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社力作|一個蘇北村莊的文化興村路

“最江蘇”導讀

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的馬莊村, 是一個人均年收入1.85萬元的蘇北村莊。 雖然收入僅略高於江蘇全省農民平均水準, 但依靠對“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堅守, 演繹著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一個蘇北村莊的文化興村路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陳剛 朱旭東 李燦

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的馬莊村, 是一個人均年收入1.85萬元的蘇北村莊。 雖然收入僅略高於江蘇全省農民平均水準, 但依靠對“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堅守, 演繹著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不可能”的村裡事

擁有一支拿過“國際大獎”的農民樂團,

是馬莊的響亮名片。 36歲的樂團團長孟輝, 至今還記得15年前第一次用小號吹成曲時的興奮。 1988年組建的蘇北第一支農民銅管樂隊, 由20多位土生土長的農民組成, 他們自己編排的小品、快板、舞蹈、歌曲等節目, 寓教於樂, 非常接地氣。 不僅在徐州和江蘇打響了名聲, 還多次走出國門。 在義大利第八屆國際音樂節時, 他們獲得了二等獎的佳績。

村黨委書記、前農民樂團團長孟國棟向本刊記者介紹說, 農民樂團還利用自身優勢, 編排了一系列接地氣、正能量的作品, 如《新思想引領新時代》《“兩學一做”促發展》等, 用鄉親們喜聞樂見的形式, 把節目送到鄉村社區、田間地頭。

不僅有樂團, 馬莊還有“村歌”《馬莊之歌》;每月1日的升國旗儀式,

也已成了馬莊群眾生活的一部分。

“哥, 我現在想哭, 能有這麼多人來就真是非常不容易了。 ”2016年, 徐州市公安局在馬莊村做禁毒宣傳, 現場200多人按村民小組自動列隊的場景, 讓這位民警非常詫異, 對孟國棟直呼“這不可能。 ”

農民樂團“吹”出農民“精氣神”

文化育人, 潛移默化。 一些社會的“老難題”在馬莊也有了新表達。 如被視為“國際難題”的婆媳關係, 在馬莊卻有許多和諧孝親的範例。

村裡鼓勵年輕人逢節假日給老人送禮物、買鞋做衣服, 村幹部還會將這些統計下來, 張榜公佈以示激勵;每年底, 村裡都會表彰10位元“十佳婆婆”和10位“十佳媳婦”, 頒發證書和一定的獎勵。 村原書記孟慶喜介紹說, 比如“好婆婆”的標準, 會考量她與兒媳婦的關係, 是否關心兒媳等, “村組幹部還要聽取鄰居和親戚的意見。 ”

“每次回娘家, 我媽都自豪地對人說, ‘我們家閨女是她們村的十佳媳婦’。 ”已連續10年被評上“十佳媳婦”的馬莊四組村民夏莉說, 大家都很認可這個榮譽, 親戚朋友也非常認可她。

這樣一些長期堅持的評選,

讓馬莊村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村幹部”“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 孟國棟說, 多年來村裡無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發生, 沒有封建迷信活動, 沒有不孝順老人的現象。 樂於奉獻、建功立業、見義勇為的好人好事則層出不窮。

“金不換”的幸福感

“人心特別齊, 活得有滋味。 別的村都羡慕。 ”從外鄉嫁到馬莊的李紅俠說。 一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可能”的事, 在馬莊, 老百姓早就習以為常, 並以此為自豪。

在馬莊, 大年初一就拉開春節運動會的序幕, 元宵節有燈會, 三月初八有廟會, 夏季有納涼晚會, 其他重要節假日還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元宵燈會最熱鬧的一年, 十裡八鄉來了約有3萬人。

除了升國旗, 馬莊每月還至少播放兩場電影;每半月出版一期壁報、畫廊;每季度舉辦一次文化知識科學講座……這些已成為馬莊人生活的一部分。

“參加升旗儀式, 心情特別好, 精氣神是真的不一樣。 ”71歲的保潔員王克金說。

用村民們的話說, 文化活動豐富了, 讓大家感覺“很溫暖”, 精神更加充實, 工作生活中養老敬老、積極向上的氛圍也就水到渠成了。

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

40歲的李紅俠,目前任馬莊農民樂團副團長,也是一名老隊員了。“作為一名女性,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平時就在村裡排練,還能照顧家庭,我挺滿足的。”

跟馬莊的幹部群眾聊天,“名聲”是他們口中的一個高頻詞:樂團“吹”響了馬莊的名聲,讓大家有了自豪感,也主動想維護好村子的名聲。“即使村裡有沒做到的,大家也心往一處聚,勁往一處使。”孟國棟說。

“在生活中,誰都不想得到壞名聲,大夥兒都在競爭好名聲。”59歲的村民夏桂美說。

在李紅俠看來,農民不應該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還應該有充實的文化生活,不一樣的精神狀態。

“論經濟,馬莊在徐州也排不到第一梯隊,但是文化生活方面,我們當仁不讓!這種獲得感、幸福感是票子買不來的!”孟國棟說。

維護鄉風民俗,黨員幹部帶起了頭。走進村子,可以見到不少人家的大門旁掛著“共產黨員戶”牌子,公示黨員資訊、照片和聯繫方式,還寫有黨員們的公開承諾。

雖然村口和主要路口都安裝了攝像頭,但村兩委堅持輪流值班,除了到村民小組、在村企業,值班幹部晚上還要巡查到淩晨兩點左右,這是人睡眠最深的時候,也是入室盜竊的時間段。“讓老百姓睡個安穩覺,通過值班,給外面一些信號,讓‘鉗工’(指小偷)知道馬莊不能去。”孟國棟說。

“守住精神,鄉村才有魂”

“村史館”裡的老物件和圖片,記錄著馬莊村的發展歷程,而一部農民樂團的發展史,更真實地記錄了這座村莊的興衰。

小小的馬莊村為什麼會有一個農民樂團?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馬莊還十分貧窮落後,在全鎮18個村中排第13位。在“專注掙錢”的同時,不少村民被不良風氣浸染,賭博、酗酒、打架、鬥毆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

“守住精神,鄉村才有魂。”孟慶喜說。幹過30年村書記的他當初宣導成立農民樂團,既有提升知名度、“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考慮,又覺得應該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通過“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我教育”,提升村民素質,淨化社會風氣。

馬莊村全景圖

但馬莊農民樂團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曾一度面臨解散。以前馬莊的銅管樂隊不用考慮掙錢,村集體有4個小煤礦,可以“養”著樂隊。2001年,在徐州市開展的整頓中,馬莊的4個小煤礦全部關停,“養不起樂團了,不少演員被拉走了。”孟國棟告訴記者,他2002年從江蘇省梆子劇團被“拉”回村的時候,農民樂團就剩六七個人。

沒有了集體經濟的“靠山”,農民樂團開始向市場要出路,不僅依靠每年上百場商業演出養活了樂團,還購置相應設備謀求更大發展。

對於那些年的打拼,身兼駕駛員、小號手等多種角色的現任團長孟輝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當初人手不夠,大家就各自多練幾樣樂器;30斤重的軍鼓,從早8點背到晚上10點;演出時遇上大雨,團員們搶著搬設備而淋濕了鋪蓋卷;女團員能爬到7米多高的架子上去掛燈……

“演出你可能演不過專業團隊,但從精神上來說,可能沒有團隊能跟我們比。”孟國棟說。

這麼辛苦為什麼?因為群眾喜歡。孟國棟說,這讓老百姓有了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

如今的馬莊,已經擁有“全國文明村”、“中國民俗文化村”等30多項國家級榮譽。

“讓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

與馬莊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以前是採煤塌陷區,經過多年的治理修復,現在是一個年接待遊客超600萬人次的國家級濕地公園。10歲就學會縫製香包的王秀英,是非遺中藥香包的傳承人。早年間,馬莊開始發展旅遊產業,這裡的手工香包就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產品。2016年,僅“王秀英香包”就賣出了30多萬件,收入600多萬元,帶動了全村200餘人就業,從業者人均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

“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婦女都回來跟我一起縫製香包,她們每月能掙3000多元。”王秀英開心地說,她一年能有20萬元的純收入,在潘安湖景區還有了自己的香包製作室。最近,王秀英們非常忙,因為手工中藥香包賣斷了貨,前來訂貨的人只能排隊等候。

馬莊村早年靠“文化立村”成名後,有不少企業前來投資。2011年,一家液壓零部件公司到村裡投資,為徐工集團做配套,200多村民成為工人,“每人每月最少收入也有四五千”。村民解決了就業、增加了收入,集體經濟也有了積累。

馬莊全村原有耕地3000多畝,採煤塌陷地治理成為濕地公園後,村子成為生態觀光旅遊的熱土。村裡積極建成盛景莊園、兩漢採摘園等千餘畝採摘項目,並充分利用民俗優勢資源,大力興辦農家樂、民宿、小吃街、購物街等專案,鼓起群眾“錢袋子”。

“邊上的潘安湖由礦坑變成了風景區,馬莊村的文化符號在不斷放大,老百姓搞民俗文化旅遊的信心也越來越強,形成了良性迴圈。”孟慶喜說。

村裡還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投入200多萬元對全村環境全面淨化、綠化、美化;還為全村400多戶改造管道,在太陽能沼氣迴圈利用上開動腦筋,村民生產生活實現了綠色化。

“如果鄉村振興需要一雙翅膀,一翼是產業富民,另一翼就是文化精神。”孟國棟說,經過近30年的探索,馬莊村已形成“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不僅改變了鄉村的精神風貌,塑造了奮發向上的馬莊精神,而且讓老百姓在富起來的同時,也文明了起來。

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

40歲的李紅俠,目前任馬莊農民樂團副團長,也是一名老隊員了。“作為一名女性,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平時就在村裡排練,還能照顧家庭,我挺滿足的。”

跟馬莊的幹部群眾聊天,“名聲”是他們口中的一個高頻詞:樂團“吹”響了馬莊的名聲,讓大家有了自豪感,也主動想維護好村子的名聲。“即使村裡有沒做到的,大家也心往一處聚,勁往一處使。”孟國棟說。

“在生活中,誰都不想得到壞名聲,大夥兒都在競爭好名聲。”59歲的村民夏桂美說。

在李紅俠看來,農民不應該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還應該有充實的文化生活,不一樣的精神狀態。

“論經濟,馬莊在徐州也排不到第一梯隊,但是文化生活方面,我們當仁不讓!這種獲得感、幸福感是票子買不來的!”孟國棟說。

維護鄉風民俗,黨員幹部帶起了頭。走進村子,可以見到不少人家的大門旁掛著“共產黨員戶”牌子,公示黨員資訊、照片和聯繫方式,還寫有黨員們的公開承諾。

雖然村口和主要路口都安裝了攝像頭,但村兩委堅持輪流值班,除了到村民小組、在村企業,值班幹部晚上還要巡查到淩晨兩點左右,這是人睡眠最深的時候,也是入室盜竊的時間段。“讓老百姓睡個安穩覺,通過值班,給外面一些信號,讓‘鉗工’(指小偷)知道馬莊不能去。”孟國棟說。

“守住精神,鄉村才有魂”

“村史館”裡的老物件和圖片,記錄著馬莊村的發展歷程,而一部農民樂團的發展史,更真實地記錄了這座村莊的興衰。

小小的馬莊村為什麼會有一個農民樂團?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馬莊還十分貧窮落後,在全鎮18個村中排第13位。在“專注掙錢”的同時,不少村民被不良風氣浸染,賭博、酗酒、打架、鬥毆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

“守住精神,鄉村才有魂。”孟慶喜說。幹過30年村書記的他當初宣導成立農民樂團,既有提升知名度、“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考慮,又覺得應該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通過“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我教育”,提升村民素質,淨化社會風氣。

馬莊村全景圖

但馬莊農民樂團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曾一度面臨解散。以前馬莊的銅管樂隊不用考慮掙錢,村集體有4個小煤礦,可以“養”著樂隊。2001年,在徐州市開展的整頓中,馬莊的4個小煤礦全部關停,“養不起樂團了,不少演員被拉走了。”孟國棟告訴記者,他2002年從江蘇省梆子劇團被“拉”回村的時候,農民樂團就剩六七個人。

沒有了集體經濟的“靠山”,農民樂團開始向市場要出路,不僅依靠每年上百場商業演出養活了樂團,還購置相應設備謀求更大發展。

對於那些年的打拼,身兼駕駛員、小號手等多種角色的現任團長孟輝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當初人手不夠,大家就各自多練幾樣樂器;30斤重的軍鼓,從早8點背到晚上10點;演出時遇上大雨,團員們搶著搬設備而淋濕了鋪蓋卷;女團員能爬到7米多高的架子上去掛燈……

“演出你可能演不過專業團隊,但從精神上來說,可能沒有團隊能跟我們比。”孟國棟說。

這麼辛苦為什麼?因為群眾喜歡。孟國棟說,這讓老百姓有了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

如今的馬莊,已經擁有“全國文明村”、“中國民俗文化村”等30多項國家級榮譽。

“讓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

與馬莊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以前是採煤塌陷區,經過多年的治理修復,現在是一個年接待遊客超600萬人次的國家級濕地公園。10歲就學會縫製香包的王秀英,是非遺中藥香包的傳承人。早年間,馬莊開始發展旅遊產業,這裡的手工香包就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產品。2016年,僅“王秀英香包”就賣出了30多萬件,收入600多萬元,帶動了全村200餘人就業,從業者人均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

“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婦女都回來跟我一起縫製香包,她們每月能掙3000多元。”王秀英開心地說,她一年能有20萬元的純收入,在潘安湖景區還有了自己的香包製作室。最近,王秀英們非常忙,因為手工中藥香包賣斷了貨,前來訂貨的人只能排隊等候。

馬莊村早年靠“文化立村”成名後,有不少企業前來投資。2011年,一家液壓零部件公司到村裡投資,為徐工集團做配套,200多村民成為工人,“每人每月最少收入也有四五千”。村民解決了就業、增加了收入,集體經濟也有了積累。

馬莊全村原有耕地3000多畝,採煤塌陷地治理成為濕地公園後,村子成為生態觀光旅遊的熱土。村裡積極建成盛景莊園、兩漢採摘園等千餘畝採摘項目,並充分利用民俗優勢資源,大力興辦農家樂、民宿、小吃街、購物街等專案,鼓起群眾“錢袋子”。

“邊上的潘安湖由礦坑變成了風景區,馬莊村的文化符號在不斷放大,老百姓搞民俗文化旅遊的信心也越來越強,形成了良性迴圈。”孟慶喜說。

村裡還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投入200多萬元對全村環境全面淨化、綠化、美化;還為全村400多戶改造管道,在太陽能沼氣迴圈利用上開動腦筋,村民生產生活實現了綠色化。

“如果鄉村振興需要一雙翅膀,一翼是產業富民,另一翼就是文化精神。”孟國棟說,經過近30年的探索,馬莊村已形成“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不僅改變了鄉村的精神風貌,塑造了奮發向上的馬莊精神,而且讓老百姓在富起來的同時,也文明了起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