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治療慢性蕁麻疹,印會河有一方

對於蕁麻疹, 大家印象最深是什麼呢?難耐的瘙癢, 伴隨而來的成片風團。 但更可惡的是, 它還特別容易反反復復發作!(死纏爛打型)

今天, 小編與大家分享中醫名家印會河先生治療慢性蕁麻疹的一個經驗方, 一起去看看吧~~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 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 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 但反復發生新的皮疹。 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 臨床上較為常見。 若短期內痊癒者, 稱為急性蕁麻疹。 若反復發作達每週至少兩次並連續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

患者常先有皮膚瘙癢, 隨即出現風團, 呈鮮紅色或蒼白色、皮膚色, 少數患者有水腫性紅斑。 風團的大小和形態不一, 發作時間不定, 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少數可延長至數天后消退, 不留痕跡。 皮疹反復成批發生, 以傍晚發作者多見。 風團常泛發, 亦可局限。

有時合併血管性水腫, 偶爾風團表面形成大皰。 部分患者可伴有噁心、嘔吐、頭痛、頭脹、腹痛、腹瀉, 嚴重患者還可有胸悶、不適、面色蒼白、心率加速、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狀。

印老認為, 本病多因患者體內素蘊濕熱, 在相應的環境、氣候、溫濕度變化或偶感風邪的條件下發病。

由食物或昆蟲叮咬引起的過敏反應, 多數亦是在濕熱內蘊的條件下發病。

因此, 印老自擬祛風燥濕方, 凡皮膚瘙癢, 日輕夜重, 屬濕熱壅滯者投之即有良效。

祛風燥濕湯

蒼術12g, 黃柏15g, 生薏苡仁36g, 赤芍30g, 牡丹皮12g, 澤瀉30g, 木通10g, 土鼈蟲15g, 蟬蛻10g, 地膚子15~30g, 白鮮皮15~30g, 烏梢蛇15~30g, 野菊花15~30g, 紫草15g。

水煎服。

若熱勝者, 加大青葉30g, 山豆根30g;風勝瘙癢者, 加白附子10g, 全蠍6g;濕勝者, 加土茯苓30g, 虎杖30g;陰虛內熱者, 加玄參15g, 生地黃15g;病久邪傷血絡者, 加丹參30g, 桃仁10g, 紅花10g。 服藥期間忌食魚、蝦、腥膻、辛辣等刺激物。

方中蒼術、黃柏、生薏苡仁運脾燥濕, 配以土鼈蟲、澤瀉、木通理氣除濕, 使濕從小便而解;複以荊芥、蟬蛻祛風勝濕, 入氣而兼行血分, 使皮裡膜外之風邪從表而解;紫草、赤芍、牡丹皮入血分,

涼血活血;烏梢蛇祛風止癢;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燥濕止癢;濕熱相合, 熱鬱生火, 火極是毒, 故取野菊花、山豆根清熱解毒。 諸藥使濕去熱清, 風散癢止, 其病自然痊癒。

【驗案】

王某, 男, 42歲, 1988年8月4日初診。

患者患蕁麻疹10年不愈,

每年冬輕夏重, 反復發作。 現症見:全身紅色疹塊, 瘙癢難忍, 抓之更甚, 疹塊大如錢幣, 連接成片, 伴有心煩胸悶。 舌質暗苔黃膩, 脈沉而滑數。 西醫診斷慢性蕁麻疹。

辨證:濕熱壅結。

治法:祛風燥濕, 清熱解毒, 調和氣血。

處方:祛風燥濕方加味。

蒼術15g, 黃柏15g, 土鼈蟲15g, 紫草15g, 生薏苡仁30g, 地膚子30g, 澤瀉30g, 烏梢蛇30g, 赤芍30g, 野菊花30g。

水煎10劑, 溫服。 諸症消失。 2年後隨訪再未復發。

好書推薦:

本書精選當代中醫名家印會河先生的200余則驗案,以臟腑辨證的形式分類,每則醫案均體現了印會河先生“挺主症”的學術思想和獨到的治療思路。抓好主症,切中肯綮;領悟精髓, 藥到病除。本書對研究印會河學術特色、提高臨證技能有指導意義。(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選自《印會河抓主症驗案匯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韓仲成編著,韓文彪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書精選當代中醫名家印會河先生的200余則驗案,以臟腑辨證的形式分類,每則醫案均體現了印會河先生“挺主症”的學術思想和獨到的治療思路。抓好主症,切中肯綮;領悟精髓, 藥到病除。本書對研究印會河學術特色、提高臨證技能有指導意義。(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選自《印會河抓主症驗案匯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韓仲成編著,韓文彪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