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北京奧臨社區撬動公益智慧共建和諧家園的見聞及思考

薛先生家位於北五環的世茂奧臨社區, 這裡聚集了近1200戶居民, 屬於北京市較為高檔的社區。 若有人問你幸福家園的模樣, 你能自信地指著自家方向, 這份從容與自信其背後, 不一定是居住環境有多高檔, 但一定是社區裡充滿愛的力量。

奧臨社區“行健”杯健步賽, 社區居民踴躍參與

家園口述——一個老北京人的社區幸福樣本

“我是個老北京, 打小在東城區的胡同裡長大。 小時候, 街坊鄰里相互幫扶和照應是常事兒, 一家有難八家支援, 一台九寸的黑白電視可以全院幾十口人圍坐一起看, 那種溫馨場面如今仍瀝瀝在目……鄰里親情在我幼小的心目中埋下了種子。 鄰里之間即使出現矛盾, 也是大家紛紛勸解, 三五分鐘即可言歸於好;父母拌嘴的時候總會有人過來說和;我在淘氣挨揍的時候也會有鄰居把我拉走, 免去了很多棍棒之苦……我上小學時,

由於父母工作較忙, 家中常常無人準備晚餐, 可是記憶裡, 我沒有挨過一次餓。 隨便敲開任何一個鄰居的家門, 我都可以吃上一頓雖不是山珍海味, 但一定是熱氣騰騰的飯菜。

隨著城市的擴建、改建、搬遷, 過去親如一家的鄰居們四散東西, 有些已經失去了聯絡, 老一輩兒的人也有很多離開了人世。 鄰里之間的種種經歷,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奔忙而慢慢地埋沒在了記憶裡。

直到入住到奧臨社區, 逐漸的, 我仿佛又找到了記憶中的那種鄰里間的親密感和溫暖感, 我又體會到了生活在一個熱熱鬧鬧、其樂融融、守望相助的大家庭中的安全感和喜樂感。

正是因為這些感覺, 喚醒我兒時的記憶, 促使我關心社區建設並積極投入到社區和諧美好的公益氛圍中。

如果問我為什麼願意投身社區公益? 我的答案就是那種永遠不能忘懷的鄰里情結;如果問我圖什麼?我的答案則是:為報當年鄰居們的一碗飯之恩。 ”奧臨社區業主薛先生的心聲讓記者動容。

近日, 記者親自體驗了一下, 並引發了一些思考。

體現公益本質——普通百姓的人人參與

步入奧臨社區的大門, 仿佛身臨一場慈善成果展示秀。 社區裡每一道風景都蘊藏了居民們的公益匠心與共用精神。 在社區大門正對的地面上有個石刻碑, 《重修地面碑記》幾個大字十分醒目, 這是為紀念社區三位隱姓埋名的居民捐資九萬元用於社區鋪設路面而建立的。 走過蜿蜒平整的石道, 記者看到了位於奧臨西區的景觀湖,

湖邊的沙灘用綠色紗網緊緊蓋住。 “這是為了防止海沙被風吹流失。 ”社區業委會副主任、業主武先生說, 這裡的海沙、社區廣場中央的藝術雕塑, 都是社區熱心的居民捐贈的。 社區居民中有大學教師、醫生、民營企業家, 還有國企高管, 大家一起發揚公益精神、發揮個人專長、共用社會資源, 才有了社區的今天。

景觀湖旁的每把長椅上都有金屬標牌, 上面刻著:和諧奧臨, 美好家園, X號樓X單元X業主捐贈。 據瞭解, 長椅都是由奧臨的愛心業主認捐的, 每把800元, 為了紀念大家的善舉, 征得業主同意, 社區給每把椅子上都注明了捐贈人資訊。 武主任告訴記者:“像這樣業主們自覺認捐的長椅, 在奧臨社區內有十多把。

在這裡, 居民們人人競相參與公益慈善, 反之, 慈善行為也得到社區以“銘刻標牌”的方式進行回饋, 形成公益氛圍的同時, 也起到很好的引領和宣導作用。

為了積極迎合社區居民的需求, 回應國家全民健身的號召, 業主們自己捐款籌建了社區健身房。 記者看到近30名業主的名字整齊地排列在健身房門口的標牌上。 這個健身房在奧臨足球隊宣導下, 由這些注明名字的業主慷慨捐款籌建而成。 2015年, 開始選址、策劃、裝修及制度制定等籌建工作, 健身房於2016年10月正式面向社區開放。 “熱愛健身的業主們還自發成立了健身房協調服務小組, 義務參與健身房管理服務, 負責制度管理、設備維護管理等工作。 ”一名熱心公益的業主告訴記者, 通過公示的《健身房管理制度》《會員管理辦法》和《免責聲明》,明確了前來健身居民的責權利,為全民健身和結識同好搭建便利平臺的同時,規定了“18歲以下及68歲以上業主不能入內”等安全防範條例,意在幫助業主排除安全隱患。

奧臨花園2018年新年酒會,社區居民們歡聚一堂,融合成一家人奧臨社區

為了兼具制度化與人性化,健身房還制定並啟動了會員制。“因為器材需要日常維護和維修,所以我們針對健身頻次較高的業主們,收取每年300元的會員費,會員可以憑指紋進入,還可以參加線上線下會員活動;非會員的業主們可以去物業領取門禁卡,免費刷卡進入。”協調服務小組成員告訴記者。

奧臨社區的居民們在健身房籌建方面沒有可借鑒的前例,他們通過“公益+”模式,使《全民健身計畫(2016—2020年)》中的“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線、可持續”在奧臨社區落地生根。

2016年7月,社區養寵物的居民們自發組成的“奧臨寵物群”,在社區內發起了“自律養犬公益宣傳計畫”,這個活動旨在喚起養犬群體內部的自我規範和自覺意識,改善不文明養犬行為頻發的現狀。“我們通過在人行便道上設立‘牽引愛犬’ ‘及時清理狗便’的提示牌和便袋箱,為養犬居民發傳單和手冊等形式,擴大宣傳,增強養犬業主群體的自律共識。”一位元活動主辦者告訴記者。自律養犬公益宣傳計畫的成功舉辦,讓居民們看到了行動的力量,同時意識到,鄰里之間遇到問題,要多些理解與行動,不依賴“他”管,而要投入“自”治“共”管之中。

通過地庫改造、景觀湖治理、文明養犬等改善社區環境的自治實踐,奧臨人探索出撬動公益智慧進行社區自治的新路徑。讓我們看到,公益支撐著現代慈善除了社會市場化之外的功能,那就是培育公民權責;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社區公益本就體現了公益的實質,那就是公民慈善。

傳承鄰里文化——熟人社會初長成

2017年中秋月圓之夜,奧臨西區景觀湖旁聚集了上百戶居民的歡聲笑語,椰樹上高高升起電影幕布,沙灘上坐滿了嬉戲的孩子和熟絡的老人,業主們悠閒地圍坐佈滿香檳和月餅的桌子旁。這是奧臨社區 “中秋酒會”上的場景,這種熱鬧非凡的場面並非偶然。

“共建社區和諧家園”中秋交流會

同年12月29日晚,北京一處高檔宴會廳裡,世茂奧臨業主們盛裝出席。 “鄰居們,大家舉起酒杯多走動走動,熟人社區需要我們共同構建。”說這話的主持人也是社區居民。這是奧臨社區三大公益品牌活動之一的“新年酒會”。據新年酒會籌備組統計,這場酒會共花費52330元,其中69位業主為酒會捐款17232元,其餘款項由奧臨愛家協會支出。

說起奧臨愛家協會,這個成立於2013年由社區愛心居民何道峰帶頭發起的社區團體,並沒有註冊登記,但卻是業主們自發組織和志願行為的主要載體。“我成立的初衷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社區當時存在隨意發小廣告、衛生和治安較差等問題,我看到日本、美國等國家社區治理的經驗都是以公益為主導,我覺得可以借鑒。”何道峰告訴記者,如果我們的業主之間都互不熟悉,漠不關心,那誰來關注和解決社區的事情呢?所以必須要建立熟人社會,這件事情總要有人帶頭去做,於是我帶頭捐了一筆錢成立愛家協會,用於推動社區的公益活動和社區建設,這也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大家,形成了最初的公益氛圍。”在何道峰的“抛磚引玉”下,關心社區治理、參與社區公益的精神蔚然成風。愛家協會成立的同年,業主項雷、武先生等七名新一屆社區業委會成員接替上任,服務社區四年來,沒有領取過一分錢報酬。

《奧臨人》是奧臨社區業委會主辦的社區報,上面清晰地記載著業委會上任四年來的每一筆帳目,居民們的每一次善舉。報刊內容包括社區財務報告、公益捐款明細、業委會工作報告、業委會委員述職報告和奧臨社區大事記等內容。業委會主任項雷告訴記者“這也是業委會探索出的另一種 ‘業主大會’形式,因為1200戶業主總是湊不齊,所以我們以社區報為載體,一年一次向業主們彙報社區財務情況和業委會事務,每位元業委會成員都會認真述職,每家每戶的居民入戶可見,如果業主存在問題或疑惑,可以通過召開聽證會、業主沙龍的形式進行答疑。”

在社區業委會、愛家協會及所有愛心業主的努力下,奧臨熟人社區初見雛形,健步賽、中秋國慶酒會以及跨年酒會也成為社區每年必辦的三大品牌公益文化活動。“如果今年沒有酒會或者健步賽,我們就會覺得今年好像缺點什麼。” “三個活動在社區內的關注度非常高,讓我們從互相漠不關心,到願意走出家門。”匿名的居民告訴記者。三個公益品牌活動的發起和定期舉辦,在一定程度上啟動了奧臨社區公益文化的形成與傳承。

著名作家龍應台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顯然,攜手走過數年的奧臨人已經意識到,要用好“公益”這條線,上穿心為民辦事,下聯情志願奉獻,將其串聯成一個和諧文明的熟人社區。

奧臨花園2018年新年酒會,社區居民們歡聚一堂,融合成一家人

路在何方?思考——規範化專業化

從專業公益或者市場化的角度來看,也許有人說,“這類公益顯得很初級,沒有註冊,缺乏規模化效益,難以長效甚至不夠專業。”確實,因為初級和不專業,社區的公益團體未必能提供市場需要的又讓捐贈者滿意的高端公益產品,因此也會出現很多治理的困境。

然而,公益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解決問題的效率,更大的意義在於,它關乎人人心中的正能量,關乎的是普通人的參與和民間文化的傳承。奧臨社區的“公益+”自治模式,積極培育了公民的責權意識,形成了鮮明的有當地語系化特色的公益氛圍和社區文化。

2018年1月8日,民政部發佈了《關於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檔強調,要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扶持力度。登記註冊,加強人才培育,促進能力提升,這對如奧臨愛家協會這樣的社區團體來說,或許是個機會。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核心離不開人;評價標準見仁見智,最終離不開居民的獲得感。未來我們希望看到,在肩負傳承公益精神與文化使命的同時,奧臨社區的公益之路能夠走上更加規範化、專業化的軌道,為奧臨人帶去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通過公示的《健身房管理制度》《會員管理辦法》和《免責聲明》,明確了前來健身居民的責權利,為全民健身和結識同好搭建便利平臺的同時,規定了“18歲以下及68歲以上業主不能入內”等安全防範條例,意在幫助業主排除安全隱患。

奧臨花園2018年新年酒會,社區居民們歡聚一堂,融合成一家人奧臨社區

為了兼具制度化與人性化,健身房還制定並啟動了會員制。“因為器材需要日常維護和維修,所以我們針對健身頻次較高的業主們,收取每年300元的會員費,會員可以憑指紋進入,還可以參加線上線下會員活動;非會員的業主們可以去物業領取門禁卡,免費刷卡進入。”協調服務小組成員告訴記者。

奧臨社區的居民們在健身房籌建方面沒有可借鑒的前例,他們通過“公益+”模式,使《全民健身計畫(2016—2020年)》中的“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線、可持續”在奧臨社區落地生根。

2016年7月,社區養寵物的居民們自發組成的“奧臨寵物群”,在社區內發起了“自律養犬公益宣傳計畫”,這個活動旨在喚起養犬群體內部的自我規範和自覺意識,改善不文明養犬行為頻發的現狀。“我們通過在人行便道上設立‘牽引愛犬’ ‘及時清理狗便’的提示牌和便袋箱,為養犬居民發傳單和手冊等形式,擴大宣傳,增強養犬業主群體的自律共識。”一位元活動主辦者告訴記者。自律養犬公益宣傳計畫的成功舉辦,讓居民們看到了行動的力量,同時意識到,鄰里之間遇到問題,要多些理解與行動,不依賴“他”管,而要投入“自”治“共”管之中。

通過地庫改造、景觀湖治理、文明養犬等改善社區環境的自治實踐,奧臨人探索出撬動公益智慧進行社區自治的新路徑。讓我們看到,公益支撐著現代慈善除了社會市場化之外的功能,那就是培育公民權責;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社區公益本就體現了公益的實質,那就是公民慈善。

傳承鄰里文化——熟人社會初長成

2017年中秋月圓之夜,奧臨西區景觀湖旁聚集了上百戶居民的歡聲笑語,椰樹上高高升起電影幕布,沙灘上坐滿了嬉戲的孩子和熟絡的老人,業主們悠閒地圍坐佈滿香檳和月餅的桌子旁。這是奧臨社區 “中秋酒會”上的場景,這種熱鬧非凡的場面並非偶然。

“共建社區和諧家園”中秋交流會

同年12月29日晚,北京一處高檔宴會廳裡,世茂奧臨業主們盛裝出席。 “鄰居們,大家舉起酒杯多走動走動,熟人社區需要我們共同構建。”說這話的主持人也是社區居民。這是奧臨社區三大公益品牌活動之一的“新年酒會”。據新年酒會籌備組統計,這場酒會共花費52330元,其中69位業主為酒會捐款17232元,其餘款項由奧臨愛家協會支出。

說起奧臨愛家協會,這個成立於2013年由社區愛心居民何道峰帶頭發起的社區團體,並沒有註冊登記,但卻是業主們自發組織和志願行為的主要載體。“我成立的初衷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社區當時存在隨意發小廣告、衛生和治安較差等問題,我看到日本、美國等國家社區治理的經驗都是以公益為主導,我覺得可以借鑒。”何道峰告訴記者,如果我們的業主之間都互不熟悉,漠不關心,那誰來關注和解決社區的事情呢?所以必須要建立熟人社會,這件事情總要有人帶頭去做,於是我帶頭捐了一筆錢成立愛家協會,用於推動社區的公益活動和社區建設,這也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大家,形成了最初的公益氛圍。”在何道峰的“抛磚引玉”下,關心社區治理、參與社區公益的精神蔚然成風。愛家協會成立的同年,業主項雷、武先生等七名新一屆社區業委會成員接替上任,服務社區四年來,沒有領取過一分錢報酬。

《奧臨人》是奧臨社區業委會主辦的社區報,上面清晰地記載著業委會上任四年來的每一筆帳目,居民們的每一次善舉。報刊內容包括社區財務報告、公益捐款明細、業委會工作報告、業委會委員述職報告和奧臨社區大事記等內容。業委會主任項雷告訴記者“這也是業委會探索出的另一種 ‘業主大會’形式,因為1200戶業主總是湊不齊,所以我們以社區報為載體,一年一次向業主們彙報社區財務情況和業委會事務,每位元業委會成員都會認真述職,每家每戶的居民入戶可見,如果業主存在問題或疑惑,可以通過召開聽證會、業主沙龍的形式進行答疑。”

在社區業委會、愛家協會及所有愛心業主的努力下,奧臨熟人社區初見雛形,健步賽、中秋國慶酒會以及跨年酒會也成為社區每年必辦的三大品牌公益文化活動。“如果今年沒有酒會或者健步賽,我們就會覺得今年好像缺點什麼。” “三個活動在社區內的關注度非常高,讓我們從互相漠不關心,到願意走出家門。”匿名的居民告訴記者。三個公益品牌活動的發起和定期舉辦,在一定程度上啟動了奧臨社區公益文化的形成與傳承。

著名作家龍應台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顯然,攜手走過數年的奧臨人已經意識到,要用好“公益”這條線,上穿心為民辦事,下聯情志願奉獻,將其串聯成一個和諧文明的熟人社區。

奧臨花園2018年新年酒會,社區居民們歡聚一堂,融合成一家人

路在何方?思考——規範化專業化

從專業公益或者市場化的角度來看,也許有人說,“這類公益顯得很初級,沒有註冊,缺乏規模化效益,難以長效甚至不夠專業。”確實,因為初級和不專業,社區的公益團體未必能提供市場需要的又讓捐贈者滿意的高端公益產品,因此也會出現很多治理的困境。

然而,公益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解決問題的效率,更大的意義在於,它關乎人人心中的正能量,關乎的是普通人的參與和民間文化的傳承。奧臨社區的“公益+”自治模式,積極培育了公民的責權意識,形成了鮮明的有當地語系化特色的公益氛圍和社區文化。

2018年1月8日,民政部發佈了《關於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檔強調,要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扶持力度。登記註冊,加強人才培育,促進能力提升,這對如奧臨愛家協會這樣的社區團體來說,或許是個機會。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核心離不開人;評價標準見仁見智,最終離不開居民的獲得感。未來我們希望看到,在肩負傳承公益精神與文化使命的同時,奧臨社區的公益之路能夠走上更加規範化、專業化的軌道,為奧臨人帶去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