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節過年回誰家 合肥一小夫妻玩起“心理博弈”

隨著春節臨近, “過年回誰家”又成為困擾不少夫妻的難題之一。 最近, 合肥市民王女士和丈夫還為此玩起了“心理博弈”, “眼瞅著就要過年了, 我倆還沒商量好呢, 真讓人發愁。 ”王女士憂心忡忡地說道。

過年回誰家?小夫妻難達共識

王女士來自六安, 大學畢業後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劉先生, 2015年, 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我家在六安, 老公家就在合肥。 ”雖說婚後和公婆分開住, 但每到節假日, 夫妻倆都會去看望公婆, 陪他們吃吃飯、聊聊天。

“今年是婚後的第三個春節, 前兩年, 我們都是回老公家過年, 可今年, 我想回自己家過年。

”王女士說, 因為父母常年在老家生活, 自己陪伴他們的時間非常少, “上次回家, 我發現我爸媽的白頭發多了許多, 心裡特別難過。 ”

由於是獨生子女, 王女士不回家過年的話就意味著她的父母得獨自過年, “想想就挺心酸的。 ”於是王女士提出, 今年回自己父母家過年, “老公口頭上說好, 可話裡話外又流露著‘不願意’的意思。 ”

“他說, 我家在山裡, 山路不好走, 還擔心孩子適應不了山裡的氣候……”王女士說, 在自己看來, 這些都是丈夫的托詞, “他還是想讓我陪他回家過年。 ”為此, 她也發起了“以退為進”的心理攻勢, “我告訴他, 我父母也需要陪伴, 不能每年過年都讓他們孤孤單單的, 實在不行, 我們倆分頭回自己父母家過年。 ”

為了這件事,

最近, 夫妻倆的情緒都變得有些微妙, “生怕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刺激到對方的情緒, 引發爭吵。 ”王女士說, 商量來商量去, 兩人至今未能達成共識, “真希望能快點找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

專家:到誰家不重要, 子女應“常回家看看”

針對最近幾年日漸興起的“過年回誰家”困擾,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周金妹表示, 從前女兒嫁出去了, 家裡還有兒子媳婦守著, 整個系統能保持平衡, “夫家過年”很正常, 可如今, 80後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 按照中國傳統, 父母都希望子女過年回家團圓, 也就勢必要面臨回誰家過年的選擇, 這種需求及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周金妹建議, 如果是婆家和娘家在同一個城市,

可以中午這邊, 晚上那邊。 如果是異地的, 夫妻倆討論一個方案, 今年這邊, 明年那邊, 這樣就不會有失公允了。

“其實, 到誰家過年並不重要, 子女應‘常回家看看’, 多關心父母的生活, 平時的孝道做到位了, 不在乎過年這幾天, 雙方的父母也更能夠理解, 歡歡喜喜的春節才不失團圓的意義。 ”

周金妹還指出, “去誰家過年”其實反映的是家庭話語權的問題。 之所以現在到女方家過年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說明, 女方在家庭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強了。 “在大家看來, 婚姻兩主角貌似相敬如賓、相濡以沫, 但自古至今, 隱形的博弈也還是存在的。 ”

周金妹認為, 婚姻應該以情感為基礎, 這樣的婚姻中, 實際並不存在剛性的權不權的問題,

而是一個誰更在乎誰的問題。 大家都有工作, 人格都獨立, 雙方互相平等的基礎上, 尊重、包容及讓步都體現為一種自我的覺醒, 是一種美德, 如果小倆口都能理解這一個基本的道理, 就不會對“去誰家過年”存在糾結。 “無論如何, 回家過年本是圖一個全家團圓、和諧幸福, 脫離了這個內核, 而爭奪去誰家過年, 把它當作捍衛話語權的時機, 那回哪家過年都顯得毫無意義了。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