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無問西東》:有些書年輕時不讀,就來不及了!

關於去名校上學應該知道的

知乎上有人說, 看完《無問西東》, 想回到高三那年, 好好再努力一次。

還有人說, 看完《無問西東》, 才明白為什麼高曉松會痛駡清華學生“上大學只為了找工作”。

電影講述了四個時代裡清華學子的故事。 其中, 最濃墨重彩的是西南聯大的部分。

在雲南, 以沈光耀為代表的學子們讀詩, 學理, 看生物化石的模型, 專研科研技術。 坐在一間教室的他們, 不會預見各自的未來及命運, 看似毫無關聯卻又百流歸一。

年輕的時候, 讀書, 不問有用無用, 以真實的生命去冒險, 是那麼順其自然的事。

這讓名校君想到了和君諮詢集團董事長王明夫寫的一篇文章, 他從本科到博士, 再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一生中正式入學的大學有五所, 他在文章中分享自己求學過程中的經歷和心路歷程, 來探討我們為什麼要在年輕時, 不斷讀書。

作者:王明夫, 中國著名的戰略諮詢專家和投資銀行專家, 現任和君諮詢集團董事長,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我正式入學過的大學有五所, 本科華東師大, 研究生南京大學, 博士中國人民大學, 留學芝加哥伊利諾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進修中國科技大學。 其中本科階段的讀書, 為我的一生, 打下了底子, 奠定了基礎。

“想就業好, 就去學剃頭去”

1984年高考, 我以江西省政治科狀元的成績, 考入上海華東師大政教系政教專業。 這個專業是神馬, 對我的人生意味著啥, 從入學到畢業我都沒有建立起認識, 甚至對這個問題本身, 都缺乏起碼的覺察。

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 這個專業不太受人待見。 那個時候, 師大園有一些戲謔的說法, 調侃各系的特徵, 比如說瘋瘋癲癲的中文系、洋裡洋氣的外語系、老老實實的教育系等等, 說到政教系, 就說是“一本正經的政教系”, 而且還說談戀愛儂勿要跟政教系人談, 因為伊拉跳舞都是按馬列的步伐跳的。 可想而知, 在時人的心目中,

這個專業, 大抵呵呵了。

本科課堂學了啥、考了啥, 早已記憶無多了。 有的老師學問好, 課也講得好, 我自然就聽課。 也有一些課堂, 是十分乏味的, 在這些課上, 我多半是帶本書自己看, 下課時候也就把相應的章節看完了。 中共黨史、國際共運史、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哲原理、西方藝術思潮、馬列經典原著選讀、毛選、教育學……這些課程的課本, 我基本上就是這樣完成通讀的。

想想看, 用了四年時間學這樣課程的大學生, 能有什麼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能解決什麼應用性的問題?除非上帝安排你去治國平天下或為往聖繼絕學, 否則這些知識, 在我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實務中, 一無用處。 等我意識到這些課程“有用”的時候,

那是人到中年之後的事情了。

最近看到一段文字很有意思, 說浙江大學的一個老師, 他教的課是《圍城》裡最不受人待見的社會學, 但他敝帚自珍、認認真真。 當學生問他什麼專業好就業時, 他的回答是:“別問我什麼專業好就業, 這基本是找抽的問題, 想就業好, 就去學剃頭去, 上午學了, 下午就能賺錢”。 我會心一笑。

對我的本科階段來說, 那些課程的教學和考試, 有著學分和獎學金的意義, 而在知識的意義上, 我並不喜歡它們也不討厭它們。 但有一點, 對我的一生至關重要。

是的, 一生, 至關重要!

那就是這些課程的名稱和話題, 無形中引導了我泡圖書館的閱讀範圍, 讓我讀了一批這些方面的學術期刊、學術著作、西哲經典、人物傳記, 另外還閱讀了一批小說、散文、詩歌、文學批評和電影評論。這樣泡圖書館,構成我本科四年生活的半壁江山。

華東師大的圖書館,座落在美麗的麗娃河畔,其西三樓的社科閱覽室和東二樓的期刊閱覽室,是我的最愛,那裡的圖書分類擺放的位置、那裡的一些書的劃記和折痕、那裡的對面閱讀女生、那裡的嚴肅認真到爆的值班老太太,至今我還記得十分清晰。在我孤苦無依、精神迷茫的本科歲月,圖書館是我最重要的精神寄託和自我安頓。後來,我把泡圖書館的這一批閱讀,稱作是深度閱讀,嚴肅的學術閱讀。

嚴肅的學術閱讀,是一種什麼感覺?枯燥,沒有任何娛樂性,不輕鬆,不happy,推進得很慢,無法快速閱讀,一本書甚至一段話都要讀很長的時間。通篇晦澀,不知所云,讀完了也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不是當時不知道它在說什麼,而是永遠你都不可能知道它在說什麼,這種感覺,也是常有的,比如黑格爾的《小邏輯》和胡塞爾的《現象學》。如果要用一個比喻來形容的話,嚴肅的學術閱讀,那感覺像是篆刻(動詞),硬碰硬。

你必須沉浸其中、一絲不苟、高度認真、耐心體會,用十分力道的勁兒、而且必須是靜謐縱深的巧勁兒,跟一塊堅硬的、冰冷的東西,完成或者實際上完不成但你在努力地去完成一種私我的、互動的、有力的衝突、碰撞、較勁、互掐和對話,然後那塊東西的大部分還是它自己,它跟你較勁兒的那一小部分,留下了你的理解、表達、印記和創作,甚至成為了你鍾愛的作品、你生命的傾訴。

讀書並不是為了記住什麼

於今我還記憶猶新,當年讀黑格爾《小邏輯》和《哲學史講演錄》、馬克思《資本論》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自然辯證法導言》、列寧《哲學筆記》、康得《純粹理性批判》和《論優美感和崇高感》、各種學術期刊、各個大學學報時……,那種“篆刻”(動詞)般的感覺。

今天重新記起這些書名、作者、刊名,恍如隔世,無限懷戀。1984-1988,我的本科歲月,19-23歲那樣的年華,中國改革開放那樣的時代,上海那樣的城市,華東師大那樣的大學,麗娃河畔那樣的美麗校園。

在那些書、作者和期刊中,有些什麼呢?得益於這批閱讀,我以論文《關於自我實現的哲學思考》,獲得政教系論文大獎賽一等獎,一舉逆轉了我的自卑心理。後來又得過幾次校級的徵文獎項,其中有一篇是寫人道主義與人權的,那個年代的顯學,題目和內容,現在記不起來了。

一隻來自於江西鄉下的醜小鴨,卑微、迷茫、無助和不安,在大上海漂泊沉浮、苦苦掙扎了兩三年後,終於在師大園的麗娃河畔,築建起他自己的精神島嶼。後來我在南京大學法律系讀研究生期間,在《江海學刊》、《晉陽學刊》、《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一連發表了十幾篇學術論文,成為研究生裡的學術明星,實際上也是本科時候深度閱讀所積累的底子,在年紀又稍長幾歲後的釋放和表達而已。

30年前本科的所有閱讀,書中文中的具體知識、觀點、論證和論據,我記憶中早已蕩然無存,一如雁過無痕,無益於我亦無誤於我。但這一批閱讀,就像是地質沉積一樣,經四度春秋寒暑,在我身上沉積成了四樣東西:

一是視角與立場,從宏觀的、社會的、家國的、人類的視角,觀察現象、看待問題;

二是邏輯思維能力;

三是情懷與審美;

四是語言功夫,包括演講和寫作能力。

當年所學的知識、所追的熱點、所趨的潮流,早已成前塵往事、老化飄散,但視角、邏輯、情懷和文字這四樣東西,卻成為我後來人生的個人特質和基礎能力,它們就像我個人特有的通用軟體,應用于人生的各種遭遇、境況、素材、場景和系統,都讓我進入有效運行的狀態。

常常有年輕人問我,讀書記不住怎麼辦?是否就白讀了?我認為,讀書並不是為了記住什麼,記不住什麼是大多數人的正常態,don’t care。真正重要的,是通過深度閱讀而沉積形成的視野、邏輯、思維和情懷。

完成對事物本質的洞察

有了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穿越信息量氾濫、知識超載、現象紛繁雜亂的迷霧,看清真正的因果鏈條和規律,化繁為簡、識別要害,完成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如今流行的網上閱讀、輕鬆閱讀、速食式閱讀、碎片化閱讀,尤其是音訊方式的“聽書”學習,將給你造成可怕的後果,它會久而久之、悄無聲息地萎縮你的深度思維能力,最終讓你的思考和邏輯能力侏儒化,永無再高大起來的可能性。我經常強調要少刷屏閱讀、少追熱點八卦,多做深度閱讀,其因即在於我的這種認識。我的這種認識,是否已經過氣和陳腐?但願不是。

有了自己的情懷與審美,才構建起了人生中的“我”,才發起、誕生、躍動和存在著我的真偽、我的善惡、我的美醜、我的好惡、我的愛恨、我的貴賤、我的向背、我的取捨、我的性靈與心情、我的溫暖與冷感。

我很難想像,如果不是當年的華師校風薰陶了我的情懷和審美,我的人生何尋旨歸與意趣?我這樣說,你不要誤解以為我有很好的情懷和很高的審美,我是說“我的”情懷和審美。

走到人工智慧時代的今天,我常常有一種預感,將來的人,一切知識和能力都將被機器和數碼所取代(包括邏輯思維能力),惟情懷和審美,最後保留為“我”,成為“我之為我”的最後特質、價值和意義。

無論是個體還是類,倘若不發育出和活躍著某種情懷和審美,“我”將不復存在,人類中只有高度智慧IT化甚至標準化的人,但沒有“我”;有“這個”人和“那個”人,就像有“這個”iPhone和“那個”iPhone,但沒有“我”和“你”、沒有“你-我-他”。

我斗膽仿照一下德國古典哲學的調調兒或海德格爾的“親在”(Dasein)概念,來發明一個詞兒叫“活在”,我覺得,情懷和審美,是任何人的“我”的最後的“活在”。如果你讀這些文字覺得很彆扭,就一哂了之,或者乾脆跳過去,當沒看見。

(名校君注:用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理解,即“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

讀書如花,過季不開

文字功夫,自大學畢業後,一直就是我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亮點和優勢,甚至在我早年職場期間一次次地扮演了救命稻草的功能。

當我在職場上還沒有什麼職業能力和專業優勢的時候,人們首先是因為我的文字功夫而形成對我的泛泛印象:有才。於是,去留、用廢、薪酬、任免等事關人生境況和轉折的考量事項,我在多次險些被哢嚓幹掉的時候,因為文字才氣而得以倖存。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寫個東西、抄個玩意,秀才還是用得著的。

深度閱讀所沉積而成的四樣東西,視角立場、邏輯思維、情懷審美和文字功夫,是我整個人生系統運行的底層架構,也是我後來職業發展的個人特徵。

我的職業生涯,先後從事大學教師、證券分析、金融投資、並購重組、管理諮詢、商學教學、企業領導和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是實務工作和經商活動,如果說有什麼過人之處或可贊亮點,都仰賴這四樣東西。

“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前些時候面試,一個小夥子坐在我對面,一表人材、眼光放亮,整個人都散發著聰明機靈和青春朝氣,我一眼就看上他了。

一看他的簡歷,大四學生,滿紙高大上的記錄,北京頂級名校、熱門專業、科技創業、N多名目耀眼的活動、N多大牛企業的實習經歷。我說你是個非常棒的人,可惜了,大學時候都搞活動和實習去了,沒怎麼讀書。

他承認。那麼多活動和實習,他究竟學到了什麼,只有他自己和鬼才知道。這樣的大學經歷或簡歷,有利於找工作,卻不利於後半生。

年輕時候不好好讀一批書,人生越往後走越沒有後勁,等自己意識到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補上了。

最後用馬德老師的一段話結尾吧

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深刻,

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

發一條短信期待它被回復,

對人好期待它回應也好,

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它被關注被安慰,

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

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

如果沒實現昵?自怨自艾。

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

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

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讀書如花,過季不開。

- END -

編輯|Pason

投稿 ▏商務 ▏私聊

名校君(Wechat ID: mingxiaojun01)

另外還閱讀了一批小說、散文、詩歌、文學批評和電影評論。這樣泡圖書館,構成我本科四年生活的半壁江山。

華東師大的圖書館,座落在美麗的麗娃河畔,其西三樓的社科閱覽室和東二樓的期刊閱覽室,是我的最愛,那裡的圖書分類擺放的位置、那裡的一些書的劃記和折痕、那裡的對面閱讀女生、那裡的嚴肅認真到爆的值班老太太,至今我還記得十分清晰。在我孤苦無依、精神迷茫的本科歲月,圖書館是我最重要的精神寄託和自我安頓。後來,我把泡圖書館的這一批閱讀,稱作是深度閱讀,嚴肅的學術閱讀。

嚴肅的學術閱讀,是一種什麼感覺?枯燥,沒有任何娛樂性,不輕鬆,不happy,推進得很慢,無法快速閱讀,一本書甚至一段話都要讀很長的時間。通篇晦澀,不知所云,讀完了也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不是當時不知道它在說什麼,而是永遠你都不可能知道它在說什麼,這種感覺,也是常有的,比如黑格爾的《小邏輯》和胡塞爾的《現象學》。如果要用一個比喻來形容的話,嚴肅的學術閱讀,那感覺像是篆刻(動詞),硬碰硬。

你必須沉浸其中、一絲不苟、高度認真、耐心體會,用十分力道的勁兒、而且必須是靜謐縱深的巧勁兒,跟一塊堅硬的、冰冷的東西,完成或者實際上完不成但你在努力地去完成一種私我的、互動的、有力的衝突、碰撞、較勁、互掐和對話,然後那塊東西的大部分還是它自己,它跟你較勁兒的那一小部分,留下了你的理解、表達、印記和創作,甚至成為了你鍾愛的作品、你生命的傾訴。

讀書並不是為了記住什麼

於今我還記憶猶新,當年讀黑格爾《小邏輯》和《哲學史講演錄》、馬克思《資本論》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自然辯證法導言》、列寧《哲學筆記》、康得《純粹理性批判》和《論優美感和崇高感》、各種學術期刊、各個大學學報時……,那種“篆刻”(動詞)般的感覺。

今天重新記起這些書名、作者、刊名,恍如隔世,無限懷戀。1984-1988,我的本科歲月,19-23歲那樣的年華,中國改革開放那樣的時代,上海那樣的城市,華東師大那樣的大學,麗娃河畔那樣的美麗校園。

在那些書、作者和期刊中,有些什麼呢?得益於這批閱讀,我以論文《關於自我實現的哲學思考》,獲得政教系論文大獎賽一等獎,一舉逆轉了我的自卑心理。後來又得過幾次校級的徵文獎項,其中有一篇是寫人道主義與人權的,那個年代的顯學,題目和內容,現在記不起來了。

一隻來自於江西鄉下的醜小鴨,卑微、迷茫、無助和不安,在大上海漂泊沉浮、苦苦掙扎了兩三年後,終於在師大園的麗娃河畔,築建起他自己的精神島嶼。後來我在南京大學法律系讀研究生期間,在《江海學刊》、《晉陽學刊》、《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一連發表了十幾篇學術論文,成為研究生裡的學術明星,實際上也是本科時候深度閱讀所積累的底子,在年紀又稍長幾歲後的釋放和表達而已。

30年前本科的所有閱讀,書中文中的具體知識、觀點、論證和論據,我記憶中早已蕩然無存,一如雁過無痕,無益於我亦無誤於我。但這一批閱讀,就像是地質沉積一樣,經四度春秋寒暑,在我身上沉積成了四樣東西:

一是視角與立場,從宏觀的、社會的、家國的、人類的視角,觀察現象、看待問題;

二是邏輯思維能力;

三是情懷與審美;

四是語言功夫,包括演講和寫作能力。

當年所學的知識、所追的熱點、所趨的潮流,早已成前塵往事、老化飄散,但視角、邏輯、情懷和文字這四樣東西,卻成為我後來人生的個人特質和基礎能力,它們就像我個人特有的通用軟體,應用于人生的各種遭遇、境況、素材、場景和系統,都讓我進入有效運行的狀態。

常常有年輕人問我,讀書記不住怎麼辦?是否就白讀了?我認為,讀書並不是為了記住什麼,記不住什麼是大多數人的正常態,don’t care。真正重要的,是通過深度閱讀而沉積形成的視野、邏輯、思維和情懷。

完成對事物本質的洞察

有了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穿越信息量氾濫、知識超載、現象紛繁雜亂的迷霧,看清真正的因果鏈條和規律,化繁為簡、識別要害,完成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如今流行的網上閱讀、輕鬆閱讀、速食式閱讀、碎片化閱讀,尤其是音訊方式的“聽書”學習,將給你造成可怕的後果,它會久而久之、悄無聲息地萎縮你的深度思維能力,最終讓你的思考和邏輯能力侏儒化,永無再高大起來的可能性。我經常強調要少刷屏閱讀、少追熱點八卦,多做深度閱讀,其因即在於我的這種認識。我的這種認識,是否已經過氣和陳腐?但願不是。

有了自己的情懷與審美,才構建起了人生中的“我”,才發起、誕生、躍動和存在著我的真偽、我的善惡、我的美醜、我的好惡、我的愛恨、我的貴賤、我的向背、我的取捨、我的性靈與心情、我的溫暖與冷感。

我很難想像,如果不是當年的華師校風薰陶了我的情懷和審美,我的人生何尋旨歸與意趣?我這樣說,你不要誤解以為我有很好的情懷和很高的審美,我是說“我的”情懷和審美。

走到人工智慧時代的今天,我常常有一種預感,將來的人,一切知識和能力都將被機器和數碼所取代(包括邏輯思維能力),惟情懷和審美,最後保留為“我”,成為“我之為我”的最後特質、價值和意義。

無論是個體還是類,倘若不發育出和活躍著某種情懷和審美,“我”將不復存在,人類中只有高度智慧IT化甚至標準化的人,但沒有“我”;有“這個”人和“那個”人,就像有“這個”iPhone和“那個”iPhone,但沒有“我”和“你”、沒有“你-我-他”。

我斗膽仿照一下德國古典哲學的調調兒或海德格爾的“親在”(Dasein)概念,來發明一個詞兒叫“活在”,我覺得,情懷和審美,是任何人的“我”的最後的“活在”。如果你讀這些文字覺得很彆扭,就一哂了之,或者乾脆跳過去,當沒看見。

(名校君注:用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理解,即“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

讀書如花,過季不開

文字功夫,自大學畢業後,一直就是我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亮點和優勢,甚至在我早年職場期間一次次地扮演了救命稻草的功能。

當我在職場上還沒有什麼職業能力和專業優勢的時候,人們首先是因為我的文字功夫而形成對我的泛泛印象:有才。於是,去留、用廢、薪酬、任免等事關人生境況和轉折的考量事項,我在多次險些被哢嚓幹掉的時候,因為文字才氣而得以倖存。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寫個東西、抄個玩意,秀才還是用得著的。

深度閱讀所沉積而成的四樣東西,視角立場、邏輯思維、情懷審美和文字功夫,是我整個人生系統運行的底層架構,也是我後來職業發展的個人特徵。

我的職業生涯,先後從事大學教師、證券分析、金融投資、並購重組、管理諮詢、商學教學、企業領導和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是實務工作和經商活動,如果說有什麼過人之處或可贊亮點,都仰賴這四樣東西。

“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前些時候面試,一個小夥子坐在我對面,一表人材、眼光放亮,整個人都散發著聰明機靈和青春朝氣,我一眼就看上他了。

一看他的簡歷,大四學生,滿紙高大上的記錄,北京頂級名校、熱門專業、科技創業、N多名目耀眼的活動、N多大牛企業的實習經歷。我說你是個非常棒的人,可惜了,大學時候都搞活動和實習去了,沒怎麼讀書。

他承認。那麼多活動和實習,他究竟學到了什麼,只有他自己和鬼才知道。這樣的大學經歷或簡歷,有利於找工作,卻不利於後半生。

年輕時候不好好讀一批書,人生越往後走越沒有後勁,等自己意識到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補上了。

最後用馬德老師的一段話結尾吧

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深刻,

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

發一條短信期待它被回復,

對人好期待它回應也好,

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它被關注被安慰,

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

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

如果沒實現昵?自怨自艾。

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

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

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讀書如花,過季不開。

- END -

編輯|Pason

投稿 ▏商務 ▏私聊

名校君(Wechat ID: mingxiaojun01)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