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足協調整青訓補償政策 授牌足球田徑混合選材基地遭非議

此前的U23新政以及轉會調節費政策, 爭議之聲還未消散, 剛剛更換領導班子的中國足協近期又接連推出新政:一張明文為《中國足協關於調整青少年球員轉會與培訓補償標準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的紅頭文件, 一時引發了足球圈內人, 特別是從事青少年培訓工作的基層俱樂部和教練的高度關注。 在“實施意見”中, 中國足協調對於原來的國內培訓補償辦法, 從球員年齡、收取標準到合同簽訂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 其初衷只有一個:保護青訓俱樂部的利益不受損害, 保護基層青少年俱樂部的積極性。

在這份《實施意見》中, 其中一條引發了部分球員家長的高度關注, 那就是“球員連續註冊四年, 球員無正當理由拒絕簽訂合同, 中國足協紀律委員會將對其禁賽24個月。 ”這一條款雖然最大限度的保護了俱樂部的利益, 但同時卻讓球員的自主選擇權降到了最低。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也正是因為目前中超俱樂部在青訓市場上“搶人”現象非常嚴重, 關於青年球員的所有權糾紛層出不窮。 北京國安辛辛苦苦培養多年的年輕球員陶強龍, 日前被“搶”到了河北華夏幸福俱樂部, 這一事件令中赫方面非常不滿, 在向足協申訴的同時, 甚至告到了FIFA國際足聯。

為了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同時也是為了遏制國內年輕球員惡意競爭的情況,

中國足協採取了“亂世用重典”的辦法, 重拳打擊類似的行為。 雖然有悖於球員自由轉會的精神, 但卻也是無奈之舉。

除此之外, 中國足協在這一份檔中, 還重點提到了以往俗稱的出口轉內銷的轉會方式, 並明確表示將重點打擊, 如果符合相應的情況同樣將被禁賽兩年。 事實上, 最近幾年國內年輕球員出口轉內銷甚至在海外鍍金, 已經是圈內公開的秘密, 甚至像韋世豪、唐詩這樣的球員, 所有權直接屬於經紀公司所掌控的海外俱樂部, 嚴格意義上並不符合國際足聯的相關規定, 同時他們零身價自由身出國, 也大大損害了青訓培訓機構的利益。 面對新型的市場情況, 中國足協加大了懲罰和打擊力度,

歸根結底一切目的, 都是為了保護青訓機構的積極性, 鼓勵他們更多的培養年輕球員。 在國內市場目前異常混亂的情況下, 這份實施意見更像是U23政策的“補充說明”, 看似是處罰球員, 實則是約束球員背後的經紀公司。

在保護青訓機構利益的同時, 中國足協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動作。 昨日, 中國足協青訓中心授牌及青訓總監聘書頒發儀式在北京舉行。 北京、上海、武漢、延邊等15個青訓中心獲批為“中國足球協會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 徐根寶、海斯特琳娜、李樹斌、孫雯、肇俊哲等分別受聘為青訓顧問、全國青訓總監和地區青訓總監。 而在這一系列動作中, 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 中國足協創新性地授予遼寧、深圳、四川三地“足球田徑混合選材基地”。

中國足協這一創新舉動, 將田徑專案與足球項目粗暴結合在一起, 再次引發了外界的吐槽。

對於成立“足球田徑混合選材基地”, 中國足協官方的解釋是要“考慮訓練觀念轉變對足球專案發展的重要性, 為探索足球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同時混合選材基地將以8-12歲青少年兒童訓練為主, 兼顧足球和田徑兩個專案, 雙項能力協同發展。 足協這樣的動作, 有業內人士指出, 並不完全符合足球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 但在如今的大環境下, 中國足協仍然“頂住壓力”積極推進類似的嘗試。 不知道未來在這樣體系下培養出來的隊員, 是否會有足球和田徑的跨界人才產生。

儘管有些政策被吐槽,

但顯然通過一系列的舉動, 中國足協釋放的信號非常強烈, 那就是要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 不惜一切代價全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