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川新聞|下足“繡花功夫”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黨的十九大把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 全國6個重點扶貧省份之一的四川, 用五年時間, 讓貧困人口數量從750萬減少到171萬, 貧困發生率從11.5%下降到2.7%。 在這背後, 是我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下足“繡花功夫”, 堅持精准扶貧, 精准脫貧的努力實踐。

不久前, 在甘孜州道孚縣鮮水鎮魯都村, 村裡的犛牛養殖合作社進行了今年的第一次分紅。 手裡拿著熱騰騰的票子, 村民們開心地笑了。

以前的魯都村, 村民都分散居住在海拔3800米的大山上,

惡劣的自然環境給他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去年7月, 易地扶貧搬遷新房建好了, 大夥兒從高山上搬了下來, 住到了距離縣城不到兩公里的平坦空地上。

新村離縣城近, 離市場近。 村裡順勢而為, 成立了養殖合作社。 通過分配到戶的模式, 由合作社控制技術、品質, 全村農戶分散養殖52頭犛牛, 生產酥油、優酪乳、鮮奶等製品, 獲得的收入全都歸到了村民們的荷包裡頭。

易地扶貧搬遷和產業發展, 是魯都村脫貧奔康的“金鑰匙”, 而在阿壩州若爾蓋縣, 當地通過選聘貧困農牧民參與濕地保護, 既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 增加了收入, 又打好了生態保衛戰。

近年來, 我省在脫貧攻堅中,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四個好’工作要求,

精准識別, 因人因戶施策, 打出‘3+10+N’組合拳, 推動“六個精准”“五個一批”“五個一”等落實到村到戶, 過去5年, 全省累計脫貧587萬人, 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達到了10%以上, 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在精准實施國家扶貧普惠政策的同時, 我省還創新舉措, 瞄準普惠政策覆蓋不到的盲點, 在全國首創了產業扶持、教育救助、衛生救助、小額信貸分險四項扶貧基金。 去年, 涼山州喜德縣小山村, 用下撥的50萬元產業扶持基金成立了養殖合作社, 與過去“單打獨鬥”式的養殖不同, 合作社在規模和技術上的優勢很快體現, 2017年, 合作社賣出了73只羊, 利潤超過4萬塊錢。

產業扶持基金, 讓小山村的村民們鼓起了腰包, 而在巴中市巴州區淩雲鄉寨子包村,

貧困戶楊義華通過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 無抵押, 無利息的貸到了5萬塊錢, 走上了規模養雞的道路。

在廣元市昭化區, 因病致貧的馬倫一家生活十分困難, 正在讀初一的女兒雖然已經享受了國家“三免一補”的政策, 但還有些必要的開銷沒有著落, 於是他為女兒申請了“教育扶貧救助基金”

截至2017年底, 我省“四項扶貧基金”累計規模已達108億元, 共惠及了175萬戶貧困群眾。 普惠政策織大網, 四項基金補盲點, 我省下足“繡花功夫”精准脫貧, 取得的成績是讓人欣喜的, 但目前四川還有171萬貧困人口, 68個貧困縣, 就在上個月底, 我省啟動了精准脫貧“千日攻堅”行動, 劍指脫貧攻堅剩下的硬骨頭。

想指引下, 我們要堅決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

就是要從重視“扶貧進度”轉向更加關注“脫貧品質”, 聚焦再聚焦, 精准再精准, 脫真貧、真脫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