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徐朝金:現代教學方式讓教育發展更平衡、更充分

教育作為民生工程, 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 展望未來教育發展, “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現代化”是解決教育這項公共服務“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由之路。

智慧教育更加完善。 當前, 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 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有些甚至顛覆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 隨著教育資訊化水準的不斷提升, 技術不僅能改變生活, 一定也會改變教育。 智慧校園建設會成為現代化學校的重要標誌之一, 未來學校已經不是存在於科幻作品中, 很快就會成為現實。 每一所學校不僅滿足硬體設施建設標準, 同時會大量配備相適應的智慧教育系統。 在智慧教育體系支撐下, 傳統的教與學方式將會進一步轉型升級。 教師應用資訊技術的能力將成為專業外的第二能力, 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

還會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開發者。 書包、紙質作業可能會被電子書包替代, 移動學習終端將成為必備學習工具, 移動互聯學習將成為學習常態。

精准教育成為趨勢。 個性化教育是浙江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主要特點之一, 而“個性化”的前提需要“精准化”。

教育大資料的廣泛應用, 讓“精准化”成為可能。 一是教育教學的“精准化”。 大資料將在學業評價上更加廣泛應用。 通過教學評價系統, 為教師減輕大量重複低效率的工作, 不管是課堂上的即時練習還是大規模的學業診斷, 都能夠快速地掌握情況, 同時可以精准到每一位學生個體。 面對人手一張課表的新課改背景, 大資料已經不是時尚行為, 而是不得不行動的現實需求。 二是教育管理的“精准化”。 學校的德育工作、教師培養、教育科研、安全管理、食堂管理、後勤服務等都會因為大資料的應用而更加精准高效。 管理方式上會趨於扁平化, 從垂直層級管理模式演變為網路互聯的管理模式, 減少冗員、提高效率,
校長、學校中層、教師、學生之間融合會更加緊密, 互動會更加活躍。 三是教育研判的“精准化”。 “經驗+資料”的教育研判機制將得到有效構建, 不論是學校整體的發展計畫、規劃, 還是教師、學生個人的發展目標制訂都會基於資料進行科學分析研判, 防止個人主義、經驗主義誤判的發生。

教育品質更加均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毫無疑問, 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城鄉教育不夠均衡、優質師資分佈不均衡等問題是制約當前教育現代化的主要“短板”。 相信再經過10多年的發展, 教學模式的變革將逐步消除教育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 比如當前為促進區域間、學校間教育均衡發展, 各地普遍建立了“1+1”模式的名校與薄弱學校之間的結對幫扶, 這種模式有一定成效, 但名校效應並沒有最大化。 隨著共用機制的建立、直播技術的引入、翻轉課堂的成熟等, 類似“1+N”或“N+N”模式的線上教育共同體將逐步形成, 時空界線將進一步被打破, “讓每一名孩子都能聽最優秀教師的課”成為可能。

全納教育逐步形成。隨著教育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課程之間、學段之間涇渭分明的格局將會有所模糊,學生會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會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特長、愛好、生涯規劃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學段。學校的校門將進一步打開,除了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開放外,課堂、實驗室、專業教室也會進一步開放,社區學校、成人學校與中小學、高校之間形成相互“融通互補”的教育網路,人民群眾可以根據職業發展或自我提升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場所和途徑。教育成為容納整個社會發展的孵化器、淨化器和推進器,為每一個人服務、為全民幸福生活奠基。

由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而帶來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為發展中的地區和學校提供了“變道追車”的可能,只要利用好這一後發優勢,完全有可能與全省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全納教育逐步形成。隨著教育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課程之間、學段之間涇渭分明的格局將會有所模糊,學生會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會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特長、愛好、生涯規劃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學段。學校的校門將進一步打開,除了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開放外,課堂、實驗室、專業教室也會進一步開放,社區學校、成人學校與中小學、高校之間形成相互“融通互補”的教育網路,人民群眾可以根據職業發展或自我提升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場所和途徑。教育成為容納整個社會發展的孵化器、淨化器和推進器,為每一個人服務、為全民幸福生活奠基。

由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而帶來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為發展中的地區和學校提供了“變道追車”的可能,只要利用好這一後發優勢,完全有可能與全省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