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美洲獅的資料咬合力你們知道多少

一、分類學和系統學

美洲獅屬於美洲金貓屬, 現生與它親緣關係最近的是細腰貓, 它們共同的祖先大約生活在420萬年前。 它們與獵豹的親緣關係也較勁, 這三個物種共同構成了美洲獅系的成員。 總共有多達32個美洲獅亞種被各類人士描述, 但其中大部分是基於微小的形態差異而分類的, 因此很多亞種的劃分是無效。 遺傳分析顯示, 在北美、中南美洲和南美洲分佈有三個地理種群, 其中南美洲的種群基因變化最大。 在此基礎上, 美洲獅被劃分成6個亞種:P. c. couguar(北美), P. c. costaricensis(中美洲), P. c. capricornensis(南美東部), P. c. concolor(北美南部), P. c. cabrerae(中美洲)和P. c. puma(南美洲南部)。

儘管弗羅裡達的美洲獅種群是在過去100年才發生隔離的, 但它們常被歸為一個獨立的亞種P. c. coryi, 遺傳資料表明它與其他北美種群有著密切的關係, 將它們認為是北美亞種在生態和地理上具有顯著區別的種群是較為合理的。

二、形態描述

美洲獅是最大的非豹屬貓科動物, 與豹的體型相近, 頭頸部結實, 前軀強壯, 後軀細長, 四肢肌肉發達。 長而圓的尾巴占體長的2/3, 這成為了它一個顯著的特徵。 體長:雄性107-168cm, 雌性95-141cm;尾長57-92cm;體重:雄性39-80Kg, 雌性22.7-57KG;顱骨長16-25cm。 美洲獅的體型與緯度、氣候、獵物以及美洲豹(Jaguar)的分佈和存在有著廣泛的聯繫。 最大的個體出現在寒溫帶;例如, 加拿大綿羊河(Sheep River)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平均體重為44公斤(雌性)到71公斤(雄性);在智利的Torres del Paine國家公園, 體重範圍為45.1公斤(雌性)到68.8kg(雄性)。 熱帶地區的美洲獅體型較小;例如, 巴西Iguacu國家公園的平均體重為36.9公斤(雌性)到53.1kg(雄性)。

美洲獅的體色通常是均勻的, 沒有斑紋, 除腹部為乳白色外, 其餘為暗褐色的。 溫帶的美洲獅通體色通常較淡, 尤其是在更換了濃密的冬毛後,

而熱帶地區的美洲獅則顏色較深, 但僅靠毛色是無法準確區分出不同種群的。 尾尖和耳背的毛色為深棕至黑, 耳口處為白色並與。 儘管民間有關黑化個體的傳聞不斷, 但並沒有完整記錄;在哥斯大黎加的瓜納斯特曾有一隻顏色很深的個體被殺死。 白化美洲獅的記錄也非常少。 美洲獅的幼崽出生時有黑褐色斑點, 這些斑點, 這被認為是其祖先可能具有的體征, 這對年輕的美洲獅來說, 大概是很有用的偽裝色。 斑點通常會在9-12個月大後消失, 很少有被保留至成年期的例子。

相似的物種:美洲獅因其與雌獅相似的外形而得名, 在美國西部和南美洲南部被廣泛地稱為獅子, 但它們僅僅是表面有相似之處而已,

它們在野外也沒有同域共存。 細腰貓與美洲獅相似的體色和長尾可能到至這兩個物種在拉丁美洲範圍內的混淆, 但前者的體型要小得多。 黑化美洲豹不應該被誤認為是美洲獅, 因為並沒有任何關於黑化美洲獅的確切記錄

三、分佈與生境

美洲獅的分佈範圍是西半球陸地哺乳動物中南北跨度最大的, 從北半球加拿大西南部的約克-不列顛哥倫比亞邊界一直到南半球智利麥哲倫海峽均有分佈。 美洲獅在加拿大西南部、美國西部和南美熱帶地區的分佈廣泛且連續。 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分佈較廣泛, 但棲息地損失嚴重且呈破碎化。 在溫和的拉丁美洲, 它廣泛分佈於安第斯山脈, 包括阿根廷的潘帕斯、蒙特、巴塔哥尼亞的草原和灌木叢, 以及整個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和烏拉圭的北部。 但在阿根廷中部和東北部以及智利中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區已經絕跡。 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的東部, 除弗羅裡達州南部僅存的100-120只個體外已經絕跡, 以及達科塔斯地區的種群偶爾有個體擴散至東北部外, 其餘廣大地區均已絕跡。

美洲獅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有植被或岩石出露的地帶分佈非常廣。它們棲息于各種森林、林地和灌木叢中;潮濕或乾燥且植被茂盛的草原,如潘塔納爾和潘帕斯草原;以及植被稀少的岩質沙漠。儘管美洲獅在某些地區會沿著一些生態走廊滲透到如廣闊的草原和貧瘠的沙漠一類的開放型生境,它們也能夠穿過相對開闊的邊緣生境,但它們一般仍會避開這類生境。它們能容忍人類的親近,儘管它們不會長久佔據人類改造過的景觀區,如農田和種植區。它們有時棲息在離人類很近的地區,這包括有合適棲息場所的鄉村及周邊。美洲獅的垂直分佈範圍從海平面一直到安第斯山脈5800m的地方。

四、進食生態

美洲獅的獵物範圍很廣,小至昆蟲大到400公斤重的公馬鹿都有進食記錄,但主要捕食中型獵物。在溫帶地區,特別是北美,美洲獅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大型有蹄類動物;野牛是唯一一種對美洲獅來說無法捕食的潛在物種。

在加拿大和美國,白尾鹿、黑尾鹿和馬鹿是美洲獅的主要獵物。加拿大盤羊、駝鹿(主要是幼畜)、叉角羚、雪羊(罕見)和領西猯也會被捕食,而且當這些獵物在某些地區數量較多時也會成為當地美洲獅的重要獵物。在美國西南部、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北部,美洲獅的主要獵物是領西猯、白尾鹿和野豬(feral pig)。加拿大盤羊和黑尾鹿是北洛基山脈和阿爾伯達省北部美洲獅的兩種主要捕食對象,而在墨西哥西北部索諾拉省,加拿大盤羊是美洲獅最重要的獵物。

在南美的溫帶地區(巴塔哥尼亞),當地獵物群落的多樣性不足,美洲獅主要捕食僅有的一種大型的蹄類動物——原駝。在智利中部的巴塔哥尼亞,瓜納科斯的463個物種中,在對7個物種(包括家羊)的463次獵殺記錄中,原駝佔據了88.5%,而在智利南部的托雷斯德潘恩國家公園(Torres del Paine National Park),在原駝種群恢復期內,它們在美洲獅消耗的獵物生物量中占59%。在美洲獅範圍內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有蹄類動物仍然是其食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獵物豐度和生物量較低,它們的食物的種類也具多樣,同時獵物的體型也更小。

平均而言,在拉丁美洲,有蹄類動物在美洲獅食物中的比例約為35%,而北美則為68%

:短角鹿、灰倭短角鹿、領西猯、白唇猯、水豚、斑點豚鼠、刺豚鼠和犰狳。在這一區域內,美洲獅還以其他多種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如:兔類,豪豬,旱獺,海狸,小型齧齒類動物,食蟻獸,樹懶,有袋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局部或季節性獵物對美洲獅來說也是重要補充性食物,在智利的Torres del Paine地區有數量豐富的野兔(歐洲引入),在公園內原駝密度較高地區,美洲獅食物中原駝和野兔的數量比例達到了1:13。在阿根廷西北部的巴塔哥尼亞(阿根廷Neuquen省)的牧區,野生獵物很少,引入的哺乳動物佔據了美洲獅食物生物量的99%,其中主要是歐洲野兔(占45%)和歐洲的紅鹿(占43%)。歐洲紅鹿在安第斯山脈的南部地區迅速擴張,在美洲獅的飲食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據記載,美洲獅至少獵殺過30種野生食肉動物,包括加拿大猞猁、山貓、豹貓、細腰貓、喬氏貓、南美草原貓、郊狼、灰狼、鬃狼、狐狸、浣熊、長鼻浣熊、鼬類和臭鼬等。被獵殺的食肉動物有可能會被吃掉,也可能不會被吃掉,它們也很少成為美洲獅的重要獵物,然而在佛羅里達,北美浣熊占到了美洲獅獵物生物量的20%。

美洲獅會隨機性的殺死各種鳥類和爬行類,從麻雀到美洲鴕,以及成年凱門鱷和美洲鱷,但對這類食物的攝取量很少。鳥類和爬行類最常出現在熱帶地區美洲獅的食譜中,但所占比例較低,很少超過食物量的5%的。

美洲獅也捕食家畜,主要是放養的綿羊、山羊和幼畜。家畜很少會成為食物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美洲獅在大部分地區所造成的這類損害也相對較小,在北美地區,那裡的損失往往是局部和暫時性的。然而,在家畜豐度高的地區 (例如,巴西潘塔納爾的牛)或野生獵物減少的地方(例如,巴塔哥尼亞的羊),家畜可能可能會成為美洲獅的主要獵物。在一些美洲獅種群中,野放家畜會成為其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佛羅里達的野豬和內華達的野馬。美洲獅偶爾會在城郊地區捕食家貓和家狗。

儘管被美洲獅殺死的人通常被認為是捕食而不是防禦,但這類事件仍然很少。從1890年到2012年,北美(加拿大和美國)只有23人死于美洲獅的攻擊,其中2人是因感染狂犬病而死亡。

美洲獅主要在黃昏、夜晚和清晨捕獵。在冬季,白天捕獵的次數會更多,在美洲獅沒有受到威脅的地區,它們很有可能是機會性的捕食獵物而非跟蹤尋找。捕獵中的美洲獅的主要是沿著一些特別的景觀如:獸道、伐木路、水道、穀底和山脊等來尋找獵物。積極的搜尋獵物聚集在一起休息進食的場所,如在水源和草地。美洲獅在巴塔哥尼亞多次遊過549?1087米的面到島嶼上獵殺綿陽並在24小時內回游到陸地。在爆發衝刺之前,美洲獅通常潛進至離獵物很近(10m以內)的區域。在愛達荷州東南部和猶他州西北部,美洲獅在成功捕獵黑尾鹿的事件中,常是潛進至離獵物10m以內,追捕的時間很短。如果與大型獵物發生搏鬥,其通常會在接觸地點或10 - 15米之內被迅速被壓制。在許多捕獵巨大獵物的過程中,制服獵物的過程會延長,抓捕距離也超過80 – 90m,在一些捕獵馬鹿的事件中,美洲獅在撲倒被捕食者前常會在其背上撕咬很長時間。通常,被獵物會被鎖喉殺死,而較小的獵物則會被咬頭骨或頸背殺死。人們對美洲獅的捕獵成功的瞭解是非常匱乏的。從發起攻擊時才算為捕獵行動時,在愛達荷州,成功率可達82%;這個數字不包括在發起攻擊前中止的跟蹤嘗試。美洲獅可以將獵物拖拽至80m高的的植被上,也會用泥土、樹葉或雪覆蓋和保護獵物,避免被食腐動物發現。它們會多次返回藏匿場所,在冬季,通常在三到四周內將獵物吃完。美洲獅也會食腐,但占比很少。美洲獅通常在完全吃完獵物前就將其放棄;智利巴塔哥尼亞中部,平均每只美洲獅每個月要拋棄172kg的可食用肉類。在北美西部,灰狼、灰熊和黑熊會將美洲獅驅離它們的獵物。

五、社會和空間行為

美洲獅是獨居的領域性動物。兩性都保持永久性的領地,其中雄性的活動範圍更大,而且通常會一隻或多隻雌性的活動範圍重疊。成年美洲獅會保衛自己的領地不受其它同性同類的侵犯,領土爭鬥有時是致命的,尤其是對雄性而言。然而,成年個體間的非衝突性社會交往則更為普遍。在大黃石生態系統中,通過GPS跟蹤的成年個體間彼此很少或沒有攻擊性互動。在繁殖季節,雄性和雌性間會發生接觸,成年個體(尤其是雌性)會有分享較大的獵物,而不相關的成年個體間的互動也會變得像相關個體間一樣頻繁。不同個體間的領地重疊程度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雄性間的重疊度較低,而雌性在某些情況下會有更大的重疊。總之重疊對兩性來說都是最小的,尤其是對雄性來說。

領土面積因生境品質和獵物可用性的不同而不同,範圍從25平方公里(委內瑞拉的雌性)到1500平方公里(猶他州的雄性)。北美地區的研究較多也最具有代表性:新墨西哥的領地面積平均為74km2(雌性)和187km2(雄性),這裡的種群未受人類捕獵的影響;在存在捕獵的阿爾伯塔地區,領地面積平均為140km2(雌性)和334km2(雄性);在沒有捕獵影響的佛羅里達,領地面積平均191km2(雌性)和558km2(雄性)。美洲獅的社會空間生態學在拉丁美洲的研究較少,但來自亞熱帶和熱帶生境的有限資訊表明,它的家域範圍更小,密度更高。在委內瑞拉的旱生林生境中,雌性的平均家域面積為33平方公里,雄性為60平方公里,這僅以非常小的樣本為基礎,資料收集發生在旱季;據說,在雨季,它們的家域面積會增加。在墨西哥北部的熱帶旱生林中,在雨季,雌性家域面積從旱季的25km2增加到60km2,雄性則從60km2增加到90km2(同樣基於非常少的資料)。在巴西潘塔納爾-塞拉多棲息地,家域面積平均為89km2(雌性)和222km2(男性)。

北美洲的美洲獅的密度通常為每100平方公里0.3只(例如,猶他州,德克薩斯州)至每100平方公里1-3只 (亞伯達,加利福尼亞,猶他州,懷俄明州)。在特殊情況下,美洲獅的密度會超過每100平方公里3只,例如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島,每100平方公里有7至美洲獅,那裡定居型鹿類獵物的密度非常高。南美洲的密度包括:在阿根廷的亞熱帶森林,每100平方公里0.5?0.8只;在巴塔哥尼亞草原,每100平方公里2.5?3.5只;在貝里斯的熱帶雨林,每100平方公里2.4?4.9只;在巴西潘塔納季節性洪水熱帶稀樹草原,每100平方公里3?4.4只。

六、繁殖與種群動態

美洲獅可全年進行繁殖,但季節性的生育脈衝在某些種群中很普遍,這通常是與獵物的生育週期相吻合,這種情況下通常會避開極端天氣(尤其是冬季)。在洛基山脈北部(加拿大和美國),大約75%的幼崽會在5至10月間出生。而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裡,50%的幼崽在6月和7月間出生。在佛羅里達,出生高峰發生在稍早的月份,通常是從三月到六月,這與白尾鹿的繁殖有關。儘管在熱帶地區的繁殖可能是季節性最不明顯的,但拉丁美洲的情況卻鮮為人知。美洲獅的發情持續期通常為1−16天,妊娠期平均為92天(範圍為82−98天)。每窩幼仔一般為1 - 4只,平均2 - 3只;在圈養環境中,最高紀錄為一窩6只。斷奶發生在2到3個月大時。收養事件很少發生,例如懷俄明洲的一隻成年雌性和3只6個月大的幼崽收養了2只15個月大的雄性孤兒;這名雌性可能與孤兒的母親有著某種關係。生殖間隔通常為14-39個月,平均為26.5個月(懷俄明州)。兩性均在18個月左右達到性成熟。野生雌性通常在24個月大後第一次生育,也有例外情況(18個月大時第一次生育);雄性的首次繁殖行為發生在大約3歲時。

幼崽平均在13.5−18個月(範圍10−24個月)時獨立並在幾個月後開始擴散。兩性都會發生擴散。相對來說,雌性更加戀家,它們更傾向於在靠近自己的出生地建立領地;雌性移民在美洲獅被大量獵殺的地區則很常見。雄性的歸家行為是很特殊的,只有在處於隔離狀態下的佛羅裡種群中才有記錄。雌性通常會擴散較短的距離,比雄性更快地安定下來。佛羅里達的雌性擴散距離為6−32公里(平均20.3公里),雄性為24−208公里(平均68.4公里);聖安德莉亞斯山脈(新墨西哥州)的雌性擴散0.7−79公里(平均13公里),而雄性為47−215公里(平均68.4公里)。猶他州兩山區間的擴散通常也遵循雌性少於雄性的模式,儘管兩性的傳播距離相似,而最大的擴散距離則是由雌性創造的,該地區,雌性的擴散距離為11−−357(平均33-65公里),而雄性為6 - 103公里(平均31-52km)。最長的擴距離記錄發生在南達科塔州處於隔離狀態下的黑山,那裡**原和農作區包圍;雌性擴散距離為12−99公里(平均48公里),雄性則為13−1067公里(平均275公里)的。2011年,在康乃狄克海岸,一隻雄性在被一輛汽車撞到之前,從它所在的種群棲息地已疏散了大約2800公里的直線距離。

下圖為2011年6月在康乃狄克海死於車禍的那只美洲獅,它擴散了200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

在新墨西哥,每年成年雄性和雌性美洲獅的死亡率的估計為9%和18%;在蒙大拿州西北部,成年雌性和雄性的死亡率為35%和61%。據估計,幼崽存活至獨立階段的比率為45% - 52%(南加州)至64%(新墨西哥)。黃石國家公園的一項估計為有50%的幼崽能夠存活至獨立,但從出生到存活至2歲,這一數字則下降到了21%。成年美洲獅大多是被人類殺死的,主要包括合法狩獵(在北美)和非法捕殺。死於交通事故的比率對某些種群來說是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在佛羅里達,它是美洲獅致死的主要原因(2010年至2013年6月,88只死亡案例中有54只死於該原因)。成年美洲獅死亡的自然原因包括饑餓、疾病和捕獵事故。在新墨西哥的一個種群中,46%(雄性)至53%(雌性)的死亡原因是其它成年雄性的殺害。然而,這是一種極不尋常的情況,或者只是間接導致的結果。沒有證據表明其他被研究的美洲獅種群中有如此高的種內殺害率。幼崽主要死因是饑餓(包括在合法狩獵中殺死其母親的案例)、捕食(特別是灰狼,這兩種動物是同域共存的)和殺嬰行為。

野生美洲獅的壽命最長可達16年,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美洲獅壽命可達20年。

其餘廣大地區均已絕跡。

美洲獅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有植被或岩石出露的地帶分佈非常廣。它們棲息于各種森林、林地和灌木叢中;潮濕或乾燥且植被茂盛的草原,如潘塔納爾和潘帕斯草原;以及植被稀少的岩質沙漠。儘管美洲獅在某些地區會沿著一些生態走廊滲透到如廣闊的草原和貧瘠的沙漠一類的開放型生境,它們也能夠穿過相對開闊的邊緣生境,但它們一般仍會避開這類生境。它們能容忍人類的親近,儘管它們不會長久佔據人類改造過的景觀區,如農田和種植區。它們有時棲息在離人類很近的地區,這包括有合適棲息場所的鄉村及周邊。美洲獅的垂直分佈範圍從海平面一直到安第斯山脈5800m的地方。

四、進食生態

美洲獅的獵物範圍很廣,小至昆蟲大到400公斤重的公馬鹿都有進食記錄,但主要捕食中型獵物。在溫帶地區,特別是北美,美洲獅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大型有蹄類動物;野牛是唯一一種對美洲獅來說無法捕食的潛在物種。

在加拿大和美國,白尾鹿、黑尾鹿和馬鹿是美洲獅的主要獵物。加拿大盤羊、駝鹿(主要是幼畜)、叉角羚、雪羊(罕見)和領西猯也會被捕食,而且當這些獵物在某些地區數量較多時也會成為當地美洲獅的重要獵物。在美國西南部、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北部,美洲獅的主要獵物是領西猯、白尾鹿和野豬(feral pig)。加拿大盤羊和黑尾鹿是北洛基山脈和阿爾伯達省北部美洲獅的兩種主要捕食對象,而在墨西哥西北部索諾拉省,加拿大盤羊是美洲獅最重要的獵物。

在南美的溫帶地區(巴塔哥尼亞),當地獵物群落的多樣性不足,美洲獅主要捕食僅有的一種大型的蹄類動物——原駝。在智利中部的巴塔哥尼亞,瓜納科斯的463個物種中,在對7個物種(包括家羊)的463次獵殺記錄中,原駝佔據了88.5%,而在智利南部的托雷斯德潘恩國家公園(Torres del Paine National Park),在原駝種群恢復期內,它們在美洲獅消耗的獵物生物量中占59%。在美洲獅範圍內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有蹄類動物仍然是其食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獵物豐度和生物量較低,它們的食物的種類也具多樣,同時獵物的體型也更小。

平均而言,在拉丁美洲,有蹄類動物在美洲獅食物中的比例約為35%,而北美則為68%

:短角鹿、灰倭短角鹿、領西猯、白唇猯、水豚、斑點豚鼠、刺豚鼠和犰狳。在這一區域內,美洲獅還以其他多種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如:兔類,豪豬,旱獺,海狸,小型齧齒類動物,食蟻獸,樹懶,有袋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局部或季節性獵物對美洲獅來說也是重要補充性食物,在智利的Torres del Paine地區有數量豐富的野兔(歐洲引入),在公園內原駝密度較高地區,美洲獅食物中原駝和野兔的數量比例達到了1:13。在阿根廷西北部的巴塔哥尼亞(阿根廷Neuquen省)的牧區,野生獵物很少,引入的哺乳動物佔據了美洲獅食物生物量的99%,其中主要是歐洲野兔(占45%)和歐洲的紅鹿(占43%)。歐洲紅鹿在安第斯山脈的南部地區迅速擴張,在美洲獅的飲食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據記載,美洲獅至少獵殺過30種野生食肉動物,包括加拿大猞猁、山貓、豹貓、細腰貓、喬氏貓、南美草原貓、郊狼、灰狼、鬃狼、狐狸、浣熊、長鼻浣熊、鼬類和臭鼬等。被獵殺的食肉動物有可能會被吃掉,也可能不會被吃掉,它們也很少成為美洲獅的重要獵物,然而在佛羅里達,北美浣熊占到了美洲獅獵物生物量的20%。

美洲獅會隨機性的殺死各種鳥類和爬行類,從麻雀到美洲鴕,以及成年凱門鱷和美洲鱷,但對這類食物的攝取量很少。鳥類和爬行類最常出現在熱帶地區美洲獅的食譜中,但所占比例較低,很少超過食物量的5%的。

美洲獅也捕食家畜,主要是放養的綿羊、山羊和幼畜。家畜很少會成為食物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美洲獅在大部分地區所造成的這類損害也相對較小,在北美地區,那裡的損失往往是局部和暫時性的。然而,在家畜豐度高的地區 (例如,巴西潘塔納爾的牛)或野生獵物減少的地方(例如,巴塔哥尼亞的羊),家畜可能可能會成為美洲獅的主要獵物。在一些美洲獅種群中,野放家畜會成為其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佛羅里達的野豬和內華達的野馬。美洲獅偶爾會在城郊地區捕食家貓和家狗。

儘管被美洲獅殺死的人通常被認為是捕食而不是防禦,但這類事件仍然很少。從1890年到2012年,北美(加拿大和美國)只有23人死于美洲獅的攻擊,其中2人是因感染狂犬病而死亡。

美洲獅主要在黃昏、夜晚和清晨捕獵。在冬季,白天捕獵的次數會更多,在美洲獅沒有受到威脅的地區,它們很有可能是機會性的捕食獵物而非跟蹤尋找。捕獵中的美洲獅的主要是沿著一些特別的景觀如:獸道、伐木路、水道、穀底和山脊等來尋找獵物。積極的搜尋獵物聚集在一起休息進食的場所,如在水源和草地。美洲獅在巴塔哥尼亞多次遊過549?1087米的面到島嶼上獵殺綿陽並在24小時內回游到陸地。在爆發衝刺之前,美洲獅通常潛進至離獵物很近(10m以內)的區域。在愛達荷州東南部和猶他州西北部,美洲獅在成功捕獵黑尾鹿的事件中,常是潛進至離獵物10m以內,追捕的時間很短。如果與大型獵物發生搏鬥,其通常會在接觸地點或10 - 15米之內被迅速被壓制。在許多捕獵巨大獵物的過程中,制服獵物的過程會延長,抓捕距離也超過80 – 90m,在一些捕獵馬鹿的事件中,美洲獅在撲倒被捕食者前常會在其背上撕咬很長時間。通常,被獵物會被鎖喉殺死,而較小的獵物則會被咬頭骨或頸背殺死。人們對美洲獅的捕獵成功的瞭解是非常匱乏的。從發起攻擊時才算為捕獵行動時,在愛達荷州,成功率可達82%;這個數字不包括在發起攻擊前中止的跟蹤嘗試。美洲獅可以將獵物拖拽至80m高的的植被上,也會用泥土、樹葉或雪覆蓋和保護獵物,避免被食腐動物發現。它們會多次返回藏匿場所,在冬季,通常在三到四周內將獵物吃完。美洲獅也會食腐,但占比很少。美洲獅通常在完全吃完獵物前就將其放棄;智利巴塔哥尼亞中部,平均每只美洲獅每個月要拋棄172kg的可食用肉類。在北美西部,灰狼、灰熊和黑熊會將美洲獅驅離它們的獵物。

五、社會和空間行為

美洲獅是獨居的領域性動物。兩性都保持永久性的領地,其中雄性的活動範圍更大,而且通常會一隻或多隻雌性的活動範圍重疊。成年美洲獅會保衛自己的領地不受其它同性同類的侵犯,領土爭鬥有時是致命的,尤其是對雄性而言。然而,成年個體間的非衝突性社會交往則更為普遍。在大黃石生態系統中,通過GPS跟蹤的成年個體間彼此很少或沒有攻擊性互動。在繁殖季節,雄性和雌性間會發生接觸,成年個體(尤其是雌性)會有分享較大的獵物,而不相關的成年個體間的互動也會變得像相關個體間一樣頻繁。不同個體間的領地重疊程度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雄性間的重疊度較低,而雌性在某些情況下會有更大的重疊。總之重疊對兩性來說都是最小的,尤其是對雄性來說。

領土面積因生境品質和獵物可用性的不同而不同,範圍從25平方公里(委內瑞拉的雌性)到1500平方公里(猶他州的雄性)。北美地區的研究較多也最具有代表性:新墨西哥的領地面積平均為74km2(雌性)和187km2(雄性),這裡的種群未受人類捕獵的影響;在存在捕獵的阿爾伯塔地區,領地面積平均為140km2(雌性)和334km2(雄性);在沒有捕獵影響的佛羅里達,領地面積平均191km2(雌性)和558km2(雄性)。美洲獅的社會空間生態學在拉丁美洲的研究較少,但來自亞熱帶和熱帶生境的有限資訊表明,它的家域範圍更小,密度更高。在委內瑞拉的旱生林生境中,雌性的平均家域面積為33平方公里,雄性為60平方公里,這僅以非常小的樣本為基礎,資料收集發生在旱季;據說,在雨季,它們的家域面積會增加。在墨西哥北部的熱帶旱生林中,在雨季,雌性家域面積從旱季的25km2增加到60km2,雄性則從60km2增加到90km2(同樣基於非常少的資料)。在巴西潘塔納爾-塞拉多棲息地,家域面積平均為89km2(雌性)和222km2(男性)。

北美洲的美洲獅的密度通常為每100平方公里0.3只(例如,猶他州,德克薩斯州)至每100平方公里1-3只 (亞伯達,加利福尼亞,猶他州,懷俄明州)。在特殊情況下,美洲獅的密度會超過每100平方公里3只,例如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島,每100平方公里有7至美洲獅,那裡定居型鹿類獵物的密度非常高。南美洲的密度包括:在阿根廷的亞熱帶森林,每100平方公里0.5?0.8只;在巴塔哥尼亞草原,每100平方公里2.5?3.5只;在貝里斯的熱帶雨林,每100平方公里2.4?4.9只;在巴西潘塔納季節性洪水熱帶稀樹草原,每100平方公里3?4.4只。

六、繁殖與種群動態

美洲獅可全年進行繁殖,但季節性的生育脈衝在某些種群中很普遍,這通常是與獵物的生育週期相吻合,這種情況下通常會避開極端天氣(尤其是冬季)。在洛基山脈北部(加拿大和美國),大約75%的幼崽會在5至10月間出生。而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裡,50%的幼崽在6月和7月間出生。在佛羅里達,出生高峰發生在稍早的月份,通常是從三月到六月,這與白尾鹿的繁殖有關。儘管在熱帶地區的繁殖可能是季節性最不明顯的,但拉丁美洲的情況卻鮮為人知。美洲獅的發情持續期通常為1−16天,妊娠期平均為92天(範圍為82−98天)。每窩幼仔一般為1 - 4只,平均2 - 3只;在圈養環境中,最高紀錄為一窩6只。斷奶發生在2到3個月大時。收養事件很少發生,例如懷俄明洲的一隻成年雌性和3只6個月大的幼崽收養了2只15個月大的雄性孤兒;這名雌性可能與孤兒的母親有著某種關係。生殖間隔通常為14-39個月,平均為26.5個月(懷俄明州)。兩性均在18個月左右達到性成熟。野生雌性通常在24個月大後第一次生育,也有例外情況(18個月大時第一次生育);雄性的首次繁殖行為發生在大約3歲時。

幼崽平均在13.5−18個月(範圍10−24個月)時獨立並在幾個月後開始擴散。兩性都會發生擴散。相對來說,雌性更加戀家,它們更傾向於在靠近自己的出生地建立領地;雌性移民在美洲獅被大量獵殺的地區則很常見。雄性的歸家行為是很特殊的,只有在處於隔離狀態下的佛羅裡種群中才有記錄。雌性通常會擴散較短的距離,比雄性更快地安定下來。佛羅里達的雌性擴散距離為6−32公里(平均20.3公里),雄性為24−208公里(平均68.4公里);聖安德莉亞斯山脈(新墨西哥州)的雌性擴散0.7−79公里(平均13公里),而雄性為47−215公里(平均68.4公里)。猶他州兩山區間的擴散通常也遵循雌性少於雄性的模式,儘管兩性的傳播距離相似,而最大的擴散距離則是由雌性創造的,該地區,雌性的擴散距離為11−−357(平均33-65公里),而雄性為6 - 103公里(平均31-52km)。最長的擴距離記錄發生在南達科塔州處於隔離狀態下的黑山,那裡**原和農作區包圍;雌性擴散距離為12−99公里(平均48公里),雄性則為13−1067公里(平均275公里)的。2011年,在康乃狄克海岸,一隻雄性在被一輛汽車撞到之前,從它所在的種群棲息地已疏散了大約2800公里的直線距離。

下圖為2011年6月在康乃狄克海死於車禍的那只美洲獅,它擴散了200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

在新墨西哥,每年成年雄性和雌性美洲獅的死亡率的估計為9%和18%;在蒙大拿州西北部,成年雌性和雄性的死亡率為35%和61%。據估計,幼崽存活至獨立階段的比率為45% - 52%(南加州)至64%(新墨西哥)。黃石國家公園的一項估計為有50%的幼崽能夠存活至獨立,但從出生到存活至2歲,這一數字則下降到了21%。成年美洲獅大多是被人類殺死的,主要包括合法狩獵(在北美)和非法捕殺。死於交通事故的比率對某些種群來說是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在佛羅里達,它是美洲獅致死的主要原因(2010年至2013年6月,88只死亡案例中有54只死於該原因)。成年美洲獅死亡的自然原因包括饑餓、疾病和捕獵事故。在新墨西哥的一個種群中,46%(雄性)至53%(雌性)的死亡原因是其它成年雄性的殺害。然而,這是一種極不尋常的情況,或者只是間接導致的結果。沒有證據表明其他被研究的美洲獅種群中有如此高的種內殺害率。幼崽主要死因是饑餓(包括在合法狩獵中殺死其母親的案例)、捕食(特別是灰狼,這兩種動物是同域共存的)和殺嬰行為。

野生美洲獅的壽命最長可達16年,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美洲獅壽命可達20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