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尋常的成長經歷造就天才:宇航之父簡至就是俄國的愛迪生!

大家知道, 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是自學成才, 唯讀過3個月的小學, 而這位俄國的“宇航之父”齊奧爾科夫斯也是自學成才, 他唯讀過3年的小學, 而且兩個人都是耳聾患者。

1873 年冬天的一個夜晚, 在積雪覆蓋的莫斯科城, 有一位 18 歲的年輕 人, 正在一間低矮的木屋裡, 借著一盞小油燈的燈光, 埋頭讀書, 他沉浸在 另一個幻夢的世界裡。 忽然, 他站起來, 踱到窗前, 仰望雪後夜空上繁星點 點的世界, 不住地喃喃自語: “人不能永遠蝸居在地球這個搖籃, 應該到遙 遠的星星上去看看。 那麼用什麼方法才能飛向遙遠的星空呢?”這位充滿幻 想的年輕人,

腦海裡編織起在太空飛行的情景。 他回到桌旁, 拿起筆, 鋪開 紙, 繪出了一幅想像中的太空船草圖。 這位年輕人就是日後創立宇航理論 的先驅者齊奧爾科夫斯基。

齊奧爾科夫斯

這位被譽為 “宇航之父”的俄國人, 1857 年 9 月出生在梁贊州一個偏僻 村莊的貧寒家庭裡。 父親是護林員, 母親務農。 他 10 歲時因患猩紅熱而失去 聽力, 失去了上學機會。 念完小學三年級就輟學了。 兩年後母親去世, 他只 好在家自學, 靠頑強的毅力, 5 年學完了中學課程。 由於求知強烈, 16 歲時 他隻身到莫斯科, 但由於耳聾又無中學畢業文憑, 無法進入大學。 齊奧爾科斯基只得租住一間簡陋的屋子, 開始圖書館的艱苦自學生活,

直到學完了大學的課程。 1878 年由於年老多病的父親退休, 經濟上更加困難。 同年, 齊 奧爾科夫斯基回到家鄉, 考取中學教師資格, 在教學之余醉心於研究宇宙航 行問題, 提出了關於人造衛星和宇飛船的最早構想。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思路 有時異想天開, 並且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 為了研究氣流對飛行器的影響, 他竟像孩子一樣, 迎著大風身披被單猛跑, 或者拽著風箏在泥濘路上奔跑, 因此往往招致一些人的嘲弄和冷遇, 甚至有人把這位耳聾的中學教師視為精 神不正常的怪人。 但齊奧爾科夫斯基衝破世人的偏見, 矢志不渝, 執著追求, 不斷有所成就。

1883 年, 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 《自由空間》論文手稿, 斷定在地球上可以研究遙遠的星空,

在地球之外要受到失重的考驗, 火箭能在太空中飛 行, 同時描述了征服宇宙空間的火箭發動機原理。 齊奧爾科夫斯基還寫了一 本叫 《在地球之外》的科幻作品, 設想科學家製造出一種長100 米、直徑 40 米的紡錘形 “火箭航太船”, 靠一種“宇宙槍”噴出氣體, 推動航太船進入 環繞地球的軌道飛行。 航太船載 20 人, 可在船內栽種蔬菜和水果, 製造金屬 材料, 攜帶足夠的食品和用具, 然後飛往月球。 這艘航太船中有兩人開動月 球車遊覽月球, 看到了使人眼花撩亂的多姿多采景象。 經過若干年後, 航太 船平安返航, 濺落在大洋上, 勝利結束了一次難忘的宇宙航行。 這個構想與 今天的載人飛行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1892 年, 齊奧爾科夫斯基到卡盧加定居下來,

致力於宇航的理論研究與 實踐。 1898 年他寫成 《利用噴氣裝置探索宇宙空間》的著作, 集中地反映了 他對宇航科學的貢獻。 在這部劃時代的著作中, 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 在自由空間中運動的基本原理, 推導出了描述火箭在重力場中運動時所能達 到的最大速度的數學公式, 這就是具有奠基意義的齊氏公式。 這個著名的公 式以最簡捷的形式表明, 提高火箭速度的關鍵不在於增大火箭的尺寸和質 量, 而在於提高發動機的噴氣速度和火箭在一定條件下盡可能多地添加推進 劑。 這一公式為火箭和宇航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後, 齊奧爾科夫斯基 進一步提出研製宇宙火箭列車即多級液體火箭實現宇宙航行的構想,
並且培 養造就了一代功勳卓著的航太探索者。 但是鑒於當時的工業水準和工藝條 件, 齊氏未能親眼看到火箭升空的情景。 即使如此, 齊奧爾科夫斯基也沒有 絲毫猶豫, 對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充滿信心。 他在 1933 年發表的一篇講話中 說: “我始終都堅定地認為, 在可預見的將來, 人類將可能飛向火星。 儘管 時代在變, 但星際飛行的理想總要繼續下去。 今天我確信, 你們之中將有人 到星際中航行。

早在 1911 年 4 月 13 日, 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一封信中寫道: “地球是人 類的搖籃。 但是, 人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他們不斷地爭取著生存世界和 空間, 起初將小心翼翼地飛出大氣層, 然後便是征服整個太陽系。 ”經過將 近一個世紀的努力,這一預言正在變成現實,人類終於飛出了自己的搖籃, 開始了到太空去遊歷的新里程。

”經過將 近一個世紀的努力,這一預言正在變成現實,人類終於飛出了自己的搖籃, 開始了到太空去遊歷的新里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