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李茜教授健康足系列科普(6)

怎樣減輕足跟痛?

李茜, 解放軍306醫院, 康復醫學科

品牌品質管制辦公室 陶恒 編輯

如果把人體設想為一座建築, 跟骨就像地基內承重的“樁”。

在足弓的3個支點中承受壓力最大的是跟骨。 通常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 直立時每足的重量分佈為:跟骨30千克, 第一蹠骨10千克, 其餘四個蹠骨(主要是第五蹠骨)20千克。

跟骨為弓形, 共有5個骨性突起, 以內下方的凸起(內側結節)最為粗大。 因此, 這裡成了維繫足弓的多條韌帶和肌肉的附著點, 就像一根很有年頭的電線杆, 經受著很多電線的糾纏。 為了緩衝堅硬的地面對跟骨凸起的衝擊, 在跟骨下方有兩個充當襯墊作用的滑囊。

在美國, 每年有大約100萬人患足跟痛, 其中多為中老年人, 而且病程較長。 有人觀察了87例患者, 發現其中50歲以上者占60%, 病程最短3個月, 最長3年。 足跟痛患者中老年女性多見, 因為女性在閉經前後雌激素分泌低下,

骨量開始減少(雌激素可以抑制從骨骼中釋放鈣質), 跟骨的松質骨多, 是骨質疏鬆最初出現變化的一個部位。

在醫院就診的足跟痛患者主要有以下症狀:往往在休息後下地走路時疼痛, 活動後疼痛減輕, 久走後疼痛又加重。 檢查局部無腫脹, 在足跟內側相當於跟骨內側結節處有明顯的壓痛。

專家認為, 足跟痛發病原因主要與骨關節退行性改變和足底力學平衡失調有關。 足底韌帶中的“大力士”是蹠筋膜, 其起自足趾向後延伸止於足跟, 是帶狀筋膜組織, 就像足弓的“弓弦”, 對跟骨內側結節的拉力最強。 蹠筋膜由於退行性變化, 彈力下降, 對跟骨凸起的過度牽拉造成局部炎症, 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和滑囊炎。 臨床上可見一些患者的跟骨X線片, 通常“骨刺”的長軸指向表現出拉應力的方向, “骨刺”的大小與拉應力大小和病程長短有關。

在一般人群中, 足跟痛最常出現在體重超重的人(包括孕婦), 其次為步行運動和跳躍活動較多的人, 或長途負重步行後, 由於足跟常常落在堅硬的地面上,

容易引起損傷。

【足跟自我護理貼士】

減少患足的負重。 由於您全身的重量都壓在足跟上, 可以加劇這個區域的疼痛, 所以, 最及時有效的止痛方法是少走路多休息, 減少足跟的壓力。

疼痛部位應用冰袋冷敷, 使用止痛搽劑,

例如扶他林凝膠等。

當您必須行走時, 可以將一塊適合您的跟骨凸起形狀的“U”形泡沫或“足跟墊”襯在您的鞋子裡。

醫生還會推薦您減肥、局部理療、衝擊波治療、矯形鞋墊治療、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 甚至臥床休息等, 其中起效最快的當屬“復發倍他米松”局部注射, 只要注射方法正確, 絕大多數患者都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祖國醫學認為,足跟乃是膀胱經循行之通路,若由於肥胖、受冷濕寒邪或慢性損傷,引起氣滯,阻塞經絡,凝滯筋骨,不通則痛。故採用祛風散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物,通過直接熏洗、浸泡等,使藥物通過皮膚,經穴透到肌肉骨間,直達痛處令氣血運行,變不通則痛為通則不痛(這類中藥方劑,建議以當地執業中藥師的驗方為准)。

在醫師指導下逐漸開始足底韌帶的張力或彈力訓練,對減輕疼痛也有效果。

祖國醫學認為,足跟乃是膀胱經循行之通路,若由於肥胖、受冷濕寒邪或慢性損傷,引起氣滯,阻塞經絡,凝滯筋骨,不通則痛。故採用祛風散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物,通過直接熏洗、浸泡等,使藥物通過皮膚,經穴透到肌肉骨間,直達痛處令氣血運行,變不通則痛為通則不痛(這類中藥方劑,建議以當地執業中藥師的驗方為准)。

在醫師指導下逐漸開始足底韌帶的張力或彈力訓練,對減輕疼痛也有效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