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航空製造業需要有新鮮血液,過去的機型缺乏發展潛力

中國航空製造業在很長時間內給人的印象是蘇聯產品仿製版。 誠然, 這個印象無視了中國早在殲教-1專案中就已經自行研製的問題, 不過中國航空製造業的型號中確實大部分為仿製品, 在殲-10之前, 只有強-5和殲-8算是真正意義上自產型號。

強-5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國戰機的顏值擔當

仿製並不一定丟人, 這是學習的過程。 不過時至今日, 模仿已經是不太有效的事情。 戰鬥機領域尚且可以, 雖然從蘇-27戰鬥機上中國已經發展出殲-11A、殲-11B、殲-15、殲-16等四種型號, 但這些型號除了氣動佈局外與蘇-27系列差異已經很大, 算是局部創新。 但是在中型和大型飛機設計與製造上, 中國除了運-20外全部都是仿製型號, 這是中國航空工業最落後的領域之一。

運-7也已經十分老舊

作為主要的輕型戰術運輸機, 運-7源于蘇聯的安-24型。 作為主力中型運輸機, 運-8系列源于安-12型。 其原始設計雖然較為成功, 但終究為60年代的產品, 設計思路與理念同當前需求差異巨大。 同時, 拓展性也不好。 運-7並不適合發展為艦載運輸機, 限制了這個級別運輸機的任務多樣性。 運-8基礎上研製的運-9, 即原來的運-8F-600, 沒有在氣動佈局上有太多變更, 高翼載的特點一直影響其低速性能與拓展性。

運-8遠遠不如C-130成功

運-9同樣受到了基礎設計的影響

所以中國需要的是新型平臺, 而不是依託舊平臺修修補補了事。 現在中國的大型飛機設計製造還比較薄弱, 但是新型號設計實在是已經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除了運-20外, 新中運項目更為值得關注。 中國早就需要新型號中型和大型飛機, 僅僅是運-8和運-7家族, 已經多少難堪大任了, 繼續發展改進型恐怕已經屬於不經濟的舉措。

A400M級別的運輸機也是挑戰中國航空工業的一類項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