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巴金自傳》裡的殘酷事實:為什麼都盼著女僕楊嫂死去?

《巴金自傳》裡的殘酷事實:為什麼都盼著女僕楊嫂死去?

巴金在中國文學史上, 早已是泰山北斗級的人物, 而通讀他的自傳, 卻感觸頗深,

巴金生於富貴之家, 從小衣食無憂, 有丫鬟香兒的陪伴, 一起吃桑葚, 一起拾雞蛋, 出於孩童的天真還不忍心吃雞肉。 “為什麼生來是雞, 就該被人殺死作菜吃?”這個玩笑的問題體現出巴金善良的性格。 在巴金童年生活中影響更大的便是楊嫂, 女僕楊嫂一向愛清潔, 死的時候卻極度邋遢, 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讓人感動落淚。 舊社會的命運就是這樣, 已經被規劃好了就難以變更。

更讓人寒心的是, 楊嫂的死竟然被當作了好消息。 最後全家人都在等著這個“好消息”, 希望一個人死去, 而這個人卻恰恰是自己最愛的人。

在書裡, 巴金寫到:

“謝天謝地!” 母親馬上把筷子放下。 全桌子的人都噓了一口長氣。 好像長時期的憂慮被一陣風吹散了。

仿佛沒有一個人覺得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生者, 死之徒。 不過4年, 楊嫂從康健至於病瘋, 從乾淨至於不堪, 從敬重至於厭棄。 這肉身也並不由人, 連魂靈也並不肯好好在人世陪傍。 拖著皮囊孤伶伶地活, 被人歡欣鼓舞地去, 就這樣留在異鄉的墳塚。

這就是當年一個女僕的宿命, 讓人哀歎, 引人心傷。

而在文革期間, 巴金遭受了各種各樣的折磨, 有人評價說, 巴老是當代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妻子蕭珊也因為與巴金的關係受到非人的待遇。 後來蕭珊因患肝癌症住院, 而巴金在幹校勞動不被允許探望, 於是蕭珊只得獨自一人在醫院接受治療, 半個月後含冤長辭人世。 在蕭珊去世的3年之後, 巴金才獲許把蕭珊的骨灰捧回, 巴金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邊, 每夜與之共眠, 一直到2005年, 巴金去世。

巴老的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文壇的參天大樹倒下了, 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無與倫比的重要精神財富。

“我家鄉的泥土, 我祖國的土地, 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接受陽光雨露,

與花樹、禾苗一同生長。 我唯一的心願是化作泥土, 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裡。 ”

在巴金的文集裡, 他寫到:

我是一個不善於講話的人, 唯其不善於講話, 有思想表達不出, 有感情無法傾吐, 我才不得不求助於紙筆, 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於是我寫了小說。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的大家庭, 在二三十個所謂“上等人”和二三十個所謂“下等人”中間度過了我的童年, 在富裕的環境裡我接觸了聽差、轎夫們的悲慘生活, 在偽善、自私的長輩們的壓力下, 我聽到年輕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坐在舊禮教的監牢裡, 眼看著許多親近的人在那裡掙扎, 受苦, 沒有青春, 沒有幸福, 終於慘痛地死亡。 他們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傳統觀念和兩三個人一時的任性殺死的。

我離開舊家庭就像摔掉一個可怕的黑影。

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 巴金走出富裕的家庭, 走上了尋求拯救自我靈魂的道路, 使得自己不斷清醒、不斷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在“救自己”的過程中, 巴金也用文學喚醒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民眾,讓他們認識到了封建思想對自己的毒害和壓迫。

而在那個吃人的舊社會,一個女僕的死亡,就像是一片雪花,飄零著,終於落入骯髒的泥土,化作眼淚,終於不見了。

巴金也用文學喚醒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民眾,讓他們認識到了封建思想對自己的毒害和壓迫。

而在那個吃人的舊社會,一個女僕的死亡,就像是一片雪花,飄零著,終於落入骯髒的泥土,化作眼淚,終於不見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