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為了東北,我們大家都別再“撕巴”了!

(資料圖片)

臨近過年, 幾句東北嗑在朋友圈裡火了起來。

“在東北小時候過年最虛偽的一句話是:來就來唄, 還拎啥東西呀!”

“最動聽的一句話是:別撕巴,

給孩子的!”

……

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來說, 這兩句實在是太熟悉了。 記得小時候春節跟家人去串門兒, 經常聽到這樣的對白。 如今仔細回味會發現, 這種看似極其平常的日常交流, 實則體現出了一種特殊地域文化。

“來就來唄, 還拎啥東西呀!”走親訪友之時, 訪客一般會拎些禮品。 而主人通常會覺得直接收下有失禮節, 於是在收下禮品的同時, 會附贈一句客套:“來就來唄, 還拎啥東西呀!”, 表面看, 有責怪訪客破費之意, 實則這是比“謝謝”更具人情味的“謝謝!”。

“別撕巴, 給孩子的!”逢年過節或是跟親朋家孩子初次見面, 有給“紅包”的習俗, 可這錢要想給出也不容易, 往往要與孩子家長來一次“太極推手”, 大家撕巴來、撕巴去,

一個非要給, 一個堅決不要, 最後甩出一句話“別撕巴, 給孩子的!”雙方和氣收場。 這兩句客套話, 反映出東北人秉性中好面子、講人情的一面。

人情, 或可謂之人之常情, 人的感情, 非東北獨有。 從某種意義上說, 人情體現出人與人之間友愛、團結、互助的民族個性, 無可厚非。 但如果人情演化成利益交換工具, 就值得警惕了。

有人曾提出, 人情的變異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 講人情、重人情如果成為普遍的處事原則, 勢必會形成輕視知識, 輕視規則, 熱衷關係的社會現象。 甚至有人認為, 人情會滋生腐敗。

有陌生人見面, 首先會提及我是誰的同學, 誰的朋友, 我認識誰……這是自我介紹時候的敲門磚。 因為大家固有的思想中人脈便是資源,

認識的人越多, 事情越好辦。

孩子上學、年輕人就業、去醫院看病等很多正常辦的事情, 非要去托關係、找熟人;很多通過正常管道就能辦到的事, 辦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找人”, 如果這樣的風氣任其彌漫, 會嚴重破壞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這些年, 我國加大了反腐的力度, 東北各地正在努力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政府理清權力清單, 依法依規用權, 依法按章辦事, 行政權力透明化, 變異的人情大有回歸其本質之勢。 但是, 也有很多人還沒有適應社會的這種改變, 相信人情, 而不信任制度與規則, 這在某種程度上對沖了社會的積極變化。

“化俗不易, 貴在因民。 ”人情社會中, 絕大多數人都會背負繁重的人情債, 自己在用人情交換來利益後,

也背負著利益償還的重擔。 大家為了利益, 為了償還人情債, 互相撕巴來、撕巴去。 老話說, 君子之交應淡如水, 往來交際收起虛偽的客套, 拒絕物質的誘惑, 讓世風中注入更多的“清流”, 逐漸讓變異的人情失去市場, 讓溫情脈脈的“人”和“情”回歸到其本質狀態, 借用網友的一句話:“為了東北, 我們大家都別再撕巴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