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秦和元|母校

秦和元 | 母校

原創 2018-02-02 秦和元 第五季微刊

點擊上方藍色“第五季微刊”關注。 ☝ 我空起一格, 等你。

母校冷漠 - 冰冰

作者|秦和元 設計|微涼

雖然明明知道母校不存在了, 但我還是很想去看一看。

四十年了, 我真的找不到回母校的路, 好在現在有高德地圖導航。

地圖上已沒有沙河沖中學, 但“沙河沖”這個地名還是有的。 我們把車子開到不能再開的地方, 下了車, 穿過茂密的樹木和竹林, 便看到一個水庫, 綠樹倒映其中, 水很清, 波很平, 像一面巨大的翡翠鏡。 她不想我記憶中的水庫, 卻是我熟悉的水庫。 以前光禿禿的裸露著石塊的高高的大壩, 現在長滿了油茶、灌木、荊棘和茅草, 好像也沒有原來那麼高了。

這水庫是為東幹渠而修的。 東幹渠就是紅安縣的“紅旗渠”, 它上接與河南新縣交界處的檀樹崗水庫, 蜿蜒於紅安東部的大別山麓, 為紅安東部地區乾旱時提供灌溉水源。

那時農業是命脈, 糧食是關鍵, 所有的土地都被開墾出來種上糧食, “叫高山低頭, 要河水讓路”, 水利灌溉極其重要。 紅安是窮困的老蘇區, 按照國家政策是免繳公糧的, 但紅安年年是交公糧的模範縣;老百姓餓著肚子也要交公糧!要配得上紅色蘇區的稱號啊。

現在很多土地荒蕪了, 東幹渠早就廢棄了, 水庫也露出了我們當年冬天為方便淘米所鑿的臺階。

從水庫的南端往下七八十米就是我們學校。 學校有兩排曲尺形的房子, 坐北朝南的一排從東往西依次是老師廚房、教室、倉庫、教室、學生食堂, 坐東朝西的則是辦公室和師生的寢室。 眼下卻什麼也沒有, 連一塊斷磚也沒有, 連一片破瓦也沒有, 只剩下與操場連成一片的平地,

上面長滿了灌木、荊棘、野蒿和茅草。 倒是辦公室後面原來稀疏的小竹林, 現在長成了茂盛的一大片。

那時, 每個星期天的下午扯一籃子豬草或砍一捆柴回家, 就準備下一周的生活用品, 要算好: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三餐, 共十五餐, 加上星期六早上和中午, 每週共十七餐, 就用一只能盛一兩米的酒杯量平平的十七杯米, 連同酒杯一起裝入米袋裡, 用網兜裝十七個大小差不多的紅苕, 再把中午炒好放涼的鹹菜嚴嚴實實地裝入又矮又粗的玻璃罐頭瓶裡。

這一斤七兩米, 十七個紅苕, 一瓶鹹菜, 就是一個星期的全部吃食。

夕陽西下時, 炒一碗飯吃下, 趕往學校。

天已經大黑了, 我們用酒杯量一杯米(一般總是沒有完全平杯,

總擔心星期六的中午沒米了)倒入陶缽, 拿一個紅苕, 來到水庫邊。 月光下, 洗淨紅苕, 用小刀將其切成小塊與米混在一起, 加入適量的水, 放到學生食堂的檯子上。

到了半夜, 值日生就把同學們的陶缽裝進一個用磚頭和水泥壘成的大桶裡。 甕桶的邊沿圍一圈用穀糠灌制的長條的布袋以防跑氣, 蓋上木蓋, 壓上幾塊大石頭, 用大火蒸煮。 這種蒸飯的方式很費柴, 幾年下來, 附近山上的柴砍光了, 樹也差不多砍光了。

吃飯一般都是在教室的課桌上進行。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見過這種教室:屋頂由兩個大大的木制三角架支撐, 三角架上擱桁條, 再在桁條上釘上瓦條, 蓋上瓦。 窗子是沒有玻璃的, 冬天蒙上薄膜,

天暖和就揭掉了。

麻雀在教室裡飛來飛去, 在梁上嘰嘰喳喳。

有一次, 我把紅苕飯端到了教室, 正準備吃, 打開玻璃瓶子一看, 鹹菜長出了泥狀的綠黴, 必須到老師的廚房裡去炒一炒。 等回到教室, 飯上面有一坨麻雀屎。 那雀屎稠的部分黑白相間, 稀的部分泛出微微的綠色, 甚是噁心。 怎麼辦?吃不吃呢?如果把飯倒掉, 就只有餓一餐。 一周的糧食是按餐算好的, 一個蘿蔔一個坑, 沒有一點多餘的。

因此只能是把被鳥屎弄髒的那一塊飯剜去, 還生怕剜多了。 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肚子裡沒油水, 總感覺處於饑餓狀態, 要是剜多了一點, 就只有更餓一些。 在家裡, 一般來說好歹總能找點東西塞肚子。 在野外, 也能對付——掐嫩薔薇枝, 抽茅草芽, 挖野菜,摘野果……都是我們解決餓肚子的辦法。在住宿的學校裡,就只能吃從家裡帶來的那點東西。

學校兩個班,八十多個學生,三個老師,一個教語文,一個教數學,一個叫政治和體育,還有一個校工負責給老師做飯兼管學校的農田,中心學校的校長偶爾來給我們教一節音樂或美術。

只記得喻校長的二胡拉得超級棒、畫畫得特別好,此外,我對我們的學習確實沒有什麼具體的記憶,好像總是生產,勞動,農業學大寨。

那時的口號是“半耕半讀,勤工儉學。”我們兩個班種了十四畝梯級水田和八畝旱地,水田種兩季水稻,田埂種黃豆;旱地種小麥、花生、紅薯、棉花、芝麻等。每年春天到火連畈茶場採茶一個月。農忙時節幫附近的生產隊割麥插秧。

印象最深的是,為了把小河沖積的河灣改造成良田,我們兩個班硬是從小山嘴中挖出一條直的河道。兩個班分別從山嘴的兩邊向中間推進,為了比進度,大家是你追我趕,學校只有一頭耕牛和一張大鐵鏟,為了充分利用它們,同學們在星光下腳踩帶有冰碴的泥土忘我勞動,可憐白天勞累了一天,晚上還不能歇息的老黃牛……

我們當年累死累活挖的直河道現在也廢棄了,裡面同樣滿是荊棘、灌木和枯草,如果不仔細辨認是不容易發現的。那良田仍然被沖積成彎彎的河床,時值冬季,河裡幾乎沒水了。

我從1975年下半年至1977年上半年在沙河沖中學上初中,在這兩年的初中生活中,除了能夠背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以外,我都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知識,甚至連一本課外書籍也沒有看過,也不知道自己懂得了一些什麼道理。這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時光,我似乎就這麼渾渾噩噩的虛度了,但我卻時時想起這一段人生經歷,覺得特別難以忘懷,現在想想,那歲月是苦難的,當時卻沒感覺到怎麼艱難。這段經歷甚至超過了我人生中的高中和大學。

在我的印象中,整個高中就是為了備戰高考;在大學裡,惡補了初中和高中落下的不少知識,拼命的充電,人生充實而有意義。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五十多歲以後,我最想去看看的,還是我的初中母校,所以我來了——儘管她不存在。

作者簡介

秦和元,湖北紅安人,愛旅行,好文字,有隨筆、散文、遊記見諸《班主任之友》《文學教育》《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報》《中老年報》《四川散文》《重慶散文》《東西湖》《九江日報》《知音匯》等報刊。

我空起一格,在第五季等你。

小夥伴們

總編:深海

主編:微涼

執行主編:涓涓

顧問:裴獻忠 楚歌 狼山

策劃:張雲峰

圖文設計:雲顏 孟二 微涼 花黎

播音:涓涓 蝶夢 宋曼

審稿編輯:木木 嫣然 清兒 劉二貨 小黃人

終審:涓涓 半生素衣

投稿須知

◎關於投稿:投稿題材不限(詩歌每次投稿須兩首以上)。投稿五天若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處理。文章一經選用,將同時推送快報和頭條。除投稿郵箱,不接收其它方式收投稿。作品涉及糾紛,文責自負。

投稿郵箱:3272664648@qq.com

◎關於稿費:平臺提取讚賞的百分之三十作為平臺運營,其餘的歸作者所有。讚賞低於十元不發放稿費。(平臺自作者推文後十天發放稿費。讚賞透明。超過十天后的讚賞不再發放)。

注:請投稿作者加主編微信號以便發放稿費。

挖野菜,摘野果……都是我們解決餓肚子的辦法。在住宿的學校裡,就只能吃從家裡帶來的那點東西。

學校兩個班,八十多個學生,三個老師,一個教語文,一個教數學,一個叫政治和體育,還有一個校工負責給老師做飯兼管學校的農田,中心學校的校長偶爾來給我們教一節音樂或美術。

只記得喻校長的二胡拉得超級棒、畫畫得特別好,此外,我對我們的學習確實沒有什麼具體的記憶,好像總是生產,勞動,農業學大寨。

那時的口號是“半耕半讀,勤工儉學。”我們兩個班種了十四畝梯級水田和八畝旱地,水田種兩季水稻,田埂種黃豆;旱地種小麥、花生、紅薯、棉花、芝麻等。每年春天到火連畈茶場採茶一個月。農忙時節幫附近的生產隊割麥插秧。

印象最深的是,為了把小河沖積的河灣改造成良田,我們兩個班硬是從小山嘴中挖出一條直的河道。兩個班分別從山嘴的兩邊向中間推進,為了比進度,大家是你追我趕,學校只有一頭耕牛和一張大鐵鏟,為了充分利用它們,同學們在星光下腳踩帶有冰碴的泥土忘我勞動,可憐白天勞累了一天,晚上還不能歇息的老黃牛……

我們當年累死累活挖的直河道現在也廢棄了,裡面同樣滿是荊棘、灌木和枯草,如果不仔細辨認是不容易發現的。那良田仍然被沖積成彎彎的河床,時值冬季,河裡幾乎沒水了。

我從1975年下半年至1977年上半年在沙河沖中學上初中,在這兩年的初中生活中,除了能夠背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以外,我都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知識,甚至連一本課外書籍也沒有看過,也不知道自己懂得了一些什麼道理。這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時光,我似乎就這麼渾渾噩噩的虛度了,但我卻時時想起這一段人生經歷,覺得特別難以忘懷,現在想想,那歲月是苦難的,當時卻沒感覺到怎麼艱難。這段經歷甚至超過了我人生中的高中和大學。

在我的印象中,整個高中就是為了備戰高考;在大學裡,惡補了初中和高中落下的不少知識,拼命的充電,人生充實而有意義。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五十多歲以後,我最想去看看的,還是我的初中母校,所以我來了——儘管她不存在。

作者簡介

秦和元,湖北紅安人,愛旅行,好文字,有隨筆、散文、遊記見諸《班主任之友》《文學教育》《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報》《中老年報》《四川散文》《重慶散文》《東西湖》《九江日報》《知音匯》等報刊。

我空起一格,在第五季等你。

小夥伴們

總編:深海

主編:微涼

執行主編:涓涓

顧問:裴獻忠 楚歌 狼山

策劃:張雲峰

圖文設計:雲顏 孟二 微涼 花黎

播音:涓涓 蝶夢 宋曼

審稿編輯:木木 嫣然 清兒 劉二貨 小黃人

終審:涓涓 半生素衣

投稿須知

◎關於投稿:投稿題材不限(詩歌每次投稿須兩首以上)。投稿五天若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處理。文章一經選用,將同時推送快報和頭條。除投稿郵箱,不接收其它方式收投稿。作品涉及糾紛,文責自負。

投稿郵箱:3272664648@qq.com

◎關於稿費:平臺提取讚賞的百分之三十作為平臺運營,其餘的歸作者所有。讚賞低於十元不發放稿費。(平臺自作者推文後十天發放稿費。讚賞透明。超過十天后的讚賞不再發放)。

注:請投稿作者加主編微信號以便發放稿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