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北京城門“內九外七皇城四”,“四九城”20座城門都是啥樣?

老北京四九城城門——“內九外七皇城四” 皇城四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 內九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 外七是東便門、廣渠門;南城牆上的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西城牆上的廣安門和西便門。

【京城內九門】

正陽門:元稱麗正門, 又有“前門”之稱。 走龍車。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 俗稱'哈德門','海岱門', 走酒車。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 (訛傳順治門), 囚車從此門常出入, 人稱'死門'。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 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

阜城門:元稱平則門, 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

西直門:元稱和義門, 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禦水車都走此門。

東直門:元稱祟仁門, 此門為京華九門中最貧之門, 走磚瓦、木材車

德勝門:元稱健德門, 為出兵征戰之門, 寄語於'德勝'二字。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

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

內城九門的稱謂的含義大體是這樣的, 正陽門取“聖主當陽, 日至中天, 萬國瞻仰”之意;崇文門指“文教宜尊”;宣武門指“武烈宜揚”;朝陽門指“迎賓出日”;阜城門指“物阜民安”;東直門、西直門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垂”的含義;安定門取“文臣翊贊太平, 交待而後安享”之意;而德勝門是指”武將疆場奏績, 得勝回朝凱旋”。

【正陽門】

正陽門位於北京的城市中軸線上, 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 , 原名麗正門。 因其位於紫禁城的正前方, 又有“前門”之稱。 是“京師九門”中最大的一座。

是在內城九門南垣的正當中, 取“聖主當陽, 日至中天, 萬國瞻仰”的意思, 這組結構嚴謹、氣勢恢弘的城池建築, 它集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箭樓與正陽門甕城為一體, 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1906-1910年的正陽門

明清地位:專供皇上走“龍車”的門

1915年拍攝的正陽門甕城

正陽門居中, 地位是最高的, 北京人俗稱其為“前門”。 專供皇上走“龍車”的門, 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 冬季去天壇祭天, 驚蟄到先農壇耕地, 都出正陽門。

民國時期正陽門明信片

1900年時的正陽門

1900年正陽門東側全景

民國初年從正南向正北方向拍攝的正陽門箭樓。這時甕城還在,箭樓顯得很新,是因為在戰火廢墟上剛鍘建成不久;牌樓上“正陽橋”的匾額仍是滿漢文,箭樓的匾額依稀可辨也是滿漢文。在北京,無論是內城,還是外城,城門箭樓上都沒有匾額,只有正陽門箭樓上有滿、漢文匾額。

【崇文門】

崇文門:位於內城南垣東邊,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南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稱元“文明門”之名。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取《左傳·昭公十二年》 “崇文德也”之典,以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改稱“崇文門”。

明清地位:走酒車,收稅

崇文門是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的地方,凡是過往商人都要在這交稅。乾隆時的大貪官和珅就當過崇文門稅監。

1902年崇文門甕城

崇文門在1950年拆掉甕城,1968年全部拆光。

【宣武門】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元“順承門”之名。為元大都十一個城門之一,明清內城九個城門之一。與東面崇文門對應,命名遵循“左文右武”禮制。因此得名。

明清地位:走囚車

宣武門的標誌是報時的宣武午炮。令人回味的是:甕城上的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京人以此對時,人稱:'宣武午炮'。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囚車從此門出入,人稱“死門”,城門洞頂上刻有“後悔遲”三字。

因為順承門發音頗似“順治門”,康熙時曾有一位剛由外省高升到京的禦史聽到後誤以為真叫“順治門”,立功心切,沒做調查研究,貿然上本要求改名,結果被罷官。

1900年宣武門箭樓

明正統年間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改稱“宣武門”,“武烈宣揚”的意思。1927年拆毀宣武門箭樓。1930年拆除宣武門的甕城。1965年修建地鐵時宣武門城樓被拆除。護城河被填平。

【朝陽門】

朝陽門為北京內城九門之一,建於元至元四年,元稱齊化門,明正統年間重修城樓、甕城、箭樓、閘樓,改名“朝陽門”。“朝陽”為門在東方,出城面朝太陽,入城則面朝天子之意。重大事件:1368年徐達率軍自通州破齊化門攻入元大都;1900年日軍自朝陽門攻入北京。

明清地位:專走糧車

朝陽門專走糧車。因為那時沒有鐵路交通,南方的糧食向北京調運,都走通惠河水運到通縣。再裝車進城,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有一個谷穗兒。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穀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糧食進入朝陽門後,在附近的糧倉中存放。現在在朝陽門附近還有倆地名“祿米倉”、“海運倉”,就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拆除,1958年箭樓拆除,至此朝陽門痕跡蕩然無存。

【阜城門】

阜成門位於內城西垣南側。元代稱“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劉秉忠依據《易經》的典故為元大都的11座城門命名。《易經·謙卦》代表西南方,平則門位於元大都的西南方,因此劉秉忠將這座西南城門命名為“平則門”。明朝正統時期整修了京城城門,將平則門改稱為阜成門,意思是“物阜民安”。

明清地位:專走煤車

阜成門:專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是產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來自京西門頭溝煤礦。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甕城門洞內由煤棧阜成門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記之。“梅“與“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為通往京西之門戶,明清及後來很長時間,城內所需煤炭皆由此運入。

1953年拆除甕城、箭樓臺基,1965年修建地鐵,城樓及附近城牆皆被拆除,將護城河填平為路。阜城門後來演化為地片名,泛指阜城門橋附近,即阜城門南、北大街,阜城門內外大街一帶。

【西直門】

西直門,自元朝即是京畿重要通行關口。在阜成門和德勝門之間。元代稱為“和義門”,明清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城門。西直門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新城時開始建造,劉秉忠為西直門總設計師。明朝洪武元年華雲龍整修和義門及附近城牆,永樂十七年再次修繕改名西直門。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監阮安等監修京師9門城樓,正統四年完工。

西直門箭樓

明清地位:專走水車

西直門是北京城門裡離玉泉山最近的一個,當時皇帝專喝玉泉山的泉水。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必經之門,有“水門”之稱。城門洞頂上刻著水波紋。

西直門由於它的形制特殊,是北京古城中惟一的方形甕城,很多歷史事件都在這裡發生,如李自成攻進北京等。西直門城樓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周回廊、重簷歇山頂。箭樓面寬七間、進深三間、後出抱廈五間、重簷歇山頂,四層磚砌82孔箭窗,造型雄偉壯觀。

1969年修建地鐵2號線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等拆除,在拆除西直門城樓箭樓時,發現了埋在地下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遺址,上報陳伯達,指示郭沫若處理,郭到了現場無奈地說:'元大都的城門!.....都拆成這樣了,繼續拆吧。'後來郭對考古學家夏鼐說,和義門拆除太可惜了。夏鼐問為什麼不保呢?郭回答:我連自己都保不住了.....

1969年修建地鐵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等全拆除,現原址現已辟建為路。

1954年西直門城樓

【東直門】

東直門是位於北京城內城東垣北側,現立交橋西原為元大都東垣崇仁門。明永樂十七年修葺,改稱東直門。是唯一的明成化年間雕樑畫棟閣樓式楠木建築,東直門城樓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包括東直門城樓、東直門箭樓、東直門閘樓和甕城。元稱崇仁門, 永樂十七年取「東方盛德屬木、為春」和「直東方也,春也」之意,改為現名。

原東直門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4米。重簷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東直門甕城尺寸在北京內城各門中是最小的,因此門內關帝廟也沒有關羽塑像,而是用木制神主代替。民間諺語中有“九門十座廟,一座無神道”之語,即指東直門關帝廟。

明清地位:專走磚瓦、木材車

東直門走磚瓦、木材車。那時磚窖都設在東直門外,在明朝初期建設北京時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門運送進北京城。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東直門內還設有一些木材加工廠。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

1915年修建鐵路時拆毀東直門甕城和閘樓,1930年拆除東直門箭樓.1958年拆除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 當時梁思成堅決反對,但最後上面的方針定了。

北京市委一級級向下傳達:拆城牆是中央決定的。誰再反對就開除誰的黨籍。整整一個星期,梁思成坐在東直門看這這座城樓默默不語。之後,東直門城樓被“消失”了。

【安定門】

安定門,位於內城北垣東側。明代燕王朱棣登基後遷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北京城,一刀切下元大都的北部。這一切,把東西城牆上靠北的城門光熙門、肅清門切下去了。北部城牆南移後,安貞門改為安定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這樣,北京城只剩下九座城門了。

明初將元大都安貞門南移後,改稱安定門,取“天下安定”之意。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故皇帝要從此門出,至地壇祈禱豐年。京都九門中有七門甕城內建築關帝廟,內城惟獨安定門和德勝門甕城內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廟,其餘皆為關帝廟。在諸門中獨具一格。

明清地位:收兵之門,專走糞車

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取回兵安定之意。另外專走糞車。因地壇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糞場。

安定門

安定門箭樓

1915年閘樓、閘門因修環城鐵路被拆除。1969年城樓、箭樓、甕城被拆除。後建成了安定門立交橋,目前是北京二環路上的一個交通節點。

【德勝門】

德勝門,位於內城北垣西側。元代名“建德門”,取“其德剛健文明”之意。是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甕城等組成的群體軍事防禦建築。明洪武年間(1886年)北京城垣向南移建動五裡,元大都建德門南移後,更名“德勝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

德勝門箭樓

明清地位:專走兵車

“德勝門”預祝得勝回朝的意思,專走兵車。那時北方多戰事,北方按星宿屬玄武。遇到戰事自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分別取“旗開得勝”和“太平安定”之意。寓意明軍“以德取勝”。清代出征及凱旋均經德勝門,故有“軍門”之稱。清軍平定葛爾丹叛亂和大小和卓之亂均從此門出兵。

此後,歷代都對城門和箭樓進行維修。1951年國家撥款修繕。1979年,德勝門箭樓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再次進行全面修繕。1982年設立文物保管所,並對外開放。1992年恢復甕城內的真武廟。1993年,在箭樓設立了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

臨睡前的德勝門真武廟

德勝門真武廟新景

德勝門箭樓是京城16個城門裡唯一保留下來的“二對半”城門之一(“二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和東便門和一段城牆、“半”是德勝門箭樓)

外城城門:外城是明世宗朱厚璁在位,為加強北京城防計畫修建120裡外城包圍內城,並於嘉靖三十二年(西元1553年)動工。因財力不足,只修建了南郊,全長28裡,共7座城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永定門】

永定門城樓側面

1930年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的中央城門:正門,位於位於外城南垣正中,北京中軸線上。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老北京外城七門中最大的城門,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始建於明嘉靖32年,寓意為“永遠安定”。共跨越了明、清兩代。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

1951年拆除了甕城和東西兩側的城牆,1957年城門及箭樓也被拆除,2003年,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提議下,為了恢復北京中軸線的城市規劃和景觀,2004年在原址稍北的位置重建了永定門城樓 。

1950年永定門箭樓和城樓

1951年北京要開拆古城牆時,林徽因與梁思成共同挺身抗爭,也共同經歷了打壓與批判。1953年,林徽因肺病已經幾乎說不出話,但為了保住永定門城樓不被拆,她曾指著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鼻子說:“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那時你們再蓋的就是假古董!...'2年後含屈死去。一語成讖,2004年,“假古董”永定門城樓竣工。

【左安門】

左安門箭樓

左安門位於永定門東側,為外城南面 三座城門中東側的大門,與西側的右安門相對,規格較小,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甕城呈半圓形。俗稱“礓嚓門”。左安門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由於當時處在相對偏遠的外城東南地區,保存狀況最差,1922年城牆內側通往城台的馬道已全部坍塌。30年代箭樓樓體被拆除,1953年城樓、甕城和箭樓樓臺被拆除。

左安門城樓

左安門角樓

上世紀20-30年代左安門角樓

左安門箭樓

左安門箭樓

【右安門】

右安門箭樓

右安門城樓

右安門,位於外城南垣西端。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西元1553年),俗稱“南西門”或“豐宜門”,其原因為原金中都豐宜門在其附近。右安門的城樓、甕城、箭樓的規制與尺寸與左安門相同。1956年其甕城、箭樓被拆除,1958年城樓被拆除。

右安門城樓

圖片呈現的為20世紀初期的外城西南角樓,右側遠處城門為右安門。外城東南角樓樓體在1930年代被拆除,1955年城台被拆除,

1924年右安門箭樓 甕城 護城河

1955年的右安門

【廣渠門】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西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與北京外城西側廣安門相對稱。

上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南向北拍攝的廣渠門城樓、甕城、箭樓的南側面。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四周有回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簷歇山頂,正面及兩側各辟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30年代將箭樓拆除,1953年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廣安門】

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清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為外城城牆西側唯一一座城門,與東側廣渠門東西相對。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因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1902-1905年的廣安門

圖為20年代拍攝的廣安門城樓、甕城、箭樓。廣安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廣安門一帶是遼金北京的中心,從古至今都是通往南方的交通要衝。清中期,廣外通往中國南方的大道是石板路,當時北京內九外七門,只有廣安門、西直門和朝陽門外的道路是石板路。雍正年間重修廣外石板路禦制碑現藏五塔寺石刻藝術館。1956年被拆除。

民國時期的廣安門箭樓

【西便門】

西便門。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門,城樓通高10.5米。與東便門東西相對,形制相同。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小式,箭樓為單層單簷硬山小式。

西便門是北京外城西南角城門,由城樓、箭樓、甕城組成。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較為頻繁,北京日漸富庶,內城外的居民日漸增多,因此在京城四周修築外城。但受財力限制,僅修建了南郊一段。嘉靖四十三年擴建城樓、增修半圓形甕城,清代在甕城之上加修了箭樓。

西便門城門門洞

西便門與東便門,是北京修建較晚的兩個城門,起名時叫“偏門”。後來叫亂了,又成了“便門”。

西便門城樓、箭樓、甕城於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鐵時將附近城牆拆除。1988年北京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在外城相接原址複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跡。

【東便門】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外城東北角。明嘉靖修築外城,因財力不足,在此處將東南角樓包入,留一臨時性城門作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至建成10年後才命名為東便門。

東便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東端修建了東便門。

1900年8月14日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東便門角樓被炮火損壞。

東便門東南角樓為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明正統二年(1437年)施工,正統四年完工。明《英宗實錄》載:“(正統)正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建成後,歷代均有修繕。1935年大修,曾將內部的大木結構上的彩繪改為滿堂紅油飾。已有500餘年。

-

東便門是北京保存下來的城門之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但一直只看到的是角樓,從沒看到城樓在那裡)

東便門角樓的西邊,尚殘存一段大約1公里長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牆遺跡。也是整個北京市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角樓建築。

【皇城四門】

皇城四門 -- 皇城正門稱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

【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簷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

1900年的天安門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后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禦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地安門】

地安門位於皇城北牆正中,與皇城南門——天安門相互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70年),稱北安門,俗稱“後門”。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改稱地安門。地安門規制為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正中明間、左右次間為門,每門各有一對紅漆金釘門窗,無城台,紅牆,門基為青條石。

地安門見證了百年來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一幕幕歷史事件: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慈禧太后和光緒一行就是倉皇出地安門,再走德勝門途經懷來遠逃西安去避難的。後來,溥儀在中外保皇派的支持下,上演了一出復辟鬧劇並失敗,被驅逐出故宮,也是灰溜溜地通過地安門離開了皇城。1955年春天,拆除了地安門,拆除地安門的材料,據說是用於修建天壇北門。地安門大街十字路口安上了紅綠燈,成為南北交通要道,地安門成了有名無實的地名。

【東安門】

民國初期的東安門

皇城四門---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中間偏南處,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單簷歇山頂黃琉璃瓦,木結構殿宇式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中辟三門,各有一對紅漆金釘門扇。門內另有東安裡門,為隨牆門式建築。其門西對宮城之東華門。東對玉河之“皇恩橋”。1912年曹錕兵變推翻張勳時被焚毀。2001年將遺址清出辟皇城遺址公園。

【西安門】

皇城四門---西安門。,位於皇城西垣偏北。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無城台,門基為青白石,紅牆;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紅漆金釘門扇1對;左、右稍間及末間作值班房。明宮城西側有大片水面,側面距紫禁城較遠,所以西安門與東安門不在一條直線上。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即是從西安門進入皇城佔領紫禁城。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攤販不慎失火西安門而被焚毀,後文化部文物局製作楠木模型紀念。

民國時期正陽門明信片

1900年時的正陽門

1900年正陽門東側全景

民國初年從正南向正北方向拍攝的正陽門箭樓。這時甕城還在,箭樓顯得很新,是因為在戰火廢墟上剛鍘建成不久;牌樓上“正陽橋”的匾額仍是滿漢文,箭樓的匾額依稀可辨也是滿漢文。在北京,無論是內城,還是外城,城門箭樓上都沒有匾額,只有正陽門箭樓上有滿、漢文匾額。

【崇文門】

崇文門:位於內城南垣東邊,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南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稱元“文明門”之名。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取《左傳·昭公十二年》 “崇文德也”之典,以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改稱“崇文門”。

明清地位:走酒車,收稅

崇文門是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的地方,凡是過往商人都要在這交稅。乾隆時的大貪官和珅就當過崇文門稅監。

1902年崇文門甕城

崇文門在1950年拆掉甕城,1968年全部拆光。

【宣武門】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元“順承門”之名。為元大都十一個城門之一,明清內城九個城門之一。與東面崇文門對應,命名遵循“左文右武”禮制。因此得名。

明清地位:走囚車

宣武門的標誌是報時的宣武午炮。令人回味的是:甕城上的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京人以此對時,人稱:'宣武午炮'。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囚車從此門出入,人稱“死門”,城門洞頂上刻有“後悔遲”三字。

因為順承門發音頗似“順治門”,康熙時曾有一位剛由外省高升到京的禦史聽到後誤以為真叫“順治門”,立功心切,沒做調查研究,貿然上本要求改名,結果被罷官。

1900年宣武門箭樓

明正統年間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改稱“宣武門”,“武烈宣揚”的意思。1927年拆毀宣武門箭樓。1930年拆除宣武門的甕城。1965年修建地鐵時宣武門城樓被拆除。護城河被填平。

【朝陽門】

朝陽門為北京內城九門之一,建於元至元四年,元稱齊化門,明正統年間重修城樓、甕城、箭樓、閘樓,改名“朝陽門”。“朝陽”為門在東方,出城面朝太陽,入城則面朝天子之意。重大事件:1368年徐達率軍自通州破齊化門攻入元大都;1900年日軍自朝陽門攻入北京。

明清地位:專走糧車

朝陽門專走糧車。因為那時沒有鐵路交通,南方的糧食向北京調運,都走通惠河水運到通縣。再裝車進城,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有一個谷穗兒。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穀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糧食進入朝陽門後,在附近的糧倉中存放。現在在朝陽門附近還有倆地名“祿米倉”、“海運倉”,就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拆除,1958年箭樓拆除,至此朝陽門痕跡蕩然無存。

【阜城門】

阜成門位於內城西垣南側。元代稱“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劉秉忠依據《易經》的典故為元大都的11座城門命名。《易經·謙卦》代表西南方,平則門位於元大都的西南方,因此劉秉忠將這座西南城門命名為“平則門”。明朝正統時期整修了京城城門,將平則門改稱為阜成門,意思是“物阜民安”。

明清地位:專走煤車

阜成門:專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是產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來自京西門頭溝煤礦。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甕城門洞內由煤棧阜成門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記之。“梅“與“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為通往京西之門戶,明清及後來很長時間,城內所需煤炭皆由此運入。

1953年拆除甕城、箭樓臺基,1965年修建地鐵,城樓及附近城牆皆被拆除,將護城河填平為路。阜城門後來演化為地片名,泛指阜城門橋附近,即阜城門南、北大街,阜城門內外大街一帶。

【西直門】

西直門,自元朝即是京畿重要通行關口。在阜成門和德勝門之間。元代稱為“和義門”,明清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城門。西直門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新城時開始建造,劉秉忠為西直門總設計師。明朝洪武元年華雲龍整修和義門及附近城牆,永樂十七年再次修繕改名西直門。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監阮安等監修京師9門城樓,正統四年完工。

西直門箭樓

明清地位:專走水車

西直門是北京城門裡離玉泉山最近的一個,當時皇帝專喝玉泉山的泉水。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必經之門,有“水門”之稱。城門洞頂上刻著水波紋。

西直門由於它的形制特殊,是北京古城中惟一的方形甕城,很多歷史事件都在這裡發生,如李自成攻進北京等。西直門城樓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周回廊、重簷歇山頂。箭樓面寬七間、進深三間、後出抱廈五間、重簷歇山頂,四層磚砌82孔箭窗,造型雄偉壯觀。

1969年修建地鐵2號線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等拆除,在拆除西直門城樓箭樓時,發現了埋在地下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遺址,上報陳伯達,指示郭沫若處理,郭到了現場無奈地說:'元大都的城門!.....都拆成這樣了,繼續拆吧。'後來郭對考古學家夏鼐說,和義門拆除太可惜了。夏鼐問為什麼不保呢?郭回答:我連自己都保不住了.....

1969年修建地鐵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等全拆除,現原址現已辟建為路。

1954年西直門城樓

【東直門】

東直門是位於北京城內城東垣北側,現立交橋西原為元大都東垣崇仁門。明永樂十七年修葺,改稱東直門。是唯一的明成化年間雕樑畫棟閣樓式楠木建築,東直門城樓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包括東直門城樓、東直門箭樓、東直門閘樓和甕城。元稱崇仁門, 永樂十七年取「東方盛德屬木、為春」和「直東方也,春也」之意,改為現名。

原東直門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4米。重簷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東直門甕城尺寸在北京內城各門中是最小的,因此門內關帝廟也沒有關羽塑像,而是用木制神主代替。民間諺語中有“九門十座廟,一座無神道”之語,即指東直門關帝廟。

明清地位:專走磚瓦、木材車

東直門走磚瓦、木材車。那時磚窖都設在東直門外,在明朝初期建設北京時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門運送進北京城。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東直門內還設有一些木材加工廠。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

1915年修建鐵路時拆毀東直門甕城和閘樓,1930年拆除東直門箭樓.1958年拆除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 當時梁思成堅決反對,但最後上面的方針定了。

北京市委一級級向下傳達:拆城牆是中央決定的。誰再反對就開除誰的黨籍。整整一個星期,梁思成坐在東直門看這這座城樓默默不語。之後,東直門城樓被“消失”了。

【安定門】

安定門,位於內城北垣東側。明代燕王朱棣登基後遷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北京城,一刀切下元大都的北部。這一切,把東西城牆上靠北的城門光熙門、肅清門切下去了。北部城牆南移後,安貞門改為安定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這樣,北京城只剩下九座城門了。

明初將元大都安貞門南移後,改稱安定門,取“天下安定”之意。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故皇帝要從此門出,至地壇祈禱豐年。京都九門中有七門甕城內建築關帝廟,內城惟獨安定門和德勝門甕城內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廟,其餘皆為關帝廟。在諸門中獨具一格。

明清地位:收兵之門,專走糞車

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取回兵安定之意。另外專走糞車。因地壇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糞場。

安定門

安定門箭樓

1915年閘樓、閘門因修環城鐵路被拆除。1969年城樓、箭樓、甕城被拆除。後建成了安定門立交橋,目前是北京二環路上的一個交通節點。

【德勝門】

德勝門,位於內城北垣西側。元代名“建德門”,取“其德剛健文明”之意。是由城樓、箭樓、閘樓和甕城等組成的群體軍事防禦建築。明洪武年間(1886年)北京城垣向南移建動五裡,元大都建德門南移後,更名“德勝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

德勝門箭樓

明清地位:專走兵車

“德勝門”預祝得勝回朝的意思,專走兵車。那時北方多戰事,北方按星宿屬玄武。遇到戰事自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分別取“旗開得勝”和“太平安定”之意。寓意明軍“以德取勝”。清代出征及凱旋均經德勝門,故有“軍門”之稱。清軍平定葛爾丹叛亂和大小和卓之亂均從此門出兵。

此後,歷代都對城門和箭樓進行維修。1951年國家撥款修繕。1979年,德勝門箭樓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再次進行全面修繕。1982年設立文物保管所,並對外開放。1992年恢復甕城內的真武廟。1993年,在箭樓設立了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

臨睡前的德勝門真武廟

德勝門真武廟新景

德勝門箭樓是京城16個城門裡唯一保留下來的“二對半”城門之一(“二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和東便門和一段城牆、“半”是德勝門箭樓)

外城城門:外城是明世宗朱厚璁在位,為加強北京城防計畫修建120裡外城包圍內城,並於嘉靖三十二年(西元1553年)動工。因財力不足,只修建了南郊,全長28裡,共7座城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永定門】

永定門城樓側面

1930年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的中央城門:正門,位於位於外城南垣正中,北京中軸線上。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老北京外城七門中最大的城門,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始建於明嘉靖32年,寓意為“永遠安定”。共跨越了明、清兩代。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

1951年拆除了甕城和東西兩側的城牆,1957年城門及箭樓也被拆除,2003年,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提議下,為了恢復北京中軸線的城市規劃和景觀,2004年在原址稍北的位置重建了永定門城樓 。

1950年永定門箭樓和城樓

1951年北京要開拆古城牆時,林徽因與梁思成共同挺身抗爭,也共同經歷了打壓與批判。1953年,林徽因肺病已經幾乎說不出話,但為了保住永定門城樓不被拆,她曾指著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鼻子說:“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那時你們再蓋的就是假古董!...'2年後含屈死去。一語成讖,2004年,“假古董”永定門城樓竣工。

【左安門】

左安門箭樓

左安門位於永定門東側,為外城南面 三座城門中東側的大門,與西側的右安門相對,規格較小,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甕城呈半圓形。俗稱“礓嚓門”。左安門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時間。由於當時處在相對偏遠的外城東南地區,保存狀況最差,1922年城牆內側通往城台的馬道已全部坍塌。30年代箭樓樓體被拆除,1953年城樓、甕城和箭樓樓臺被拆除。

左安門城樓

左安門角樓

上世紀20-30年代左安門角樓

左安門箭樓

左安門箭樓

【右安門】

右安門箭樓

右安門城樓

右安門,位於外城南垣西端。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西元1553年),俗稱“南西門”或“豐宜門”,其原因為原金中都豐宜門在其附近。右安門的城樓、甕城、箭樓的規制與尺寸與左安門相同。1956年其甕城、箭樓被拆除,1958年城樓被拆除。

右安門城樓

圖片呈現的為20世紀初期的外城西南角樓,右側遠處城門為右安門。外城東南角樓樓體在1930年代被拆除,1955年城台被拆除,

1924年右安門箭樓 甕城 護城河

1955年的右安門

【廣渠門】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的唯一一座城門,曾稱大通橋門,又稱沙窩門。廣渠門是老北京城門中比較簡樸的一個,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西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廣渠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與北京外城西側廣安門相對稱。

上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南向北拍攝的廣渠門城樓、甕城、箭樓的南側面。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四周有回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簷歇山頂,正面及兩側各辟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30年代將箭樓拆除,1953年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廣安門】

廣安門。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清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為外城城牆西側唯一一座城門,與東側廣渠門東西相對。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因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

1902-1905年的廣安門

圖為20年代拍攝的廣安門城樓、甕城、箭樓。廣安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廣安門一帶是遼金北京的中心,從古至今都是通往南方的交通要衝。清中期,廣外通往中國南方的大道是石板路,當時北京內九外七門,只有廣安門、西直門和朝陽門外的道路是石板路。雍正年間重修廣外石板路禦制碑現藏五塔寺石刻藝術館。1956年被拆除。

民國時期的廣安門箭樓

【西便門】

西便門。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門,城樓通高10.5米。與東便門東西相對,形制相同。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小式,箭樓為單層單簷硬山小式。

西便門是北京外城西南角城門,由城樓、箭樓、甕城組成。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較為頻繁,北京日漸富庶,內城外的居民日漸增多,因此在京城四周修築外城。但受財力限制,僅修建了南郊一段。嘉靖四十三年擴建城樓、增修半圓形甕城,清代在甕城之上加修了箭樓。

西便門城門門洞

西便門與東便門,是北京修建較晚的兩個城門,起名時叫“偏門”。後來叫亂了,又成了“便門”。

西便門城樓、箭樓、甕城於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鐵時將附近城牆拆除。1988年北京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並在外城相接原址複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跡。

【東便門】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外城東北角。明嘉靖修築外城,因財力不足,在此處將東南角樓包入,留一臨時性城門作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至建成10年後才命名為東便門。

東便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東端修建了東便門。

1900年8月14日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東便門角樓被炮火損壞。

東便門東南角樓為明、清兩代北京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簡稱角樓。明正統二年(1437年)施工,正統四年完工。明《英宗實錄》載:“(正統)正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建成後,歷代均有修繕。1935年大修,曾將內部的大木結構上的彩繪改為滿堂紅油飾。已有500餘年。

-

東便門是北京保存下來的城門之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但一直只看到的是角樓,從沒看到城樓在那裡)

東便門角樓的西邊,尚殘存一段大約1公里長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牆遺跡。也是整個北京市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角樓建築。

【皇城四門】

皇城四門 -- 皇城正門稱天安門(明稱承天門),東稱東安門,西稱西安門,北稱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

【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簷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

1900年的天安門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后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禦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地安門】

地安門位於皇城北牆正中,與皇城南門——天安門相互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70年),稱北安門,俗稱“後門”。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改稱地安門。地安門規制為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正中明間、左右次間為門,每門各有一對紅漆金釘門窗,無城台,紅牆,門基為青條石。

地安門見證了百年來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一幕幕歷史事件: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慈禧太后和光緒一行就是倉皇出地安門,再走德勝門途經懷來遠逃西安去避難的。後來,溥儀在中外保皇派的支持下,上演了一出復辟鬧劇並失敗,被驅逐出故宮,也是灰溜溜地通過地安門離開了皇城。1955年春天,拆除了地安門,拆除地安門的材料,據說是用於修建天壇北門。地安門大街十字路口安上了紅綠燈,成為南北交通要道,地安門成了有名無實的地名。

【東安門】

民國初期的東安門

皇城四門---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中間偏南處,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單簷歇山頂黃琉璃瓦,木結構殿宇式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中辟三門,各有一對紅漆金釘門扇。門內另有東安裡門,為隨牆門式建築。其門西對宮城之東華門。東對玉河之“皇恩橋”。1912年曹錕兵變推翻張勳時被焚毀。2001年將遺址清出辟皇城遺址公園。

【西安門】

皇城四門---西安門。,位於皇城西垣偏北。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無城台,門基為青白石,紅牆;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紅漆金釘門扇1對;左、右稍間及末間作值班房。明宮城西側有大片水面,側面距紫禁城較遠,所以西安門與東安門不在一條直線上。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即是從西安門進入皇城佔領紫禁城。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攤販不慎失火西安門而被焚毀,後文化部文物局製作楠木模型紀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