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央一號檔唱響綠色強音 “光伏+農業”乘風而起

光伏農業作為我國在光伏應用領域的又一大突破, 同時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並逐漸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隨著光伏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光伏農業這一新興產業每年已達千億元市場規模, 有預測甚至認為, 其市場規模5年內可達數萬億。

2月4日, 2018年中央一號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正式公佈。 《意見》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 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 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多位專家表示, 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點,

其中包括一手要抓“錢”, 一手要抓“地”。

鄉村振興, 生態宜居是關鍵。 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講意義、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提要求的背景下, 讓老百姓種下的“常青樹”變成“搖錢樹”, 讓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態飯”成為“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 而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 將在土地改革、農業規模化經營、基礎設施建設、三產融合等領域帶來投資機會。

在上述發展背景下, “光伏+農業”模式的發展序曲, 也吹響了光伏產業進軍農業領域的號角。 傳統農業運作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光伏農業資源十分豐富, 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光伏與農業的結合, 是加快生態農業高效發展的一大契機。

早在2014年初, 在光伏企業竭力開發光伏電站資源的背景下, 使得“光伏農業”在成為一個光伏市場機會的同時, 也成為一個光伏產業的熱詞。

光伏農業最大的優勢在於上面發電, 下面種植養殖, 發電種養兩不誤。 棚頂發電, 棚下種植, 光伏和農業的跨界融合, 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用工業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這種創新方式不僅改變了專案當地村民的生活, 也直接催生了依託於光伏科技大棚的農業孵化器。 同時, 農光互補可以解決光伏電站的土地佔用問題, 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 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綜合經濟體。

2016年, 發改委聯合五部門發佈《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 要求各地將光伏精准扶貧作為資產收益的重要方式,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公開資料顯示, 光伏電站扶貧模式是政府在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棋子, 其中扶貧的八種出資模式為光伏扶貧打下融資基礎, 資金由中央扶貧資金、地方財政配套、光伏企業墊資或捐贈等共同解決, 業務投資20%—30%, 扶貧資金配套提供70%—80%。

不同於光伏電站或農業大棚單獨盈利模式, 光伏農業走的是電力和農產品雙重盈利路子, 效益相當可觀。 在全國大面積、大範圍推廣光伏農業產品, 其市場產值可達千億元規模, 在5年內可達到萬億元規模。 具體來看, 單純的光伏電站一般8—10年可收回利潤, 而光伏農業大棚約4—5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實現盈利。 以25年使用期限計算, 光伏農業專案後期盈利能力十分顯著。

當前, 光伏農業成為了憑藉太陽能也可以致富、便民的農業新風口。 而儘管光伏和農業存在共性和互補,想要使兩者真正融合,也需要一個巧妙的“結合點”。 由於光伏和農業在土地使用上的共性和互補, 業內一直在尋求兩者結合的突破口, 這個突破口, 就是良好的商業模式。 但可以預見的是, 光伏農業專案對於國內現代農業發展而言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注入了高科技因數, 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添加了活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