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那不絕於耳的爆竹聲才開鍋一樣響起,久久的響起

小屯傳來爆竹聲

文/丁利

選稿:中鄉美駐寧夏創作室主編 李茂林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與這個小屯的情結, 源于我的父親。

其實在我心裡, 早已把這個可親可愛的村莊納入了我的故鄉的視野。

這個叫張木斯的無名小屯, 它就在我家鄉村子的北部, 最遠不過五裡路, 家鄉在南崗上, 那個小屯就在北崗上。 彼此的輪廓都看得清清楚楚, 村裡長著幾棵大樹, 牛羊的出出入入, 都一目了然。

清晨, 早起的人, 能聽到那個小屯牛羊的叫聲和放牧人的吆喝聲……除夕之夜, 張木斯小屯燃放鞭炮的時間, 總是晚於我們屯大半個點,

也就是在我們屯接財神的鞭炮聲漸漸平靜時, 才傳來張木斯小屯那一陣陣此起彼伏的爆竹聲……

那時, 我常想這兩屯是血脈相連的。 兩屯中間有條不深不淺的河流, 夏季水草茂盛, 飛鳥長鳴。

在那白亮亮的河水和綠油油的蒿草中, 偶有農人騎馬, 水花四濺的從南岸跑到北岸去;或三兩個半大孩子擺著小漁船, 撒著魚網, 從北劃向南來。 河水乾涸時, 就有條彎曲的土道把兩個村子緊緊相連。

真正認識張木斯這個小屯, 是我十幾歲時。 那時, 父母常趕著車, 帶我們到張木斯屯北側的草場打拾柴禾。 有幾回中午沒帶飯, 父親帶我們到張木斯他朋友家吃飯。 那個人叫王福, 我們叫他王叔。 他長著一雙大眼睛, 臉膛黑黑的, 是當時的小隊會計, 原與爸爸是同行。

他全家人待我們非常熱情, 記得在他家吃過兩次飯, 主食都是白麵餅, 那年代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細糧, 我每次都吃好幾張, 王嬸那餅烙的實在是太可口了, 薄薄的層、黃黃的油、香香的味, 現在想起來依然是那麼美味無窮。

在這個小屯父親還有一位至交, 名叫張洪林, 我們叫張叔。 這個人長得很單薄, 說話快但並不流利, 我們也在他家吃過飯, 但不是白麵餅。 記得有一次, 刮很大的風, 張叔騎自行車來我家做客, 母親總和他開玩笑, 說他是家雀骨頭, 可別讓大風刮跑了。

那天他在我家吃中午飯, 我抓住這個機會, 推出他放在房山的自行車, 在院外村邊開始練騎車。 在幾個夥伴的幫助下, 摔了無數次跟頭的我, 借風力和人力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 可我把車腳鐙子給摔掉了一個, 怕大人罵, 也沒敢聲張。

張叔喝完酒, 醉熏熏地推起自行車走出院子。 在北道, 我發現他一上車一下蹬空了, 腳鐙子啪的掉在地上, 他也跟著栽倒下去。 張叔爬起來撿起腳鐙子,

拍打幾下身上的塵土, 推車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夜色中……

我和幾個小夥伴躲在牆頭後面, 捂著嘴笑個不停。

那時, 我父親大隊會計一職已被拿下, 不管從事業上還是家庭生活上, 都是人生的最低谷。 別說朋友, 就連直近親屬也都無影無蹤了。 常來我家做客的人就是張木斯屯的王叔和張叔。 每次來, 他們都嘮得很投機, 很親熱, 天不黑他們是不會回家的。 有時喝多了, 乾脆就推著自行車或步行。

人遇難時, 有朋友來與你推心置腹的交流, 該是一大幸福。 父親閑著的時候, 也常去張木斯屯, 會會莫逆之交的王叔和張叔。

後來, 我長大了, 上學、進城工作。 但每次回到家鄉, 我都向父親打聽兩位元叔叔的情況。 但噩耗先後傳來, 二十年前體弱多病的張叔病故了;十年年前, 身體健壯的王叔也因患腦溢血走完自己的人生。

每每回家過年時, 除夕之夜, 我還是情不自禁的站在屋外聆聽張木斯屯傳來的鞭炮聲。 果真還是如此, 還是遲半個時辰, 那不絕於耳的爆竹聲才開鍋一樣響起, 久久的響起。每一個節奏、每一個炸響、每一串長鳴,對我來說都是那樣的熟悉,那樣的親切,那樣的快慰!

此時此景,那村莊和兩位叔叔的模樣又浮現在我的眼前。

三十年後,當了記者的我,有幸來到張木斯屯採訪一位考入哈工大的大學生,是我主動來的,因為這個小屯對我有恩。我用攝像機,拍攝了這個古老的小屯,拍攝了這個培養出兩個大學生的清貧之家,並主動聯繫社會各界向這個貧困之家伸出溫暖的手,獻上真摯的愛。

那個小屯走進了電視螢屏,我心血澎湃,又想起了王叔家那可口的白麵餅……

那年春天,我聽說王叔的孫女結婚,我不請自到去這個小屯喝喜酒。見到城裡的記者,這個小屯乃至王叔的兒子都有些吃驚,我握緊王叔兒子的手說:“當年,你爸和我爸是知心朋友!”他點著頭,依然驚喜得有些不解。好酒好菜一道道往上端,天雖冷,可我喝得渾身發熱。開席之前,我還把一杯酒撒在地上,默默地祭奠已故去的王叔和張叔,還有這個有恩於我的村莊。

村莊還是那個村莊,草原還是那片草原。雖說時光過去了四十個春秋,可兩位叔叔的音容笑貌依然縈繞在眼前。特別是王叔家的白麵餅,還有張叔的自行車。

每年回家過年,在除夕之夜,我都虔誠地等待、聆聽來自那個小屯的爆竹聲……

作者簡介:丁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白城市作家協會主席,《綠野》文學季刊主編。曾出版《報導總理的小城記者》等專著10餘部,散文專著《遠去的村莊》獲十一屆長白山文藝獎,《魯院日記》入圍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久久的響起。每一個節奏、每一個炸響、每一串長鳴,對我來說都是那樣的熟悉,那樣的親切,那樣的快慰!

此時此景,那村莊和兩位叔叔的模樣又浮現在我的眼前。

三十年後,當了記者的我,有幸來到張木斯屯採訪一位考入哈工大的大學生,是我主動來的,因為這個小屯對我有恩。我用攝像機,拍攝了這個古老的小屯,拍攝了這個培養出兩個大學生的清貧之家,並主動聯繫社會各界向這個貧困之家伸出溫暖的手,獻上真摯的愛。

那個小屯走進了電視螢屏,我心血澎湃,又想起了王叔家那可口的白麵餅……

那年春天,我聽說王叔的孫女結婚,我不請自到去這個小屯喝喜酒。見到城裡的記者,這個小屯乃至王叔的兒子都有些吃驚,我握緊王叔兒子的手說:“當年,你爸和我爸是知心朋友!”他點著頭,依然驚喜得有些不解。好酒好菜一道道往上端,天雖冷,可我喝得渾身發熱。開席之前,我還把一杯酒撒在地上,默默地祭奠已故去的王叔和張叔,還有這個有恩於我的村莊。

村莊還是那個村莊,草原還是那片草原。雖說時光過去了四十個春秋,可兩位叔叔的音容笑貌依然縈繞在眼前。特別是王叔家的白麵餅,還有張叔的自行車。

每年回家過年,在除夕之夜,我都虔誠地等待、聆聽來自那個小屯的爆竹聲……

作者簡介:丁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白城市作家協會主席,《綠野》文學季刊主編。曾出版《報導總理的小城記者》等專著10餘部,散文專著《遠去的村莊》獲十一屆長白山文藝獎,《魯院日記》入圍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