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陝西洋縣草壩村:從“路”入手變鄉村

俯瞰草壩村。 (資料圖)

“村前米糧川、村後花果山、村內大花園。 ”走進位於秦嶺南麓的陝西省洋縣洋州鎮草壩村, 淺山丘陵的地形隨著四季的變換呈現出美輪美奐的鄉村美景。

村前阡陌縱橫, 可聞稻穀飄香, 可觀朱鹮嬉戲;村後千里梯田, 可賞細雨梨花, 可聽鶯歌燕語;村內整潔美麗, 可居田園別墅, 可品有機美食。

“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現在的草壩村, 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山青水碧天藍地綠, 稻香梨酥魚肥鶴舞, 村美民富產業興旺。

然而, 12年前, 這個享有“朱鹮之鄉”美譽的草壩村還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級貧困村。

12年間, 這個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改革、發展、變化, 才成為一個美麗富饒的新家園?這還要從2005年劉開昌當選草壩村黨支部書記說起。

由“亂”到“治”

“劉開昌要回村裡當書記了!”傳言不脛而走, 讓這個昔日寧靜的小山村, 一下子熱鬧起來。 “腦子壞掉了?在外好好的生意不做, 跑回來受罪。 ”群眾議論紛紛。

2005年, 當時的草壩村村幹部已經3年多沒有發過工資了, 村集體欠債20萬元, 村裡環境髒、亂、差, 到處污泥濁水, 一下雨一個禮拜進不了村。

而此時的劉開昌, 已經是這個地方遠近聞名的“首富”, 常年在外承包工程建設, 日子過得既舒服又體面。

“你在外邊搞得這麼好, 你看看這個村裡搞成啥樣子了。 ”在鎮、村幹部多次找到劉開昌之後,

他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家鄉, 並下定決心要振興這個已凋敝不堪的村莊。

“草壩村4000多畝地, 卻沒有一條路, 農民收莊稼只能靠肩挑背扛, 天一下雨就弄不回來, 有的就爛到地裡了。 ”新上任的劉開昌決定先從修路做起。 但是, 錢從哪裡來?村裡一沒企業, 二沒積累, 況且還負債, 銀行貸款行不通。

“為了村裡的發展, 帶頭人必須做出犧牲, 群眾才信你, 才會跟你走, 跟著你幹。 ”劉開昌是這麼想的, 也是這麼做的。 於是, 他決定自己墊資進行修路。

至今, 劉開昌依然清晰地記著, 削山鋪路, 占地98畝, 挖了1108棵梨樹, 從2005年11月18日開工, 到2006年11月22日全面貫通驗收, 新修帶硬化一共6.3公里。

前前後後, 劉開昌出資160萬元。 “這在當時的農村來說算一筆鉅款,

自己也捨不得, 但是為了村裡發展必須得這麼做。 ”劉開昌說, “當時在洋州鎮也是轟動一時, 有錢的村子都不敢修, 草壩村修了這麼長的路。 路修通了, 徹底解決了農產品種下之後拉不出來、不好賣的問題。 騎上三輪車種東西, 成熟了就拉回來了, 大家都是贊口不絕。 ”

“當時修路, 他能把自己這麼多錢拿出來, 當時村裡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感動地都流眼淚了, 村裡人都說我們群眾有眼力, 選了一個好領導。 ”草壩村村民王建紅記憶猶新。

“讓農民群眾得實惠, 才能真正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想幹個事情就易如反掌。 ”劉開昌說, “從這一條路開始, 草壩村開始由‘亂’到‘治’的轉變。 ”

由“分”到“合”

路通了, 群眾的心離黨支部近了。 劉開昌決定趁熱打鐵,

走出一條帶領全村百姓致富的路。

2007年以前, 草壩村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分散經營, 不便於集體管理, 更不便於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產業。 經過外出考察, 劉開昌提出了在草壩村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想法。

此意見一經提出, 就遭到了其他村幹部的一致反對。 “民以食為天。 支書, 這個事你可不要搞。 這不是說我們不支持你, 這是吃飯的事。 ”在村“兩委”會議上, 草壩村監委會委員李望芝第一個反對。

李望芝說, 當時之所以反對, 第一是因為當時群眾都剛把溫飽解決了, 都安心地在家裡搞生產, 沒有愁吃、愁喝, 提出來搞農民專業合作社, 把人搞得心慌;第二是因為當時群眾沒有錢, 入股的錢從哪裡來?當時要讓群眾拿出錢來難度是相當大的。

“要想從溫飽到小康, 必須徹底打破分散經營, 走合作化生產之路。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國家農業改革中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 我們的幹部一定要解放思想。 ”不管大會小會, 只要一有機會, 劉開昌就給幹部們做思想動員。

2008年年底, 草壩村召開全體村民代表大會, 成立洋縣朱鹮湖果業專業合作社。 會議討論決定, 村“兩委”15名幹部每人一股, 每股50元, 進行合作社登記。

然而, 令劉開昌意想不到的是, 這件大會上誰都說好的事, 在出資人簽名入股的時候, 誰都不出一分錢。 “50塊錢, 對當時經濟不寬裕的草壩村村民來說, 還是不敢冒這個險。 ”李望芝說。

村幹部們的這一舉動給劉開昌當頭一棒。 “當時心理包袱十分沉重, 內心十分絕望!”劉開昌說,“你說我幹這麼多事情,一切都是為了咱們村的村民,儘快地擺脫貧困,加快致富步伐。結果你看,好心還是得不到好報。”

作為帶頭人的劉開昌雖然氣憤,但仍然保持理性。劉開昌說:“登記已經進入程式,必須還要登記,一戶50元,一共750元,我把這錢替大家出了,將來搞好了,分紅是你們的,搞沒了,算我的。”

就這樣,合作社成立起來了。劉開昌出資147萬元,為合作社修建起了辦公大樓。草壩村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也從此走上了農業合作化生產之路。

由“窮”到“富”

村民組織起來了,如何選定一條產業致富路考驗著劉開昌。

草壩村位於朱鹮湖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為保護這一世界珍禽,讓朱鹮可以在田野裡自然覓食,洋縣政府禁止在朱鹮活動區域內使用化肥、農藥。

“不用化肥、農藥,農業種植產量很低,農民沒有積極性,土地撂荒嚴重,農民收入差,日子過得緊巴。”劉開昌說,“2005年以前,草壩村農民人均收入一千八九百元。”

“變劣勢為優勢,走有機農業發展之路。”劉開昌的這一決定再一次引來了發對。“以前沒搞過有機農業,種一般莊稼多少還能收點糧食,搞有機農業收不上東西咋辦。”

為了讓農民群眾真正得實惠,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在刨除銷售成本之後,合作社通過二次返還,把賺的錢全部分給了有機水稻種植社員。過去一畝水稻收入七八百元,現在一下就是兩三千元。

群眾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所有參與有機水稻種植的農戶都加入到了合作社。“這一次一共有107戶入股,每戶入股1000元。”劉開昌說,“原先50元一股沒人入,現在1000元一股入不停。”

緊接著,劉開昌連續多年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農科所等有機種植專家、教授到村裡進行指導培訓,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有機香稻、有機黑米、有機油菜、有機黃金梨等產業蓬勃發展。

“過去我們的梨子三五毛錢一斤沒人要,現在我們的有機黃金梨交給合作社每斤就要3元錢。我們的日子跟以前是大不一樣了,現在供兒子上大學也不愁拿不出來,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村民王建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他種植了3畝黃金梨收入2.7萬元,3畝有機水稻收入5200元,5畝有機油菜收入4000元,合作社分紅收入3480元,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賺了2萬多元,共計收入6萬餘元。

“經過這一系列發展,種出東西賣不上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現在瞄準做高端農業,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劉開昌說:“眼下我們著手在延伸農業產業鏈上下功夫,正在建設有機食品加工廠,生產有機梨酒、醋、飲料以及黑米酒、黑米醋、黑米月餅,把生產用的廢渣做成有機飼料,還建成了10萬頭有機生豬養殖基地。”

目前,“朱鹮湖”牌有機產品直銷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20多個國內城市並跨出國門銷往美國和德國。現在,草壩村的482戶村民全部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2018年,我們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突破2萬元。”劉開昌信心滿滿。

由“富”到“美”

村民富了,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裡的公益事業怎麼搞、社會保障怎麼弄、兜底脫貧怎麼幹?在劉開昌的帶領下,草壩村又走出一條通過“三變”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子。

“有了集體積累,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的發展後勁也更足了。”如今的草壩村路網健全,村前村後四通八達,90%以上村民住上了小洋樓。

劉開昌說,草壩村緊緊抓住合作社這個“牛鼻子”,按照“合作社+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積極組建農技服務、農村經紀人、互助基金3個協會和旅遊、演藝、建築、物業、勞務派遣5個公司對社員生產的有機產品和社員股份進行捆綁整合,實行集團化組織運作,啟動了社員增收和壯大集體經濟的能力,實現村集體固定資產過億元。

隨著鄉村旅遊的不斷發展,草壩村立足自身區位優勢,著力建設精品旅遊村,打造宜居宜遊“新草壩”。近年來,累計投資2600多萬元,先後打造“四園一中心”的旅遊服務格局,成為西安、漢中及省內外遊客休閒度假娛樂的“後花園”。

同時,草壩村還依託“胸有成竹”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竹產品及朱鹮旅遊紀念品10多種,並對100余戶農家樂實行星級標準化管理,目前全村遊客日接待能力達1600人。去年油菜花海節期間,全村接待遊客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5萬元,旅遊產業成為村集體經濟“淘金聚銀”的“增收器”。

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如今的草壩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組面貌大為改觀,群眾遍享農村“三變”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村前米糧川、村後花果山、村內變公園”的第一個目標已基本實現,全村正在打造“中國有機農業第一村”和“中國生態旅遊第一村”的第二個奮鬥目標上闊步前行!

內心十分絕望!”劉開昌說,“你說我幹這麼多事情,一切都是為了咱們村的村民,儘快地擺脫貧困,加快致富步伐。結果你看,好心還是得不到好報。”

作為帶頭人的劉開昌雖然氣憤,但仍然保持理性。劉開昌說:“登記已經進入程式,必須還要登記,一戶50元,一共750元,我把這錢替大家出了,將來搞好了,分紅是你們的,搞沒了,算我的。”

就這樣,合作社成立起來了。劉開昌出資147萬元,為合作社修建起了辦公大樓。草壩村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也從此走上了農業合作化生產之路。

由“窮”到“富”

村民組織起來了,如何選定一條產業致富路考驗著劉開昌。

草壩村位於朱鹮湖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為保護這一世界珍禽,讓朱鹮可以在田野裡自然覓食,洋縣政府禁止在朱鹮活動區域內使用化肥、農藥。

“不用化肥、農藥,農業種植產量很低,農民沒有積極性,土地撂荒嚴重,農民收入差,日子過得緊巴。”劉開昌說,“2005年以前,草壩村農民人均收入一千八九百元。”

“變劣勢為優勢,走有機農業發展之路。”劉開昌的這一決定再一次引來了發對。“以前沒搞過有機農業,種一般莊稼多少還能收點糧食,搞有機農業收不上東西咋辦。”

為了讓農民群眾真正得實惠,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在刨除銷售成本之後,合作社通過二次返還,把賺的錢全部分給了有機水稻種植社員。過去一畝水稻收入七八百元,現在一下就是兩三千元。

群眾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所有參與有機水稻種植的農戶都加入到了合作社。“這一次一共有107戶入股,每戶入股1000元。”劉開昌說,“原先50元一股沒人入,現在1000元一股入不停。”

緊接著,劉開昌連續多年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農科所等有機種植專家、教授到村裡進行指導培訓,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有機香稻、有機黑米、有機油菜、有機黃金梨等產業蓬勃發展。

“過去我們的梨子三五毛錢一斤沒人要,現在我們的有機黃金梨交給合作社每斤就要3元錢。我們的日子跟以前是大不一樣了,現在供兒子上大學也不愁拿不出來,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村民王建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他種植了3畝黃金梨收入2.7萬元,3畝有機水稻收入5200元,5畝有機油菜收入4000元,合作社分紅收入3480元,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賺了2萬多元,共計收入6萬餘元。

“經過這一系列發展,種出東西賣不上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現在瞄準做高端農業,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劉開昌說:“眼下我們著手在延伸農業產業鏈上下功夫,正在建設有機食品加工廠,生產有機梨酒、醋、飲料以及黑米酒、黑米醋、黑米月餅,把生產用的廢渣做成有機飼料,還建成了10萬頭有機生豬養殖基地。”

目前,“朱鹮湖”牌有機產品直銷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20多個國內城市並跨出國門銷往美國和德國。現在,草壩村的482戶村民全部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2018年,我們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突破2萬元。”劉開昌信心滿滿。

由“富”到“美”

村民富了,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裡的公益事業怎麼搞、社會保障怎麼弄、兜底脫貧怎麼幹?在劉開昌的帶領下,草壩村又走出一條通過“三變”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子。

“有了集體積累,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的發展後勁也更足了。”如今的草壩村路網健全,村前村後四通八達,90%以上村民住上了小洋樓。

劉開昌說,草壩村緊緊抓住合作社這個“牛鼻子”,按照“合作社+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積極組建農技服務、農村經紀人、互助基金3個協會和旅遊、演藝、建築、物業、勞務派遣5個公司對社員生產的有機產品和社員股份進行捆綁整合,實行集團化組織運作,啟動了社員增收和壯大集體經濟的能力,實現村集體固定資產過億元。

隨著鄉村旅遊的不斷發展,草壩村立足自身區位優勢,著力建設精品旅遊村,打造宜居宜遊“新草壩”。近年來,累計投資2600多萬元,先後打造“四園一中心”的旅遊服務格局,成為西安、漢中及省內外遊客休閒度假娛樂的“後花園”。

同時,草壩村還依託“胸有成竹”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竹產品及朱鹮旅遊紀念品10多種,並對100余戶農家樂實行星級標準化管理,目前全村遊客日接待能力達1600人。去年油菜花海節期間,全村接待遊客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5萬元,旅遊產業成為村集體經濟“淘金聚銀”的“增收器”。

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如今的草壩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組面貌大為改觀,群眾遍享農村“三變”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村前米糧川、村後花果山、村內變公園”的第一個目標已基本實現,全村正在打造“中國有機農業第一村”和“中國生態旅遊第一村”的第二個奮鬥目標上闊步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