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法國總統馬克龍收藏楊洋雕塑作品《綠衣》,長春有放大版可以觀看!

2018年1月8日至10日, 法國總統馬克龍完成了上任以來的首次訪華。 這次行程除了確立與中國的戰略合作關係, 於他個人而言, 也是一次藝術文化之旅:兵馬俑、紫禁城, 北京798藝術區, 還有偶然邂逅並決定收藏的雕塑《綠衣》。

雕塑《綠衣》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2017屆碩士校友楊洋的作品, 正籌備參加由王璟、邱瑩共同策劃, 並于1月13日在北京798藝術區紅鼎畫廊開幕的“重塑”雕塑展。 畫廊負責人Francoise Onillon女士機緣巧合之下讓馬克龍總統在開展前看到了這件作品, 總統對《綠衣》十分鍾愛, 當即決定收藏這件作品。

《綠衣》塑造了一個仰天冥想呼吸的少年。 少年雙手緊貼在身體兩側, 整個身體筆直挺拔。 在這挺拔中, 似乎有被束縛的不甘, 也有對命運的慨歎, 還有一絲淡淡的傷感。 但更多的, 是對一種對生命的渴望, 看那樹枝, 看那蒼鷹。 縱然人生如登高台, 如臨深淵, 也要向著天空,

自由生長。

《綠衣》

歷盡千帆之後, 歸來仍是少年。 這句話既適用於《綠衣》, 也適用于作者楊洋。 《綠衣》有三種不同的體量, 馬克龍總統收藏的是30公分的版本,

也是楊洋最初創作的版本。 此後, 借著一些展覽的緣故, 他又先後翻制了2.5米和3.1米高的版本。

《綠衣》在學院研究生畢業展上展出

開始創作《綠衣》之時,楊洋研究生二年級。此時正是基本功已打下,課程基本結束,風格將成未成的關鍵節點。對導師魏小明教授強調的“創作狀態”楊洋深以為然。但彼時的他,作品尚帶著些導師的痕跡,在摸索中緩慢前進。

直到有一天,腦中突然有了一個少年的形象,遂拿出油泥和鐵絲開始塑造。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在創作完成之前,誰也不知道。一個孤獨的、仰著頭的少年。那年冬天清華很冷,枝頭蕭索,寒鴉棲複驚。一個月之後,少年頭上多了些樹枝,再一個月之後,枝頭落了一隻鷹。

楊洋說,創作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複感性的過程。一開始,他只是想創作一個人,一個有溫度的軀體,慢慢地再深入去考慮構圖、節奏,但最終仍舊要回歸到情感上。觸摸到雕塑時候,不應該覺得冰冷,因為裡面融入了經歷、情緒與想像。而這,才是雕塑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有了如今的《綠衣》——斑駁的綠色底座,流暢而有控制的曲線形態,一身詩意。這是楊洋第一件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後來,《綠衣》有了更大的版本,陸續在長春(中國長春第十七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溫州落成。無論是在北國抑或是東甌,《綠衣》都能與環境相得益彰。

長春市錦江公園

第十七屆中國長春(綠園)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作品

在打磨《綠衣》的過程中,楊洋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他以人體為媒介,剖開並雕琢空間;他迷戀曲線形態,去延展每一條曲線的深廣度,時而柔軟、時而硬朗,既有深刻的自我審視,也有冷靜的抽離旁觀。可以恬靜如《暖流》,可以奔放似《天河》,可以安詳如《傾斜的夜》……情感和想像交織,所有作品無一例外透露出堅韌生命的精神氣質和力量。

《暖流》及局部

《天河》及局部

《傾斜的夜》

從小體量到大體量,從室內到室外,從年少到少年。成長,回歸。對於《綠衣》的被收藏,楊洋顯得開心之餘更多的顯示出從容,因為他的創作會一直繼續下去。

《綠衣》僅僅只是個起點,但它昭示了楊洋雕塑中的包容性與可能性,讓人相信,他的來日方長,未來可期。

楊洋

1988年生

2014年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雕塑系 獲學士學位

2017年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雕塑系 獲碩士學位

獨立藝術家 工作 生活於北京

獲獎

2012年 獲得清華大學學業單項優秀獎學金

2013年 獲得清華大學國家勵志獎學金

2014年 曾竹韶藝術獎作品優秀獎

2014年 獲得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

2015年 “學院本色2015——美院在校生創作展”提名獎

2016年 獲得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2017年 獲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優秀畢業創作

2017年 曾竹韶藝術獎作品優秀獎

2017年 獲得“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優秀獎

2017年 獲得全國高校畢業生雕塑作品展優秀獎

2017年 獲得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優秀獎

主要展覽

2013年 “介入”——ZERO青年當代雕塑展

2014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展

2014年 曾竹韶藝術獎作品展

2015年 學院本色2015——美院在校生創作展

2016年 城市再知——第二屆深圳(坪山)雕塑邀請展

2016年 “城市之花”中國長春第十七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

2016年 支點”——當代藝術展

2016年 中國姿態——第四屆中國雕塑大展

2016年 學院本色2016·中外美術學院學生作品展

2017年 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

2017年 中國長春第十八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

2017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展

2017年 “追光”——ArtandSpace青年當代藝術展

2017年 “藝無界”——青年當代藝術推廣計畫2017

2017年 青年傾向·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

2017年 曾竹韶藝術獎作品展

2017年 全國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

2017年 MINI ART FAIR

收藏

私人收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白城市政府

長春市政府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

溫州市政府

上海市政府

北京頌雅風文化傳媒

文/段媛媛 圖/楊洋

《綠衣》在學院研究生畢業展上展出

開始創作《綠衣》之時,楊洋研究生二年級。此時正是基本功已打下,課程基本結束,風格將成未成的關鍵節點。對導師魏小明教授強調的“創作狀態”楊洋深以為然。但彼時的他,作品尚帶著些導師的痕跡,在摸索中緩慢前進。

直到有一天,腦中突然有了一個少年的形象,遂拿出油泥和鐵絲開始塑造。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在創作完成之前,誰也不知道。一個孤獨的、仰著頭的少年。那年冬天清華很冷,枝頭蕭索,寒鴉棲複驚。一個月之後,少年頭上多了些樹枝,再一個月之後,枝頭落了一隻鷹。

楊洋說,創作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複感性的過程。一開始,他只是想創作一個人,一個有溫度的軀體,慢慢地再深入去考慮構圖、節奏,但最終仍舊要回歸到情感上。觸摸到雕塑時候,不應該覺得冰冷,因為裡面融入了經歷、情緒與想像。而這,才是雕塑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有了如今的《綠衣》——斑駁的綠色底座,流暢而有控制的曲線形態,一身詩意。這是楊洋第一件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後來,《綠衣》有了更大的版本,陸續在長春(中國長春第十七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溫州落成。無論是在北國抑或是東甌,《綠衣》都能與環境相得益彰。

長春市錦江公園

第十七屆中國長春(綠園)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作品

在打磨《綠衣》的過程中,楊洋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他以人體為媒介,剖開並雕琢空間;他迷戀曲線形態,去延展每一條曲線的深廣度,時而柔軟、時而硬朗,既有深刻的自我審視,也有冷靜的抽離旁觀。可以恬靜如《暖流》,可以奔放似《天河》,可以安詳如《傾斜的夜》……情感和想像交織,所有作品無一例外透露出堅韌生命的精神氣質和力量。

《暖流》及局部

《天河》及局部

《傾斜的夜》

從小體量到大體量,從室內到室外,從年少到少年。成長,回歸。對於《綠衣》的被收藏,楊洋顯得開心之餘更多的顯示出從容,因為他的創作會一直繼續下去。

《綠衣》僅僅只是個起點,但它昭示了楊洋雕塑中的包容性與可能性,讓人相信,他的來日方長,未來可期。

楊洋

1988年生

2014年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雕塑系 獲學士學位

2017年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雕塑系 獲碩士學位

獨立藝術家 工作 生活於北京

獲獎

2012年 獲得清華大學學業單項優秀獎學金

2013年 獲得清華大學國家勵志獎學金

2014年 曾竹韶藝術獎作品優秀獎

2014年 獲得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

2015年 “學院本色2015——美院在校生創作展”提名獎

2016年 獲得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2017年 獲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優秀畢業創作

2017年 曾竹韶藝術獎作品優秀獎

2017年 獲得“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優秀獎

2017年 獲得全國高校畢業生雕塑作品展優秀獎

2017年 獲得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優秀獎

主要展覽

2013年 “介入”——ZERO青年當代雕塑展

2014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展

2014年 曾竹韶藝術獎作品展

2015年 學院本色2015——美院在校生創作展

2016年 城市再知——第二屆深圳(坪山)雕塑邀請展

2016年 “城市之花”中國長春第十七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

2016年 支點”——當代藝術展

2016年 中國姿態——第四屆中國雕塑大展

2016年 學院本色2016·中外美術學院學生作品展

2017年 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

2017年 中國長春第十八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

2017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展

2017年 “追光”——ArtandSpace青年當代藝術展

2017年 “藝無界”——青年當代藝術推廣計畫2017

2017年 青年傾向·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

2017年 曾竹韶藝術獎作品展

2017年 全國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

2017年 MINI ART FAIR

收藏

私人收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白城市政府

長春市政府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

溫州市政府

上海市政府

北京頌雅風文化傳媒

文/段媛媛 圖/楊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