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網約車搶單後又取消 拒載背後有何貓膩?

原標題:滴滴快車司機搶單後又讓乘客取消為了啥?拒載背後有何貓膩?

如今通過網約車出行變得非常普遍, 但其中隱藏的一些暗操作, 卻給百姓出行“添了堵”。 記者近日在北京調查發現, 滴滴快車就存在著“甩單、拒單”以及“誘導乘客取消訂單”等現象。

採訪中, 記者遭遇多名滴滴快車司機以各種理由拒載:

單子是系統分配的, 我可以不去, 您取消就行。

那您取消重新叫一個好吧。

帥哥, 你取消吧, 打計程車去唄。

司機搶單為獲得平臺獎勵

據滴滴快車司機介紹, 近來滴滴快車獎勵司機的模式發生了改變,

滴滴快車司機需按照司機端應用提示, 在不同的獎勵模式下接夠一定單數, 才能獲得獎金。

在目前滴滴快車指派訂單的模式下, 有司機搶單只是為了達到接單數量賺取獎金, 因此在搶單後便會有選擇地取消訂單, 導致乘客通過網約車出行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 甚至無意中自我降低了在此平臺的信用評分。

為避免降低服務分及罰款 司機誘導乘客取消訂單

記者調查中從多名滴滴快車司機和客服兩種途徑瞭解到, 作為平臺對快車司機的約束, 如果司機主動取消訂單, 有可能會被視為違規, 每單罰款10元, 並扣除相應的服務分。 服務分低了, 派單率也會隨之降低。

為規避主動取消訂單遭乘客投訴可能帶來的經濟處罰和扣分問題, 快車司機會找一些理由借此開脫, 比如找不著乘客、乘客位置有誤等等, 更有司機會以各種理由要求乘客一方主動取消訂單。

記者:現在是您去不了, 應該是您來取消啊。

司機:您取消吧, 沒事。

記者:取消對我的評分不會有影響嗎?

司機:沒事, 對你沒影響。

乘客取消訂單將被降低信用值 或導致無車可打

但據滴滴快車工作人員介紹, 目前平臺對司機和乘客實行雙向約束, 乘客主動取消訂單, 同樣存在降低信用值的可能。

目前, 滴滴出行APP在完成快車訂單後, 乘客和司機有雙向評價, 司乘雙方均實行5分滿分的信用評分規則。 有快車司機表示, 如果乘客信用評分低於4分, 司機拒載率會大大提升。

滴滴快車客服表示, 如果乘客多次取消會導致評分下降, 有車時會優先分配給其他分數較高的乘客, 而且如果連續多次取消訂單, 可能會導致帳號被封,

無法叫車。

網約車平臺與消費者存在密切合同關係

記者調查過程中發現, 從技術角度看, 乘客通過滴滴快車完成出行後, 將相應車費即時支付給快車司機, 但這些訂單滴滴平臺獲取約為車費20%的抽成。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 平臺通過消費者訂單打車的行為而獲得經濟收益, 所以平臺跟消費者之間有密切的合同關係。 如果消費者有正當的權益訴求, 平臺就有必要採取有效的、透明的回應措施。

滴滴快車稱無法回饋投訴結果

滴滴快車客服介紹,經核查認定違規的快車司機,通常會按情節嚴重程度,作出警告、經濟處罰和封禁處罰3種處理。但最終處理結果,不會回饋給乘客。

滴滴快車客服:關於司機的處罰結果是我們內部的管理措施,一般是不會透露到公司的外部的。

記者:我不知道結果(回饋)的話,我怎麼知道你們處理的進度、結果是什麼呢?尤其是你們處理的結果是不是公允?

客服:我們沒辦法把司機的具體處理結果給您。

專家:經營者有資訊披露義務

劉俊海介紹,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為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第二十條第二款還專門規定了經營者的資訊披露義務。

劉俊海教授認為,網約車平臺作為交易模式的創造者、交易規則的起草者、相關司機的遴選者,以及相關經濟收益的獲得者,應當在第一時間解決消費者投訴,作為解決爭議的優選方案。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

不光是從法律角度看,而且從商業倫理看,發展市場、佔領市場本身還不夠。最重要的是,企業要與消費者自覺地站在一起,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消費者角度進一步優化自身的投訴糾紛的解決流程。

滴滴快車客服介紹,經核查認定違規的快車司機,通常會按情節嚴重程度,作出警告、經濟處罰和封禁處罰3種處理。但最終處理結果,不會回饋給乘客。

滴滴快車客服:關於司機的處罰結果是我們內部的管理措施,一般是不會透露到公司的外部的。

記者:我不知道結果(回饋)的話,我怎麼知道你們處理的進度、結果是什麼呢?尤其是你們處理的結果是不是公允?

客服:我們沒辦法把司機的具體處理結果給您。

專家:經營者有資訊披露義務

劉俊海介紹,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為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第二十條第二款還專門規定了經營者的資訊披露義務。

劉俊海教授認為,網約車平臺作為交易模式的創造者、交易規則的起草者、相關司機的遴選者,以及相關經濟收益的獲得者,應當在第一時間解決消費者投訴,作為解決爭議的優選方案。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

不光是從法律角度看,而且從商業倫理看,發展市場、佔領市場本身還不夠。最重要的是,企業要與消費者自覺地站在一起,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消費者角度進一步優化自身的投訴糾紛的解決流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