秀的文化人不學中醫,落第秀才學醫基本上學一個成一個。而學徒要成為名醫顯然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很多這樣的人成名基本上都是靠傳承和經驗積累的。

傳承和經驗積累很容易培養一招鮮的名中醫,但對於普遍的教育作用是有限的。但是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培養中醫的手段,這個模式一是需要成熟的經驗和技術,現成的套用即可。二是靠不斷重複利用。目前,放在中醫人面前的技術手段知識很多,有經典書籍,有改造解釋的成果,也有現代高校教育套路,那麼這些知識學好了,同樣可以成為名醫。比如認真的研讀傷寒溫病,或者研究透方劑,即使辨證不准但按圖索驥,也會解決很多的臨床病案。有些學者提出了方證對應學說,實際上傷寒可以,溫病可以,方劑也可以,這樣的學習學的多了用的多了,只要有足夠多的病人也可以成為名醫。這是一種看似機械的方法,但也是一種學習的有效方式。

我們現在開展的中醫教育和臨床是脫節的。一方面大量的學習理論,這些理論遠比過去的學徒和家傳學的多,時間要長,但是不結合實際,不去臨床體驗,學的理論都又遺忘了,學了等於白學是普遍存在。二是名醫群集環境導致中醫年輕人失卻了臨證機會,學富五車不用等於白學,而這現在是中醫學子的常態,五年本科學習不做臨床,三年碩士研究生三年博士沒有用中醫獨立看過一個病人,何談中醫能力?三是有效的理論不學。比如傷寒溫病,學過了起碼知道外感與溫病怎麼區分,對於發生的疾病能夠摸清脈絡,採取針對性措施,但是很遺憾,這些有效的理論被局限于中醫基礎範疇。國家推行中醫規範化培訓,學傷寒的可能會看病但不可能有行醫資格,這就是管理的矛盾。一本傷寒,不去學,他只能是一本書而已,不會轉化為能力。

所以,我個人認為不要一味的推崇年輕中醫學習多少的理論,而應該學習管用的理論,這些理論可以由淺到深,可以循序漸進,而不是一個勁猛灌,當前大學學習內容絕對是足夠的。二是必須創造機會臨證。不臨證怎麼言醫?這個必須從老師臨證開始培養,要讓中醫大學每一位老師都去接觸中醫藥,都去臨證,才能出現大家都會中醫的氛圍。有會中醫的老師,必然會有會中醫的學生。而這個必須確定為中醫教育的根本方向不可,不然說多少培養名醫都是大白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