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官道巷文化的遺闕和 古村落四合院的暢想

屈存琛

“走王湖,繞什貼.官道巷裡歇一歇”是榆次的一句地方諺語.意思是說從王湖到什貼路途艱難,崎嶇小路繞繞彎彎才能到什貼.中途累了就在官道巷裡歇歇.並不是說到王湖非繞到什貼才可. 第一次認識官道巷是在今春一個綿綿細雨的日子,受宣傳部的委託去官道巷文化小鎮幫助寫些宣傳材料. 從官道巷的一片桃花叢林後面,我找到了古老的官道巷的痕跡.和我逝去歲月中記憶的黃土巷道一模一樣.我們榆次地處山西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三晉交通的鎖鑰,它北通幽燕,南達陝蜀,西匯甘甯,東連冀豫.而官道巷就是這些通衢大道去京城的交匯之處. 站在王湖嶺上官道巷一目了然,遠遠望去它只不過是兩邊土崖中間的一條黃塵古道,彎彎曲曲逶迤蜿蜓.然而就是這條寬不過數米土巷道,幾百年來卻承載著歷史的負重,有多少英雄豪傑.文人騷客.晉商之旅踏過了它的身軀,

又淹沒了多少震撼人心的歷史故事。 從遠古的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尋覓到它的痕跡, 不過那時還不叫官道只是王湖嶺上一條佈滿荊叢的小徑, 我們可以看到荊軻不遠千里, 頂嚴寒冒酷暑歷經艱辛, 沿著這條荊棘載途的路來到榆邑尋找劍俠蓋聶以求一劍之精術。 這是我們看到官道巷趨形時期的一個畫面.打開歷史的篇章,
拂去歲月的塵埃。 今天,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到褚鈇、寇天敘、桑芸等芸芸學子腰系褡褳, 肩背油布傘踏著官道巷的滾滾的黃塵加入到上京趕考, 走向仕途的人生中。 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到晚清時發生在榆次而震撼全國的趙二姑冤案, 榆次有血性的北方漢子, 他們為了一個13歲少女的冤情昭雪, 勇敢地踏上了官道巷艱難而遙遠的路途——上京城, 告禦狀!官道巷渾厚的黃土高坡留下了他們不畏強暴、與命運爭抗的足跡, 灑下了他們悲壯的淚水, 揮下了他們不畏艱難的汗水。 。 。 。 。 。 官道巷留下了多少令人耐人尋味的文化遺產?別的不說, 在這裡我要說的是在官道巷王湖村口, 舊時曾有一座道光皇帝親自下詔書, 給一位榆次13歲的民女矗立的貞節牌坊。
說心裡話, 官道巷文化小鎮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當時轟動全國、震撼朝野趙二姑的歷史地位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童年時就聽說王湖鎮的官道上有一座貞牌坊, 但那只是一個模糊的記憶, 後來在一中讀書時因離牌坊很近, 餘瑕便經常到那裡去玩,瞻仰其芳容.因年紀小也不懂什麼叫貞節,更不懂牌坊的意義了。 再稍微長大認識社會後, 再去尋覓它時早已銷聲匿跡了。 (大煉鋼鐵被毀)讓我們粗線條地掃描一下這段實史吧。 清道光甲申四年夏天, 榆次城南東雙村年僅13歲的少女遭到同村惡少閆思虎的淩辱,(現在看來還是個孩子)在威嚴的縣衙大堂上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竟以死殉節。
以一腔熱血染紅了榆次歷史的鮮紅, 完成了其13個花季般的生命歲月。 被封建社會標榜為至尊、頂禮膜拜視其貞節。 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道光皇帝于1824年頒佈詔書, 在榆次王湖官道上為其立貞節牌坊, 而且還鐫刻“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文.還有清大學士祁雋藻(壽陽平舒人)為烈女撰寫的烈女牌辭, 還有道光皇帝的警示詔書等。 表達了封建道德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和對殉道者的幾分敬重。 而淩辱趙二姑的惡棍閆思虎以及榆次、太原、忻州、平定等一系列貪官污吏幾十人都一一得到嚴懲。 榆次百姓用非常粗獷、詼諧、嘲笑的口吻對其作了如下的描述:閆思虎, XX硬, 一杆子戳倒六顆印。 就是這樣一段實史, 這樣一個非常生動、委婉、曲折、悲壯的故事,
而對當今社會也有著反腐倡廉深刻意義的歷史故事, 經歷了百餘年卻慢慢地消沉了, 至今也無人為這顆令人悲歎的文化明珠借花獻佛, 捉刀運作成一部像樣子的藝術作品流傳於世, 至今仍是一張白紙。 而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 發生在比趙二姑案略晚一些同治年間的江南水鄉一帶。 故事情節同樣曲折、悲憤可江南的一些文人墨客用各種藝術手段, 把這個故事打造得大紅大紫, 家喻戶曉, 婦孺皆知而且百餘年經久不衰。 而我們趙二姑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且還有皇帝的金口玉言, 我們也權當不是一回事兒, 慢慢地沉淪在歷史的塵灰中去了。 每當我漫步在老城廣場時, 時而就能聽到咱榆次的一些“老土著”在喋喋不休地向遊人侃調:“這建築全是假的呀。。。。。云云”我聽了便暗暗吃驚,不知道我們北方人就這般老實模樣,還是我們的舌頭就不會打彎彎,還是對這古老文化的無知與冷漠,還是我們的黃土高坡太渾厚了些,天生就“造就”了這樣的“傻冒”?總之,我覺得我們北方人似乎太“愚癡”了些,“愚癡”得令人心寒。而南方的朋友正好和我們是“手心手背”。前幾年我去柳州參加一個汽車洽淡會,人家南蠻能把己經逝世了1200多年的山西歷史文化名人柳宗元和這次洽談會捆綁、揉搓在一起,也令我暗暗吃驚。南方人似乎太聰明了一些,他們總是有意識地往自已臉上貼金。北方人似乎太渾厚了一些,他們總是無意識地往自已臉上抹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是我們南北文化的差異,這就是我們北方文化的惰性期。其實,從南宋以後中國文化的中心才開始向南傾斜,所以至今中國的才子佳人,狀元學者,儒士學者大多出在江浙一帶。榆次置中國北方中部,歷史悠久人物薈萃,但我們卻把許多“風流倜党”的文化遺產都湮沒在歷史的進程中去了。這就給我們帶來一個思考,怎樣才能把中國先進的文化紮根於我們這片沃土中,這就需要我們各位作家不斷進取,競競業業置身于文學事業中,為這片黃土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可賀可喜的是喬家大院的拍攝成功,終於給我們創造“文化靚點”帶來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小寨可以說是繼“後溝文化”榆次又崛起的一顆古村落明珠。從地理位置上看它實際上是和官道巷一脈相承的。同樣扼守官道,僅離官道巷十余公里東北黃土丘陵地帶,明代以前就已形成村落了。由於扼守官道為防兵患,村民們就依崖築窯洞,窯洞內又家家戶戶挖地道,地道內村民可居住儲糧還有通往後山逃遁的暗道。村中有規模的四合院尤以趙氏四合院為優。先祖趙斌漢其實就是晉商之旅的一支。由於這裡黃土高坡土地貧脊,村民們長年累月面對黃土背朝天地在地裡刨食,也改變不了貧窮的命運.趙斌漢便把迷茫的目光投放到家鄉以外的廣闊大地,試圖用一個男子漢的強筋韌骨走出一條擺脫貧窮的大路-----走西口。無論是小寨的趙斌漢還是喬家大院中的喬致庸,在百餘年前他們都是為了改變命運,他們用一種共同不可阻擋的腳步,浩浩蕩蕩地去創造一塊生機勃勃的生命空間.看著眼前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風雨的四合院,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到趙斌漢正一路忍饑挨餓,風餐露宿地行進在走西口的途中,堅毅的臉龐上凝結著未來的希望,跋山涉水終於來到了塞外高原,在一家店鋪裡當小夥計,後以身頂股慢慢才發達起來.趙斌漢的另一支族人,歲月的流逝己經把他的姓名沖刷得無蹤無影了.到了他們那一代貧窮.饑餓.天災.戰亂仍一齊向他們襲來,這個北方的漢子再也不願意把辛勤的汗水和痛苦的淚水灑向那無望的黃土地,他相信“人挪活樹挪死”的道理,於是他和趙斌漢一樣決心離開黃土地到外面去闖世界。不過他卻把視野放到另一條走西口的路上----絲綢之路。當他離開故土時妻子己身懷六甲,他咬了牙告別了妻兒老小,踏上了茫茫的西行之路。然而這一走就杳無音訊,這一走就是30年,家中的媳婦一年又一年苦苦的熬盼著,以至於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的年齡整整跨越了一代人的時空。多麼艱辛的30年啊,他終年累月在荒山僻壤的駝峰路上跋涉,當他的馬哨裡積滿了銀元回到故土時,那個當年為他在村口送行的年輕媳婦早己白了頭,那個從未見過父親面的兒子,當他見到兩鬢斑白的爹爹時早己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多麼悲壯淒婉的故事啊,當我聽完這段故事時也不禁潸然淚下,這時耳邊就立刻縈繞起那首動人心魄“走西口”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日回到家門口。。。。。。在趙氏家族中,最後一代走西口的漢子卻沒有上一輩人那樣幸運,他終年累月為東家從蘭州到嘉峪關拉駱駝,終於積勞成疾,那裡的沙丘過早地埋葬了這位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漢子。撇下故土的孤兒寡母,生活孤苦伶仃,晚年生活更是苦不言堪......百年以來,在走西口這人跡罕見的山谷大漠中,你是否還能聽到那徹夜經久不息的駝鈴聲,你是否還能看到那一座座沒有篆刻著姓名藉貫的孤墳野塚的魂魄.你是否還能看到那一根根黑油亮光牽駱駝的韁繩,就這樣一代代傳遞在大漠之中,就這樣一代代創造著,承載著晉商燦爛的文化文明.有多少走西口的漢子客死在這荒涼的沙丘裡,如果我們一定要去尋找他們的魂魄,那大漠中一顆顆昂首刺破青天的胡楊和身邊低矮的駱駝草算是對我們的一點藉慰吧.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這首民歌十分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走西口家庭悲慘的命運.無論是喬家大院還是小寨四合院,哪一處不是用走西口漢子的血淚,白骨壘起的。四合院中的每一塊磚瓦無不記憶著流淌著走西口家庭的血淚,是他們用幾代人的生命脊樑創造了金壁輝煌的四合院和歷史文化的長廓畫卷.每當我看到山西電視臺拍攝的專題片”走西口”時,那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便震撼著我的心靈,使我不禁熱淚盈眶.那纏綿.悱惻.淒涼而動人心魄的曲調所表達的情感,便深深地印烙在我的心靈深處,於是那首悽楚的歌又在耳邊響起: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早知你走西口,就不該娶了奴.這一去要等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每當我漫步在晉商廣場時,看到凝結著那堅毅.蒼勁.昂首.挺拔的幾頭駱駝時,心中就蕩起一陣酸楚,似乎還能看到有幾位頭戴氊帽滿臉沙塵的漢子,手裡正牽著漫漫的韁繩在天蒼蒼野茫茫的大漠中,冒著風沙,踏著同伴的足跡行進著......被那麼多成功與失敗的故事重疊著四合院的記憶,被妻兒老小牽掛著的悲涼歌聲震撼著心靈,被四合院中斷垣殘壁的磚塊敲擊著我的靈魂,我們先輩邁出的腳步是多麼悲愴沉重啊......榆次無論古代還是現在,都無愧於三晉大地的一顆明珠.它浸潤著古文明的歷史艱辛與泱泱大氣.它閃爍著無數勞動人民奮鬥與創造智慧的火花.因而證實了榆次確實是一片沃土,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搖籃.屈存琛 2017年7月 小寨四合院懷舊三章告別了鋼鐵的洪流,和叢林雕塑的樓臺,把火一樣的心,注入你的心懷。多少年了,仍在我心底澎湃徘徊。拂去歲月的塵埃,我輕輕地撫摸著你。缷下黃土高坡的承載,我貪婪地親吻著你。久違了,我夢中的四合院---我的根,我的血脈!多少年的無奈,多少年的期待,今天我終於向你走來。啊,你為什麼變得這樣蒼老,這樣衰敗?你又為什麼這樣悲哀?我來遲了嗎?----我親愛的古宅!是的,多少年來,你被歲月遺忘在荒蕪的野外,有誰去理睬,有誰去愛戴?誰想,那坍塌的土牆,那破碎的磚塊,卻鐫刻著時代的興衰! 二門吱兒的響音,撞開了我久別的心靈。小狗兒的吠聲,又一次把我從夢你的夢中驚醒。我仿佛聽到了,慈祥的母親,撒一把秕糠,正在咕咕呼喚小雞覓食的聲音。我仿佛看了,瘦骨嶙峋的父親,正在為明天生計發愁的面容。我仿佛看到了,堂姐那來自天堂的重逢,依然是那樣俊俏、溫馨。可一霎兒,就不見了你們,到底叫我去哪裡尋覓親人的蹤影 三喝一口老井的水,依然是那樣的清澈透涼。噙一口觚中的老酒依然是那麼醇香。捧一把院中的黃泥沙,真想親口嘗一嘗。摸一下古老的八仙桌,依然是那樣的漆亮油光。劃一根發潮的洋火,依然能迸發出晉商的光芒。再瞅一眼當年的老槐樹,依然是那樣的挺拔,蒼莽。怎能忘,語絲悄悄月上窗,娘的話兒記心堂。怎能忘,縫衣綴扣牽兒郎,千里的路你掛心腸。怎能忘,寒冬臘月院門旁,又為兒郎送衣裳。怎能忘,炊煙煮飯米摻糠,麻油燈下話衷腸。眼淚刷刷流面龐,何時再見爹和娘。。。。。別了,四合院,我生命中的畫卷長廊,永遠在我心中飛翔,蕩漾。別了,四合院,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文化脊樑!屈存琛於2017年初夏.

時而就能聽到咱榆次的一些“老土著”在喋喋不休地向遊人侃調:“這建築全是假的呀。。。。。云云”我聽了便暗暗吃驚,不知道我們北方人就這般老實模樣,還是我們的舌頭就不會打彎彎,還是對這古老文化的無知與冷漠,還是我們的黃土高坡太渾厚了些,天生就“造就”了這樣的“傻冒”?總之,我覺得我們北方人似乎太“愚癡”了些,“愚癡”得令人心寒。而南方的朋友正好和我們是“手心手背”。前幾年我去柳州參加一個汽車洽淡會,人家南蠻能把己經逝世了1200多年的山西歷史文化名人柳宗元和這次洽談會捆綁、揉搓在一起,也令我暗暗吃驚。南方人似乎太聰明了一些,他們總是有意識地往自已臉上貼金。北方人似乎太渾厚了一些,他們總是無意識地往自已臉上抹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是我們南北文化的差異,這就是我們北方文化的惰性期。其實,從南宋以後中國文化的中心才開始向南傾斜,所以至今中國的才子佳人,狀元學者,儒士學者大多出在江浙一帶。榆次置中國北方中部,歷史悠久人物薈萃,但我們卻把許多“風流倜党”的文化遺產都湮沒在歷史的進程中去了。這就給我們帶來一個思考,怎樣才能把中國先進的文化紮根於我們這片沃土中,這就需要我們各位作家不斷進取,競競業業置身于文學事業中,為這片黃土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可賀可喜的是喬家大院的拍攝成功,終於給我們創造“文化靚點”帶來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小寨可以說是繼“後溝文化”榆次又崛起的一顆古村落明珠。從地理位置上看它實際上是和官道巷一脈相承的。同樣扼守官道,僅離官道巷十余公里東北黃土丘陵地帶,明代以前就已形成村落了。由於扼守官道為防兵患,村民們就依崖築窯洞,窯洞內又家家戶戶挖地道,地道內村民可居住儲糧還有通往後山逃遁的暗道。村中有規模的四合院尤以趙氏四合院為優。先祖趙斌漢其實就是晉商之旅的一支。由於這裡黃土高坡土地貧脊,村民們長年累月面對黃土背朝天地在地裡刨食,也改變不了貧窮的命運.趙斌漢便把迷茫的目光投放到家鄉以外的廣闊大地,試圖用一個男子漢的強筋韌骨走出一條擺脫貧窮的大路-----走西口。無論是小寨的趙斌漢還是喬家大院中的喬致庸,在百餘年前他們都是為了改變命運,他們用一種共同不可阻擋的腳步,浩浩蕩蕩地去創造一塊生機勃勃的生命空間.看著眼前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風雨的四合院,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到趙斌漢正一路忍饑挨餓,風餐露宿地行進在走西口的途中,堅毅的臉龐上凝結著未來的希望,跋山涉水終於來到了塞外高原,在一家店鋪裡當小夥計,後以身頂股慢慢才發達起來.趙斌漢的另一支族人,歲月的流逝己經把他的姓名沖刷得無蹤無影了.到了他們那一代貧窮.饑餓.天災.戰亂仍一齊向他們襲來,這個北方的漢子再也不願意把辛勤的汗水和痛苦的淚水灑向那無望的黃土地,他相信“人挪活樹挪死”的道理,於是他和趙斌漢一樣決心離開黃土地到外面去闖世界。不過他卻把視野放到另一條走西口的路上----絲綢之路。當他離開故土時妻子己身懷六甲,他咬了牙告別了妻兒老小,踏上了茫茫的西行之路。然而這一走就杳無音訊,這一走就是30年,家中的媳婦一年又一年苦苦的熬盼著,以至於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的年齡整整跨越了一代人的時空。多麼艱辛的30年啊,他終年累月在荒山僻壤的駝峰路上跋涉,當他的馬哨裡積滿了銀元回到故土時,那個當年為他在村口送行的年輕媳婦早己白了頭,那個從未見過父親面的兒子,當他見到兩鬢斑白的爹爹時早己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多麼悲壯淒婉的故事啊,當我聽完這段故事時也不禁潸然淚下,這時耳邊就立刻縈繞起那首動人心魄“走西口”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日回到家門口。。。。。。在趙氏家族中,最後一代走西口的漢子卻沒有上一輩人那樣幸運,他終年累月為東家從蘭州到嘉峪關拉駱駝,終於積勞成疾,那裡的沙丘過早地埋葬了這位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漢子。撇下故土的孤兒寡母,生活孤苦伶仃,晚年生活更是苦不言堪......百年以來,在走西口這人跡罕見的山谷大漠中,你是否還能聽到那徹夜經久不息的駝鈴聲,你是否還能看到那一座座沒有篆刻著姓名藉貫的孤墳野塚的魂魄.你是否還能看到那一根根黑油亮光牽駱駝的韁繩,就這樣一代代傳遞在大漠之中,就這樣一代代創造著,承載著晉商燦爛的文化文明.有多少走西口的漢子客死在這荒涼的沙丘裡,如果我們一定要去尋找他們的魂魄,那大漠中一顆顆昂首刺破青天的胡楊和身邊低矮的駱駝草算是對我們的一點藉慰吧.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這首民歌十分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走西口家庭悲慘的命運.無論是喬家大院還是小寨四合院,哪一處不是用走西口漢子的血淚,白骨壘起的。四合院中的每一塊磚瓦無不記憶著流淌著走西口家庭的血淚,是他們用幾代人的生命脊樑創造了金壁輝煌的四合院和歷史文化的長廓畫卷.每當我看到山西電視臺拍攝的專題片”走西口”時,那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便震撼著我的心靈,使我不禁熱淚盈眶.那纏綿.悱惻.淒涼而動人心魄的曲調所表達的情感,便深深地印烙在我的心靈深處,於是那首悽楚的歌又在耳邊響起: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早知你走西口,就不該娶了奴.這一去要等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每當我漫步在晉商廣場時,看到凝結著那堅毅.蒼勁.昂首.挺拔的幾頭駱駝時,心中就蕩起一陣酸楚,似乎還能看到有幾位頭戴氊帽滿臉沙塵的漢子,手裡正牽著漫漫的韁繩在天蒼蒼野茫茫的大漠中,冒著風沙,踏著同伴的足跡行進著......被那麼多成功與失敗的故事重疊著四合院的記憶,被妻兒老小牽掛著的悲涼歌聲震撼著心靈,被四合院中斷垣殘壁的磚塊敲擊著我的靈魂,我們先輩邁出的腳步是多麼悲愴沉重啊......榆次無論古代還是現在,都無愧於三晉大地的一顆明珠.它浸潤著古文明的歷史艱辛與泱泱大氣.它閃爍著無數勞動人民奮鬥與創造智慧的火花.因而證實了榆次確實是一片沃土,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搖籃.屈存琛 2017年7月 小寨四合院懷舊三章告別了鋼鐵的洪流,和叢林雕塑的樓臺,把火一樣的心,注入你的心懷。多少年了,仍在我心底澎湃徘徊。拂去歲月的塵埃,我輕輕地撫摸著你。缷下黃土高坡的承載,我貪婪地親吻著你。久違了,我夢中的四合院---我的根,我的血脈!多少年的無奈,多少年的期待,今天我終於向你走來。啊,你為什麼變得這樣蒼老,這樣衰敗?你又為什麼這樣悲哀?我來遲了嗎?----我親愛的古宅!是的,多少年來,你被歲月遺忘在荒蕪的野外,有誰去理睬,有誰去愛戴?誰想,那坍塌的土牆,那破碎的磚塊,卻鐫刻著時代的興衰! 二門吱兒的響音,撞開了我久別的心靈。小狗兒的吠聲,又一次把我從夢你的夢中驚醒。我仿佛聽到了,慈祥的母親,撒一把秕糠,正在咕咕呼喚小雞覓食的聲音。我仿佛看了,瘦骨嶙峋的父親,正在為明天生計發愁的面容。我仿佛看到了,堂姐那來自天堂的重逢,依然是那樣俊俏、溫馨。可一霎兒,就不見了你們,到底叫我去哪裡尋覓親人的蹤影 三喝一口老井的水,依然是那樣的清澈透涼。噙一口觚中的老酒依然是那麼醇香。捧一把院中的黃泥沙,真想親口嘗一嘗。摸一下古老的八仙桌,依然是那樣的漆亮油光。劃一根發潮的洋火,依然能迸發出晉商的光芒。再瞅一眼當年的老槐樹,依然是那樣的挺拔,蒼莽。怎能忘,語絲悄悄月上窗,娘的話兒記心堂。怎能忘,縫衣綴扣牽兒郎,千里的路你掛心腸。怎能忘,寒冬臘月院門旁,又為兒郎送衣裳。怎能忘,炊煙煮飯米摻糠,麻油燈下話衷腸。眼淚刷刷流面龐,何時再見爹和娘。。。。。別了,四合院,我生命中的畫卷長廊,永遠在我心中飛翔,蕩漾。別了,四合院,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文化脊樑!屈存琛於2017年初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