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公車站瀋陽“天后宮”到了

建築, 是一個城市的精髓和靈魂, 更是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印記, 展示著一個城市的風貌, 體現著一個城市的品格, 是一個城市魅力的集中展示。 瀋陽, 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城市, 有著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當你置身其中解讀這個城市時, 可以讀出這個城市深邃、厚重、獨特的文化內涵。

一座城市的魅力, 不是這個城市有多好, 只是因為這個城市裡, 有讓你無法割捨的東西, 更有讓你無法離開的理由。

讓我們, 一起去尋找盛京古城的歷史、奉天老城的魅力、瀋陽城市的繁華…

公車站瀋陽"天后宮"到了勾起-中國最北的媽祖廟

先說說公車的事情, 筆者就在小北這裡上班, 離這裡直線距離不超過300米。 瀋陽“天后宮”在瀋陽知名度很高, 每天全市共有19條公交線路通過這裡, 成千上萬的瀋陽乘客都會聽到這樣的報站聲:“天后宮站到了!”可是下了車, 好奇的市民找遍四周的各個角落,

也看不到那個“天后宮”。 那麼“天后宮”到底在哪兒呢?

天后宮路120號, 就是原來瀋陽二十六中的老位置上, 清代時曾建有一座天后宮, 面積達20多畝, 很壯觀。 1957年, 瀋陽有關部門在規劃全市街路地名時, 特別命名一條“天后宮路”, 並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天后宮又重建了。

瀋陽天后宮老照片

瀋陽天后宮老照片

1907年, 法國漢學家沙畹拍攝的瀋陽天后宮老照片

.1907年, 法國漢學家沙畹拍攝的瀋陽天后宮老照片

據《瀋陽市志》中記載:“天后宮, 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位於大東區小北街, 創建人為閩人, 住持周宗岐, 其用途為夥居道, 居此住用。 ”

早年, 南方各省買賣人紛紛奔赴東北經商。 有一些福建、江浙籍的客商也來到瀋陽, 他們在沈城的地載門(小北門)外的地載關街修建了一處閩江會館。其中,有一個叫陳應龍的福建人,斥鉅資在這附近捐建了一座天后宮,祈求過海往來平安。

一幅瀋陽天后宮的歷史照片,其規模宏大,建築壯觀,風格獨特,四周砌有很高的青磚圍牆。大門前兩側有一對雄偉的石獅子。

據記載,天后宮向南的山門兩旁掛有“江南歸雨,塞北停雲”的楹聯.在宮簷兩側塑有排成豎列的望天狗,其狀栩栩如生。山門後設有一座朝北的大戲臺,閩江同鄉會館每年都有集會,廟會日期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每逢集會期間,會館都要請戲班子在此演出堂會戲,唱戲三天,並且還要大擺宴席三天。此時,來自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還有南方的一些商人都來這裡聚會。有一張攝於1913年4月27日的老照片顯示,當天瀋陽天后宮外人潮湧動,攤販陳雜,熱鬧非凡,場面十分壯觀。

歷史上的天后宮一層供奉著媽祖金身,二層中間供奉觀音菩薩,側面是媽祖娘娘的寢宮,裡面有床被子、衣服、鞋子、梳粧檯、洗漱用具、傢俱一應俱全,一般二層是不讓隨便進入的。主殿的旁邊還有兩個配殿,一邊供奉武聖關老爺,一邊是供奉三皇的。後面還有房屋數間都供奉著各式的媽祖神像。

天后娘娘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媽祖”。如今,湄州祖廟的“媽祖祭祀大典”已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舉行一次活動。媽祖,又被稱為天后娘娘、海神娘娘、天妃。她本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縣湄州島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她熟悉水性,仗義勇為,常救助在海上失事的船隻和難民。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她出海救人,不幸遇難。據有關民間傳說,她死後還常顯靈,幫助漁船和商船脫險。人們為了感激她,在湄州島上修建了廟宇,這是歷史上第一座媽祖廟,也是媽祖祖廟。自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至清末,歷代皇帝曾先後36次給媽祖褒封,封號數字由2字累加至64字,從“天妃”直敕封至“天后聖母”等,從而樹立了媽祖作為海神的至高無上地位。由此,祭祀她的廟宇也多稱為天后宮。

清末時,盛京也鬧起了義和團,天后宮成了義和團的大營……可惜的是,後來天后宮莫明其妙著了一把大火,大殿、配房均被焚毀。曾在東北地區極負盛名的瀋陽天后宮,就這樣消失了。不過如今天降祥瑞開光日,雲來紫氣復興時。2017年9月23日,瀋陽天后宮舉行重建落成慶典。天后宮內外人山人海。又重建天后宮畢竟這座複建的天后宮承載著海神娘娘在瀋陽的獨特歷史和文化精神,成為沈城的一處文化符號倒是不錯的選擇。

中國的媽祖文化是一種源于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流傳至今,千年歷史積澱,遍及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慈悲為本,濟世救人、揚善除惡的媽祖,成為後人世代景仰的海上護航女神。

遇見,從來不是偶然的事,無論是對人對物還是對事。城市街巷裡的人或物,每次去尋找都會有一個特定的故事,和一些人走了一段路,留下一段情懷。

他們在沈城的地載門(小北門)外的地載關街修建了一處閩江會館。其中,有一個叫陳應龍的福建人,斥鉅資在這附近捐建了一座天后宮,祈求過海往來平安。

一幅瀋陽天后宮的歷史照片,其規模宏大,建築壯觀,風格獨特,四周砌有很高的青磚圍牆。大門前兩側有一對雄偉的石獅子。

據記載,天后宮向南的山門兩旁掛有“江南歸雨,塞北停雲”的楹聯.在宮簷兩側塑有排成豎列的望天狗,其狀栩栩如生。山門後設有一座朝北的大戲臺,閩江同鄉會館每年都有集會,廟會日期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每逢集會期間,會館都要請戲班子在此演出堂會戲,唱戲三天,並且還要大擺宴席三天。此時,來自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還有南方的一些商人都來這裡聚會。有一張攝於1913年4月27日的老照片顯示,當天瀋陽天后宮外人潮湧動,攤販陳雜,熱鬧非凡,場面十分壯觀。

歷史上的天后宮一層供奉著媽祖金身,二層中間供奉觀音菩薩,側面是媽祖娘娘的寢宮,裡面有床被子、衣服、鞋子、梳粧檯、洗漱用具、傢俱一應俱全,一般二層是不讓隨便進入的。主殿的旁邊還有兩個配殿,一邊供奉武聖關老爺,一邊是供奉三皇的。後面還有房屋數間都供奉著各式的媽祖神像。

天后娘娘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媽祖”。如今,湄州祖廟的“媽祖祭祀大典”已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舉行一次活動。媽祖,又被稱為天后娘娘、海神娘娘、天妃。她本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縣湄州島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她熟悉水性,仗義勇為,常救助在海上失事的船隻和難民。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她出海救人,不幸遇難。據有關民間傳說,她死後還常顯靈,幫助漁船和商船脫險。人們為了感激她,在湄州島上修建了廟宇,這是歷史上第一座媽祖廟,也是媽祖祖廟。自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至清末,歷代皇帝曾先後36次給媽祖褒封,封號數字由2字累加至64字,從“天妃”直敕封至“天后聖母”等,從而樹立了媽祖作為海神的至高無上地位。由此,祭祀她的廟宇也多稱為天后宮。

清末時,盛京也鬧起了義和團,天后宮成了義和團的大營……可惜的是,後來天后宮莫明其妙著了一把大火,大殿、配房均被焚毀。曾在東北地區極負盛名的瀋陽天后宮,就這樣消失了。不過如今天降祥瑞開光日,雲來紫氣復興時。2017年9月23日,瀋陽天后宮舉行重建落成慶典。天后宮內外人山人海。又重建天后宮畢竟這座複建的天后宮承載著海神娘娘在瀋陽的獨特歷史和文化精神,成為沈城的一處文化符號倒是不錯的選擇。

中國的媽祖文化是一種源于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流傳至今,千年歷史積澱,遍及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慈悲為本,濟世救人、揚善除惡的媽祖,成為後人世代景仰的海上護航女神。

遇見,從來不是偶然的事,無論是對人對物還是對事。城市街巷裡的人或物,每次去尋找都會有一個特定的故事,和一些人走了一段路,留下一段情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