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旅遊扶貧激發鄉村潛力——“砥礪奮進看四川”系列報導之二

近日, 以“秘境平武·南國冰戀”為主題的四川省第八屆鄉村文化旅遊節(冬季版)暨首屆平武冰瀑節開幕, 主題晚會、高峰論壇、美食文化品鑒、鄉村旅遊成果展示等主題活動陸續登場——以四大“活化石”著稱的深山古城綿陽平武首次在四川鄉村旅遊大舞臺上驚豔亮相, 並憑藉中國報恩城文化旅遊項目引資超百億元。 事實上, 廣安武勝、樂山沐川、甘孜鄉城都因承辦“四季版”的鄉村旅遊文化節火了起來, 這項活動仍只是四川2017年旅遊扶貧的創新舉措之一。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勝全面小康”的戰略部署, 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把旅遊扶貧作為“頭等大事”, 通過多方聯動和一系列創新舉措,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近期公佈了這樣一組數字:2017年, 四川省實現鄉村旅遊收入2283億元, 同比增長13%, 相當於為全省6646萬農民人均增收貢獻403元;全省共有509個旅遊扶貧重點村退出,

占全省3769個退出貧困村的13.5%;帶動3.7萬戶12.6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占全省108.5萬脫貧人口的11.6%。

發展旅遊業讓四川的許多鄉村變了模樣, 旅遊業正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陣地。

協同聯動機制創新

與2016年鄉村旅遊扶貧工程推動448個貧困村“脫貧摘帽”相比, 2017年四川的旅遊扶貧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這得益於“協同聯動、創新機制、體現擔當、聚焦深度(深度貧困地區)”。

四川省委、省政府將旅遊扶貧列入全省脫貧攻堅22個專項工作之一, 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四川省委農工委、農業廳、扶貧移民局等部門在鄉村旅遊、旅遊扶貧示範區創建等方面全力參與支持, 交通廳、文化廳等部門先後出臺政策措施,

大力推進“交通+旅遊”、“文化+旅遊”項目建設。

財政投入也相當給力。 2017年, 四川省旅遊發展委聯合財政廳安排下達1.205億元省級旅遊發展資金, 撬動市(州)縣(市、區)統籌整合旅遊扶貧資金18.66億元, 重點支援86個縣實施旅遊產業扶貧, 占全省160個有扶貧任務縣的54%,

其中, 涉及2017年計畫摘帽縣14個, 占16個計畫摘帽縣的88%。

體制機制方面, 近兩年四川一直在創新——成立了省旅遊扶貧工作領導小組, 統籌協調推進扶貧工作;不斷完善並始終堅持“省負總責、市州組織、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和“片為重點、專案到村、精准到戶”的工作機制, 層層落實目標任務、壓緊工作責任, 保障旅遊扶貧工作有序開展;依託科研院校和社會機構設立了秦巴山片區、烏蒙山片區、高原藏區、大小涼山彝區等“四大片區”旅遊扶貧促進中心, 創新構建社會化推進旅遊扶貧工作機制;以《四川省“十三五”旅遊扶貧專項規劃》為統攬, 切實推進“四大片區”旅遊扶貧實施計畫落地落實;創新建立部門聯動推進示範專案建設工作機制,

會同扶貧移民局共同引導和推動貧困地區通過開展旅遊扶貧示範區(村)創建, 創新旅遊扶貧模式, 探索旅遊脫貧新路徑;加大制度供給, 出臺《四川省A級旅遊景區帶動精准脫貧加分辦法》、《四川省旅遊扶貧督查巡查工作辦法》, 強力推動旅遊扶貧任務落實;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合作社的指導意見》, 創新性地把發展鄉村旅遊合作社作為鄉村旅遊提升發展、旅遊扶貧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不久前, 剛剛從臺灣學習交流歸來的四川省數十名鄉村旅遊產業帶頭人齊聚成都, 就各自的學習心得和對未來的發展思路進行了熱烈交流。 2017年, 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和省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組織480名鄉村旅遊產業帶頭人分10批次前往臺灣開展了學習交流, 在名額的分配上特別向88個貧困縣傾斜。學員們回來後不僅努力實現自身的提檔升級,更把先進的鄉村旅遊發展理念和經驗傳播到全省各地。記者瞭解到,在人才支撐方面,四川積極發揮國家旅遊局授予的國家西部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平臺的作用,對貧困地區的旅遊行政管理人員、經營者、從業者開展了分級、分批、分類培訓。

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胡斌的辦公室裡,掛著2017旅遊扶貧攻堅作戰圖,圖上的四川省高原藏區(甘孜、阿壩)和大小涼山彝區兩個深度貧困地區顯得十分醒目。胡斌說,四川藏區彝區已納入國家“三區三州”範圍,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勝全面小康”的要求下,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旅遊扶貧已上升為全省戰略。

以旅遊業統籌特色農牧業、生態產業、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讓四川的民族地區取得了可喜的發展。資料顯示,主要覆蓋阿壩、甘孜和涼山等民族區域的深度貧困地區在2017年成功創建旅遊扶貧示範區7個、旅遊扶貧示範村30個,新增鄉村民宿達標戶368個、鄉村旅遊特色業態經營點150家,帶動3.03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占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人口的14.7%。

四川正以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為戰略抓手,以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為根本,以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以改善環境為基礎、以景區景點為依託,以發展鄉村旅遊為重點,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奔康。

產業扶貧因地制宜

“旅遊扶貧要始終以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為目標導向。”傅勇林認為,首先要滿足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做到“近者悅”;其次才是滿足遊客需要,吸引“遠者來”。“我們一定要按照抓服務業的方式來抓旅遊產業扶貧,按照產業推進的規律、產業推進的邏輯來推動旅遊扶貧工作。”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不少地方的旅遊幹部實行“扶貧”承包制,同貧困群眾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貧困戶家家牆上都貼上了精准扶貧明細卡。各地湧現眾多旅遊扶貧案例,也總結出景區帶村、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能人帶戶等多種扶貧模式。

地處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區的平武縣白馬王朗核心區有1526名村民,貧困發生率高達14.1%。成都天友旅遊集團進駐開發建設白馬王朗旅遊度假區後,以“龍頭企業+村寨/合作社+本土創業者+其他農戶”的模式,為4000余白馬藏族同胞搭建起了共同創業、就業、務工的平臺,形成了農家旅遊接待、民俗文化表演、青稞咂酒生產、手工藝品製作、生態種植養殖的全產業鏈條。

南充市儀隴縣的朱德故里景區,堅持與當地農戶共建共用、共生共融、共抓共管的發展方式,在高標準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的同時,優先實施路、水、氣、視訊、住居等扶貧專案。朱德故里景區管理局副局長鄧成功說,“景區帶村”著力改善了核心區內1605戶5385名群眾生產生活條件,2016年核心景區村民人均純收入12051元,比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出3001元,這裡的村民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脫貧。

廣安市武勝縣白坪鄉、飛龍鎮、三溪鎮的29個行政村整體規劃為白坪—飛龍鄉村旅遊度假區後,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花果種植產業,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鄉村旅遊,方圓50公里的鄉村從形象、功能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唐大姐的家以前破舊不堪,而今卻是“門前瓜果香,門後樹成行”。由於種植的果樹品種多樣,一年四季都有遊客來這裡賞花、摘果。遊客多了,果子在家門口就能賣出好價錢,唐大姐一家現在的年收入已經達到數十萬元。在武勝,依靠鄉村旅遊發展實現致富的村民著實不在少數。

廣元市蒼溪縣和利州區走的是旅遊商品開發帶動的路子。劉華的“禦樓蘭毯坊”坐落在蒼溪縣著名的鄉村旅遊景區梨博園附近。這裡生產的真絲地(掛)毯深受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客戶的喜愛,年銷售額5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劉華設置了20多個加工點,為村民提供技術和原材料,計件付酬,村民們足不出戶就實現了就業和增收。利州區白朝村的“靈芝大王”王欽建立了靈芝產業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100多戶農民一起種植食用菌,年產值達到了四五百萬元。

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以多種創新模式引導各地開展旅遊扶貧,不僅有效激發了基層活力,也為村民們的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對推進新時代的旅遊扶貧工作,胡斌說,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定下的主基調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聚力助推社會全面進步。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鄉村的旅遊扶貧除了富民增收,還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新動能,在解決“空心村”問題、改善鄉村面貌、提升鄉村文明、拓展農業產業鏈、助力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重建鄉村倫理、重構鄉村秩序、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月壩村以前是典型的“空心村”。自2015年月壩村開啟生態康養旅遊特色小鎮建設後,在外務工的壯勞力全部返鄉,要麼參與旅遊項目建設運營,要麼自己開辦農家樂。在以“國有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下,當地村民自願把房屋租給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翻建、統一佈局、統一營運。“當地農戶依靠房屋租金+務工+合作社分紅,一年能有8萬元左右的收入。”白朝鄉人武部部長郭正山說。月壩村黨支部書記吳光成的“悅來客棧”投資60多萬元,計畫3年收回成本。“以前在外做餐飲生意,除去租金、物料、人工、水電等成本剩不下幾個錢,現在自家養起了跑山豬、種上了蔬菜,收入比在外高多了。”

看到家鄉正在大力建設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廣元市蒼溪縣五龍鎮三會村的小夥仲均成決定“回巢”投資建設小型拓展基地。張丕軍、鮮桂英夫婦也從浙江返鄉,承包了村裡“樹尖上的餐廳”。“在家鄉過上富足生活,誰還願意背井離鄉?”張丕軍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在朱德故里景區覆蓋的5個村之一的蔡家坪村,老支書丁學明率先把自己的院子租給了有經驗的旅遊企業打造“老支書”客棧,成了“黨員致富帶頭人”。為了鼓勵村民們通過努力實現脫貧致富,朱德故里景區管理局每年都評選“支持景區發展之星”、“脫貧攻堅之星”,並頒發獎狀、獎金,鼓勵村民勤勞致富奔小康,在群眾中激起了前所未有的爭優熱潮。

來到南充閬中市天宮鄉,81歲的王素清老奶奶正在家裡練習給客人煮咖啡。去年以來,閬中市投入資金,引進專業團隊,把包括王素清家在內的好幾個貧困戶的老院子打造成了精品民宿。只見保存著原風貌的農家瓦房內,整潔的大床、雪白的被褥、全新的衛浴用具一應俱全,拉開窗簾就能看到菜園和果樹。在專業機構的經營下,這裡的一間客房最高可賣到每晚700元,王奶奶打從心裡樂開了花。就在王素清家不遠處,還有十多幢點綴在青山翠竹之間的“森林玻璃屋”正在加快建設,春節前就將迎客,不少村民都在尋思如何搭上這班鄉村旅遊大發展的“快車”。

當記者走進廣元市利州區龍潭鄉,一下子就被獨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吸引住了。只見家家戶戶潔白的外牆上還僅繪有色彩鮮亮的農民畫,還有“不比鈔票比家教”、“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脫貧要靠自己幹!”等充滿正能量的宣傳語。原來,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利州區委、區政府不僅把鄉村旅遊作為扶貧工作的主戰場,更創新性地開展了扶志、扶能、樹新風的“兩扶一樹”活動。通過各種接地氣的宣傳和有關部門的大力引導,利州的貧困戶們不再“等靠要”,而是變成了主動學技術、爭相搞產業的新型農民。“旅遊扶貧真正讓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利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鄭娟欣慰地說。

旅遊扶貧正讓四川的鄉村發生著巨大變化——泥濘不堪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破舊的土坯房變成了嶄新的磚瓦房,外出打工的青壯年“歸巢”創業,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四川的旅遊扶貧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力量,不僅美了村、富了民,還優化和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徹底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有力提升了鄉村文明程度,成為推動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新動能。

(中國旅遊報)

在名額的分配上特別向88個貧困縣傾斜。學員們回來後不僅努力實現自身的提檔升級,更把先進的鄉村旅遊發展理念和經驗傳播到全省各地。記者瞭解到,在人才支撐方面,四川積極發揮國家旅遊局授予的國家西部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平臺的作用,對貧困地區的旅遊行政管理人員、經營者、從業者開展了分級、分批、分類培訓。

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胡斌的辦公室裡,掛著2017旅遊扶貧攻堅作戰圖,圖上的四川省高原藏區(甘孜、阿壩)和大小涼山彝區兩個深度貧困地區顯得十分醒目。胡斌說,四川藏區彝區已納入國家“三區三州”範圍,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勝全面小康”的要求下,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旅遊扶貧已上升為全省戰略。

以旅遊業統籌特色農牧業、生態產業、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讓四川的民族地區取得了可喜的發展。資料顯示,主要覆蓋阿壩、甘孜和涼山等民族區域的深度貧困地區在2017年成功創建旅遊扶貧示範區7個、旅遊扶貧示範村30個,新增鄉村民宿達標戶368個、鄉村旅遊特色業態經營點150家,帶動3.03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占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人口的14.7%。

四川正以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為戰略抓手,以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為根本,以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以改善環境為基礎、以景區景點為依託,以發展鄉村旅遊為重點,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奔康。

產業扶貧因地制宜

“旅遊扶貧要始終以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為目標導向。”傅勇林認為,首先要滿足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做到“近者悅”;其次才是滿足遊客需要,吸引“遠者來”。“我們一定要按照抓服務業的方式來抓旅遊產業扶貧,按照產業推進的規律、產業推進的邏輯來推動旅遊扶貧工作。”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不少地方的旅遊幹部實行“扶貧”承包制,同貧困群眾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貧困戶家家牆上都貼上了精准扶貧明細卡。各地湧現眾多旅遊扶貧案例,也總結出景區帶村、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能人帶戶等多種扶貧模式。

地處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區的平武縣白馬王朗核心區有1526名村民,貧困發生率高達14.1%。成都天友旅遊集團進駐開發建設白馬王朗旅遊度假區後,以“龍頭企業+村寨/合作社+本土創業者+其他農戶”的模式,為4000余白馬藏族同胞搭建起了共同創業、就業、務工的平臺,形成了農家旅遊接待、民俗文化表演、青稞咂酒生產、手工藝品製作、生態種植養殖的全產業鏈條。

南充市儀隴縣的朱德故里景區,堅持與當地農戶共建共用、共生共融、共抓共管的發展方式,在高標準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的同時,優先實施路、水、氣、視訊、住居等扶貧專案。朱德故里景區管理局副局長鄧成功說,“景區帶村”著力改善了核心區內1605戶5385名群眾生產生活條件,2016年核心景區村民人均純收入12051元,比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出3001元,這裡的村民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脫貧。

廣安市武勝縣白坪鄉、飛龍鎮、三溪鎮的29個行政村整體規劃為白坪—飛龍鄉村旅遊度假區後,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花果種植產業,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鄉村旅遊,方圓50公里的鄉村從形象、功能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唐大姐的家以前破舊不堪,而今卻是“門前瓜果香,門後樹成行”。由於種植的果樹品種多樣,一年四季都有遊客來這裡賞花、摘果。遊客多了,果子在家門口就能賣出好價錢,唐大姐一家現在的年收入已經達到數十萬元。在武勝,依靠鄉村旅遊發展實現致富的村民著實不在少數。

廣元市蒼溪縣和利州區走的是旅遊商品開發帶動的路子。劉華的“禦樓蘭毯坊”坐落在蒼溪縣著名的鄉村旅遊景區梨博園附近。這裡生產的真絲地(掛)毯深受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客戶的喜愛,年銷售額5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劉華設置了20多個加工點,為村民提供技術和原材料,計件付酬,村民們足不出戶就實現了就業和增收。利州區白朝村的“靈芝大王”王欽建立了靈芝產業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100多戶農民一起種植食用菌,年產值達到了四五百萬元。

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以多種創新模式引導各地開展旅遊扶貧,不僅有效激發了基層活力,也為村民們的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對推進新時代的旅遊扶貧工作,胡斌說,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定下的主基調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聚力助推社會全面進步。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鄉村的旅遊扶貧除了富民增收,還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新動能,在解決“空心村”問題、改善鄉村面貌、提升鄉村文明、拓展農業產業鏈、助力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重建鄉村倫理、重構鄉村秩序、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月壩村以前是典型的“空心村”。自2015年月壩村開啟生態康養旅遊特色小鎮建設後,在外務工的壯勞力全部返鄉,要麼參與旅遊項目建設運營,要麼自己開辦農家樂。在以“國有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下,當地村民自願把房屋租給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翻建、統一佈局、統一營運。“當地農戶依靠房屋租金+務工+合作社分紅,一年能有8萬元左右的收入。”白朝鄉人武部部長郭正山說。月壩村黨支部書記吳光成的“悅來客棧”投資60多萬元,計畫3年收回成本。“以前在外做餐飲生意,除去租金、物料、人工、水電等成本剩不下幾個錢,現在自家養起了跑山豬、種上了蔬菜,收入比在外高多了。”

看到家鄉正在大力建設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廣元市蒼溪縣五龍鎮三會村的小夥仲均成決定“回巢”投資建設小型拓展基地。張丕軍、鮮桂英夫婦也從浙江返鄉,承包了村裡“樹尖上的餐廳”。“在家鄉過上富足生活,誰還願意背井離鄉?”張丕軍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在朱德故里景區覆蓋的5個村之一的蔡家坪村,老支書丁學明率先把自己的院子租給了有經驗的旅遊企業打造“老支書”客棧,成了“黨員致富帶頭人”。為了鼓勵村民們通過努力實現脫貧致富,朱德故里景區管理局每年都評選“支持景區發展之星”、“脫貧攻堅之星”,並頒發獎狀、獎金,鼓勵村民勤勞致富奔小康,在群眾中激起了前所未有的爭優熱潮。

來到南充閬中市天宮鄉,81歲的王素清老奶奶正在家裡練習給客人煮咖啡。去年以來,閬中市投入資金,引進專業團隊,把包括王素清家在內的好幾個貧困戶的老院子打造成了精品民宿。只見保存著原風貌的農家瓦房內,整潔的大床、雪白的被褥、全新的衛浴用具一應俱全,拉開窗簾就能看到菜園和果樹。在專業機構的經營下,這裡的一間客房最高可賣到每晚700元,王奶奶打從心裡樂開了花。就在王素清家不遠處,還有十多幢點綴在青山翠竹之間的“森林玻璃屋”正在加快建設,春節前就將迎客,不少村民都在尋思如何搭上這班鄉村旅遊大發展的“快車”。

當記者走進廣元市利州區龍潭鄉,一下子就被獨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吸引住了。只見家家戶戶潔白的外牆上還僅繪有色彩鮮亮的農民畫,還有“不比鈔票比家教”、“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脫貧要靠自己幹!”等充滿正能量的宣傳語。原來,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利州區委、區政府不僅把鄉村旅遊作為扶貧工作的主戰場,更創新性地開展了扶志、扶能、樹新風的“兩扶一樹”活動。通過各種接地氣的宣傳和有關部門的大力引導,利州的貧困戶們不再“等靠要”,而是變成了主動學技術、爭相搞產業的新型農民。“旅遊扶貧真正讓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利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鄭娟欣慰地說。

旅遊扶貧正讓四川的鄉村發生著巨大變化——泥濘不堪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破舊的土坯房變成了嶄新的磚瓦房,外出打工的青壯年“歸巢”創業,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四川的旅遊扶貧已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力量,不僅美了村、富了民,還優化和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徹底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有力提升了鄉村文明程度,成為推動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新動能。

(中國旅遊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