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致敬老西藏“之《懷念》: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1980年7月12日, 李英莉11歲生日, 父親特地借來了單位上的海鷗120相機, 為她拍照留念。 照片中, 李英莉穿了一件很別致的外套, 李英莉說那是父親從北京開會回來給她買的生日禮物, 是粉色的, 呢子料。 而身後是她的哥哥李學東(右)和表哥梁波。

拍照時, 父親特意把李英莉安排在中間, “那時其實挺胖的, 也是父親經常‘開小灶’的結果。 ”李英莉說, 那時母親偏愛從小長在身邊的兒子, 對她這個女兒不冷不熱的,

每當看到哥哥在母親懷裡撒嬌, 李英莉就很羡慕, 但又不好意思“投懷送抱”, 父親明白女兒的心思, 每當這個時候, 就會把李英莉攬進懷裡。 父親出差回來, 也會特別照顧李英莉, 衣服是肯定要買的, 是李英莉最喜歡的顏色;她愛吃的蜜餞, 父親會另備一份放在辦公室裡, 然後讓李英莉到他辦公室“獨自享用”。

現在的李英莉, 在拉薩汙水處理廠上班, 表哥梁波已退休回了重慶老家, 哥哥李學東因肺癌於5年前去世。 李英莉說, 九年前, 父親也是因為這個病去世的……

我們聯繫李英莉採訪的時候,

她剛剛搬完家, 屋子裡還沒有收拾妥當。 招呼我們坐下後, 她小心翼翼地從衣櫃裡捧出一個略有鏽跡的鐵盒子說:“我們家的寶貝全在這裡面了。 ”鐵盒裡裝的, 是大大小小上百張照片。 隨手拿起幾張, 李英莉就開始為我們講述照片拍攝的背景, 照片裡的人物變化。 在講述中, 李英莉的情緒也會隨著故事的變化或喜或悲, 但同時, 那些情緒又仿佛全都融進照片定格的那個場景裡了, 故事過後, 她又恢復了平靜。

政府大院的幸福生活

其實, 李英莉所說的政府大院(即現在的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幸福生活很簡單, 就是每到“五一”、“十一”的時候, 父親單位組織的一次免費遊玩羅布林卡的活動, 三天的時間。 整個政府大院的孩子都聚集在一起,

能把一年的遊戲都做完, 接下來, 就是把這次過林卡聊上一年。 李英莉參與這種活動是在7歲以後, 那時父母才把她從重慶大足接到拉薩, 雖然知道眼前的兩個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但李英莉當時就是叫不出口, 而是“叔叔”“、 孃孃”地一直叫到了小學畢業“, 我們這一代, 很多一開始沒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都很不習慣叫爸爸媽媽的。 ”

回到眼前的這張照片,李英莉說,照片拍攝於 1976 年以前, 照片裡的人是李英莉的父親和哥哥。 那時李英莉還沒有被父母接到拉薩,所以哥哥“率先”享受到了政府大院的幸福生活。 當時拍照片是一件相當稀罕的事情, 所以這也算得上是哥哥李學東的第一張留影紀念。 照片的角落裡,還有當時哥哥的玩伴,“那時候小孩子都是穿這種仿軍裝服,而且都是買布自己做,或者是大人的軍裝改小。 ”李英莉說,那時即使是條件比較好的政府大院, 也是要自己做衣服的,唯一能顯示政府大院優越性的倒是縫紉機每家都有一台,李英莉還記得,當時家裡的縫紉機是上海產的蝴蝶牌,是父親從北京開會專門帶回來的。看著照片上哥哥李學東穿著的做工,李英莉將母親讚揚了一番,“母親是個‘多面手’,縫紉機踩到半宿,家裡每個人就會添一條褲子。 做出來的衣服剪裁合體, 針腳也密實。 哥哥最喜歡穿媽媽做的衣服,結實耐穿。我就不喜歡了,女孩子愛漂亮嘛! ”但現在, 這張照片上的兩個人都已經去世, 前後相隔不足三年, 這讓李英莉十分悲痛,因為這兩個人是世上最疼愛她的人。對父親的評價, 李英莉說父親是個正直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子女“做人誠實,與人為善”。 小的時候,李英莉也認為父親是個好欺負的人, 就知道埋頭工作,“老實人反而更容易被人欺, 單位上有人妒忌我父親的工作業績,就寫匿名信說我父親貪污,這在當時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父親當時正在北京開會,要強的母親受不了這個氣,就去找父親單位的領導,後來弄清楚寫匿名信的人是誰了,父親卻不讓家裡人糾纏,父親說,對方也是一時糊塗,不能毀了人家的前途。 這事之後,父親繼續做著老實人, 但單位上的人卻對他敬重有加了。

對於哥哥,自從進藏,李英莉一直都與哥哥“不答腔”,有事就“哎”一聲。“若是哪天我們的話特別多,那是我們在吵架。 ”直到初中的時候,李英莉與哥哥的關係才慢慢緩和,放學的時候,哥哥會遠遠跟在李英莉身後,以防她被人欺負;李英莉成績不好,半夜寫不完作業的時候, 哥哥會趁她上廁所的空隙偷看她不會的題目, 然後一聲不響地將題解推到李英莉面前……去年哥哥去世, 李英莉一夜白髮,“別看我今年都 46 歲了, 但直到那時,我這個長不大的老小孩才一下子長大了, 感覺到了家庭的責任。

滿園春色只為吃飯

再到這張滿園春色的照片, 時間就到了1984年前後,那年,李英莉 15 歲,愛美的姑娘為拍照精心打扮了一番, 頭上的絲巾是父親剛剛送給她的禮物, 可母親卻對李英莉紅色上衣配綠色褲子批評了一番, 使得李英莉十分氣惱,轉而是父親和哥哥的讚美,才讓漂亮的姑娘破涕為笑。

李英莉說,拍這張照片時,他們一家已經搬進了自治區政協的大院裡。 這張照片也是家裡的第一張全家福,第一張彩色照片。照片中的滿園春色不僅僅是代表著怡情, 更多的是表示飯桌上的菜有保障了。“那個年代對於所有的家庭來說,‘吃’是最最重要的,” 李英莉說,“只要家裡有院子,一定會開墾出來,種上各種各樣的蔬菜,再養上幾隻雞或者兔子。 這也是父輩們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 ”因為在西藏,蔬菜是“稀缺物資”,那時回一趟內地,回來時會儘量多地往拉薩帶東西,特別是新鮮蔬菜,“上飛機前,身上、行李裡,都塞滿了,白菜啊、青椒啊、豆角啊……到拉薩了, 還能看到很多人手裡拎著一捆大蔥或蒜苗走出飛機場。 ” 李英莉回憶說,那時若是哪個鄰居送來兩個青椒,都會特別感激。

僅靠回內地帶回來的那點蔬菜, 是遠遠不能滿足家庭需要的,所以,“自耕自種”是必須的!對於那個時候的孩子來說,週末也隨之變得枯燥乏味了——就是拿著鋤頭, 在自家的院子裡除草、掏糞、喂兔子。冬天的時候,家裡面還會挖地窖,蘿蔔、白菜儲藏在裡面,至少可以撐到春節。“以前的氣候,比現在冷得多, 有時地窖裡的蘿蔔、 白菜也會凍成硬疙瘩,往鍋裡扔都有可能把鍋底砸破。 ”但即使是凍壞了的蘿蔔,家裡也不會扔掉,加豬肉罐頭燉上,絕對讓鄰居家的孩子饞得流口水。

每次鄰居一家到家裡來串門, 母親都會專門燉上一鍋,鄰居也喜歡。“說是串門,其實是受邀前來,而且是全家出動,活動的內容也

很簡單, 大人們聊天, 孩子們就在一起打沙包、做遊戲等等。”李英莉說,因為那時候業餘活動實在是太單調了, 親朋好友或者鄰里之間就興起了相互串門的習慣, 受邀請的家庭不需要帶什麼禮物, 哪怕是自家菜園子裡的一個菜瓜, 一把小白菜, 主人家就會特別高興。主人家也無需特別準備,不像現在的大魚大肉,桌上能見葷腥就算是豐盛的了。“畢竟那個時候,生活還是很艱苦的,政府大院的住戶也要一兩個月才見到點葷腥。 ”所以,對於那時的孩子來說,每到週末放假,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有親朋好友或鄰居來邀請串門。

回到眼前的這張照片,李英莉說,照片拍攝於 1976 年以前, 照片裡的人是李英莉的父親和哥哥。 那時李英莉還沒有被父母接到拉薩,所以哥哥“率先”享受到了政府大院的幸福生活。 當時拍照片是一件相當稀罕的事情, 所以這也算得上是哥哥李學東的第一張留影紀念。 照片的角落裡,還有當時哥哥的玩伴,“那時候小孩子都是穿這種仿軍裝服,而且都是買布自己做,或者是大人的軍裝改小。 ”李英莉說,那時即使是條件比較好的政府大院, 也是要自己做衣服的,唯一能顯示政府大院優越性的倒是縫紉機每家都有一台,李英莉還記得,當時家裡的縫紉機是上海產的蝴蝶牌,是父親從北京開會專門帶回來的。看著照片上哥哥李學東穿著的做工,李英莉將母親讚揚了一番,“母親是個‘多面手’,縫紉機踩到半宿,家裡每個人就會添一條褲子。 做出來的衣服剪裁合體, 針腳也密實。 哥哥最喜歡穿媽媽做的衣服,結實耐穿。我就不喜歡了,女孩子愛漂亮嘛! ”但現在, 這張照片上的兩個人都已經去世, 前後相隔不足三年, 這讓李英莉十分悲痛,因為這兩個人是世上最疼愛她的人。對父親的評價, 李英莉說父親是個正直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子女“做人誠實,與人為善”。 小的時候,李英莉也認為父親是個好欺負的人, 就知道埋頭工作,“老實人反而更容易被人欺, 單位上有人妒忌我父親的工作業績,就寫匿名信說我父親貪污,這在當時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父親當時正在北京開會,要強的母親受不了這個氣,就去找父親單位的領導,後來弄清楚寫匿名信的人是誰了,父親卻不讓家裡人糾纏,父親說,對方也是一時糊塗,不能毀了人家的前途。 這事之後,父親繼續做著老實人, 但單位上的人卻對他敬重有加了。

對於哥哥,自從進藏,李英莉一直都與哥哥“不答腔”,有事就“哎”一聲。“若是哪天我們的話特別多,那是我們在吵架。 ”直到初中的時候,李英莉與哥哥的關係才慢慢緩和,放學的時候,哥哥會遠遠跟在李英莉身後,以防她被人欺負;李英莉成績不好,半夜寫不完作業的時候, 哥哥會趁她上廁所的空隙偷看她不會的題目, 然後一聲不響地將題解推到李英莉面前……去年哥哥去世, 李英莉一夜白髮,“別看我今年都 46 歲了, 但直到那時,我這個長不大的老小孩才一下子長大了, 感覺到了家庭的責任。

滿園春色只為吃飯

再到這張滿園春色的照片, 時間就到了1984年前後,那年,李英莉 15 歲,愛美的姑娘為拍照精心打扮了一番, 頭上的絲巾是父親剛剛送給她的禮物, 可母親卻對李英莉紅色上衣配綠色褲子批評了一番, 使得李英莉十分氣惱,轉而是父親和哥哥的讚美,才讓漂亮的姑娘破涕為笑。

李英莉說,拍這張照片時,他們一家已經搬進了自治區政協的大院裡。 這張照片也是家裡的第一張全家福,第一張彩色照片。照片中的滿園春色不僅僅是代表著怡情, 更多的是表示飯桌上的菜有保障了。“那個年代對於所有的家庭來說,‘吃’是最最重要的,” 李英莉說,“只要家裡有院子,一定會開墾出來,種上各種各樣的蔬菜,再養上幾隻雞或者兔子。 這也是父輩們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 ”因為在西藏,蔬菜是“稀缺物資”,那時回一趟內地,回來時會儘量多地往拉薩帶東西,特別是新鮮蔬菜,“上飛機前,身上、行李裡,都塞滿了,白菜啊、青椒啊、豆角啊……到拉薩了, 還能看到很多人手裡拎著一捆大蔥或蒜苗走出飛機場。 ” 李英莉回憶說,那時若是哪個鄰居送來兩個青椒,都會特別感激。

僅靠回內地帶回來的那點蔬菜, 是遠遠不能滿足家庭需要的,所以,“自耕自種”是必須的!對於那個時候的孩子來說,週末也隨之變得枯燥乏味了——就是拿著鋤頭, 在自家的院子裡除草、掏糞、喂兔子。冬天的時候,家裡面還會挖地窖,蘿蔔、白菜儲藏在裡面,至少可以撐到春節。“以前的氣候,比現在冷得多, 有時地窖裡的蘿蔔、 白菜也會凍成硬疙瘩,往鍋裡扔都有可能把鍋底砸破。 ”但即使是凍壞了的蘿蔔,家裡也不會扔掉,加豬肉罐頭燉上,絕對讓鄰居家的孩子饞得流口水。

每次鄰居一家到家裡來串門, 母親都會專門燉上一鍋,鄰居也喜歡。“說是串門,其實是受邀前來,而且是全家出動,活動的內容也

很簡單, 大人們聊天, 孩子們就在一起打沙包、做遊戲等等。”李英莉說,因為那時候業餘活動實在是太單調了, 親朋好友或者鄰里之間就興起了相互串門的習慣, 受邀請的家庭不需要帶什麼禮物, 哪怕是自家菜園子裡的一個菜瓜, 一把小白菜, 主人家就會特別高興。主人家也無需特別準備,不像現在的大魚大肉,桌上能見葷腥就算是豐盛的了。“畢竟那個時候,生活還是很艱苦的,政府大院的住戶也要一兩個月才見到點葷腥。 ”所以,對於那時的孩子來說,每到週末放假,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有親朋好友或鄰居來邀請串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