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賈慶林、俞正聲、汪洋曾先後出席,歷年中央對台工作會議,傳遞出哪些反“台獨”信號?

據新華社消息, 2018年對台工作會議本月1日至2日在京舉行。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並講話,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楊潔篪主持, 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作工作彙報, 從新華社照片中可以看出, 坐在主席臺上的還有國台辦副主任劉結一。

年度對台工作會議是當年大陸對台工作的“指南針”。 本次會議至少透露出三個資訊:第一, 明確今後對台工作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第二, 定調未來兩岸未來: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

對台工作面臨風險挑戰;第三, 提出今年工作思路:既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 也要在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讓在大陸臺胞享受同等待遇、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等方面下功夫。

首次會議澄清“統一”意涵

這一備受兩岸關注的會議始於1990年12月。 當時新華社的通稿寫道, 這次會議是在國內政治局勢穩定, 改革開放深入發展, 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召開的。

通稿中提到的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 一是指蔣經國去世, 李登輝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 二是指隨著臺灣當局開放老兵返鄉, 原先完全隔絕的兩岸狀態開了一道縫。

這次會議呼籲, 國共兩黨應當儘早接觸談判,

談判中可以吸收兩岸其他政黨、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 談判可以在高層進行, 也可以先從較低的層次開始。 關於兩岸交流, 會議提出, 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兩岸的聯繫, 儘快實現雙向的、直接的“三通”。 應當進一步擴大人員交往和各種交流, 特別是加強經貿往來。

新華社的通稿還向外澄清了“統一”的核心意涵:實現國家的統一, 不是誰要吃掉誰, 而是要使整個中華民族聯合起來, 團結起來, 使國家得到很快發展。

值得一提的, 當時新華社通稿的作者就是首位赴臺灣採訪的大陸記者, 後來的國台辦發言人范麗菁。

之後的1992年3月、1998年5月, 以及新世紀以來都召開過年度對台工作會議, 並逐漸形成定式。 比如, 會議召開時間定在了當年農曆新年前後。

會期也從1990年的七天、1992年的五天、1998年的三天, 到如今的一到兩天。 由一位分管對台工作的政治局常委出席會議並講話, 之前是賈慶林與俞正聲, 分管外事的國務委員主持會議, 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作工作報告。

反“台獨”層層加碼

如果分析歷次對台工作會議內容, 我們可以讀出兩條主線, 一條是反“台獨”求統一, 另一條則是加強兩岸交流, 兩者互為補充, 互相促進。

先看第一條線。 1990年對台工作會議提出, 國共兩黨應當儘早接觸談判, “許多問題, 只要談起來, 總是可以解決的。 ”在1998年會議上提出了路徑, “當前首先是進行政治談判的程式性商談, 以解決正式談判的議題、名義、地點等問題。 ”

自新世紀以來,

島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2008年承認“兩岸同屬一中”的國民黨重新執政, 兩岸關係逐漸趨緩。 2012年會議上提出, 要務實推進兩岸協商, 全面深化經濟合作, 繼續為今後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 到了2015年會議則升級為, 繼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動, 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成果。

可惜的是, 2016年成了分水嶺。 那年初, 持“台獨”立場的民進黨當局贏得島內選舉, 實現全面執政。 2016年與2017年的表述雖略有不同, 但主要觀點是“團結臺灣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團體和組織, 同兩岸同胞一道, 維護兩岸共同政治基礎。 ”可見, 從之前的推動政治交流向前發展, 變為防止政治關係出現倒退。

與此同時, 大陸反“台獨”的聲音逐步加大:2013年表述為反對“台獨”分裂圖謀;2014年為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圖謀;2015年為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

2016年、2017年、2018年均為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從反對分裂圖謀、堅決反對分裂圖謀、堅決遏制分裂活動、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分裂活動, 層層加碼。 在十九大報告中, 大陸也劃出紅線——“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兩岸交流越做越實

第二條線是加強兩岸交流, 目的是促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 兩岸民眾心靈契合, 但在不同時期工作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如果分析2010年後的對台工作會議報導, 我們可以發現三大趨勢。

首先, 工作領域從經濟向社會各方面延伸。 2010年會議提出,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積極擴大雙向投資,繼續扶持大陸台資企業發展。2012年提出,要大力促進各領域交流,繼續加強文化教育交流。到了2014年加上了科技領域,在2016年又加上了旅遊、宗教和民間信仰等領域。

其次,工作對象向臺灣基層民眾、臺灣青少年以及在大陸臺胞傾斜。2010年會議提出,做好台商權益保障工作,2011年提出,擴大兩岸各界尤其是基層民眾和青少年的交往。2017年關注在大陸臺胞,研究出臺便利他們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今年則更加明確,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最後,工作措施顯得越來越實,也就是給臺灣同胞的紅利越來越多。2013年提出,要加快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後續協商,加強兩岸產業和金融合作,支援幫助台資企業發展,促進海西經濟區建設。2015年提出,努力擴大台中小企業、農漁民參與面受益面。2016年強調,支援福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貿區建設,支援平潭、昆山等擴大對台開放。加強台商權益保護,協助台資企業轉型升級。

此外有意思的是,在不同時期,大陸反“台獨”求統一所依靠的力量也在微調。1990年會議的表述為,“實現國家統一,寄希望於臺灣當局,更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新世紀以來隨著島內政局變化,大陸方面逐漸將工作重點放到了臺灣同胞身上,從2011年起對台工作會議先後提出,“深入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把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落到實處”“緊緊圍繞團結廣大臺灣同胞這一主線。”

而到了2016、2017年,表述則為“加強與臺灣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接觸交流,同兩岸同胞一道,維護兩岸共同政治基礎。”

從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到寄希望於臺灣民眾,再到如今希望兩岸同胞攜手,“祖國統一,關鍵在我”的信號非常明顯。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2010年會議提出,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積極擴大雙向投資,繼續扶持大陸台資企業發展。2012年提出,要大力促進各領域交流,繼續加強文化教育交流。到了2014年加上了科技領域,在2016年又加上了旅遊、宗教和民間信仰等領域。

其次,工作對象向臺灣基層民眾、臺灣青少年以及在大陸臺胞傾斜。2010年會議提出,做好台商權益保障工作,2011年提出,擴大兩岸各界尤其是基層民眾和青少年的交往。2017年關注在大陸臺胞,研究出臺便利他們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今年則更加明確,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最後,工作措施顯得越來越實,也就是給臺灣同胞的紅利越來越多。2013年提出,要加快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後續協商,加強兩岸產業和金融合作,支援幫助台資企業發展,促進海西經濟區建設。2015年提出,努力擴大台中小企業、農漁民參與面受益面。2016年強調,支援福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貿區建設,支援平潭、昆山等擴大對台開放。加強台商權益保護,協助台資企業轉型升級。

此外有意思的是,在不同時期,大陸反“台獨”求統一所依靠的力量也在微調。1990年會議的表述為,“實現國家統一,寄希望於臺灣當局,更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新世紀以來隨著島內政局變化,大陸方面逐漸將工作重點放到了臺灣同胞身上,從2011年起對台工作會議先後提出,“深入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把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落到實處”“緊緊圍繞團結廣大臺灣同胞這一主線。”

而到了2016、2017年,表述則為“加強與臺灣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接觸交流,同兩岸同胞一道,維護兩岸共同政治基礎。”

從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到寄希望於臺灣民眾,再到如今希望兩岸同胞攜手,“祖國統一,關鍵在我”的信號非常明顯。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