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一年40億的畫家村,懟上了日本電視臺

“我不是梵古, 但每一筆刷子畫上去的也都是我的思想。 ” 農民畫家聚集的大芬村實現了全年總產值41億元, 解決兩三萬人口的就業。

而通過電商, 他們又似乎離真正的畫家更近了一步。

✎文|孫姍姍

攝影 | 陳坤榮

深圳冬天的晚上並不十分寒冷。 但1月19日晚上7點, 在深圳城中村的一間屋子裡, 氣氛卻一度降低到零點。 這間不大的房間, 四周牆壁上掛滿了油畫, 有些還未完全幹透。 李永革和另外幾位友人促膝坐著, 開始一場策劃了一個多月的“秘密”談話。

大芬村的30年, 孕育了大批以此為生的畫師和畫商們。 李永革便是當地的一位油畫商人, 50歲上下, 來大芬村做了20年的油畫生意。 可2017年12月中旬, 日本東京電視臺播出的一檔綜藝節目, 讓他感覺到了從沒有過的憤怒。

這檔綜藝節目播出了一段名叫《中國!一個怪獸國家》的視頻, 畫面描述道, 大芬油畫村裡所有人都在仿製名畫, 梵古、彌勒等人的名作被係數仿製, 還以村子大量生產仿畫, 直接稱其為“山寨繪畫村”。

此外, 電視臺還隨機在街頭採訪了日本民眾, 他們嘴上說著中國是怪獸國家, 拒絕中國製造, 但身上都穿著中國製造。

大芬村本就以行畫出名, 而行畫就是指臨摹名畫。

如若放在十年前, 李永革對此也無話可說, 但現在, 大批低端複製畫出口歐美的情形早就不復存在。 況且, 節目當中展現的畫面, 是當地一次千人臨摹大賽, 目的是為了考察畫師們的專業功底, 並不是集體生產仿畫。

“這太片面了, 這是長期複製畫帶來的刻板印象。 自從2010年之後, 大芬村低端複製的油畫占比已經非常小。 ”據他所知, 大芬村如今絕大多數都是原創的商品藝術畫, 部分通過1688等電商平臺直接面向客戶。

如果不是這次的“詆毀”, 李永革們或許還會在原先的軌道中前行。 但這一次, 他們想要為中國大芬的油畫產業正名。

這個他們曾經的奮鬥場, 此時正身處轉型的痛楚, 畫師、畫商和油畫村的命運再次緊緊交織。 不遠處, 村口的巨型石塊上刻畫著“大芬油畫村”, 馬路對面的建築物外牆上則掛著“世界油畫, 中國大芬”的巨幅海報, 印證著過去大芬村發展的榮耀。

“梵古們”

大芬村的核心區域面積約0.4平方公里, 慢慢走, 逛完整個村子也就半個小時, 卻聚集了1200餘家大小畫廊和門店,

8000多位油畫從業人員。 但相比與大芬村的名人——被媒體稱為“中國梵古”的趙小勇, 在這裡, 更多的是像瞿山華這樣默默無聞的畫師們。

瞿山華出生在湘西的一個小鎮, 苗族人, 世代以種地為生。 兩歲時的小兒麻痹症, 讓他最終沒有繼續成為農民。 初中輟學之後, 瞿山華想到去長沙學習一門手藝, 結果誤打誤撞開始了畫畫生涯。

學了10多年水彩畫後, 2003年, 20歲出頭的瞿山華終於決定遠赴深圳大芬村淘金。 聽一個早就出去的同村哥們說, 那裡彙聚了很多像自己一樣的農民畫師, 賺的錢要比在老家多多了。

當躊躇滿志的瞿山華來到村口時, 他卻傻眼了, 跟老家農村一樣的黃泥路、矮房子, 他只待了一晚上就回去了。 但沒過三年,瞿山華還是來了,這次一留便是十多年。

他不知道自己錯過的這幾年時間,正是大芬村從一個以畫油畫為生的城中村,迅速被包裝成“全國知名文化村”的幾年。2005年前後,歐美市場70%的油畫來自中國,而其中的80%則來自大芬。2006年,攝影師余海波名為《大芬油畫村》的系列作品獲得第49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通稱“荷賽”)二等獎,並被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真正把大芬村進一步推向國際視野。

來到大芬村,瞿山華最初也在油畫工廠打工賺錢,而要在此立足,就需要重新找師傅學習行畫技巧,不斷學習臨摹。比如一棵樹、一朵花怎麼畫,都會有固定的標準;不同的訂單價格,畫畫的用力程度也會不同。這樣的學習週期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不等。

在職業生涯規劃上,學成的畫師通常有幾條路。第一,自己組建一個畫師團隊,集中為油畫商們供貨;第二,開一間畫廊,或者租一面牆壁畫畫,自產自銷。不過幾年,頗有些天賦的瞿山華便用全部資金開了他的第一間畫廊。

通常到早上9、10點鐘,大芬村的畫廊們才陸續開門。瞿山華在牆上釘好一張畫布,電腦裡放著港臺的老電影,紅黃藍綠的顏料、畫筆在面前一字排開,點上一支煙,才算是一天工作的正式開始。初來時,他也跟著師傅畫過梵古,但很快被他拋棄了,他覺得“只有最不會畫畫的人,才去畫梵古。”

瞿山華

眼前他正在畫的這幅風景已經完成三分之一,偶爾停下來,瞟一眼放在右下角的樣板畫,但看得出來很多時候都是自由發揮。如果遇上店裡來客人了,瞿山華還要兼任銷售,介紹每幅畫的的寓意和用途。這位來自雲南的女士看上了一對孔雀,他便能精准地推測她的喜好,為她搭配起屋內的其他配畫。

草地是鮮綠色的,樹葉鮮花都五顏六色的,這樣色彩豔麗的風景畫,瞿山華已經畫了十多年了。他有自己的堅持,“我的人生已經很灰暗了,我再也不要畫灰色調的。”

像瞿山華這樣有多年經驗的畫廊畫師,平均一天下來,能畫兩幅一米高的畫作,每幅售價則是800元左右。畫廊的訂單大都由三部分組成,遊客散戶、畫廊老闆和天貓店賣家。

陰影

相對來說,有一間可避風雨的畫廊還是幸運的。為了容納源源不斷的畫師們,大芬村早被開發得滿滿當當。更多無名畫工們往往租賃巷子裡的一面牆,一邊掛上自己的作品,一邊在屋簷下畫畫。還有一些畫師則將自己的家作為根據地,與畫商長期簽約。

韋蘭周

韋蘭周便是與唐安義合作近10年的油畫供應商。他手下有著十幾個人的畫工團隊,一起蝸居在自己租住的小房子裡作畫。每週一,他都會從唐安義這接到訂單,然後交由畫工們生產,把控品質後按時交貨。每週,他的團隊都將生產五六百幅油畫。

“為生計用力畫畫農民畫工們,內心也有著自由的靈魂。幾乎每一個來大芬村的人,終極夢想都是有一天,可以畫自己的原創作品。”說這話時,畫師韋蘭周手裡的畫筆旋在半空中,隨即像是跟著他的思考,終於在畫布上落下一筆。

很多畫師都有想成為畫家的夢想,但一字之差,卻難於上青天。韋蘭週一開始學習畫畫時,家裡都不同意,只得偷偷從廣西老家跑到廣東江門的油畫工廠。

在外貿生意火熱時,工廠為了實現批量快速生產,畫畫被安排成流水線操作,工人只要畫其中的某一部分便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韋蘭周都在這樣的工廠裡畫畫,就像機械的水泥工匠,沒有畫畫的成就感,壓抑著想要自我表達的欲望。

而在2003年前後來到大芬村,他覺得終於有機會嘗試畫自己的畫了。

另一方面,2006年前後,油畫產業的發展,商業市場的發達,還吸引一些美術專業的人才湧進。據統計,大芬村目前聚集了原創畫家200多人,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近30人。

他們的到來讓原本微弱的原創市場看到一線生機,開始出現一些優秀的原創作品。因此,不少大芬村的畫師們開始嘗試著走出去,比如遠赴北京進修,感受不一樣的藝術環境。

畫師龔老師在自己的出租屋創作油畫,他的作品都是原創。現在借助互聯網畫師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定制創作油畫

但真正要拋開行畫烙印、融入原創的圈子,並不容易。很多原先在大芬出名的畫家,在北京碰壁了。一旦跟大芬扯上關係,同樣的原創作品便賣不了高價;遠道而來大芬的原創藝術家,亦不能適應當地的創作氛圍。這裡更接接地氣、更寫實,與商業更近。

他們賴以生存的大芬村,不僅身處轉型的痛楚,還要承受幾十年來的名畫複製陰影。“行畫”二字帶來的壓力,遠比想像的要重。

改變

春江水暖鴨先知,油畫商們總能率先感知到油畫市場格局的變化。作為最早一批來到大芬村的畫商,李永革不僅見證了外貿市場的衰落,還緊緊跟隨著電商的崛起。

如果說2006年前後還是少數原創畫家們的掙扎,那麼到2007-2010年,則成為大芬油畫產業發生變化的分水嶺。

2008年金融危機後,李永革最初的油畫採購商倒閉,無奈之下,他只好轉向國內市場。當地政府也在鼓勵大芬村轉型升級,方向無非就是出口轉內銷和原創兩大類。

外貿訂單大批量減少,極大地壓縮了低端複製畫的利潤空間和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人們開始意識到複製名畫存在的侵權風險。因此取而代之,原創的商品藝術畫成為主流。

據李永革統計,如今整個大芬市場30%出口國外,高端藝術化則為15%-20%,名畫臨摹作品占比5%-6%。除了傳統外貿、國內畫廊或零散買家,剩餘訂單則通過1688、速賣通、淘寶天貓等電商管道銷售。

訂單需求的改變,房租等生活成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讓畫師這一群體面臨重新洗牌。2010年之後,很多能力欠缺的畫師因此離開,剩餘的則通過電商等新管道生存下來。

大芬村街景

這些轉變都在倒逼李永革、唐安義們不斷作出調整。而通過新興管道,原創作品們也有了新的安身之地。

在李永革看來,早期以臨摹為主的狀態是因為有很多中間商,畫師們並不清楚知道客戶真正想要的,而現在,則可以通過1688等電商平臺直接接觸市場、瞭解市場。根據訂單需求,李永革簽約了30多個藝術學院畢業的畫師,有時還會為客戶定制油畫。

唐安義也在觀察最近幾年的訂單變化。他發現客戶們對畫質的要求更高了,之前大批量的生產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小批次、多批量、個性化生產時代。“油畫也有所謂的消費升級。”在這樣的趨勢之下,畫師的人員架構、水準架構均根據市場的細分做了進一步區分。因此,對待韋蘭周這類出色的畫師,他也會著重孵化,從而產生更多有溢價能力的原創作品。

瞿山華的大部分原創作品如今主要賣給天貓店老闆。雖然電商生意相對零散,但生產油畫的模式會更有創造性,不比畫廊,一畫就是批量地生產幾十幅。趙小勇則早已在寧波等地新開了畫廊,據廣州日報報導,趙小勇的畫,已從過去的幾百元,漲了幾萬元。而當地較為著名的原創畫家龍騰飛,早在2008年前就開始將市場轉向國內,從創意裝飾畫入手,成為大芬村轉型最成功的畫商之一。

看上去大芬村被商業世界裹挾,但何嘗不因此被成就?

僅就2016年,大芬村實現了全年總產值41億元,解決兩三萬人口的就業。畫工們生產、製作的油畫,將乘坐著飛機、郵輪,抑或是物流快遞被運送到世界各地。如果沒有油畫商人們,也就沒有現在的大芬村。

大芬村商家龍騰飛的的畫作展廳,展出的油畫都是國內藝術家原創作品

他們當然也因此成長並受益。如今,大芬村當地就有150多家油畫企業在1688平臺,其中李永革的春秋油畫86%以上的年營業額來自1688,達到800多萬元。

而長期積蓄的情緒,終於在東京電視臺的不客觀報導後迎來爆發。一個多月以來,李永革帶頭聯繫了多家媒體,又起草了東京電視臺的投訴信,召集大芬村裡的原創畫家和畫商們聯合簽名。

參與抗議的畫商龍騰飛的畫作都會申請專利,每年申請的專利都要幾百幅

“也許你覺得也就是一個刷子畫上去,但這一筆是我的思想。”

編輯 | 陳晨

但沒過三年,瞿山華還是來了,這次一留便是十多年。

他不知道自己錯過的這幾年時間,正是大芬村從一個以畫油畫為生的城中村,迅速被包裝成“全國知名文化村”的幾年。2005年前後,歐美市場70%的油畫來自中國,而其中的80%則來自大芬。2006年,攝影師余海波名為《大芬油畫村》的系列作品獲得第49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通稱“荷賽”)二等獎,並被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真正把大芬村進一步推向國際視野。

來到大芬村,瞿山華最初也在油畫工廠打工賺錢,而要在此立足,就需要重新找師傅學習行畫技巧,不斷學習臨摹。比如一棵樹、一朵花怎麼畫,都會有固定的標準;不同的訂單價格,畫畫的用力程度也會不同。這樣的學習週期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不等。

在職業生涯規劃上,學成的畫師通常有幾條路。第一,自己組建一個畫師團隊,集中為油畫商們供貨;第二,開一間畫廊,或者租一面牆壁畫畫,自產自銷。不過幾年,頗有些天賦的瞿山華便用全部資金開了他的第一間畫廊。

通常到早上9、10點鐘,大芬村的畫廊們才陸續開門。瞿山華在牆上釘好一張畫布,電腦裡放著港臺的老電影,紅黃藍綠的顏料、畫筆在面前一字排開,點上一支煙,才算是一天工作的正式開始。初來時,他也跟著師傅畫過梵古,但很快被他拋棄了,他覺得“只有最不會畫畫的人,才去畫梵古。”

瞿山華

眼前他正在畫的這幅風景已經完成三分之一,偶爾停下來,瞟一眼放在右下角的樣板畫,但看得出來很多時候都是自由發揮。如果遇上店裡來客人了,瞿山華還要兼任銷售,介紹每幅畫的的寓意和用途。這位來自雲南的女士看上了一對孔雀,他便能精准地推測她的喜好,為她搭配起屋內的其他配畫。

草地是鮮綠色的,樹葉鮮花都五顏六色的,這樣色彩豔麗的風景畫,瞿山華已經畫了十多年了。他有自己的堅持,“我的人生已經很灰暗了,我再也不要畫灰色調的。”

像瞿山華這樣有多年經驗的畫廊畫師,平均一天下來,能畫兩幅一米高的畫作,每幅售價則是800元左右。畫廊的訂單大都由三部分組成,遊客散戶、畫廊老闆和天貓店賣家。

陰影

相對來說,有一間可避風雨的畫廊還是幸運的。為了容納源源不斷的畫師們,大芬村早被開發得滿滿當當。更多無名畫工們往往租賃巷子裡的一面牆,一邊掛上自己的作品,一邊在屋簷下畫畫。還有一些畫師則將自己的家作為根據地,與畫商長期簽約。

韋蘭周

韋蘭周便是與唐安義合作近10年的油畫供應商。他手下有著十幾個人的畫工團隊,一起蝸居在自己租住的小房子裡作畫。每週一,他都會從唐安義這接到訂單,然後交由畫工們生產,把控品質後按時交貨。每週,他的團隊都將生產五六百幅油畫。

“為生計用力畫畫農民畫工們,內心也有著自由的靈魂。幾乎每一個來大芬村的人,終極夢想都是有一天,可以畫自己的原創作品。”說這話時,畫師韋蘭周手裡的畫筆旋在半空中,隨即像是跟著他的思考,終於在畫布上落下一筆。

很多畫師都有想成為畫家的夢想,但一字之差,卻難於上青天。韋蘭週一開始學習畫畫時,家裡都不同意,只得偷偷從廣西老家跑到廣東江門的油畫工廠。

在外貿生意火熱時,工廠為了實現批量快速生產,畫畫被安排成流水線操作,工人只要畫其中的某一部分便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韋蘭周都在這樣的工廠裡畫畫,就像機械的水泥工匠,沒有畫畫的成就感,壓抑著想要自我表達的欲望。

而在2003年前後來到大芬村,他覺得終於有機會嘗試畫自己的畫了。

另一方面,2006年前後,油畫產業的發展,商業市場的發達,還吸引一些美術專業的人才湧進。據統計,大芬村目前聚集了原創畫家200多人,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近30人。

他們的到來讓原本微弱的原創市場看到一線生機,開始出現一些優秀的原創作品。因此,不少大芬村的畫師們開始嘗試著走出去,比如遠赴北京進修,感受不一樣的藝術環境。

畫師龔老師在自己的出租屋創作油畫,他的作品都是原創。現在借助互聯網畫師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定制創作油畫

但真正要拋開行畫烙印、融入原創的圈子,並不容易。很多原先在大芬出名的畫家,在北京碰壁了。一旦跟大芬扯上關係,同樣的原創作品便賣不了高價;遠道而來大芬的原創藝術家,亦不能適應當地的創作氛圍。這裡更接接地氣、更寫實,與商業更近。

他們賴以生存的大芬村,不僅身處轉型的痛楚,還要承受幾十年來的名畫複製陰影。“行畫”二字帶來的壓力,遠比想像的要重。

改變

春江水暖鴨先知,油畫商們總能率先感知到油畫市場格局的變化。作為最早一批來到大芬村的畫商,李永革不僅見證了外貿市場的衰落,還緊緊跟隨著電商的崛起。

如果說2006年前後還是少數原創畫家們的掙扎,那麼到2007-2010年,則成為大芬油畫產業發生變化的分水嶺。

2008年金融危機後,李永革最初的油畫採購商倒閉,無奈之下,他只好轉向國內市場。當地政府也在鼓勵大芬村轉型升級,方向無非就是出口轉內銷和原創兩大類。

外貿訂單大批量減少,極大地壓縮了低端複製畫的利潤空間和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人們開始意識到複製名畫存在的侵權風險。因此取而代之,原創的商品藝術畫成為主流。

據李永革統計,如今整個大芬市場30%出口國外,高端藝術化則為15%-20%,名畫臨摹作品占比5%-6%。除了傳統外貿、國內畫廊或零散買家,剩餘訂單則通過1688、速賣通、淘寶天貓等電商管道銷售。

訂單需求的改變,房租等生活成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讓畫師這一群體面臨重新洗牌。2010年之後,很多能力欠缺的畫師因此離開,剩餘的則通過電商等新管道生存下來。

大芬村街景

這些轉變都在倒逼李永革、唐安義們不斷作出調整。而通過新興管道,原創作品們也有了新的安身之地。

在李永革看來,早期以臨摹為主的狀態是因為有很多中間商,畫師們並不清楚知道客戶真正想要的,而現在,則可以通過1688等電商平臺直接接觸市場、瞭解市場。根據訂單需求,李永革簽約了30多個藝術學院畢業的畫師,有時還會為客戶定制油畫。

唐安義也在觀察最近幾年的訂單變化。他發現客戶們對畫質的要求更高了,之前大批量的生產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小批次、多批量、個性化生產時代。“油畫也有所謂的消費升級。”在這樣的趨勢之下,畫師的人員架構、水準架構均根據市場的細分做了進一步區分。因此,對待韋蘭周這類出色的畫師,他也會著重孵化,從而產生更多有溢價能力的原創作品。

瞿山華的大部分原創作品如今主要賣給天貓店老闆。雖然電商生意相對零散,但生產油畫的模式會更有創造性,不比畫廊,一畫就是批量地生產幾十幅。趙小勇則早已在寧波等地新開了畫廊,據廣州日報報導,趙小勇的畫,已從過去的幾百元,漲了幾萬元。而當地較為著名的原創畫家龍騰飛,早在2008年前就開始將市場轉向國內,從創意裝飾畫入手,成為大芬村轉型最成功的畫商之一。

看上去大芬村被商業世界裹挾,但何嘗不因此被成就?

僅就2016年,大芬村實現了全年總產值41億元,解決兩三萬人口的就業。畫工們生產、製作的油畫,將乘坐著飛機、郵輪,抑或是物流快遞被運送到世界各地。如果沒有油畫商人們,也就沒有現在的大芬村。

大芬村商家龍騰飛的的畫作展廳,展出的油畫都是國內藝術家原創作品

他們當然也因此成長並受益。如今,大芬村當地就有150多家油畫企業在1688平臺,其中李永革的春秋油畫86%以上的年營業額來自1688,達到800多萬元。

而長期積蓄的情緒,終於在東京電視臺的不客觀報導後迎來爆發。一個多月以來,李永革帶頭聯繫了多家媒體,又起草了東京電視臺的投訴信,召集大芬村裡的原創畫家和畫商們聯合簽名。

參與抗議的畫商龍騰飛的畫作都會申請專利,每年申請的專利都要幾百幅

“也許你覺得也就是一個刷子畫上去,但這一筆是我的思想。”

編輯 | 陳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