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重慶炫酷室內跳傘 秒速71米的狂風中體驗飛的感覺

在重慶際華園極限運動中心裡, 有兩套奇怪的設備, 外觀看上去就是巨大的空心圓柱玻璃房。 不過, 這兩個看似簡單的玻璃房卻可以讓人體驗一把“飛一般的感覺”。 這兩套名叫“SkyVenture風洞”的設備, 是名為“室內跳傘”的極限運動不可或缺的。

曾于2017年和河南、湖北的室內跳傘運動員共同組成首支室內跳傘“國家隊”參與國際賽事的iFly際華園教練隊的隊員們, 正在這裡進行緊張的訓練。 他們正備戰今年3月的2018年“際華杯”全國室內跳傘(風洞)錦標賽和今年9月的FAI亞洲室內跳傘錦標賽。

訓練中的高振偉倒懸著在空中旋轉

高振偉倒立著在空中漫步

隊員們在空中手把手組成編隊

1月31日, 記者來到極限運動中心, 一探神秘的室內跳傘運動和這群代表國家首次參加室內跳傘國際賽事的運動員們。


秒速71米的狂風送他們“上天”

說起室內跳傘運動, 就必須得從它的運動場地——“風洞”說起。 室內跳傘並不是讓運動員在室內背著傘包從高處往下跳, 而是讓運動員在風洞內憑藉風力懸空飛行, 進而擺出各種造型、做出各種動作。 之所以將這項運動命名為“室內跳傘”, 是因為運動員在風洞內懸浮的過程和跳傘運動在跳出飛機到打開傘包之間的過程幾乎完全一樣。 國際上很多跳傘基地都會配備風洞裝置, 以便跳傘運動員在其中演練跳傘中的姿勢。

空中編隊

兩個隊員在空中表演疊羅漢

極限運動中心所裝風洞的飛行艙直徑4.3米, 內部高12.88米, 可控最高風速為71米/秒, 也就是255.6公里/小時。 開動起來所提供的強大風力可以吹得運動員在其中上下翻飛。

iFly際華園教練隊的領隊劉于介紹道, 這兩套風洞是從國外引進的目前最先進的風洞設備。 這裡也是世界第一處同時安裝兩套風洞設備的地點, 是咱們“中國隊”訓練的地方。

起飛的秘訣: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休息室裡, 隊員張尚一給記者詳細地介紹了室內跳傘的運動原理和賽制。

兩排隊員們在空中手組成編隊

空中探戈

由於風洞能夠提供強大的上升風力,隊員們進入風洞都要穿著特製的連體服,戴著頭盔。這種服裝能夠耐受風力的撕扯,同時加裝了一些供他人抓扯的“握把”,讓成組的運動員能夠很好的協調動作。頭盔則是為運動員在俯衝動作中提供保護。

初次“起飛”時,隊員們要克服對“懸浮”的恐懼和全新運動方式帶來的眩暈感。張尚一說這並不難,個把小時就能適應。在風洞中懸浮起來後,主要靠上身受力,以兩臂及腰部控制身體平衡及做出動作改變。運動員要用兩臂“壓著”風,扭腰抬起受力面積相對較小的下半身。在風力較大時,僅僅手掌一個動作的改變就會影響到全身的姿勢。這是一項既考驗體力又考驗耐力的運動。

藍衣隊員手把手做成拱門,紅衣隊員穿行其間

兩個隊員在空中表演疊羅漢

運動後,隊員們的疲累並不會體現在“大汗淋漓”的情況上——汗水都在第一時間被風乾了,僅頭盔裡會有些汗。他們會全身酸痛:強風拉扯著他們的全身肌肉,而為了在最高時速255.6公里的狂風裡維持平衡、迅速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他們要從每一條肌肉裡榨取力量。

張尚一稱,室內跳傘運動在國內剛剛起步,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航管中心剛對此項運動立項。目前國內組織的比賽和運動員的分級等一系列制度都是套用美國IBA協會的制度。

參與此項運動的人員被IBA協會分為三個大的層級:愛好者、教練和教官。教官負責教練資質考核,教練則屬於普通運動員層級,同時也為愛好者提供參與室內跳傘的安全保障服務。

隊員們在地面進行編隊訓練

高振偉和隊員們正進行戰術分析

室內跳傘的比賽方式,主要分為“動態”和“造型”兩個大的板塊。通俗的說,“造型”板塊選取固定成套動作,比誰完成的次數更多,按照完成次數、動作完成度等條件評判打分;“動態”板塊由運動員自己安排成套動作,按動作難度和完成速度等條件打分。國際賽事一般設雙人組和四人組,由於國內此項運動並不普及,所以國內的賽事會設單人比賽。

“墊底”的國服第一:我還想代表中國參賽!

iFly際華園教練隊隊員大多是90後,是一群大男孩。訓練、工作之餘他們也會聚在一起打打遊戲。提起“面對疾風吧!”“我最討厭雨天和霧天跳傘”等遊戲用語,隊員們都會相視一笑。

他們也按時下遊戲直播愛用的口號,將室內跳傘技術最好的隊員稱為:國服第一。這個國服第一就是高振偉——2017年他作為中國首個室內跳傘隊伍成員參加世界級比賽。當時劉于作為領隊,帶領4名隊員加入中國隊。

設計編隊

訓練之前隊員們在休息室小憩

但是,他們的比賽並不順利——所有專案的名次都是21、22名,屬於墊底的那類。用遊戲界的說法就是“慘遭吊打”。

高振偉對此並不顯出沮喪,而是興奮地說起了自己2016年第一次接觸室內跳傘的感受:“這運動刺激!有癮!”

高振偉在空中做造型

訓練結束之後大家一起離開訓練場

他說,自己初次接觸室內跳傘就迷上了這項運動。一直以來都一心想提高技術,更快更好做出難度更高的動作。至於2017年世錦賽失利,對自己和隊友來說並不是打擊,而更像是鞭策。這項運動在中國剛剛起步,國內選手和其他國家選手的差距大家一早就有心理準備。不過,他們參與打破了中國在此項運動的國際性比賽上零的突破,大家都覺得意義非凡。

高振偉說:“馬上7月我們就要申辦在極限運動中心舉辦第一屆FAI亞洲室內跳傘錦標賽!聽說2024年的巴黎運動會也有希望將室內跳傘作為比賽專案!我想在那個時候還能參與國家隊,代表中國參賽!”

高振偉對著對面的隊員做了一個構圖的手勢

張尚一正給記者介紹室內跳傘的人體受力點及控制技巧

隊員們正進行編隊訓練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余珂靜/文 楊可/圖

兩排隊員們在空中手組成編隊

空中探戈

由於風洞能夠提供強大的上升風力,隊員們進入風洞都要穿著特製的連體服,戴著頭盔。這種服裝能夠耐受風力的撕扯,同時加裝了一些供他人抓扯的“握把”,讓成組的運動員能夠很好的協調動作。頭盔則是為運動員在俯衝動作中提供保護。

初次“起飛”時,隊員們要克服對“懸浮”的恐懼和全新運動方式帶來的眩暈感。張尚一說這並不難,個把小時就能適應。在風洞中懸浮起來後,主要靠上身受力,以兩臂及腰部控制身體平衡及做出動作改變。運動員要用兩臂“壓著”風,扭腰抬起受力面積相對較小的下半身。在風力較大時,僅僅手掌一個動作的改變就會影響到全身的姿勢。這是一項既考驗體力又考驗耐力的運動。

藍衣隊員手把手做成拱門,紅衣隊員穿行其間

兩個隊員在空中表演疊羅漢

運動後,隊員們的疲累並不會體現在“大汗淋漓”的情況上——汗水都在第一時間被風乾了,僅頭盔裡會有些汗。他們會全身酸痛:強風拉扯著他們的全身肌肉,而為了在最高時速255.6公里的狂風裡維持平衡、迅速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他們要從每一條肌肉裡榨取力量。

張尚一稱,室內跳傘運動在國內剛剛起步,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航管中心剛對此項運動立項。目前國內組織的比賽和運動員的分級等一系列制度都是套用美國IBA協會的制度。

參與此項運動的人員被IBA協會分為三個大的層級:愛好者、教練和教官。教官負責教練資質考核,教練則屬於普通運動員層級,同時也為愛好者提供參與室內跳傘的安全保障服務。

隊員們在地面進行編隊訓練

高振偉和隊員們正進行戰術分析

室內跳傘的比賽方式,主要分為“動態”和“造型”兩個大的板塊。通俗的說,“造型”板塊選取固定成套動作,比誰完成的次數更多,按照完成次數、動作完成度等條件評判打分;“動態”板塊由運動員自己安排成套動作,按動作難度和完成速度等條件打分。國際賽事一般設雙人組和四人組,由於國內此項運動並不普及,所以國內的賽事會設單人比賽。

“墊底”的國服第一:我還想代表中國參賽!

iFly際華園教練隊隊員大多是90後,是一群大男孩。訓練、工作之餘他們也會聚在一起打打遊戲。提起“面對疾風吧!”“我最討厭雨天和霧天跳傘”等遊戲用語,隊員們都會相視一笑。

他們也按時下遊戲直播愛用的口號,將室內跳傘技術最好的隊員稱為:國服第一。這個國服第一就是高振偉——2017年他作為中國首個室內跳傘隊伍成員參加世界級比賽。當時劉于作為領隊,帶領4名隊員加入中國隊。

設計編隊

訓練之前隊員們在休息室小憩

但是,他們的比賽並不順利——所有專案的名次都是21、22名,屬於墊底的那類。用遊戲界的說法就是“慘遭吊打”。

高振偉對此並不顯出沮喪,而是興奮地說起了自己2016年第一次接觸室內跳傘的感受:“這運動刺激!有癮!”

高振偉在空中做造型

訓練結束之後大家一起離開訓練場

他說,自己初次接觸室內跳傘就迷上了這項運動。一直以來都一心想提高技術,更快更好做出難度更高的動作。至於2017年世錦賽失利,對自己和隊友來說並不是打擊,而更像是鞭策。這項運動在中國剛剛起步,國內選手和其他國家選手的差距大家一早就有心理準備。不過,他們參與打破了中國在此項運動的國際性比賽上零的突破,大家都覺得意義非凡。

高振偉說:“馬上7月我們就要申辦在極限運動中心舉辦第一屆FAI亞洲室內跳傘錦標賽!聽說2024年的巴黎運動會也有希望將室內跳傘作為比賽專案!我想在那個時候還能參與國家隊,代表中國參賽!”

高振偉對著對面的隊員做了一個構圖的手勢

張尚一正給記者介紹室內跳傘的人體受力點及控制技巧

隊員們正進行編隊訓練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余珂靜/文 楊可/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