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這位媽媽的處理贏得了所有家長的讚賞!

01

表妹今年9月份正式成為了一名小學生。 可開學沒幾天, 晚上回家的她就告訴媽媽, 自己在學校被小男孩打了。 表妹越說越委屈,

撲在媽媽懷裡, 哭得很傷心。

小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問了很多細節後, 卻還是不知道打人者的身份。 想給班主任打電話諮詢, 卻不知該從何問起。

的確, 每個上學後的孩子, 幾乎都會遇到被打的情況。 很多父母往往不假思索地告訴孩子, “別人再打你, 你就打回去!”

但, 打回去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

我從來都不贊同, 父母在面對孩子被打時, 粗魯簡單的來一句“別人打你, 你就打回去。 ”

因為:

第一, 孩子向父母傾訴自己被打的委屈, 其實是為了得到情感上的平復。 父母在面對孩子被打時, 首先應該讓孩子知道,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 父母永遠愛Ta, 家永遠都是庇護Ta的港灣, 鼓勵孩子把擔憂和恐懼表達出來, 而不是壓在心底。 讓孩子在心理和精神上得到放鬆和諒解。

第二, 不明所以地教導孩子打回去, 很容易激化矛盾。 原本孩子之間的打鬧就很常見, 如果讓孩子與人交往時, 時刻提防別人, 被打了就立馬打回去, 孩子很可能失去自己要好的夥伴。

第三, 教導孩子打回去, 其實是在鼓勵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 無形之中孩子也會變得錙銖必較而又喜歡動手, 這樣的孩子, 將來長大成人反而更容易吃虧。

第四, 如果孩子體格不如對方, 打不過對方, 身體上會遭受更大的傷害不說, 還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如果孩子打得過對方, 萬一出手過重, 將別人家的孩子打致重傷, 這份責任又該如何去承擔?

02

布賴特曾說過, 暴力, 絕不是一種治世良藥。 那麼, 孩子被打, 父母到底該如何做, 才能既不委屈自家孩子也讓打人者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

嬌媽覺得,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面對不同的矛盾糾紛情況, 父母和孩子都應該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情況一:父母在場, 孩子被打

例如, 遊樂場裡, 孩子玩得正開心, 卻莫名其妙被別的小朋友推搡、甚至打了一巴掌;參加班級春遊活動,

前一秒孩子們還在歡快地打鬧, 後一秒卻被別的孩子推到在地;和鄰居小孩在樓下社區玩, 突然被年齡較大的孩子搶了玩具...

這些場景,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親歷過。 但往往這種情景, 才是最考驗為人父母的時刻。

你應該採取的處理措施:

第一步, 觀察。 孩子被打, 在不會造成進一步傷害的情況下, (例如只是輕微被推到, 孩子立馬站起來, 想要繼續玩耍的時候)父母不應該立馬介入, 而應該認真觀察孩子們接下來的動作和表情, 如果兩人都沒有任何變化, 那就繼續放心地讓孩子們一起玩耍。

第二步:情緒穩定地安撫孩子。 絕大多數的孩子在被打後, 因為疼痛或受到驚嚇,

第一反應就是哭泣。 聽到哭泣聲後, 父母應該立馬將孩子抱離矛盾現場, 找到可以坐下來或者相對較安靜的環境, 通過給孩子擦眼淚、整理衣服、詢問哪裡疼、摸摸頭髮、親親臉蛋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最忌諱的是父母自身過度慌亂、緊張, 甚至二話不說直接大聲吼罵、責備對方小孩, 這不僅會加劇孩子內心的緊張和恐懼, 還會讓孩子以為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從而越哭聲音越大, 還越不容易停下來。

第三部:與孩子共情。 孩子情緒平復以後, 父母要引導孩子說出被打的經過, 原因, 聽聽孩子希望怎麼解決, 比如“寶貝, 你現在還疼嗎?”“你希望打你的小孩給你道歉嗎?如果別人道歉了, 你願意原諒TA嗎?”

經過和寶貝的協商以後, 對方過來道歉和好,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原諒對方,同時也要給對方父母一個警醒,打人不對,希望多加引導。

但如果孩子選擇不原諒,甚至不願再與打人的孩子玩,那麼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道歉完後可以帶孩子離開去別的地方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儘快遺忘這段不愉快的經歷。

面對情節較為嚴重的打人,例如面部被抓傷、頭部磕碰等,一定要及時送往醫院檢查,且要求對方父母承擔醫藥費的同時,給孩子賠禮道歉。這不是小題大做,孩子的安全永遠都應該放在第一位。而打人者經歷賠付醫藥費、道歉等行為,也會更深地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對,降低了打人者下次犯錯的概率。

場景二:父母不在場,孩子被打

父母不在場,孩子被打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上學階段。孩子放學回家,鬧脾氣、不肯吃飯,甚至莫名其妙大哭,也許都是因為在學校被人欺負了,而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又或者孩子主動向父母哭訴自己被欺負了,這種情況父母應該仔細真斟酌應對。

你應該採取的處理措施:

第一步: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永遠愛Ta,家永遠都是庇護Ta的港灣。

第二步:詢問和傾聽。詢問孩子事情的經過、起因,傾聽孩子對朋友的抱怨或不滿,理解Ta委屈、憤怒的心情。

第三步: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首先要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聲的喊出來:“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在表明自己態度的同時,也能夠起到語言上的威懾作用。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一定要立即離開,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例如老師、班長或者管理員。

第四步:與學校老師、打人家長取得聯繫。孩子在學校被打,父母應該充分信任老師,向老師反映瞭解情況後,以老師作為中間溝通人來尋求共同的解決辦法。如果對方家長願意讓孩子賠禮道歉,且孩子改過不再打人,那麼事情至此才算解決。

但如果打人者賠禮道歉後屢教不改,而且孩子被打後情緒受到極大影響,比如夜晚做噩夢哭泣、不想和別人玩耍、情緒變化較大,這說明“被打”這件事已經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了,父母可以考慮替孩子申請轉班級,同時諮詢專業的兒童心理輔導師,幫助孩子度過這段心理焦慮期。

03

孩子的世界,永遠比成年人來得簡單純粹。打架與和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有時候,孩子選擇的處理方式,比我們成年人更理智更大度。

金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和兒子在超市里玩,突然一個陌生的孩子走過來搶走了兒子的玩具,還無緣無故打了兒子一巴掌。金星說,她當場就氣炸了,對兒子說:“兒子,你沒錯,他打你,你可以打回去啊!。”兒子捂住被打紅的臉,說:“不!他打我,是因為他的媽媽沒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樣!”

那一刻,金星發誓,這輩子她都不會再跟孩子說“別人打你,你打回去”。

中國有句民俗諺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想,這句話不僅對成年人適用,對孩子也一樣。

為人父母,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錙銖必較,孩子自然心胸曠達;我們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勇敢而得體的解決爭端,孩子自然也能學會為人處理的大智慧。

——————

本文為嬌媽原創,首發于嬌嬌媽公眾號

對方過來道歉和好,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原諒對方,同時也要給對方父母一個警醒,打人不對,希望多加引導。

但如果孩子選擇不原諒,甚至不願再與打人的孩子玩,那麼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道歉完後可以帶孩子離開去別的地方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儘快遺忘這段不愉快的經歷。

面對情節較為嚴重的打人,例如面部被抓傷、頭部磕碰等,一定要及時送往醫院檢查,且要求對方父母承擔醫藥費的同時,給孩子賠禮道歉。這不是小題大做,孩子的安全永遠都應該放在第一位。而打人者經歷賠付醫藥費、道歉等行為,也會更深地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對,降低了打人者下次犯錯的概率。

場景二:父母不在場,孩子被打

父母不在場,孩子被打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上學階段。孩子放學回家,鬧脾氣、不肯吃飯,甚至莫名其妙大哭,也許都是因為在學校被人欺負了,而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又或者孩子主動向父母哭訴自己被欺負了,這種情況父母應該仔細真斟酌應對。

你應該採取的處理措施:

第一步: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永遠愛Ta,家永遠都是庇護Ta的港灣。

第二步:詢問和傾聽。詢問孩子事情的經過、起因,傾聽孩子對朋友的抱怨或不滿,理解Ta委屈、憤怒的心情。

第三步: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首先要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聲的喊出來:“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在表明自己態度的同時,也能夠起到語言上的威懾作用。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一定要立即離開,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例如老師、班長或者管理員。

第四步:與學校老師、打人家長取得聯繫。孩子在學校被打,父母應該充分信任老師,向老師反映瞭解情況後,以老師作為中間溝通人來尋求共同的解決辦法。如果對方家長願意讓孩子賠禮道歉,且孩子改過不再打人,那麼事情至此才算解決。

但如果打人者賠禮道歉後屢教不改,而且孩子被打後情緒受到極大影響,比如夜晚做噩夢哭泣、不想和別人玩耍、情緒變化較大,這說明“被打”這件事已經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了,父母可以考慮替孩子申請轉班級,同時諮詢專業的兒童心理輔導師,幫助孩子度過這段心理焦慮期。

03

孩子的世界,永遠比成年人來得簡單純粹。打架與和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有時候,孩子選擇的處理方式,比我們成年人更理智更大度。

金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和兒子在超市里玩,突然一個陌生的孩子走過來搶走了兒子的玩具,還無緣無故打了兒子一巴掌。金星說,她當場就氣炸了,對兒子說:“兒子,你沒錯,他打你,你可以打回去啊!。”兒子捂住被打紅的臉,說:“不!他打我,是因為他的媽媽沒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樣!”

那一刻,金星發誓,這輩子她都不會再跟孩子說“別人打你,你打回去”。

中國有句民俗諺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想,這句話不僅對成年人適用,對孩子也一樣。

為人父母,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錙銖必較,孩子自然心胸曠達;我們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勇敢而得體的解決爭端,孩子自然也能學會為人處理的大智慧。

——————

本文為嬌媽原創,首發于嬌嬌媽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