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月薪3萬不夠花,真焦慮or假炫富?

01

臨近年關, 聚會也多起來, 基本圍繞3個主題:曬娃、曬近況、曬焦慮。

再次體會到一句話:成年人的世界裡, 沒有容易兩字。

羡慕A君離職後成了餐飲個體戶,

開了兩家分店, 沒想到他抱怨物價飛漲, 成本至今還沒收回來。

羡慕B君有車有房兒女雙全, 結果B君一個勁兒地喝酒, 「全家收入就靠我一人, 壓力很大, 你們不懂。 」

羡慕C君的年終獎+項目獎, 平均下來月薪3萬, 在二線城市尚屬風光, C君卻感慨:前陣子身體出了狀況, 低燒了1周多;去年新來的幾個年輕人表現得很亮眼;生活中已無閒暇去學習新技術…總覺得前方灰濛濛的。

矯情嗎?不全然。

作為一畢業就成為IT民工的我, 前陣子接了個兼職產品case, 也就連續兩天做到淩晨兩點多吧, 不瞞你說, 後面一周都沒緩過來, 白天像踩在棉花上(最悲催的是掙的並不多, 抹淚)。

朋友間時常相互調侃:

你個中年人要保重啊!搬磚體力不行,

腦子轉得又慢, 抬頭頸椎痛、低頭大肚腩, 連髮際線都節節敗退, 增加的只有每天泡在保溫杯中的枸杞。 哈哈哈~

以前覺得, 所有的焦慮都是因為賺得太少。

現在覺得, 這話只說對一半, 另外一半是:只要靠勞務收入, 不管你是白領金領還是圓領V領, 堆砌出的安全感註定岌岌可危。

02

想起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熱門問題:

「上海30歲月入3W, 為什麼還是焦慮?」

評論區主要有三種聲音:

1、分析樓主心理(順便罵兩句);

2、多少算收入高(給出密密麻麻五險一金稅後計算表);

3、表示感同身受, 聊夢想, 聊欲望, 聊消費主義。

實際上, 各類論壇社區, 有類話題模式經久不衰:在某地, 月薪X萬, 算工資高嗎?

前前後後我至少看了大幾十條, 我發現:

這解題思路不對啊,

最該關心的, 難道不應是這錢怎麼來的?

正如網友Sean Ye回復的:你焦慮, 是因為你月入三萬的姿勢不對!如果你月入三萬的組成是:月薪1萬, 另外四套房子租金兩萬, 你絕對不會焦慮。

然而又導致一大波人認定:說到底, 就是房子…

行, 那就先看房子。

為什麼一提起投資, 花開千萬朵, 最終都回歸買房大法?

因為除了剛需自住, 房租無疑是最穩妥的收入。 更誘人的是, 它還屬於典型的資本收入(也叫被動收入), 你啥事不幹都有錢的那種。

大多數人, 30多歲後的勞務收入上升漸緩, 一不留神不升反降。

就像開頭C君說的, 看似月薪還可以, 可健康亮紅燈怎麼辦?新人環伺虎視眈眈怎麼辦?學習動力不足、技術跟不上腳步又怎麼辦?

到處都是報警聲。

付出勞動換來的收入, 不管多少都仿佛多米諾骨牌, 只要勞動力停擺, 第一張牌就無法立足, 後續一連串自然轟然倒塌。

也難怪彼得林奇的金句歷久彌新:長期而言, 你將來的財富不只取決於你目前賺了多少錢, 而是你能拿多少錢投資理財。

別以為收入數字就是萬能鑰匙。 哪天你碰到個包租婆說, 哎喲我和你一樣月入3萬呢!她肯定揚起蜜汁微笑告訴你, 我們不一樣, 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一個躺著賺錢, 一個搬磚賺錢, 能一樣嘛?

03

所以, 收入能否帶來安全感, 不單看數量, 更看品質。

數量很好懂, 收入=資本收入+勞務收入, 亮出帳戶數字即可明明白白;

被忽視的往往是「品質」。

什麼叫收入品質?

資本收入的占比,

它才決定了你的焦慮值。 比重越高, 越不會焦慮。 不信你想想, 假設你什麼都不做, 每月總有一筆3000元自動到賬, 那種感覺, 是不是和上班月薪3000完全不一樣?

同時, 年紀越大, 被動收入比例應越大。

小鮮肉時期, 有的是體力、時間、精力, 在勞務收入上容易有所突破;進入「臘肉」階段, 以上三者沒一個拼得過, 你說咋辦?好在我們比年輕時有錢啊!發光發熱的時候就到了。

-投入證券市場, 賺些行業/企業發展的小錢;

-投入安全收益都放心的固定收益類產品, 帶來穩定收益;

-投入房產, 攻可收租, 退可自住;

-投入感興趣並且靠譜的小生意, 享受另一種樂趣。

總之, 越年輕越要為錢工作, 越年長越要讓錢你為工作, 以保持勞務收入與資本收入之和的動態平衡。 不然你以後,還怎麼指望躺在海邊曬太陽、喝冰啤的安逸日子?

願意付出辛苦汗水,但更想嘗到耕耘後的果實,這也許就是我們此時此刻努力的意義吧。

作者:柯臨

來源:簡書

不然你以後,還怎麼指望躺在海邊曬太陽、喝冰啤的安逸日子?

願意付出辛苦汗水,但更想嘗到耕耘後的果實,這也許就是我們此時此刻努力的意義吧。

作者:柯臨

來源:簡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