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義烏“兩會”聲音 請留住荷花芯的鄉愁記憶

王曙光

義烏“兩會”如期召開, 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近日分別遞交建議和提案, 建議將“義烏之心”生活廣場更名為“義烏荷花芯”生活廣場。

“義烏之心”城市生活廣場座落於北門街荷花芯地塊。 該地塊曾被譽為義烏主城區最後一塊“火腿心”, 從規劃出讓到建設營業, 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據媒體介紹, 因專案矗立於城市“中心”,背負著義烏新商業經濟“心臟”使命之厚望, 也為了追憶老北門繁華創富之地的不變“初心”, 故開發者將其命名為“義烏之心”。

但每每踏上這塊土地, 作為老義烏人, 總會追憶起當年北門荷花芯的繁華和榮耀, 然今後又會有多少人記得如今“跳動”的“義烏之心”是建在一個叫“荷花芯”的地方?隨著義烏城市有機更新的全面鋪開, 更多城市舊貌的消失會在情理之中, 但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積澱的原址地名也隨之消失, 不免讓人扼腕歎息。

參天之樹, 必有其根;懷山之水, 必有其源。 一座擁有千年歷史和文化的古城, 必須有歷史的獨有眼光, 留存這座城市最具真切、最具說服力的鄉愁“憑證”和記憶。 平凡處方見大情懷, 有不同尋常的文化自信。

義烏市志和義烏商報“烏傷風情”欄目曾力推荷花芯的文章(本人撰寫),

裡面詳細介紹了荷花芯的“前世今生”:這裡早在北宋時期就已聞名遐邇, 歷來人文薈萃, 學風盛行, 名家迭出。 小小荷花芯, 前有明代忠臣金世俊、才子金德義、名醫金祖銘, 後有從荷花芯21號走出去的中國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所長金允文、原《中國編譯參考》主編孟聖德等名流先輩。 此外, 眾多博士、教授和優秀教師等學有成就者, 在研究、教育、從政、經商等領域發揮才幹, 服務社會。 荷花芯以金姓孟姓樓姓為多, 其中孟姓多為孟子後裔, 至今仍在積極推動著孟子思想文化傳播的公益活動。

傳承文化, 留住記憶, 守望歷史, 是義烏一代又一代人的責任。 為此, 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為, “義烏之心”這個名字固然有其責任和擔當、自信與豪邁的體現, 但總是少了些許歷史文化內涵。 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傳統與現代, 歷史與未來, 讓城市少一些缺憾, 多一些值得珍藏的回憶, 他們建議將這個地標性城市生活廣場用其原址“荷花芯”來命名。

其目的在於, 為這個城市保留一份更加鮮活的歷史記憶, 讓荷花芯世代沿襲下來的淳樸民風和治學精神, 通過這個備受年輕人追捧的生活廣場被時時銘記, 代代傳承。

2018年以後, 義烏城市有機更新的工作量大面廣, 任務更為繁重。 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同時也呼籲和建議, 能更多的借鑒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做法, 即:對那些在具有較為完整歷史風貌和歷史記憶價值的原址上, 興建公園廣場、建築大廈、學校社區、公交道路、市場商場等等, 並盡可能的以原址來命名, 有條件的還可設置有一定文化內涵的碑刻, 以追憶歷史, 記錄過去, 告訴未來, 為城市增添一份濃濃的文化積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