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怎樣當一個會說話的醫生?

——第360話——

每日一話, 讓中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導 讀

好的溝通有如春風, 失敗的溝通可能就像是給人一巴掌, 甚至是給人心窩上捅一刀, 摧殘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作者:天古滌鑒

相信很多醫生、醫學生都看過白色劇場《Doctor X》, 劇中外科女醫生大門未知子的霸氣溝通和手術神技讓很多醫學小白直呼過癮。

然而假如她生活在現實世界, 尤其是當下國內的這種醫療環境, 那被患者打死、被醫院開除那是分分鐘的事, 這個主角能活到第五季著實不易。

在醫院這個充滿人間百態, 世事炎涼的萬花筒中, 我們每天要跟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 溝通顯得十分重要。 好的溝通有如春風, 失敗的溝通可能就像是給人一巴掌, 甚至是給人心窩上捅一刀, 摧殘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下面我們來看看四個日常情景, 猜猜自己中了幾槍?

情景一 早晨我好不容易掀開被子,

望著外面漫天飛雪、水冰地坼, 歎了口氣。 匆匆趕到住院大樓, 好不容易和一群規培dog擠上電梯, 來到科室剛撕開壓扁的早餐包裝, 交班已經開始。 一個中年護士狠狠地瞪了我們這些在角落裡準備吃早餐的小規培一眼, 大聲說:“你們怎麼一點素質都沒有, 上個班還遲到, 還在辦公室吃早餐!”

情景二 紅著臉交完班, 我屁顛屁顛跟著上級醫生一塊去查房。 推開病房, 我就在床邊跟上級彙報新病人情況。 彙報後上級親自問病人:“你哪裡不舒服指給我看看……”我趕緊補一句“他說他左側外踝疼痛”, 上級又問“你現在感覺症狀比昨天……”我又搶了一句“他說他比昨天疼痛要輕一些了。 ”

情景三 查房查著查著, 跑來了個老爺爺,

扯住我, “醫生, 來幫我看看我老婆怎麼回事, 昨天的手術, 今天怎麼比昨天還痛些?”我問:“你哪一床的?”“18床……”“你不要亂想, 沒什麼問題的, 我們正在查房, 你先回病房等著”, 我答道。

情景四 剛查完房, 上級醫生要去手術了, 這時護士突然跑來說:“來了兩個新病人”, 帶教老師說:“同學, 你先去護士站看看新病人什麼情況。 ”我趕緊跑到護士站, 都是老人家, 住院證上面寫的一個是“腰椎管狹窄症”, 一個是“胸椎壓縮性骨折”, 病人都是面帶痛苦, 親屬面帶焦慮。 我開始對骨折病人進行詢問, 囑另外一位病人稍安勿躁。 問完病史, 要開始做體格檢查, 另外一位病人的家屬早就不耐煩了:“我外婆痛得這麼厲害, 在這裡等這麼久, 而且我們還是比他們先上來的,

你能不能快一點!”我回答道:“你們能不能先安靜點, 我也沒辦法, 別人情況比你們嚴重。 ”然後……

我們在生活中常發現很多時候肉體上並沒有受到暴力, 但精神心理上卻遭受到各種暴力, 比如:指責、說教、嘲諷、否定、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等等。

而在溝通過程中, 我們也習慣于採取諸如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等異化的溝通方式。 這些溝通方式無形中在人們心中形成隔閡, 使人們喪失對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非暴力溝通的方式, 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 能使人們情意相通, 和諧相處。 非暴力溝通, 以共同的感受和需求為基礎, 既可以療愈內心隱蔽的傷痛,

還可以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採用不帶傷害的方式解決問題, 達到人際關係和諧的目的。 達到這種目的, 其實只需要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説明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

我們可以選擇自責、指責對方, 也可以選擇瞭解自身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我們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 無法為他人負責, 也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們不必勉強自己、也不應勉強別人, 只需學會聆聽, 說該說的。

傾聽時

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 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評價自己的行為時,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

提出要求時,需要清楚描述具體的要求:明確此次談話目的,清楚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什麼,瞭解他人的反應並請求回饋。說話從“不要……”到“我需要你們怎麼做”。

表達憤怒時

直接表達比壓抑許久而噴發的怒火更讓人理解,可分為如下四步:

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在傾聽別人感受後才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情景一中的護士採用了道德評判的方式評價規培生的行為,道德評判暗含著價值觀及需要,這位元護士老師的出發點只是希望學生有時間觀念,可能也帶有希望得到學生尊重和認可的心理活動,而這反而引起學生或者是反感抵觸,或者是心生畏懼。實際上,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這位護士老師可以試著換種表達方式如:“今天我進來交班的時候還發現有幾位同學在吃早餐,天氣冷,早上電梯也挺堵的,建議早點過來”,這中單純表述客觀事實而未摻入個人情感的話最親近而無傷。

情景二中的小規培一直在打斷上級醫師的話,可能內心希望讓上級醫師知道這些自己都已經事先瞭解過了,但這種頻繁的打斷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病人作為被詢問的對象也會無所適從。因此,這個時候,要做一個安靜的聆聽者。

情景三且不說是不是真的有沒有什麼問題,“你不要亂想”這個回答就已經將病人的感受拋在一邊了,與其說出這句話,還不如不講。出現溝通異化的原因常常包括混淆感受和想法,做了一個很有把握的治療後病人說還是不舒服的感受常被等同於“不可能”“找茬吧”等想法,其實他們的想法只是希望能獲得來自醫生的安全感,所以醫者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病人的感受和真實想法。而其實我們給病人答覆不外也就是希望他們能放心,這就是我們的需要,要區分清楚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什麼、明確談話目的、請求回饋、瞭解他人的反應。那麼在這個情景中,我們能不能試著跟病人解釋:“聽您的描述,您愛人這個情況可能是術後的正常反應,您先別急,我們現在正在查房,還需要一會兒,待會會儘快過去看看的。”

情景四中病人和規培醫生都只關注到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當醫生在工作時,很容易忘我,所以更難免忘他。每個來看病的病人都會覺得自己很糟糕,病得很厲害,需要得到最快的診治。而疼痛是人的重要體征,也容易被情緒放大,“你們能不能先安靜”攜帶著鮮明的情緒色彩,傳達的是“你們不耐煩,我比你們更不耐煩”的心理活動,而“我”僅僅是希望能夠安靜、順利地接診完一個病人啊!那“我”是不是可以表達為“不好意思,我在給這位元病人做檢查,需要安靜,我剛才已經初步評估了一下老奶奶的病情,請不用太擔心,我會儘快給老奶奶進行檢查的”,從“不要”到“我需要……”,瞭解自身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可以緩和不必要的矛盾,更好地開展診療工作,最終受惠的是醫患雙方。

讓中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推薦閱讀

小兒感冒老不好,還不吃藥,不如試試這個?

圖文說明:作者/天古滌鑒,排版/天古滌鑒,校對/青橘學術部,圖片來源/百度。

版權聲明:本文系青橘醫話原創投稿,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投稿郵箱:zy@qingjuzhongyi.com

評價自己的行為時,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

提出要求時,需要清楚描述具體的要求:明確此次談話目的,清楚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什麼,瞭解他人的反應並請求回饋。說話從“不要……”到“我需要你們怎麼做”。

表達憤怒時

直接表達比壓抑許久而噴發的怒火更讓人理解,可分為如下四步:

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在傾聽別人感受後才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情景一中的護士採用了道德評判的方式評價規培生的行為,道德評判暗含著價值觀及需要,這位元護士老師的出發點只是希望學生有時間觀念,可能也帶有希望得到學生尊重和認可的心理活動,而這反而引起學生或者是反感抵觸,或者是心生畏懼。實際上,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這位護士老師可以試著換種表達方式如:“今天我進來交班的時候還發現有幾位同學在吃早餐,天氣冷,早上電梯也挺堵的,建議早點過來”,這中單純表述客觀事實而未摻入個人情感的話最親近而無傷。

情景二中的小規培一直在打斷上級醫師的話,可能內心希望讓上級醫師知道這些自己都已經事先瞭解過了,但這種頻繁的打斷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病人作為被詢問的對象也會無所適從。因此,這個時候,要做一個安靜的聆聽者。

情景三且不說是不是真的有沒有什麼問題,“你不要亂想”這個回答就已經將病人的感受拋在一邊了,與其說出這句話,還不如不講。出現溝通異化的原因常常包括混淆感受和想法,做了一個很有把握的治療後病人說還是不舒服的感受常被等同於“不可能”“找茬吧”等想法,其實他們的想法只是希望能獲得來自醫生的安全感,所以醫者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病人的感受和真實想法。而其實我們給病人答覆不外也就是希望他們能放心,這就是我們的需要,要區分清楚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什麼、明確談話目的、請求回饋、瞭解他人的反應。那麼在這個情景中,我們能不能試著跟病人解釋:“聽您的描述,您愛人這個情況可能是術後的正常反應,您先別急,我們現在正在查房,還需要一會兒,待會會儘快過去看看的。”

情景四中病人和規培醫生都只關注到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當醫生在工作時,很容易忘我,所以更難免忘他。每個來看病的病人都會覺得自己很糟糕,病得很厲害,需要得到最快的診治。而疼痛是人的重要體征,也容易被情緒放大,“你們能不能先安靜”攜帶著鮮明的情緒色彩,傳達的是“你們不耐煩,我比你們更不耐煩”的心理活動,而“我”僅僅是希望能夠安靜、順利地接診完一個病人啊!那“我”是不是可以表達為“不好意思,我在給這位元病人做檢查,需要安靜,我剛才已經初步評估了一下老奶奶的病情,請不用太擔心,我會儘快給老奶奶進行檢查的”,從“不要”到“我需要……”,瞭解自身感受和需要、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可以緩和不必要的矛盾,更好地開展診療工作,最終受惠的是醫患雙方。

讓中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推薦閱讀

小兒感冒老不好,還不吃藥,不如試試這個?

圖文說明:作者/天古滌鑒,排版/天古滌鑒,校對/青橘學術部,圖片來源/百度。

版權聲明:本文系青橘醫話原創投稿,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投稿郵箱:zy@qingjuzhongyi.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