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走近諾貝爾醫學獎」1950年得主: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三位巨匠!

每週六

《走進諾貝爾醫學獎》

會如約同您見面每週我們會向您介紹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獲獎者

展現獲獎者的傑出貢獻和波瀾起伏的人生

在不知不覺、不緊不慢中

品味醫學的進步和博大精深的醫學史!

田穎醫生

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聯合創始人

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

點擊上方語音, 收聽【走進諾貝爾醫學獎】

195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菲力浦·肖瓦特·亨奇

愛德華·喀爾文·肯德爾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菲力浦·肖瓦特·亨奇

(1896年-1965年)

愛德華·喀爾文·肯德爾

1886年-1972年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1897年-1996年

獲獎年份:1950年

獲獎理由: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理效應。

菲力浦·肖瓦特·亨奇

國籍:美國

人物小故事:

亨奇在梅歐財團醫院工作時,

曾著重研究風濕病。 他發現黃疸病人或孕婦原先患的風濕性關節炎都會減輕, 就斷定黃疸病或妊娠期婦女身體裡一定存在一種能抑制風濕病的物質被釋放出來。

由此他確認風濕病是可以治癒的, 於是他就集中精力研究這個問題。 起初他作了許多試驗, 如給風濕關節病患者注射黃疸病人的膽汁、注射性激素或輸孕婦的血等, 都沒有成功。

後來他從肯德爾博士那裡看到關於“可的松”的論文, 受到啟發, 決定進行試驗, 1948年到1949年他和肯德爾一起用可的松給風濕關節炎病患者作臨床試驗, 終於獲得成功。

以後對可的松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 從治療一般風濕病以至到用於診治與槍救其他疑難病症。

亨奇還在美國創立了風濕病學會,

使風濕病研究逐步成為全世界醫學界重視的問題, 他成了全世界風濕病的權威。

個人履歷:

1896年, 生於美國匹茲堡;

1916年, 畢業於拉斐特醫學院並獲得碩士學位, 隨後進入美國陸軍軍醫團, 編入預備役, 繼續在匹茲堡大學攻讀醫學;

1920年, 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928年, 開始擔任梅歐財團的大學醫院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

二戰中, 任中校軍醫;

1946年, 退伍後任陸軍軍醫團專門顧問, 仍回梅歐財團醫院任職, 進行醫藥研究工作;

1950年, 他和美國生化學家肯德爾, 瑞士化學家賴希施泰因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

1958年, 從梅歐財團退職, 任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1965年, 在牙買加的奧喬裡奧斯逝世。

肯德爾於1934年從腎上腺皮質分離出皮質激素純結晶,

進而由此分離出20多種物質, 從中得到化合物A、B、E、F四種類固醇。 1944年根據肯德爾的方法, 梅爾克公司大量生產出化合物A。

1945年, 梅歐財團和梅爾克公司研究, 成功地將化合物A轉變成E, 使E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 這就是治療風濕病的“可的松”。

1948年由亨奇博士和肯德爾博士合作, 把可的松正式應用于風濕病患者, 取得了顯著效果。 以後逐步擴大試驗範圍, 證實了腎上腺皮質激素對許多炎症性疾病都有療效。

個人履歷:

1886年, 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南諾沃克;

1910年, 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1934年, 從腎上腺皮質分離出皮質激素純結晶;

1941年, 任明尼蘇達大學附設的梅歐財團大學醫院的生化部主任, 後為部長;

1944年,根據肯德爾的方法,梅爾克公司大量生產出化合物A;

1948年,與肯德爾博士合作,把可的松正式應用于風濕病患者,取得了顯著效果;

1950年,與菲力浦·肖瓦特·亨奇、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1年,退休;

1972年,逝世於普林斯頓。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國籍:波蘭-瑞士

人物小故事:

賴希施泰因是1933年在抗壞血酸(維生素C)被鑒定後不久,成功地合成這種維生素的人之一,他所發明的“發酵製造法”是現在工業製造維生素C的重要方法之一,直到現在很多西方大藥廠還在採用。

個人履歷:

1897年,生於波蘭弗羅克拉維克;

1905年,他隨家人離開俄國,先遷移到伯林,然後遷到瑞士的蘇黎世;

1914年,成為瑞士公民;

1922年,賴希施泰因在蘇黎世理工學院施陶丁格爾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

1931年,他被聘為盧齊契加的助手,盧齊契加和賴希施泰因都是施陶丁格爾的學生;

1933年,成功合成維生素C;

1950年,與菲力浦·肖瓦特·亨奇、愛德華·喀爾文·肯德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96年,逝世於瑞士。

1944年,根據肯德爾的方法,梅爾克公司大量生產出化合物A;

1948年,與肯德爾博士合作,把可的松正式應用于風濕病患者,取得了顯著效果;

1950年,與菲力浦·肖瓦特·亨奇、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1年,退休;

1972年,逝世於普林斯頓。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國籍:波蘭-瑞士

人物小故事:

賴希施泰因是1933年在抗壞血酸(維生素C)被鑒定後不久,成功地合成這種維生素的人之一,他所發明的“發酵製造法”是現在工業製造維生素C的重要方法之一,直到現在很多西方大藥廠還在採用。

個人履歷:

1897年,生於波蘭弗羅克拉維克;

1905年,他隨家人離開俄國,先遷移到伯林,然後遷到瑞士的蘇黎世;

1914年,成為瑞士公民;

1922年,賴希施泰因在蘇黎世理工學院施陶丁格爾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

1931年,他被聘為盧齊契加的助手,盧齊契加和賴希施泰因都是施陶丁格爾的學生;

1933年,成功合成維生素C;

1950年,與菲力浦·肖瓦特·亨奇、愛德華·喀爾文·肯德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96年,逝世於瑞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