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個俯衝帶?印度板塊每年移動15釐米!科學家:影響喜馬拉雅山脈上升

在地球上, 板塊之間的擠壓一直是存在的, 當然在板塊之間的擠壓下, 同時連同的是大陸漂移(移動)現象。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 在大陸漂移的歷史上, 八千萬年前印度迅速向歐亞大陸發展這一奧秘可以解釋了。

科學家表示, 在超過1.4億年前, 印度是被稱為岡瓦納(Gondwana)超級大陸的一部分, 它覆蓋了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 大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 印度板塊已經開始緩慢的向北移動, 每年大約五釐米。 大約在八千萬年前, 這個大陸突然加速, 每年以15釐米的速度向北加速, 大約是最快的現代構造漂移的兩倍。 大約五千萬年前, 該大陸與歐亞大陸發生碰撞, 喜馬拉雅山就做這樣出現了。

科學家們多年以來, 對印度板塊的迅速向北漂移一直存在爭議, 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答案是最合理的解釋, 印度的整個區域是由兩個俯衝帶組合在一起形成的, 即地球地幔中一個板塊邊緣下沉到另一個板塊的區域, 進行重合疊加現象。 當一個板塊下沉時。 地質學家推斷, 兩個這樣的板塊將提供兩倍的拉力, 使印度板塊的漂移速度加倍。

科學團隊通過對喜馬拉雅地區的岩石進行採樣和測年發現了兩個俯衝帶的遺跡。 通過雙重俯衝系統的模型, 確定印度的古代漂移速度可能取決於系統內的兩個因素, 就是俯衝板的寬度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 如果印度板塊相對狹窄而相隔甚遠, 則可能會使印度以更快的速度漂移。

科學家通過喜馬拉雅山獲得的測量資料納入到他們的新模型中, 發現雙倍的俯衝系統, 可能確實已經驅使印度在大約8000萬年前向歐亞大陸高速漂移。 根據地質紀錄, 在岡瓦納開始分離時, 印度板塊以每年40毫米的速度向前漂移, 直到八千萬年前, 它突然加速到每年15釐米。

正好在大陸與歐亞大陸相撞才形成今天的形式。

在2011年時, 科學家們就已經確定了印度板塊快速漂移背後的推動力, 就是地幔岩漿, 羽流在印度下方形成了火山噴射物質, 次大陸可以有效地“高速衝浪”(也就是影響板塊的快速移動)。 當其他人類比這種情況時,他們發現任何火山活動最多可持續500萬年,這足以說明印度3000萬年來的高速漂移,並且至今也存在,喜馬拉雅山脈上升也跟這個存在聯繫。(感謝讀者閱讀,如有問題可留言,樂意解答)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

當其他人類比這種情況時,他們發現任何火山活動最多可持續500萬年,這足以說明印度3000萬年來的高速漂移,並且至今也存在,喜馬拉雅山脈上升也跟這個存在聯繫。(感謝讀者閱讀,如有問題可留言,樂意解答)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