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胃癌 並不僅是“窮人的癌症”!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 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 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胃癌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由於胃癌多見於我國一些經濟發展水準較低的地區, 所以被誤認為“窮人的癌症”。 而事實上, 胃癌是一種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癌症。 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長期抽煙、飲酒都是誘發胃癌的“元兇”。

近年來發病率的下降, 也歸功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以及人們衛生意識的提高, 比如冰箱的普遍使用, 人們可以避免使用煙熏或醃制的方法來保存食物, 從而減少醃制食品的攝入。 但在我國某些農村地區, 人們仍然保留著一些不健康的飲食方式, 因此胃癌的發病率也高居不下。 總之, 胃癌依然是我們要攻克的重點。

由於較大的人口基數, 我國一直是“胃癌大國”,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顯示, 我國每年有40萬的胃癌新發病, 占全球40%左右。 同時我們也看到,

近幾十年來胃癌的發病率在許多西方國家已呈下降趨勢, 在我國同樣如此, 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最近20年上海胃癌的發病率成下降趨勢。 胃癌發病表現出性別不平衡性, 以男性為多, 約為女性發病人數的兩倍。

胃癌如何早期發現

胃癌和其他大多數的惡性腫瘤一樣, 如能被早期發現, 胃癌患者術後的五年生存率達90%以上, 相應的患者也能得到較高的生存品質。 但由於胃癌早期沒有特徵性的症狀, 大多患者確診時已屬於中晚期。 只有不到20%為早期患者, 從而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大部分胃癌患者的初期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胃口差、噁心、飽脹等不適症狀, 由於這些症狀與普通胃病的症狀極為相似, 很容易被人們忽略,

誤認為普通的胃良性病變, “忍一忍”就過去了, 直到不適症狀發展到難以忍受的地步才到醫院就診, 但此時病情多以進展為中晚期。 在日本, 規定4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需進行一次胃鏡檢查, 這項規定大大提高了他們胃癌患者的早期診斷率, 但這一規定並不適合我國的國情。

在我國, 我們建議以下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

1、有胃病史的人群;

2、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40歲以上者;

3、接受過胃部手術的人群, 殘胃易形成胃癌;

4、家族裡有直系親屬為胃癌患者的人群。 我們也提醒大家, 千萬不能忽略自己身體發出的“不良信號”, 一旦身體出現上述症狀, 請及時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正確看待幽門螺桿菌

當然, 對癌症也不必過度恐慌。 有些人當發現自己檢測出幽門螺桿菌為陽性, 則憂心忡忡, 任何細枝末節都會被無限放大, 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成為胃癌的高危患者。 其實在我國有一半多的人群為幽門螺桿菌攜帶者, 這也是由我國特定的飲食習慣導致, 就餐時同吃一盆菜,

很少分盤, 交叉感染很難避免。 日本韓國這方面已經做得很好, 分盤來吃。 大家不必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看得很嚴重, 它與胃癌是兩回事, 但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患者如感染幽門螺桿菌, 則要引起重視, 定期檢查。

家族聚集, 就是遺傳嗎?

胃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現象, 但家族聚集現象並不等同於遺傳, 導致家族聚集的一個重要因素——生活習慣。 一起生活的人通常有相似的生活習慣, 如習慣吃醃製品、隔夜菜, 一同抽煙喝酒等, 再加上同樣的生活環境, 一同患上胃癌並不是巧合。 當然, 也有極少患者是由於遺傳因素而患上胃癌, 大約占所有患者人數的不到1%。 所以, 如果有家人患了胃癌, 並不是要去過多擔憂“遺傳因素”, 而是要重新審視自己平時的生活,是否“遺傳”了與胃癌的相關的不良習慣?

胃癌治療的“黃金準則”

就目前來說,手術依然是唯一可能治癒胃癌的治療手段,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手術切除,對於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已經喪失了手術的機會,而對於局部中晚期的患者,要先進行化療或放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進一步評估有無手術可能。跟其他腫瘤一樣,胃癌也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手術、化療、放療三大常規治療手段需“並駕齊驅”。如今幾乎每一位腫瘤科醫生都在強調規範化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所謂規範化治療,有兩點原則:一是在治療前要對疾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臨床分期;二是根據分期來制定綜合治療方案,評估哪些腫塊是可以先通過手術切除,哪些是要先進行放化療縮小腫塊的。針對任何一種情況都要有一套治療規範,不能有“隨心所欲”的成分。

預後往往跟心態有關

患者術前最關心的問題除了手術效果外,還關心生活品質。患者經常會問:“手術後,我的生活究竟會變得怎樣?”其實患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可能地配合醫生來提高治療效果和術後生存品質。在手術前一定要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改善營養狀況,做好保暖工作,切忌感冒著涼,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良好的心態,心理太過緊張的反而手術的應激狀況不太好,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胃是上消化道的主要器官,手術後會對消化道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另外,胃癌的治療還包括淋巴結清掃,清掃過程中神經會受到影響,也會間接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我們在臨床診治中發現,有些患者腫瘤的情況、切除的範圍,手術過程都是相似的,但手術對他們之後生活的影響卻不盡相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患者的心態,有些患者剛完成臨床治療就開始擔心會不會復發轉移,心情抑鬱,不願融入社會,過分小心翼翼、患得患失,這些都會影響到術後的生存品質。而保持良好心態,並在術後多與醫生溝通交流的患者,往往能更好地恢復正常生活。所以,你的治療效果並不僅僅取決於醫生,也許更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而是要重新審視自己平時的生活,是否“遺傳”了與胃癌的相關的不良習慣?

胃癌治療的“黃金準則”

就目前來說,手術依然是唯一可能治癒胃癌的治療手段,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手術切除,對於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已經喪失了手術的機會,而對於局部中晚期的患者,要先進行化療或放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進一步評估有無手術可能。跟其他腫瘤一樣,胃癌也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手術、化療、放療三大常規治療手段需“並駕齊驅”。如今幾乎每一位腫瘤科醫生都在強調規範化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所謂規範化治療,有兩點原則:一是在治療前要對疾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臨床分期;二是根據分期來制定綜合治療方案,評估哪些腫塊是可以先通過手術切除,哪些是要先進行放化療縮小腫塊的。針對任何一種情況都要有一套治療規範,不能有“隨心所欲”的成分。

預後往往跟心態有關

患者術前最關心的問題除了手術效果外,還關心生活品質。患者經常會問:“手術後,我的生活究竟會變得怎樣?”其實患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可能地配合醫生來提高治療效果和術後生存品質。在手術前一定要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改善營養狀況,做好保暖工作,切忌感冒著涼,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良好的心態,心理太過緊張的反而手術的應激狀況不太好,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胃是上消化道的主要器官,手術後會對消化道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另外,胃癌的治療還包括淋巴結清掃,清掃過程中神經會受到影響,也會間接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我們在臨床診治中發現,有些患者腫瘤的情況、切除的範圍,手術過程都是相似的,但手術對他們之後生活的影響卻不盡相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患者的心態,有些患者剛完成臨床治療就開始擔心會不會復發轉移,心情抑鬱,不願融入社會,過分小心翼翼、患得患失,這些都會影響到術後的生存品質。而保持良好心態,並在術後多與醫生溝通交流的患者,往往能更好地恢復正常生活。所以,你的治療效果並不僅僅取決於醫生,也許更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