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把兩個語音平臺同時放到一個身體裡,微軟小冰團隊是如何思考的?

摘要

作為首款搭載微軟小冰的硬體設備, Yeelight 語音助手的背後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在眾多的人工智慧助手中, 微軟小冰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從發佈獨立完成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到和歌手朱主愛合唱《好想你》, 再到可以主動給用戶打電話, 過去的一年裡, 她做了很多以往只會發生在人類身上的事情。

除了以上這些成就, 資料顯示, 截至 2017 年 4 月, 微軟小冰的用戶數就已經超過了 1 億, 而累計對話量更是超過了 300 億, 一個非常令人咋舌的數字。

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和機器人進行長達數輪的對話, 並且樂此不疲, 如果把這個場景放在科幻電影裡, 也許絲毫不會讓我們感到興奮, 但當它真正發生在現實生活中, 一切都變得不可思議。

大概去年 5 月底, 也就是微軟小冰在發佈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不久, 我曾經去位於中關村的微軟大廈採訪過一次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李笛,

當時聊了聊微軟小冰作詩背後的一些故事。

時隔幾個月之後, 再一次來到了同樣的地方, 不過話題變成了讓微軟小冰第一次擁有了實體形態的 Yeelight 語音助手。 採訪物件除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李笛, 還有微軟小冰首席架構師周力以及微軟小冰產品總監彭爽。

一款同時內置了兩個語音平臺的產品

14448 人參與, 籌集金額 2875152 元, 完成度 722%, Yeelight 語音助手在小米眾籌交出了這樣的成績單。 是的, 它是一款由微軟小冰團隊和小米生態鏈聯合來研發的產品。

Yeelight 語音助手

看到上邊這張圖的時候, 你會想到什麼?也許很多之前瞭解或者看到過亞馬遜 Echo Dot 的人, 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從整體外觀設計, 到燈帶佈局, 兩款產品確實非常像。

亞馬遜 Echo Dot/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在外觀之外, Yeelight 比較特別的一點是, 它同時內置了「微軟小冰」和「小愛同學」兩個語音平臺。 實際上, 在目前各家語音平臺忙著劃地盤的時候, 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拿到 Yeelight 之前, 我很好奇的一點是, 同時內置兩個語音平臺, 它如何去工作, 或者說不同平臺之間怎樣切換。 但隨後使用過程中發現, 你需要通過 App 來進行選擇。

坦率來講, 硬切換的方式多多少少是有些不方便的。 對於這個問題, 李笛也並沒有選擇回避, 「包括比如說用語音切換, 是不是更方便,

這些方案都在討論, 但是目前為止, 還沒有任何一種方案非常完善。 其它方案, 有時候會很容易失去控制, 硬切換的設計方案, 相對來講, 是最不容易引發歧義的。 」

讓 AI 不要淪為命令的操作員

當然, 作為使用者, 我們更加關注的地方是, 它能幹什麼?

按照官方的說法, 微軟小冰帶來了許多此前沒有的新特性, 包括完整的智慧家居設備控制技能、一次喚醒小冰後即可進行連續對話(不再需要喚醒詞)、比以往更加人性化的情感和同理心能力、獨特的「小冰姐姐」模式。

部分可支援的智慧家居產品

另外,在 Yeelight 語音助手中,微軟小冰支援米家平臺 8 大品類 30 餘款設備的近百種控制,也支援天氣、時間、計算器、問答等十幾種生活知識類的技能。

其實在去年 6 月份的時候,微軟小冰就和小米生態鏈達成了合作,讓小冰進入了米家智慧家居平臺,所以此次 Yeelight 可以控制米家生態鏈中的智慧設備,並不稀奇。

用周力的話來說,「我們可以認為上百余個米家應用的硬體和按鈕都已經做好放在那裡了,小冰要做的事情是去操作控制按鈕。」

其實過去的智慧家居設備有很多測試環節,但實際上,有些用戶常用的命令可能只有固定的幾個。與諸如智慧音箱等設備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微軟小冰希望通過 EQ 的方式,去和使用者建立起一種默契。

在李笛眼中,讓設備裡面的 AI,不要淪為一個命令的操作員,而是像家庭成員一樣,是比較重要的。

特殊的「小冰姐姐」功能

功能性這部分,值得一提的一點是這次 Yeelight 引入了「小冰姐姐」功能,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講故事功能。如果單就其實機器人講故事這件事情而言,並不稀奇,市面上很多同類產品都能做,但我們從李笛的口中得到了一些不一樣的答案。

「講故事不是使用者的目的,使用者的真實目的是希望替他陪孩子,而講故事是手段,陪孩子才是核心目的。小冰在 Yeelight 語音助手裡,希望是家庭的一員,那她自然也要承擔一些家庭的責任和工作,我們希望她能夠承擔這個工作。」

近期,微軟小冰將推出一項新的功能,家長們可以要求小冰特別講述帶有自己孩子昵稱和特色的故事,還可以自己撰寫或篩選希望給自己孩子聽的故事。

比如故事的結尾,到底你想要教育意義比較強的,還是勸小孩睡覺比較強的,或者篩選出孩子應該聽的故事,這些都是可以由用戶自己去把控。

其實在強調用小冰去陪孩子這件事情上,有一些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其中一個矛盾是:如果機器人替代了父母的角色去陪孩子,是否涉及到倫理道德問題?

「我們其實在一些早教機構做了測試,目前為止測試結果還不錯。另外,在小冰之前,你手機和 iPad 就已經這麼做了。家長在把他的手機和 iPad 交到孩子手裡的時候,這個問題他已經想過。」李笛說。

「我相信今天仍然有很多家長,拒絕孩子拿 iPad,但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把 iPad 給孩子,自己開心的去喝下午茶。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小冰也許比用 iPad 玩觸摸類遊戲要更好,因為她不光是講故事,還能陪孩子聊天。」

成為內容提供者更重要

「內容提供者,坦率講比語音交互的助手更重要,因為使用者讓語音助手去幹嗎,其實是為了得到後端的內容或者服務。」李笛如是說。

以機器人講故事這件事情為例,幾乎所有智慧型機器人講故事的故事,都來源於人的錄製,比如說格林童話,最標準的版本,大概是 50 個小時的有聲讀物,要製作這個格林童話,差不多要六萬塊錢,耗時兩百個小時。

而從李笛的口中我們得知,小冰生成的作品,只需要 24 分鐘,全過程核算下來只要 7 毛 4。無論是金錢還是時間成本,都要遠遠低於現有的模式。

根據微軟給出的消息,小冰姐姐人工智慧創造的講故事內容,目前已落地 80% 以上的主流少兒交互智慧設備,故事總計時長超過 1500 小時,累計播放時長已超過 400 萬小時。這也意味著,即便其所生成的內容品質稱不上完美,但至少並不差。

不難想像的是,隨著人工智慧產品的逐漸增多,未來內容方面的差異化會越來越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也將成為各家廠商爭奪用戶至關重要的一個籌碼。

同時,內容也是整個設備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獲得更多的內容資源,意味著廠商需要在這部分去掏腰包,而最終,這些支出也無疑將附加在產品售價上,買單的依舊是消費者。

「但這個內容,不是專供給 Yeelight 設備的,這是微軟小冰產品線的另外一個分支,這個分支是在我們現在的所有平臺上的。」李笛說。

毫無疑問,隨著微軟小冰在內容生產能力上不斷提升,未來其將讓整個內容成本變得越來越低。或許未來也將有其它公司參與進來,但顯然,早一步入局的微軟小冰,已經領先了一個身位。

微軟小冰團隊的一些想法

「目前為止,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我們還沒有見到一款設備,是因為這款設備裡面的 AI 而成功的。AI 在這個過程中,往往變成了設備的賣點,完成硬體銷售就成功了。實際上在我們看來,這還是一個雲交互的一種形勢。」

在李笛眼中,此次聯合小米生態鏈推出 Yeelight 語音助手,更多的是想要為行業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人工智慧成為真正的核心,來説明設備從銷量到實際使用體驗都變得更完善,而不再只是作為一個賣點。

「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真知確實比較少。我們希望至少今天我們能夠幫行業去探索一個新的方向是,至少 IoT 也許是有了應用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此次微軟小冰選擇了 Yeelight 這樣一個語音助手,而非去年大火的智慧音箱作為切入,更像是面向行業做一個調查問卷。

「我們傾向於通過縮短縮小一件事情的定義來求得一個真知,能夠求的真知,你再擴張,很容易。」李笛說。

其實做這個產品,很像是在面向行業做一個問卷調查,通過 Yeelight 來知道,微軟小冰團隊想要的想法,是不是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用戶的回饋,來讓產品不斷反覆運算,從而得到理想中的狀態。

在與微軟小冰團隊的交流中,我們也瞭解到,未來他們希望讓微軟小冰無處不在。而產品佈局上,包括以中央控制結合一些內容、具有 IP 屬性、車載等在內的更多品類的產品,也都在日程中。

至於是否會與已經入局智慧家居設備的「小娜」之間,是否會存在競爭,李笛認為,「可以把小冰和小娜理解為一體兩面,只不過小娜一直在專注向 IQ 方向發展,而小冰專注在 EQ 方面的探索,但是我們在前年的時候就已經提過了,遲早,他們是要合在一起的。」

總結來看,Yeelight 只是微軟小冰在實現硬體落地上邁出的第一步,也是充滿探索意義的一步。它在商品這一基礎屬性之外,也扮演者探路者的角色,為微軟小冰未來的發展道路,提供真正來自於用戶層面上的回饋。

(責任編輯:Rubberso) ■

部分可支援的智慧家居產品

另外,在 Yeelight 語音助手中,微軟小冰支援米家平臺 8 大品類 30 餘款設備的近百種控制,也支援天氣、時間、計算器、問答等十幾種生活知識類的技能。

其實在去年 6 月份的時候,微軟小冰就和小米生態鏈達成了合作,讓小冰進入了米家智慧家居平臺,所以此次 Yeelight 可以控制米家生態鏈中的智慧設備,並不稀奇。

用周力的話來說,「我們可以認為上百余個米家應用的硬體和按鈕都已經做好放在那裡了,小冰要做的事情是去操作控制按鈕。」

其實過去的智慧家居設備有很多測試環節,但實際上,有些用戶常用的命令可能只有固定的幾個。與諸如智慧音箱等設備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微軟小冰希望通過 EQ 的方式,去和使用者建立起一種默契。

在李笛眼中,讓設備裡面的 AI,不要淪為一個命令的操作員,而是像家庭成員一樣,是比較重要的。

特殊的「小冰姐姐」功能

功能性這部分,值得一提的一點是這次 Yeelight 引入了「小冰姐姐」功能,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講故事功能。如果單就其實機器人講故事這件事情而言,並不稀奇,市面上很多同類產品都能做,但我們從李笛的口中得到了一些不一樣的答案。

「講故事不是使用者的目的,使用者的真實目的是希望替他陪孩子,而講故事是手段,陪孩子才是核心目的。小冰在 Yeelight 語音助手裡,希望是家庭的一員,那她自然也要承擔一些家庭的責任和工作,我們希望她能夠承擔這個工作。」

近期,微軟小冰將推出一項新的功能,家長們可以要求小冰特別講述帶有自己孩子昵稱和特色的故事,還可以自己撰寫或篩選希望給自己孩子聽的故事。

比如故事的結尾,到底你想要教育意義比較強的,還是勸小孩睡覺比較強的,或者篩選出孩子應該聽的故事,這些都是可以由用戶自己去把控。

其實在強調用小冰去陪孩子這件事情上,有一些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其中一個矛盾是:如果機器人替代了父母的角色去陪孩子,是否涉及到倫理道德問題?

「我們其實在一些早教機構做了測試,目前為止測試結果還不錯。另外,在小冰之前,你手機和 iPad 就已經這麼做了。家長在把他的手機和 iPad 交到孩子手裡的時候,這個問題他已經想過。」李笛說。

「我相信今天仍然有很多家長,拒絕孩子拿 iPad,但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把 iPad 給孩子,自己開心的去喝下午茶。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小冰也許比用 iPad 玩觸摸類遊戲要更好,因為她不光是講故事,還能陪孩子聊天。」

成為內容提供者更重要

「內容提供者,坦率講比語音交互的助手更重要,因為使用者讓語音助手去幹嗎,其實是為了得到後端的內容或者服務。」李笛如是說。

以機器人講故事這件事情為例,幾乎所有智慧型機器人講故事的故事,都來源於人的錄製,比如說格林童話,最標準的版本,大概是 50 個小時的有聲讀物,要製作這個格林童話,差不多要六萬塊錢,耗時兩百個小時。

而從李笛的口中我們得知,小冰生成的作品,只需要 24 分鐘,全過程核算下來只要 7 毛 4。無論是金錢還是時間成本,都要遠遠低於現有的模式。

根據微軟給出的消息,小冰姐姐人工智慧創造的講故事內容,目前已落地 80% 以上的主流少兒交互智慧設備,故事總計時長超過 1500 小時,累計播放時長已超過 400 萬小時。這也意味著,即便其所生成的內容品質稱不上完美,但至少並不差。

不難想像的是,隨著人工智慧產品的逐漸增多,未來內容方面的差異化會越來越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也將成為各家廠商爭奪用戶至關重要的一個籌碼。

同時,內容也是整個設備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獲得更多的內容資源,意味著廠商需要在這部分去掏腰包,而最終,這些支出也無疑將附加在產品售價上,買單的依舊是消費者。

「但這個內容,不是專供給 Yeelight 設備的,這是微軟小冰產品線的另外一個分支,這個分支是在我們現在的所有平臺上的。」李笛說。

毫無疑問,隨著微軟小冰在內容生產能力上不斷提升,未來其將讓整個內容成本變得越來越低。或許未來也將有其它公司參與進來,但顯然,早一步入局的微軟小冰,已經領先了一個身位。

微軟小冰團隊的一些想法

「目前為止,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我們還沒有見到一款設備,是因為這款設備裡面的 AI 而成功的。AI 在這個過程中,往往變成了設備的賣點,完成硬體銷售就成功了。實際上在我們看來,這還是一個雲交互的一種形勢。」

在李笛眼中,此次聯合小米生態鏈推出 Yeelight 語音助手,更多的是想要為行業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人工智慧成為真正的核心,來説明設備從銷量到實際使用體驗都變得更完善,而不再只是作為一個賣點。

「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真知確實比較少。我們希望至少今天我們能夠幫行業去探索一個新的方向是,至少 IoT 也許是有了應用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此次微軟小冰選擇了 Yeelight 這樣一個語音助手,而非去年大火的智慧音箱作為切入,更像是面向行業做一個調查問卷。

「我們傾向於通過縮短縮小一件事情的定義來求得一個真知,能夠求的真知,你再擴張,很容易。」李笛說。

其實做這個產品,很像是在面向行業做一個問卷調查,通過 Yeelight 來知道,微軟小冰團隊想要的想法,是不是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用戶的回饋,來讓產品不斷反覆運算,從而得到理想中的狀態。

在與微軟小冰團隊的交流中,我們也瞭解到,未來他們希望讓微軟小冰無處不在。而產品佈局上,包括以中央控制結合一些內容、具有 IP 屬性、車載等在內的更多品類的產品,也都在日程中。

至於是否會與已經入局智慧家居設備的「小娜」之間,是否會存在競爭,李笛認為,「可以把小冰和小娜理解為一體兩面,只不過小娜一直在專注向 IQ 方向發展,而小冰專注在 EQ 方面的探索,但是我們在前年的時候就已經提過了,遲早,他們是要合在一起的。」

總結來看,Yeelight 只是微軟小冰在實現硬體落地上邁出的第一步,也是充滿探索意義的一步。它在商品這一基礎屬性之外,也扮演者探路者的角色,為微軟小冰未來的發展道路,提供真正來自於用戶層面上的回饋。

(責任編輯:Rubberso)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