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小黃車要黃?就看馬雲騎不騎了

為了自救, 如今ofo只能寄望于求助阿裡, 別無他路。 只是, 留給它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ofo會被耗死嗎?

和滴滴反目、沉重的運營成本、遙遙無期的盈利、無法拓展的邊界……以上種種都把這個風口上的“明星”項目逼上絕路,

讓其下一輪融資變得異常艱難。

ofo最新一輪融資依然被定格在去年7月。 彼時, 由中信產業基金、阿裡巴巴、弘毅投資共同投資其E輪7億美元。 不過, 隨著單車格局的不斷變化, 據多位投資人透露, ofo的原有股東正在尋求接盤俠。

與摩拜和ofo都有接觸的一位元投資人在接受介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摩拜從未想過要和ofo合併, 不過是滴滴斡旋其中, ofo和滴滴反目後, 滴滴親自下場操盤單車平臺時, ofo已然淪為棄子。

為了自救, 如今ofo只能寄望于求助阿裡, 別無他路。 只是, 留給它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資金困局

經長時間價格拉鋸戰後, ofo率先取消了月卡。

月卡本是增加用戶粘性的手段,

在戰局僵持不下的當下, ofo卻開始收割用戶, 此舉看起來意料之外, 卻又情理之中。

ofo投資人朱嘯虎算過一筆賬, 截止今年1月份, 摩拜和ofo兩家共用單車每天騎行資料加在一起是5000萬次。 三年後, 共用單車每天至少是1-2億次的騎行。 如按照1塊錢一單來算, 每天的收入是1-2億元, 一年就是300-600億元的收入。

看上去, 共用單車是個非常賺錢的好模式, 但現實情況卻是, 真實世界遠沒有這麼理想。

“競爭已經打亂了原來投資時的財務模型。 ”摩拜早期投資人啟明創投合夥人黃佩華在接受介面記者採訪時表示。

去年, 在拿到C輪1.3億美元融資後, ofo率先開啟“百萬單車免費騎”活動, 從2017年2月主動開打價格戰。 半個多月後, 摩拜應戰, 也開始免費騎車。

之後, 紅包、月卡, 種種變相價格戰模式層出不窮, 這也打破了原本依靠騎行收費的商業模式。

收入減少, 共用單車的成本卻越來越重。

小鳴單車前CEO陳宇瑩曾表示, 共用單車每一個環節都非常燒錢, 成本並不只是自行車的生產成本, 還包括車輛運輸的成本、調度的成本、車的損耗, 一輛自行車每天的調度費大概是6、7元錢。

到後來, 共用單車的參與者們都發現, 這門看似賺錢的生意, 實際上“燒”得厲害。

“北京, 每輛廂貨每趟650元, 兼職運營每天100元, 南四環附近三個點每天需45個兼職負責車輛管理, 三輛廂貨(58速運旗下的貨運車)負責調度, 僅一個區域每天支出近2萬元, 目前, 北京共有50多個區域。 ”去年年底, 從ofo離職後, 張斌向介面新聞簡單地算了一筆賬。

他的說法, 也得到了協力廠商的證實。

協力廠商平臺“斗米”為ofo提供兼職外包服務, 介面新聞記者從斗米內部人士處瞭解到, ofo的兼職打包價實際上是180元每天, 摩拜則是170元每天, 這其中涵蓋服務費、稅票等。 “車輛調度、車輛擺放, 這兩個崗位外包價格是一天170元, 而區域督導則是一天230元, 另外, 負責專門給ofo維修的全職工人, 6500元每個月。 ”

2016年冬天, 斗米開始和ofo合作, 由斗米預先墊付一個月的兼職工資, 按星期給兼職結算, ofo每月月底回款。 “僅北京一個城市, ofo摩拜兩家, 每月兼職費用回款平均100多萬元, 其中, ofo要比摩拜多。 ”不過, 據介面新聞瞭解, 截止1月31日, ofo當月的回款還沒有到賬。

另據58同城負責單車物流的許州介紹, 共用單車的同城物流每天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每天在北京運送單車的廂貨分650元和750元兩個價位, 運途120公里以內每輛650元, 120到150公里之間則是750元。

北京的情況是, ofo每天平均需100輛廂貨, 每輛廂貨每天跑5趟左右, 一次可以裝30到50輛單車。 這樣大概每天能調度4萬輛單車。

“僅北京一個城市, ofo每月同城物流支出平均在600萬元。 ”許州說。

據此推算, 僅北京一個城市, 每個月ofo的物流加上運營人員的費用至少達到650萬。

1月11日, ofo創始人兼CEO戴威對媒體表示, 從2015年上線以來, ofo已經在全球20個國家超過250座城市運營超過1000萬輛共用單車, 其中國內城市約為200個。

如果一般城市的運維成本按100萬推算, 每月支出就達到了2億, 再加上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以及海外城市, 每個月ofo運維支出可能要到2.5億元。

據公開資料,目前ofo有3400位員工,若8000元的平均薪資水準來算,ofo每月實際人力成本至少是3000萬。

由此可見,拋除造車成本,ofo每個月的運維、員工工資再加上一些市場行銷投入,開銷會超過3億元。

而造成方面的成本也很高。2017年1月17號,ofo推出第一代智慧鎖,對單車進行反覆運算。曾給ofo生產車輞的供應商徐文向介面新聞記者透露,2017年1月到5月,ofo大面積造新車投放,此時ofo單車的出廠價是428元。

徐文說,出廠後還要安裝好“智慧鎖”,調節好刹車、鏈條、才可以進行投放,“整個成本接近480元。”介面記者向多位元業內人士證實,均表示這個價格比較準確。

據戴威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資料,目前已投放1000萬輛單車,按平均每輛單車400元成本計算,ofo在造車上將近花去40億人民幣。

據公開資料,截止今日,ofo一共獲得8次融資,除了去年4月份,螞蟻金服的戰略投資資金額未披露外,其餘七次融資額累計折合人民幣近81.4億左右。

巨額的造車投入加上每個月固定的運營支出,ofo的資金鏈已經告急。

據介面新聞記者瞭解,上游供應商現在非常擔心自己的尾款能不能收回。徐文說,“2017年9月到11月,ofo一改此前的結帳週期,預付訂金30%,必須在車子投放三個月之後,才能用支票的形式兌換剩下70%的尾款。”

“ofo拖欠的供應商尾款包括,雷克斯7000萬、富士達3億元、科林、鳳凰分別是7000多萬、飛鴿則是1億多元。”徐文給介面新聞記者列舉。不過,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上述供應商的正面證實。

1月12日 ,騰訊科技援引接近ofo內部人士稱,ofo公司帳戶上的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人民幣,按照它的燒錢速度以及持續流出的押金計算,ofo手上的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

此前,財新週刊則援引一名瞭解ofo和摩拜財務狀況人士的消息稱,兩家公司都在使用用戶的押金支付供應鏈貨款,截至2017年12月1日,ofo動用30億元押金,帳面可用現金僅剩3.5億元;而摩拜亦使用押金超過40億元,帳面現金尚有70億元。

圍剿失敗

“三個月幹掉摩拜。”2016年9月份,朱嘯虎曾這麼放話。

朱嘯虎認為,中國互聯網活下來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成本低,摩拜布一輛車,ofo可以布10輛。

彼時,方興未艾的共用單車市場成為風口,眾多VC排著隊入場。據公開資料,時年9月到10月,ofo獲得B和C輪融資,兩輪融資累計近9億人民幣。在此之前,ofo一共獲得3輪融資,累計獲得3550萬人民幣。

同期對比,摩拜一共獲得5輪融資,融資總額接近8億人民幣。

彼時,兩個糧草充足的頭部玩家,大戰一觸即發。

2017年1月11日,ofo宣佈啟動“2017城市戰略”,計畫到1月22日,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內密集進入11座城市。戴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7年春節之後,ofo將會把覆蓋城市數提高到100座城市以上,目前單車產能已達到競爭對手的十倍以上。

據協力廠商資料平臺艾瑞諮詢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3月份,ofo一共覆蓋46座城市,而摩拜也進軍了33座城市。同時,2016年10月份,摩拜上線新車摩拜輕騎,據官方宣佈,該車成本在1000元以下 。

2016年9月,啟明創投合夥人黃佩華同時在研究ofo和摩拜,瞭解完雙方的財務模型後,她入局了摩拜。“摩拜是產品型,而ofo則是運營型,前期摩拜成本高,到達一定規模後,真正比拼的是運營能力,中間會有一個拐點。”她說。

另一位持有摩拜股份的投資人則評價說,“ofo就是堆車打法,試圖通過數量去圍剿摩拜,規模壯大後不斷融資,這種商業戰略短期內確實不存在問題,但如果五個月之內不能把摩拜圍死,ofo就會比較被動,同時,因為大面積鋪車,單車損耗將會提高,運維成本隨之升高。”

除了鋪車占市場外,ofo和摩拜之間還掀起一輪紅包車、免費騎、免押金三級“價格戰”。

去年2月,ofo、摩拜相繼推出免費騎行;3月,摩拜推出紅包車;4月,ofo推出紅包車;6月,摩拜推出1000萬張免費月卡;7月,ofo宣佈推出免費騎行月卡。

去年3月,ofo宣佈和芝麻信用展開合作,上海用戶只要有650以上的芝麻信用分,就可免去99元的自行車押金。截止目前,ofo已經在25個城市推行信用免押金。

“我的芝麻信用有763分,知道這個消息我馬上就把押金退掉了,一天左右就到賬了。”一位上海的ofo用戶表示。

但三個月之後,ofo的押金由原來的99元提至了199元。ofo當時對外的回應是,此舉為新信用體系搭建的環節之一。但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退押金導致資金吃緊,在同一時間騰訊科技曾報導,ofo天津劉園倉儲拉橫幅討債ofo,橫幅內容顯示“小黃車還我血汗錢”。

去年9月7日,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下達命令,要求北京市暫停共用自行車新增投放。隨後,上海、深圳、廣州等12個城市按下暫停鍵。

不能投新車,意味著圍剿戰術徹底失敗。在年底沖了一波資料之後,ofo要思考新的出路。

“摩拜和ofo再繼續打消耗戰沒有意義,這樣對雙方損傷都非常大。在還沒有打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合併需要大智慧和大格局。”去年12月,曾揚言三個月結束戰爭的朱嘯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合併”迷局

朱嘯虎最終還是離場了,他沒能等到摩拜ofo合併。

張斌回憶到,去年11月,也許是聽從了投資人的建議,ofo為了在合併中拿到更多話語權,加班一個月把資料沖到了峰值。但談判破裂後,到了12月份,ofo北京市日訂單量下滑嚴重,只有150萬單左右。

這個說法也和許州提供的資料趨於一致。

許州告訴介面新聞記者,去年11月份ofo給58結算的物流回款在1000萬左右,之後急劇下降,到今年1月份,只有200萬元左右。這從側面印證了ofo訂單量的大幅下滑,當然,這主要和北京入冬天氣寒冷有關。

到了1月上旬,朱嘯虎妹夫歐成效在一次論壇上透露,朱嘯虎已把所持的ofo股份全部賣給了阿裡巴巴。

接近ofo投資人的消息稱,2017年12月初,朱嘯虎在退出協議簽字, 將所持ofo股份出售給阿裡巴巴和滴滴。阿裡拿了大部分額度,包括朱嘯虎手中的董事會席位和一票否決權。

據天眼查資訊,朱嘯虎退出前ofo前四位的股東分別為:戴威36.02%、滴滴25.32%、經緯創投10.15%、西藏達孜金沙5.83%。其中,西藏達孜金沙的實際控制人為朱嘯虎。

從股權占比可以看出,在這場“合併局”中,朱嘯虎其實只是配角,實際上是阿裡、滴滴、戴威三方的角力。

其中,最大的動力源於滴滴。

滴滴有推動摩拜ofo合併的動機,合併之後最有可能完成其夙願:成為共用單車平臺的統一入口。讓ofo和摩拜都成為其大出行生態的一部分,消滅了潛在對手,又增強了自己的實力,一舉兩得。

阿裡巴巴則最不願意看到合併。

當初滴滴和快的合併之後,阿裡巴巴已經吃了一次虧,合併後的滴滴公司偏向了騰訊。如果騰訊投資的摩拜和滴滴投資的ofo合併了,新公司也跟阿裡沒什麼關係。

至於戴威團隊方面,從ofo開除滴滴高管的行為就能看出來,他不希望兩家合併之後被滴滴主導。

在這個博弈桌上,摩拜最為淡定。摩拜投資人消息,摩拜的態度是,合併永遠可以談,關鍵是比例問題,ofo曾提出5:5合併,但這個比例摩拜不能接受。

但按照另一位投資人的說法,摩拜壓根沒想過要和ofo合併,合併之後勢必要加入滴滴陣營,就無法開展其他相關業務,而摩拜野心不止於做滴滴的一個棋子。

多層角力之後,這場談判陷入了死結。

只等阿裡救場

合併沒戲,ofo只剩下一條出路,讓阿裡巴巴出手。這也是戴威團隊正在努力的方向。

對阿裡來說,順利拿下ofo最好。為拓寬支付寶應用場景、深化用戶征信體系,在大出行領域沒有王牌在手的阿裡,最有可能成為ofo的“白衣騎士”。

但阿裡也並非只有這一個選擇。

去年12月,阿裡系螞蟻金服入局哈羅單車,為其D輪投入3.5億美元;另有知情人士向介面新聞透露,哈羅單車近期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螞蟻金服將繼續跟投。

ofo在一線城市的地位對於阿裡來說固然重要,但它入場的前提一定是能掌控全域,如果擁有一票否決權的滴滴不肯放手的話,阿裡救場並沒有任何意義。

而站在滴滴的角度,作為ofo的最大機構股東,它幾乎沒有可能把ofo拱手相讓,為自己培養出另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去年11月,滴滴派駐ofo的三名高管“被休假”,也直接暴露出了滴滴與ofo戴威團隊的矛盾。

早在去年8月和9月,滴滴就分別註冊了“杭州小木吉軟體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青奇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業務運營範圍均包括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的租賃業務。

在宣佈完成對小藍單車的託管後,滴滴共用單車平臺在北京、深圳上線,可接入包括小藍單車和ofo小黃車,和自營單車品牌“青桔” 。

滴滴下場操盤自營單車品牌,一方面可以向ofo施壓,一方面也為自己留了後手。

反觀此時的對手,沒有包袱的摩拜正在拓展出行邊界,準備與滴滴一戰。

去年9月,摩拜接入首汽的網約車服務;10月,宣佈與滴答拼車達成合作;11月,摩拜與貴州新特電動汽車聯手進軍共用汽車。另有傳聞稱,美團打車也在計畫接入摩拜。以摩拜為中心的輕聯盟生態被解讀為“反滴滴聯盟”,試圖撬動滴滴的出行霸主地位。

介面新聞記者獲悉,摩拜已經敲定了新一輪融資,金額大約在10億美元量級,目前一些收尾流程還沒走完,預計會在年後正式宣佈。

而ofo的融資資訊依然被定格在去年7月,糧草不足。

“單車市場,現在還處於競爭階段,目前,搶佔市場處於優先順序,盈利可能要到2019年年底或2020年初。”一位元投資人對介面新聞記者表示,哈羅單車背後有阿裡、摩拜也有新一輪融資跟進,最後一定是兩個玩家,合併實現壟斷並盈利。

“ofo能不能上‘終極殺’牌桌,不好說。就看阿裡怎麼想了。”

據公開資料,目前ofo有3400位員工,若8000元的平均薪資水準來算,ofo每月實際人力成本至少是3000萬。

由此可見,拋除造車成本,ofo每個月的運維、員工工資再加上一些市場行銷投入,開銷會超過3億元。

而造成方面的成本也很高。2017年1月17號,ofo推出第一代智慧鎖,對單車進行反覆運算。曾給ofo生產車輞的供應商徐文向介面新聞記者透露,2017年1月到5月,ofo大面積造新車投放,此時ofo單車的出廠價是428元。

徐文說,出廠後還要安裝好“智慧鎖”,調節好刹車、鏈條、才可以進行投放,“整個成本接近480元。”介面記者向多位元業內人士證實,均表示這個價格比較準確。

據戴威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資料,目前已投放1000萬輛單車,按平均每輛單車400元成本計算,ofo在造車上將近花去40億人民幣。

據公開資料,截止今日,ofo一共獲得8次融資,除了去年4月份,螞蟻金服的戰略投資資金額未披露外,其餘七次融資額累計折合人民幣近81.4億左右。

巨額的造車投入加上每個月固定的運營支出,ofo的資金鏈已經告急。

據介面新聞記者瞭解,上游供應商現在非常擔心自己的尾款能不能收回。徐文說,“2017年9月到11月,ofo一改此前的結帳週期,預付訂金30%,必須在車子投放三個月之後,才能用支票的形式兌換剩下70%的尾款。”

“ofo拖欠的供應商尾款包括,雷克斯7000萬、富士達3億元、科林、鳳凰分別是7000多萬、飛鴿則是1億多元。”徐文給介面新聞記者列舉。不過,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上述供應商的正面證實。

1月12日 ,騰訊科技援引接近ofo內部人士稱,ofo公司帳戶上的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人民幣,按照它的燒錢速度以及持續流出的押金計算,ofo手上的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

此前,財新週刊則援引一名瞭解ofo和摩拜財務狀況人士的消息稱,兩家公司都在使用用戶的押金支付供應鏈貨款,截至2017年12月1日,ofo動用30億元押金,帳面可用現金僅剩3.5億元;而摩拜亦使用押金超過40億元,帳面現金尚有70億元。

圍剿失敗

“三個月幹掉摩拜。”2016年9月份,朱嘯虎曾這麼放話。

朱嘯虎認為,中國互聯網活下來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成本低,摩拜布一輛車,ofo可以布10輛。

彼時,方興未艾的共用單車市場成為風口,眾多VC排著隊入場。據公開資料,時年9月到10月,ofo獲得B和C輪融資,兩輪融資累計近9億人民幣。在此之前,ofo一共獲得3輪融資,累計獲得3550萬人民幣。

同期對比,摩拜一共獲得5輪融資,融資總額接近8億人民幣。

彼時,兩個糧草充足的頭部玩家,大戰一觸即發。

2017年1月11日,ofo宣佈啟動“2017城市戰略”,計畫到1月22日,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內密集進入11座城市。戴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7年春節之後,ofo將會把覆蓋城市數提高到100座城市以上,目前單車產能已達到競爭對手的十倍以上。

據協力廠商資料平臺艾瑞諮詢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3月份,ofo一共覆蓋46座城市,而摩拜也進軍了33座城市。同時,2016年10月份,摩拜上線新車摩拜輕騎,據官方宣佈,該車成本在1000元以下 。

2016年9月,啟明創投合夥人黃佩華同時在研究ofo和摩拜,瞭解完雙方的財務模型後,她入局了摩拜。“摩拜是產品型,而ofo則是運營型,前期摩拜成本高,到達一定規模後,真正比拼的是運營能力,中間會有一個拐點。”她說。

另一位持有摩拜股份的投資人則評價說,“ofo就是堆車打法,試圖通過數量去圍剿摩拜,規模壯大後不斷融資,這種商業戰略短期內確實不存在問題,但如果五個月之內不能把摩拜圍死,ofo就會比較被動,同時,因為大面積鋪車,單車損耗將會提高,運維成本隨之升高。”

除了鋪車占市場外,ofo和摩拜之間還掀起一輪紅包車、免費騎、免押金三級“價格戰”。

去年2月,ofo、摩拜相繼推出免費騎行;3月,摩拜推出紅包車;4月,ofo推出紅包車;6月,摩拜推出1000萬張免費月卡;7月,ofo宣佈推出免費騎行月卡。

去年3月,ofo宣佈和芝麻信用展開合作,上海用戶只要有650以上的芝麻信用分,就可免去99元的自行車押金。截止目前,ofo已經在25個城市推行信用免押金。

“我的芝麻信用有763分,知道這個消息我馬上就把押金退掉了,一天左右就到賬了。”一位上海的ofo用戶表示。

但三個月之後,ofo的押金由原來的99元提至了199元。ofo當時對外的回應是,此舉為新信用體系搭建的環節之一。但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退押金導致資金吃緊,在同一時間騰訊科技曾報導,ofo天津劉園倉儲拉橫幅討債ofo,橫幅內容顯示“小黃車還我血汗錢”。

去年9月7日,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下達命令,要求北京市暫停共用自行車新增投放。隨後,上海、深圳、廣州等12個城市按下暫停鍵。

不能投新車,意味著圍剿戰術徹底失敗。在年底沖了一波資料之後,ofo要思考新的出路。

“摩拜和ofo再繼續打消耗戰沒有意義,這樣對雙方損傷都非常大。在還沒有打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合併需要大智慧和大格局。”去年12月,曾揚言三個月結束戰爭的朱嘯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合併”迷局

朱嘯虎最終還是離場了,他沒能等到摩拜ofo合併。

張斌回憶到,去年11月,也許是聽從了投資人的建議,ofo為了在合併中拿到更多話語權,加班一個月把資料沖到了峰值。但談判破裂後,到了12月份,ofo北京市日訂單量下滑嚴重,只有150萬單左右。

這個說法也和許州提供的資料趨於一致。

許州告訴介面新聞記者,去年11月份ofo給58結算的物流回款在1000萬左右,之後急劇下降,到今年1月份,只有200萬元左右。這從側面印證了ofo訂單量的大幅下滑,當然,這主要和北京入冬天氣寒冷有關。

到了1月上旬,朱嘯虎妹夫歐成效在一次論壇上透露,朱嘯虎已把所持的ofo股份全部賣給了阿裡巴巴。

接近ofo投資人的消息稱,2017年12月初,朱嘯虎在退出協議簽字, 將所持ofo股份出售給阿裡巴巴和滴滴。阿裡拿了大部分額度,包括朱嘯虎手中的董事會席位和一票否決權。

據天眼查資訊,朱嘯虎退出前ofo前四位的股東分別為:戴威36.02%、滴滴25.32%、經緯創投10.15%、西藏達孜金沙5.83%。其中,西藏達孜金沙的實際控制人為朱嘯虎。

從股權占比可以看出,在這場“合併局”中,朱嘯虎其實只是配角,實際上是阿裡、滴滴、戴威三方的角力。

其中,最大的動力源於滴滴。

滴滴有推動摩拜ofo合併的動機,合併之後最有可能完成其夙願:成為共用單車平臺的統一入口。讓ofo和摩拜都成為其大出行生態的一部分,消滅了潛在對手,又增強了自己的實力,一舉兩得。

阿裡巴巴則最不願意看到合併。

當初滴滴和快的合併之後,阿裡巴巴已經吃了一次虧,合併後的滴滴公司偏向了騰訊。如果騰訊投資的摩拜和滴滴投資的ofo合併了,新公司也跟阿裡沒什麼關係。

至於戴威團隊方面,從ofo開除滴滴高管的行為就能看出來,他不希望兩家合併之後被滴滴主導。

在這個博弈桌上,摩拜最為淡定。摩拜投資人消息,摩拜的態度是,合併永遠可以談,關鍵是比例問題,ofo曾提出5:5合併,但這個比例摩拜不能接受。

但按照另一位投資人的說法,摩拜壓根沒想過要和ofo合併,合併之後勢必要加入滴滴陣營,就無法開展其他相關業務,而摩拜野心不止於做滴滴的一個棋子。

多層角力之後,這場談判陷入了死結。

只等阿裡救場

合併沒戲,ofo只剩下一條出路,讓阿裡巴巴出手。這也是戴威團隊正在努力的方向。

對阿裡來說,順利拿下ofo最好。為拓寬支付寶應用場景、深化用戶征信體系,在大出行領域沒有王牌在手的阿裡,最有可能成為ofo的“白衣騎士”。

但阿裡也並非只有這一個選擇。

去年12月,阿裡系螞蟻金服入局哈羅單車,為其D輪投入3.5億美元;另有知情人士向介面新聞透露,哈羅單車近期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螞蟻金服將繼續跟投。

ofo在一線城市的地位對於阿裡來說固然重要,但它入場的前提一定是能掌控全域,如果擁有一票否決權的滴滴不肯放手的話,阿裡救場並沒有任何意義。

而站在滴滴的角度,作為ofo的最大機構股東,它幾乎沒有可能把ofo拱手相讓,為自己培養出另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去年11月,滴滴派駐ofo的三名高管“被休假”,也直接暴露出了滴滴與ofo戴威團隊的矛盾。

早在去年8月和9月,滴滴就分別註冊了“杭州小木吉軟體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青奇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業務運營範圍均包括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的租賃業務。

在宣佈完成對小藍單車的託管後,滴滴共用單車平臺在北京、深圳上線,可接入包括小藍單車和ofo小黃車,和自營單車品牌“青桔” 。

滴滴下場操盤自營單車品牌,一方面可以向ofo施壓,一方面也為自己留了後手。

反觀此時的對手,沒有包袱的摩拜正在拓展出行邊界,準備與滴滴一戰。

去年9月,摩拜接入首汽的網約車服務;10月,宣佈與滴答拼車達成合作;11月,摩拜與貴州新特電動汽車聯手進軍共用汽車。另有傳聞稱,美團打車也在計畫接入摩拜。以摩拜為中心的輕聯盟生態被解讀為“反滴滴聯盟”,試圖撬動滴滴的出行霸主地位。

介面新聞記者獲悉,摩拜已經敲定了新一輪融資,金額大約在10億美元量級,目前一些收尾流程還沒走完,預計會在年後正式宣佈。

而ofo的融資資訊依然被定格在去年7月,糧草不足。

“單車市場,現在還處於競爭階段,目前,搶佔市場處於優先順序,盈利可能要到2019年年底或2020年初。”一位元投資人對介面新聞記者表示,哈羅單車背後有阿裡、摩拜也有新一輪融資跟進,最後一定是兩個玩家,合併實現壟斷並盈利。

“ofo能不能上‘終極殺’牌桌,不好說。就看阿裡怎麼想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